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与出路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宁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共6页
2006年8月,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暨系主任联席会议在沈阳召开。与会代表就“社会学教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中国问题”进行了热烈和富有成果的研讨。本刊特邀部分与会学者将其发言整理成文,试在梳理出一条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之路,以期... 2006年8月,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暨系主任联席会议在沈阳召开。与会代表就“社会学教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中国问题”进行了热烈和富有成果的研讨。本刊特邀部分与会学者将其发言整理成文,试在梳理出一条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之路,以期为社会学学科及科研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抛砖引玉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本土化 教学与研究 中国化 社会学教学 中国社会学 联席会议 中国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装时尚的社会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6
2
作者 孙沛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32,共7页
讨论了时尚、服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叙述了西方关于着装时尚的社会学研究,诸如齐美尔的"阶级分野论"、戴维斯的"身份认同论"、布鲁默的"集体选择论"以及布西亚的"文化生产论",在此基础上提... 讨论了时尚、服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叙述了西方关于着装时尚的社会学研究,诸如齐美尔的"阶级分野论"、戴维斯的"身份认同论"、布鲁默的"集体选择论"以及布西亚的"文化生产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国着装时尚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装 时尚 社会学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视野中农业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理论模型——对甘肃省东乡族苜叶里社区的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林刚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2,共5页
在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时 ,学者们往往在二元经济论等宏观理论与推拉理论、期望收入理论等微观理论之间周旋。笔者认为 ,仅仅停留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极端上对农民的流动行为加以研究 ,可能会将该领域的研究引入一个死胡同。因此 ,在... 在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原因时 ,学者们往往在二元经济论等宏观理论与推拉理论、期望收入理论等微观理论之间周旋。笔者认为 ,仅仅停留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极端上对农民的流动行为加以研究 ,可能会将该领域的研究引入一个死胡同。因此 ,在社会学的学术视野中 ,要想摆脱这种尴尬境地 ,必须从综合的研究视角出发 ,并结合西方相关经典理论 ,从而构建农业劳动力流动决策的“中国化”理论模型。笔者基于对甘肃东乡族苜叶里社区农业劳动力流动状况的调查 ,建构了农业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理论模型。最后得出结论 :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与否 ,是社会结构的扩张力 (F)、城镇非农行业的拉力 (F1)、社区不合理的机会结构所形成的推力 (F2 )、家庭的外在驱动力 (F3 )、行动者的内在驱动力 (F4 )以及阻力 (F5)等六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若以上六种力量的合力大于零 ,流动行为就会发生 ;若以上六种力量的合力等于或小于零 ,流动行为就难以发生 ,农业劳动力就会滞留在社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族 苜叶里社区 农业劳动力 流动力 决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谭兵 张建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5-200,共6页
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政策格局、政策动向以及政策困境的基础上,着重从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对象的选择及审核,政策主体的责任承担以及政策资源的筹集路径等四个角度,对这项... 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政策格局、政策动向以及政策困境的基础上,着重从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政策对象的选择及审核,政策主体的责任承担以及政策资源的筹集路径等四个角度,对这项政策体系进行深度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资助 政策分析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排斥 被引量:95
5
作者 周林刚 《社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8-60,共3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欧国家的经济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了从福特主义时代向后福特主义时代的转型,经济结构的重建过程(Silver,1995)使得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社会排斥 “社会剥夺” 种族歧视 社会政策 劳动力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被引量:70
6
作者 闫志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35,共13页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并产生了许多经验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异于对社会问题的常识性理解和传统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题不是“有问题的”客观事实...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并产生了许多经验研究成果。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异于对社会问题的常识性理解和传统的研究视角。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题不是“有问题的”客观事实或状态,而是这些事实或状态被宣称成为社会问题的活动和过程。经由这些活动和过程,社会问题建构性地存在着。本文通过与传统社会问题理论的比较,着重探讨建构论所进行的社会问题新的理论研究转向及其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论 社会问题建构 问题宣称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保险与企业社会责任 被引量:9
7
作者 谭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3-88,共6页
社会保险是中国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内容,目前企业社会保险存在着严峻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困境。文章认为应该通过调整社会保险费率,重构企业社会保险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立法与执法,深化社会保险责任中的公平效率、权利义务观念,使企业自觉... 社会保险是中国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内容,目前企业社会保险存在着严峻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困境。文章认为应该通过调整社会保险费率,重构企业社会保险体系,加强社会保险立法与执法,深化社会保险责任中的公平效率、权利义务观念,使企业自觉、合理地承担起社会保险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保险责任 社会保险费率 社会保险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解析乡村青年知识分子“公”之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庆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5-50,共6页
