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7,共7页
马克思主义是犹太-基督教宗教用自己丰盈的精神乳汁滋养起来的一个强大的思想对立物,两者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第一,对世界作一种包罗万有的统一的描述;第二,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类堕落与拯救的"故事";第三,有一个着眼...
马克思主义是犹太-基督教宗教用自己丰盈的精神乳汁滋养起来的一个强大的思想对立物,两者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第一,对世界作一种包罗万有的统一的描述;第二,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类堕落与拯救的"故事";第三,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终末论"形态和弥塞亚信念;第四,强调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用"颠倒"的方式,表达了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因此,只有理解基督宗教,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和终极诉求;反过来,只有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理解基督宗教信仰的精神价值。基于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热切追求的真诚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和基督徒可以通过相互追问,各自从对方身上发见自己要表达的那种终极的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
终末论
马克思主义
基督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圣经》“救赎戏剧”的现代叙事--从宗教文化角度探讨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旨趣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89,共8页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圣经》
救赎戏剧
社会批判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经典与解释——文本解读与古典学问的样式(笔谈)
被引量:
7
3
作者
刘小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共5页
百年来,西方现代文教制度冲击、更替了中国的文教传统,以至于新的传统在中国已然形成。可是,西方的现代传统源于与其古典传统的断裂,启蒙主义一方面带来一言难尽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生出不少“病毒”。中国的新传统接受了西方这...
百年来,西方现代文教制度冲击、更替了中国的文教传统,以至于新的传统在中国已然形成。可是,西方的现代传统源于与其古典传统的断裂,启蒙主义一方面带来一言难尽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生出不少“病毒”。中国的新传统接受了西方这一现代新传统,自然连带染上了其中的毒素。“道术为天下裂”——目前,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人心秩序与思想学问均已支离破碎。如今,无论西学还是中学,均面临着如下抉择:要么追随现代之后学彻底破碎古典学问,要么回归古典学问,重新整顿精神教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传统
学问
文本解读
柏拉图
样式
哲学
制度冲击
启蒙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本主义和无-本源
被引量:
1
4
作者
勒维纳斯
张宪(译)
张哲(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56,共8页
在某种总是比本体的存在之努力更加久远、比各种开端和原则更加久远的责任中,在无-本源的东西中,自我回归自身,对他者负责,是对于一切人而言的人质,在自己的真正非-可交换性中替代所有人。它是某个对于所有的他者而言的人质。因为最终...
在某种总是比本体的存在之努力更加久远、比各种开端和原则更加久远的责任中,在无-本源的东西中,自我回归自身,对他者负责,是对于一切人而言的人质,在自己的真正非-可交换性中替代所有人。它是某个对于所有的他者而言的人质。因为最终并且首先,我甚至为他们对我的责任而负责。作为那个自我,我是一个支撑着那个"充满所有东西"的宇宙的人。这种先于存在和诸实体的责任或者言说,并不被本体论范畴说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无-本源
责任
人质
他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
被引量:
2
1
作者
张宪
机构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
研究所
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7,共7页
基金
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的宗教观与人文关怀”课题组成部分,项目编号:07JJD720047
文摘
马克思主义是犹太-基督教宗教用自己丰盈的精神乳汁滋养起来的一个强大的思想对立物,两者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第一,对世界作一种包罗万有的统一的描述;第二,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类堕落与拯救的"故事";第三,有一个着眼于未来的"终末论"形态和弥塞亚信念;第四,强调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用"颠倒"的方式,表达了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因此,只有理解基督宗教,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和终极诉求;反过来,只有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理解基督宗教信仰的精神价值。基于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热切追求的真诚态度,马克思主义者和基督徒可以通过相互追问,各自从对方身上发见自己要表达的那种终极的精神价值。
关键词
叙事结构
终末论
马克思主义
基督宗教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圣经》“救赎戏剧”的现代叙事--从宗教文化角度探讨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旨趣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宪
机构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
研究所
中山大学
哲学系
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89,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马克思的宗教观与人文关怀》(编号:07JJD720047)
文摘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
《圣经》
救赎戏剧
社会批判思想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B971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经典与解释——文本解读与古典学问的样式(笔谈)
被引量:
7
3
作者
刘小枫
机构
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共5页
文摘
百年来,西方现代文教制度冲击、更替了中国的文教传统,以至于新的传统在中国已然形成。可是,西方的现代传统源于与其古典传统的断裂,启蒙主义一方面带来一言难尽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生出不少“病毒”。中国的新传统接受了西方这一现代新传统,自然连带染上了其中的毒素。“道术为天下裂”——目前,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人心秩序与思想学问均已支离破碎。如今,无论西学还是中学,均面临着如下抉择:要么追随现代之后学彻底破碎古典学问,要么回归古典学问,重新整顿精神教养。
关键词
古典传统
学问
文本解读
柏拉图
样式
哲学
制度冲击
启蒙主义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本主义和无-本源
被引量:
1
4
作者
勒维纳斯
张宪(译)
张哲(译)
机构
不详
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56,共8页
文摘
在某种总是比本体的存在之努力更加久远、比各种开端和原则更加久远的责任中,在无-本源的东西中,自我回归自身,对他者负责,是对于一切人而言的人质,在自己的真正非-可交换性中替代所有人。它是某个对于所有的他者而言的人质。因为最终并且首先,我甚至为他们对我的责任而负责。作为那个自我,我是一个支撑着那个"充满所有东西"的宇宙的人。这种先于存在和诸实体的责任或者言说,并不被本体论范畴说出。
关键词
人本主义
无-本源
责任
人质
他人
分类号
B565.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马克思主义与基督宗教的精神价值
张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圣经》“救赎戏剧”的现代叙事--从宗教文化角度探讨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旨趣
张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经典与解释——文本解读与古典学问的样式(笔谈)
刘小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人本主义和无-本源
勒维纳斯
张宪(译)
张哲(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