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练庆伟
李辉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110,共3页
-
基金
中山大学桐山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轨迹与规律研究”阶段成果
-
文摘
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认同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代目标。目前,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出现了价值教育的机械性与价值认同的辩证性、主导价值教育与多元价值影响、理论指导与环境影响的矛盾。超越这些矛盾的关键是指向价值创造的智慧培植,具体要强调教育的互动成长过程、教育的现实依托和教育情境的创设。
-
关键词
大学生
价值认同教育
价值创造
-
分类号
C645
[社会学]
-
-
题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被引量:14
- 2
-
-
作者
李辉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年第11期6-8,共3页
-
文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站在时代的高度,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要求: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
三个代表
课堂教学
高校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点和分类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王玉平
黎莉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
-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9期60-61,共2页
-
文摘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它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以培训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为其活动指向的人;必须以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作用于教育对象,而不能以任何个人或某个小集团的愿望和要求影响教育对象;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培养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和自觉的,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体关系
教育对象
分类
思想品德
组织者
教育者
可控性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重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被引量:19
- 4
-
-
作者
刘鑫淼
林春逸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3-105,共3页
-
文摘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具有意识形态和人文认知两大功能。这两种功能是缺一不可的,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的要求不是要哪一个不要哪一个的问题,而是如何在两种功能之间取得一种适度平衡。现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功能失衡的困境,重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当务之急。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功能
人文认知功能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浅谈高校的诚信教育
被引量:25
- 5
-
-
作者
魏传光
葛畅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理论月刊》
200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
文摘
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指真诚不伪,诚信不欺,真实不妄,精诚不懈。其强调的是真实。守信是指遵守自己的诺言,实践自己的诺言,言必信,行必果。目前我国出现了“信任危机”,大学生的诚信品德令人担忧,其原因既有市场的、社会的、也有高校自身的。必须认识到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对诚信的宣传,把诚信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完善的约束和惩罚机制,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
-
关键词
高校
诚信
诚信教育
信任
-
分类号
G4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状况浅析
被引量:14
- 6
-
-
作者
罗远航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3,共3页
-
文摘
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的主流是对现实政治的认同、亲和,但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政治情感体验,本文对此做了分析。
-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政治情感
体验
消极
主流
浅析
状况
现实政治
认同
-
分类号
D261.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
被引量:13
- 7
-
-
作者
李辉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8-30,共3页
-
文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六个二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发展比较规范、建设时间最长的学科。不过,同历史更悠久的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存在着学科发展中的替代倾向、把教学意识等同于学科意识的简单化倾向、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不强的功利性倾向等。解决问题的主要出路是增强学科意识,即增强学科的研究意识、服务意识和对话意识。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
学科意识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被引量:47
- 8
-
-
作者
石书臣
-
机构
中山大学社科教育系
-
出处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1-83,共3页
-
文摘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重特性。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方向,突出其主导地位;又应重视其非意识形态性,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意积形态性
非意识形态性
统一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网络趣缘关系
被引量:12
- 9
-
-
作者
谢玉进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115-118,共4页
-
文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网络趣缘关系在网络领域生成并日益成为主要的网络人际关系,它因网络领域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对现实趣缘关系的发展和超越,进而对人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目前,学界对趣缘关系的研究较少,对网络趣缘关系的关注更少,本文试图从趣缘关系的概述出发,从人、人际接触、人际需要和主导地位的确立等四个方面论述趣缘关系在网络领域的新发展,并就网络趣缘关系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予以关注。
-
关键词
趣缘关系
网络领域
新发展
人的发展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传统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主体性浅析
被引量:8
- 10
-
-
作者
曹亚琴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7期160-163,共4页
-
文摘
文化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也会阻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烙印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对国人始终具有影响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灵发展,一般高于其他社会青年,但其主体性的发展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了中国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群体本位的倾向,以及整合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资源,因此,可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同时培育创造性思维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与发展。
