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症新闻叙事何以塑造公众对循证健康政策的态度——基于微博平台的调查实验
1
作者 聂静虹 翟嘉靖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41,共14页
政策叙事是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在传达涉及科学不确定性的健康政策时,叙事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态度,不仅有助于优化宣传策略,也是提升政策效果的关键前提。以社交媒体癌症新闻为政策叙事载体,可探讨证据... 政策叙事是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在传达涉及科学不确定性的健康政策时,叙事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态度,不仅有助于优化宣传策略,也是提升政策效果的关键前提。以社交媒体癌症新闻为政策叙事载体,可探讨证据类型对公众政策认知与参与态度的影响,特别关注其与科学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微博用户进行调查实验,研究发现,在癌症筛查与健康检查政策的传播过程中,科学不确定性会削弱轶事证据的倡导效果。这一过程是由公众的感知信任降低、对传播者公共服务动机的质疑和感知“标题党”所介导的。然而,统计证据可以有效缓解科学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通过采用政策叙事研究进路与行为科学的实验方法,不仅为健康政策传播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同时还可为政策过程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叙事 科学不确定性 循证健康政策 轶事证据 统计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门实践的学问及其意涵 被引量:2
2
作者 邓理峰 钟智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7,共10页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门不同于且优先于理论的实践学问,都涉及到如何行动才有效且高效和应该如何行动的意义探求等实践理性的追问。对于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门实践学问的内涵,可以从实践使命、实...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门不同于且优先于理论的实践学问,都涉及到如何行动才有效且高效和应该如何行动的意义探求等实践理性的追问。对于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门实践学问的内涵,可以从实践使命、实践形态和实践情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工作的真正区分,是两者分属于认识论和本体论解释框架里各有侧重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新闻传播 实践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传播学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基于自我生成教学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昱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65,90,共8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播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创新正面临着全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全媒体时代的课程教学创新应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学生需求共振。通过对当前传播学专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分析,基于自我生成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实...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播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创新正面临着全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全媒体时代的课程教学创新应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学生需求共振。通过对当前传播学专业教育实践的深入分析,基于自我生成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中学”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通过分析全媒体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探索自我生成教学模式在传播学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中的应用意义和可行性。以中山大学传播学专业课“新媒体与行为决策”课程为例,展示基于自我生成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的实施过程、策略和实效,为全媒体时代传播学专业的课程创新提供有启发性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传播学 自我生成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的技术逻辑、社会影响与传播学未来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洪忠 黄民烈 +7 位作者 张伟男 沈菲 周葆华 邹军 钟智锦 闵勇 吴晔 许小可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1,共8页
近期,ChatGPT横空出世、火爆出圈,其影响几乎渗透至各行各业,是颠覆还是赋能?一时众说纷纭。2023年2月13日,京师主题沙龙活动“新闻传播学如何认识‘ChatGPT’”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的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新媒体传播研究... 近期,ChatGPT横空出世、火爆出圈,其影响几乎渗透至各行各业,是颠覆还是赋能?一时众说纷纭。2023年2月13日,京师主题沙龙活动“新闻传播学如何认识‘ChatGPT’”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的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SMP社交机器人专业组提供支持。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张洪忠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新闻传播学、自然语言处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9位内地和中国香港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围绕ChatGPT的技术逻辑、ChatGPT如何影响新闻传播学与ChatGPT的发展前景等议题进行了精彩而深刻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体传播 自然语言处理 沙龙活动 传播学 GPT 中国香港 CH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出海背景下国际传播政经维度的裂隙与弥合 被引量:3
5
作者 马龙 毛万熙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平台化转向背景下,中国互联网企业主导的跨国平台跻身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这些出海数字平台被期待在国际传播秩序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但平台企业表现出显著的去政治化倾向,其行为逻辑与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战略目标之间存在脱节。本研... 平台化转向背景下,中国互联网企业主导的跨国平台跻身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这些出海数字平台被期待在国际传播秩序变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但平台企业表现出显著的去政治化倾向,其行为逻辑与国家主导的国际传播战略目标之间存在脱节。本研究考察了在平台社会语境下中国国际传播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之间的张力,探讨两者的裂隙及其成因,提出破除出海平台对全球北方市场的依附,重塑国际传播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平台 盲点 去依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播间里的“夕阳红”:乡村老年人数字接入中的劳动实践与关系重塑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婧 曾维珊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共13页
在当前老龄化与数字化叠加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如何无障碍地接入数字社会并参与数字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旨在破除老年人数字劳动问题的固有预设,摆脱数字劳动“异化”与“剥削”的简化解释路径。回归劳动者... 在当前老龄化与数字化叠加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如何无障碍地接入数字社会并参与数字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旨在破除老年人数字劳动问题的固有预设,摆脱数字劳动“异化”与“剥削”的简化解释路径。回归劳动者主体性与能动性的视角,勾勒出即符合现实,又具有建设意义的老年人数字接入及数字劳动图景。以网络直播间为线上田野,使用非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经验材料。研究发现,在完成数字接入的老年人中,呈现出“玩转直播间”的多元数字实践,并通过“深层表演”建构出特殊的社会关系想象。透过老年主播的自我叙事,理解老年群体数字劳动的多重意义:他们并非全然被动断连的弱者。我们理应看到数字接入为老年群体带来的社会参与感,创造出证明自我价值的新空间,并为其晚年时光注入了追逐生命意义的动力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 老年主播 劳动 代际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的理论内涵、践行成效及世界意义
7
作者 丁存霞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3,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变革中形成的文明新形态,深刻回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人类文明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植根于中华文明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双重根基,通过“第二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变革中形成的文明新形态,深刻回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人类文明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植根于中华文明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双重根基,通过“第二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超越西方现代性逻辑的“和合共生”理念,破解了文明优劣论的西方中心主义迷思。它身兼和平促进者、发展引领者、安全塑造者、秩序维护者多重角色,为应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及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力量,用实践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的可行性。它通过破解现代性困境,促使文明形态从一元现代性走向多元现代性;通过理念跃升,推进理念到现实的创造性转化;通过价值范式重塑,引领人类文明交往从文明冲突转向文明互鉴。这一文明观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中华文明 人类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逻辑和创新路径
8
作者 聂静虹 李肖楠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6,共6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对于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日益增强、行动已成趋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文化遗产领域的关键命题。目前文化遗产领域中的数字技术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数字化系统性赋能机制尚未...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对于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日益增强、行动已成趋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文化遗产领域的关键命题。目前文化遗产领域中的数字技术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数字化系统性赋能机制尚未成熟。对此,本文构建“本体保护—业务管理—公共服务—展览展示”四位一体的数字化赋能体系架构,为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与提升提供全面、系统的方法论证;提出政策引领、技术赋能、市场驱动的协同创新路径,形成保护与传承、传播与发展、利用与振兴一体化的数字化保护范式,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众化、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技术 数字化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标识·践行: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9