-
关键词
文化
主体性
传统文化
大学生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移情体验法
被引量:6
- 11
-
-
作者
张玲玲
裴战存
-
机构
中山大学社科系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4期56-58,共3页
-
文摘
移情体验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早已有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涵的内在要求,是其由宏观向微观拓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同时,移情体验法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趋势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有利于其工作成果的巩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移情体验法的原则和其实施的具体方式,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
关键词
移情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
-
Keywords
empathizing experience
political- ideology education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移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被引量:3
- 12
-
-
作者
张玲玲
-
机构
中山大学社科系
-
出处
《探索》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7-99,共3页
-
文摘
移情是把自己置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 ,从而使人能够觉知、体验、分享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等理念和观察体验等方法早已有之 ,但移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却并没有明确提出。移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的内在要求 ,是其由宏观向微观的拓展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移情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和趋势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保证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巩固工作成果。探索移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有效途径 。
-
关键词
移情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方法
运用途径
心理咨询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借鉴传播学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王玉平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广东广州
-
出处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33-34,共2页
-
文摘
本文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情况,提出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传播学
借鉴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杨超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第10期14-16,共3页
-
文摘
早在1981年,麦金太尔(Alasdair Maclntyre)出版了代表作《美德的追寻》(<Af-terVirtue>)一书,该书在对整个西方道德传统及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恩的基础上,指出现代社会道德问题之症结在于现代道德研究的非历史主义倾向——摈弃传统:麦金太尔提出重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传统,复兴美德伦理学,这一观点引起整个世界伦理学界的兴趣。
-
关键词
美德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
人文主义理念
学科成分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走出道德灌输教育困境的经济思考
- 15
-
-
作者
陈付龙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4年第4期87-88,共2页
-
文摘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作为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主要方式和手段,道德灌输教育面临实效低下的困境。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改进它,从其困境中走出来,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由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本性、边际效用学说和机会成本原则的经济学概念引申开来,从经济学层面对道德灌输教育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一定探讨。
-
关键词
道德灌输教育
教育困境
经济学
效用最大化
边际效用学说
机会成本原则
-
分类号
G41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隐性教育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姚鸿雁
-
机构
中山大学社科系
-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59,共2页
-
文摘
在今天,由于我们的教育客体及教育环境的变化,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主要论述戏剧教育及心理剧教育作为隐性教育方式,其特点、优势、可行性及运用设想,以此来呼吁教育者对此方法进行关注和研究。
-
关键词
戏剧教育
心理剧教育
思想政冶教育
隐性教育方式
高校
大学生
德育方法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启示
被引量:4
- 17
-
-
作者
吴伦水
罗金彪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97,共3页
-
文摘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他的幸福观启发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
-
关键词
尼各马科伦理学
善
最高的善
幸福
灵魂
德性
中道
思辨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被引量:36
- 18
-
-
作者
昝玉林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8-71,共4页
-
文摘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而形成的一种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对于网络成瘾的定性、网络成瘾的鉴别标准、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影响等问题,学界和部分社会人士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
-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成瘾
鉴别标准
家庭教育
-
分类号
D669.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网络趣缘群体与青少年发展
被引量:25
- 19
-
-
作者
谢玉进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63,共4页
-
文摘
网络趣缘群体是网络上最多的群体群,它是人际趣缘关系在网络领域的表达。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群体,它具有社会化功能、情感功能、教育功能等社会功能。青少年结成或参与的网络趣缘群体,具有初级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复杂的影响。
-
关键词
网络趣缘群体
功能
青少年发展
影响
-
分类号
D432.6
[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
题名人生风险:社会境遇与多元治理
被引量:4
- 20
-
-
作者
钟明华
龙柏林
-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5-79,共5页
-
文摘
风险社会是现代性批判的产物,是理解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角度。人生风险是风险社会中人们生存境遇的真实表达,是可能发生的种种危险的总称。人生风险内涵的理解为探讨人生风险治理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个人、民间社会、政府国家三大层面的分析构成人生风险的复合治理体系。
-
关键词
风险社会
人生风险
多元治理
-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