作者 范君 詹小美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3,共10页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共同体理念作为“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以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现实”和民族成员的“现实生活”投射“话语”“标识”“践行”,链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其中,“四个与共”的话语逻辑内蕴民族凝...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共同体理念作为“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以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现实”和民族成员的“现实生活”投射“话语”“标识”“践行”,链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其中,“四个与共”的话语逻辑内蕴民族凝聚的情感、民族团结的规范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回应了中华民族“何以在一起”的深层诘问;“四个与共”对共同体意识的浓缩性诠释内括“标识”和“表意”,在“具象化”缩写与铭刻中呈现共同性与一致性进行价值赋意;明确“四个与共”培育的推进向度、释放“四个与共”培育的一体效能、优化“四个与共”培育的建构路径,则以目标的锚定、共同性的增强、共同体建设的推进搭建起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践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话语逻辑 标识表意 践行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疫情的病毒式传播:表征、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智锦 周金金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3年第4期48-59,共12页
信息疫情是传染病流行期间爆发的一种大规模信息流行病,主要表现为与疫情有关的谣言、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在网络媒体中的盛行。信息疫情的传播在内容、过程、效果方面均具有病毒性的特征。当前国内外传播学领域对信息疫情的研究可以划... 信息疫情是传染病流行期间爆发的一种大规模信息流行病,主要表现为与疫情有关的谣言、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在网络媒体中的盛行。信息疫情的传播在内容、过程、效果方面均具有病毒性的特征。当前国内外传播学领域对信息疫情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信息疫情的分布、病因推断与治理三类。未来的研究需采用科学的因果判定方法、细分易感人群、经验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深入开展信息疫情的病因研究。对信息疫情的影响研究既要兼顾组织、社会与国家层次的影响,关注在线传播与人际交流之间的效果差异,也要深入探究影响产生的机制。在信息疫情治理方面,加强监测预警、精准辟谣与效果评估。最后,也应聚焦全球化信息生态,从国家传播视角研究信息疫情的成因、表现、影响及其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疫情 虚假信息 病毒式传播 治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互动中社交机器人的社会角色及人类的心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钟智锦 李琼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通过网络爬虫软件获得三个小组共600条豆瓣社区帖子,并对15位豆瓣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有助于探讨豆瓣社区中人机互动的特征和人类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豆瓣社交机器人在人机互动中表现出类社会化行为、非人格特质和薄弱的自我建构能力,... 通过网络爬虫软件获得三个小组共600条豆瓣社区帖子,并对15位豆瓣用户进行深度访谈,有助于探讨豆瓣社区中人机互动的特征和人类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豆瓣社交机器人在人机互动中表现出类社会化行为、非人格特质和薄弱的自我建构能力,在虚拟社区中承担着互动参与的激励者和符号象征的结构角色。人类用户在与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中实现身份认同与社群归属,收获单向的“拟情关系”。人类在追求人工智能技术走向深度智能化的同时,又对其保持警惕,显示出对技术可供性边界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社交机器人 媒介等同理论 结构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是对的人:社交媒体如何影响青年人的择偶观
12
作者 聂静虹 左翊廷 郑汉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6,共14页
青年是社交媒体中活跃的主角。社交媒体在成为青年主要信息获取渠道,便利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择偶是青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社交媒体的发展对青年择偶观的影响不容小觑。本研究主要探讨社交媒... 青年是社交媒体中活跃的主角。社交媒体在成为青年主要信息获取渠道,便利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择偶是青年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社交媒体的发展对青年择偶观的影响不容小觑。本研究主要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年择偶观的可能影响路径及具体机制。通过对29名青年用户的深度访谈发现,社交媒体对青年择偶观存在四种中观层面上的影响路径,分别为理解、定向、表达和娱乐。在微观层面上,单一社交媒体平台使用和跨社交媒体平台使用这两种不同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通过影响青年用户的信息可见性及内容相关性,使其形成五种不同的感知,分别对青年择偶观产生不同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社交媒体虽然存在信息茧房效应,但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相关条件时才会出现,进而影响青年的择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青年群体 择偶观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信息茧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性双向嵌入:媒介化治理模式中的媒体与地方政府关系重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黎明 张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6,共11页
在媒介化治理的现实语境下,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产生了“监督模式”“协商模式”和“契约模式”三种典型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媒体深度嵌入地方政治场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占据... 在媒介化治理的现实语境下,主流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产生了“监督模式”“协商模式”和“契约模式”三种典型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媒体深度嵌入地方政治场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媒体主要在具体的事务性情境中发挥实践导向的相对自主性。同时,地方政府也通过媒介制度的激励机制和政务资源的分配机制实现对媒体的反向嵌入。这种“双向嵌入”的关系结构使地方媒介化治理走向新的“实用主义”,增强了地方政府对媒体的组织调控。这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主流媒体的媒介治理功能,另一方面也包含媒体与地方政府的组织同构及媒体治理的商业化两重隐忧。如何切实提升媒介化治理的效能,成为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媒体治理 嵌入性 自主性 公共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心”的维度及政策—观念生成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景怀斌 丁太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83,共20页
“民心”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辨析其维度结构、解码其生成机制,是理解中国之治的必要框架。在梳理民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可界定民心操作定义,以“问题—现象”路径构建民心测量及其生成的政策—观念—传... “民心”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辨析其维度结构、解码其生成机制,是理解中国之治的必要框架。在梳理民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思想脉络的基础上,可界定民心操作定义,以“问题—现象”路径构建民心测量及其生成的政策—观念—传播理论模型。4203份问卷统计显示:民心包含国家治理满意度、政党认同、德性政府、物质需求满足、安全需求满足等五个维度,与国家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评价、政府信任等高度相关,有显著的国家治理行为效应功能。民心生成受传统政治文化、国家认同、政策受益感、政治思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牺牲精神、亲社会观念、信心、政府信息来源、政府信息信任等显著正向影响,受儒家终极观、物质主义、平等意识、科学态度等显著反向影响。其中,政策受益感、政府信息来源、政府信息信任等因素发挥了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心 人民 国家治理 公共政策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在影响中国游戏行业发展:政策与媒体的视角 被引量:5
15
作者 钟智锦 易德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102,共10页
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游戏产业政策呈现出产业扶持、产业监管、未成年人保护三大框架,这些政策在出台之后2—4个月内对游戏行业产生明显的影响。报纸媒体对游戏行业的新闻报道显著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呈现出产业发展、公司信息、... 2007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游戏产业政策呈现出产业扶持、产业监管、未成年人保护三大框架,这些政策在出台之后2—4个月内对游戏行业产生明显的影响。报纸媒体对游戏行业的新闻报道显著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呈现出产业发展、公司信息、政府监管、青少年保护四大框架,媒体的态度与报道框架会随着政策的需要而进行转换,体现了政策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报纸媒体虽然能够宣传产业政策、引导舆论、构建社会对游戏的认知,但并不能直接影响游戏行业的经济表现。为了建立对游戏行业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主流媒体需要打破刻板印象,从艺术和文化视角丰富对游戏的报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行业 产业政策 游戏报道 游戏产业 游戏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器官投射:卡普的技术思想与智媒时代的人技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璟薇 毛万熙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71,共16页
智能媒介技术在传播实践中的应用引发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取代记者、编辑等曾经高度依赖人类的工作的担忧,人与技术的关系似乎日趋紧张与对立。西方现代技术哲学第一人恩斯特·卡普(Ernst Kapp)早在19世纪已对人技关系提出了器官投射说... 智能媒介技术在传播实践中的应用引发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取代记者、编辑等曾经高度依赖人类的工作的担忧,人与技术的关系似乎日趋紧张与对立。西方现代技术哲学第一人恩斯特·卡普(Ernst Kapp)早在19世纪已对人技关系提出了器官投射说,成为德国媒介研究的奠基性理论,标志着从“人技对立”到“技术物是人之器官投射”的思想转变,并被追认为麦克卢汉“媒介即人体延伸”论断的先声。在将器官投射说纳入人与技术关系这一经典议题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历史中,通过指出器官投射说的三重历史贡献--技术本体、作为认识论工具的技术、作为文化技艺的技术实践,点明其超越麦克卢汉媒介延伸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对当下引起学界热议的德国媒介理论与媒介考古研究的深远影响,回应过往文献对卡普的浅读与误读,试图重新审视卡普的学术遗产对于理解智媒时代人与媒介技术关系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投射 卡普 媒介考古 文化技艺 麦克卢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媒介与视障者社会融合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柳 林仲轩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3年第1期40-56,共17页
受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双重限制,在传统社会中曾区隔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视障人群,能否借助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等媒介参与现代社会之中?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研究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的MAIN模型,对视障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 受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无障碍环境的双重限制,在传统社会中曾区隔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视障人群,能否借助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等媒介参与现代社会之中?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研究借助“使用与满足理论”的MAIN模型,对视障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检测了“形式”“主体”“互动”和“导航”四类需求维度下15个类目的满足指标与视障者在社会参与和社会关系层面的因果关系。其中,社会参与指视障者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参与日常活动的情况,社交关系则是视障者在社会中能获得的支持、认同与尊重程度。回归数据显示,视障者对智能媒介工具类属性的使用对于他们的社会融合会产生正面影响,且对社会参与的影响大于其对社交关系的影响。然而,若综合考虑视障者的个人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程度,智能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对个人社会经济背景相对不占优势的视障者影响更大,且受访者在社交关系上的影响大于其在社会参与层面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媒介对视障人群是一把“双刃剑”。不同类型的技术可供性所激活的使用与满足体验对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视障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因“需”而异的。智能媒介使用与满足下的一些工具性需求指标,如“形式”维度上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走进真实社会场景的沟通工具,成为视障者的“眼睛”。但是智能媒介在引领视障者“看见”新世界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进一步“逃离”主流社会的“避风港”。数据显示:对于社会经济背景相对不占优势的视障者,他们更倾向于利用智能媒介获得社交关系层面的支持与链接,参与到现实世界之中。这种数字化的包容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社会融合,若不能进一步突破他们的现实困境,技术赋能反而可能增加他们与主流社会进一步隔离与分化的风险。这个发现给新媒体技术究竟是为弱势群体增权赋能还是“技术乌托邦”的争论提供了实证案例,这或许是媒介与残障研究领域内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此外,这也是MAIN模式在不同群体中对不同媒介使用效应的实证检验。MAIN模式主要关注特定媒介的可供性在不同群体中能带来何种感知和影响,是传统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现代转向。依据智能媒介和视障者的特点对MAIN模式下的测量指标进行调试,验证该模式下的工具性需求和非工具性需求对视障者社会融合的影响。这是对MAIN模式的思考与验证,也是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可供性所激活的启发是如何导致不同用户群体对媒介功能的使用体验产生不同感和影响而进行的实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媒介 视障者 使用与满足MAIN模型 社会参与 社交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媒体意识形态功能生成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3
18
作者 葛彬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0,共8页
智能媒体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技术、媒介、资本三重逻辑的整体性构建中得以生成。其“嵌入-初构-适配”的技术逻辑标示了智能媒体意识形态功能生成的起点,信息智联、精准描摹、具身传播的媒介逻辑形构了智能媒体链接主体的日常生活、心理... 智能媒体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技术、媒介、资本三重逻辑的整体性构建中得以生成。其“嵌入-初构-适配”的技术逻辑标示了智能媒体意识形态功能生成的起点,信息智联、精准描摹、具身传播的媒介逻辑形构了智能媒体链接主体的日常生活、心理需求及身体官能系统的微观意识形态功能图式,市场经济框架下资本逻辑的过度介入则赋予智能媒体为拜物教意识形态辩护的现实效能。对智能媒体意识形态功能生成逻辑进行批判分析,是智能媒体的理性发展诉求,更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与媒介融合的创新发展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媒体 意识形态功能 技术逻辑 媒介逻辑 资本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化社会中的照片投资——18位修图成瘾者的科技生活史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付晓燕 罗蔼彤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60,共9页
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助修图软件中的滤镜和特效塑造“新的自我”进行“照片投资”,更有甚者出现了一些类似成瘾的症状。收集了18名修图成瘾者的科技生活史资料,从这些个案的修图实践来看,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已... 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助修图软件中的滤镜和特效塑造“新的自我”进行“照片投资”,更有甚者出现了一些类似成瘾的症状。收集了18名修图成瘾者的科技生活史资料,从这些个案的修图实践来看,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过往面对面的交流在人际沟通中的角色。与此同时,“修过的照片”也已经成为社会中最重要的叙事者。修图成瘾者修图是为了变美,但又不仅仅因为想变美才修图,在注意力竞争甚至万物皆可比较竞争的时代,“变美”有利于争夺注意力等有限资源,带来内心的精神满足和社会资本的回报。修图竞赛和比美竞赛,恰恰是今天社会加速的一个侧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社会 照片投资 修图成瘾 社交媒体 数字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用户在线健康辟谣意愿研究--社会资本与独立型自我构念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梁 胡雅颖 谭心莹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4-201,共8页
[研究目的]网络健康谣言误导公众的健康认知,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公众参与辟谣是网络健康谣言治理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拟探讨社会资本对个体在线健康辟谣意愿的影响,以鼓励公众参与在线健康辟谣行为,实现网络谣言协同治理。[研... [研究目的]网络健康谣言误导公众的健康认知,威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公众参与辟谣是网络健康谣言治理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拟探讨社会资本对个体在线健康辟谣意愿的影响,以鼓励公众参与在线健康辟谣行为,实现网络谣言协同治理。[研究方法]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即结构型社会资本、关系型社会资本与认知型社会资本)出发,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人们的在线健康辟谣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独立型自我构念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研究表明,结构型、认知型的社会资本以及独立型自我构念均正向影响个人的在线健康辟谣意愿,且独立型自我构念正向调节了认知型社会资本与在线健康辟谣意愿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加深对社会资本影响的认知与理解,对促进公众的在线健康辟谣行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信息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在线健康辟谣 谣言治理 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分析 独立型自我构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