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一方面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在乡村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变迁与阶层意识延续的两个维度进行... 乡村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一方面与历史上的乡村“士绅”有着渊源性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在乡村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变迁与阶层意识延续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知识分子 “公”之观念 乡村公共场域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 被引量:2
9
作者 林晓珊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8-203,共6页
现代社会是个高度流动的社会,流动能力因而也被看作为是一种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汽车是实现身体自由流动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在父权制意识形态影响之下,借助汽车而实现的身体流动遂有了性别上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这种差异... 现代社会是个高度流动的社会,流动能力因而也被看作为是一种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汽车是实现身体自由流动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在父权制意识形态影响之下,借助汽车而实现的身体流动遂有了性别上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男性总是作为驾驶者,而大多数女性总是作为乘客,并且通常是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大的汽车优先支配权;二是男性驾车主要是用于工作,而女性驾车主要是用于家务,尤其是接送小孩。从社会文化层面来分析,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汽车的性别隐喻和文化编码,另一方面在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性别界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流动 社会性别 流动性 汽车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性与根植性——产业集群研究中两个概念的辨析 被引量:53
10
作者 丘海雄 于永慧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5-181,共7页
“嵌入性”、“根植性”是产业集群研究中频繁出现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本文认为,“嵌入性”是分析经济行为如何受到历史、文化、制度、关系和社会结构影响的一个概念工具,而“根植性”是反映企业与本地生产体系的融合程度,... “嵌入性”、“根植性”是产业集群研究中频繁出现的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本文认为,“嵌入性”是分析经济行为如何受到历史、文化、制度、关系和社会结构影响的一个概念工具,而“根植性”是反映企业与本地生产体系的融合程度,帮助产业集群中企业扎根于本地的实践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何运用这两个概念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性 根植性 产业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迁背景下的社区权力与秩序——基于广州市一个城中村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蔡禾 卢俊秀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5-181,共7页
渐进的市场化和突发的制度变迁导致了城中村的权力格局和社区秩序发生了种种变化,居委会—村公司构成的权力结构及其互动关系目前已经成为城中村特有的"双轨制"权力模式,本文以广州市J社区为例深入分析这种双轨制的内在机制,... 渐进的市场化和突发的制度变迁导致了城中村的权力格局和社区秩序发生了种种变化,居委会—村公司构成的权力结构及其互动关系目前已经成为城中村特有的"双轨制"权力模式,本文以广州市J社区为例深入分析这种双轨制的内在机制,认为社区内存在两种基于资源依赖基础上的循环链,由此带来了社区秩序的双重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权力主体 权力模式 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与抽样逻辑 被引量:76
12
作者 王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共4页
本文探讨了个案研究中的代表性问题。个案研究中的个案样本的代表性,不能同定量研究的样本的代表性混为一谈。个案研究有着与定量研究不同的抽样逻辑,波谱的证伪逻辑为解决个案样本的代表性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 个案研究 代表性 抽样逻辑 证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剥夺感:从横向到纵向——以城市退休老人对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为例 被引量:49
13
作者 王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25,共7页
相对剥夺感有两个不同的维度: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但以往有关相对剥夺感的文献所涉及的基本上只是"横向相对剥夺感"。本文在对退休老人有关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进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相对剥夺... 相对剥夺感有两个不同的维度:横向相对剥夺感和纵向相对剥夺感,但以往有关相对剥夺感的文献所涉及的基本上只是"横向相对剥夺感"。本文在对退休老人有关医疗保障体制转型的体验进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了说明,意图在于加深对"相对剥夺感"这一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 参照群体 医疗保障 退休老人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往与态度:城市居民眼中的农民工--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33
14
作者 刘林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依据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文章发现:农民工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市民可以接受农民工成为自己的同事、邻居、朋友乃至老板,但难以接受他们成为家庭成员;市民高度认同"农民工干了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重活、危险活... 依据对广州市民的问卷调查,文章发现:农民工成了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市民可以接受农民工成为自己的同事、邻居、朋友乃至老板,但难以接受他们成为家庭成员;市民高度认同"农民工干了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重活、危险活"的说法,但他们对农民工的评价总体"一般"偏下;市民赞成农民工应该与市民一样同等享受医疗保险、子女义务教育,参加工会和人大选举,但并不认可同等享有失业救济、低保和廉租房。影响对农民工权益评价的主要因素是与农民工的交往程度:与单位内农民工交往越多,对其权益评价越正面;与单位外农民工交往越多,对其权益评价则越负面。对农民工看法和态度的差异,表现了城市居民不同群体的分歧和矛盾。它是二元经济体制在城市居民价值观和社会心理上的表现,是研究农民工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 态度 农民工评价 农民工权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跨省流动与省内流动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兴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86,共7页
文章通过2005年10月初进行的932份四川、广东农民工问卷调查,发现跨省流动和省内流动农民工在来源地、性别、年龄特征、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影响因素、生活费开支、年收入节余、工作期望、分项指标工作满意度、留城... 文章通过2005年10月初进行的932份四川、广东农民工问卷调查,发现跨省流动和省内流动农民工在来源地、性别、年龄特征、文化程度、职业分布、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影响因素、生活费开支、年收入节余、工作期望、分项指标工作满意度、留城意向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总体工作满意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该研究不支持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同时提出了农民工流动的“双拉力”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双拉力”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和现实的结点上:新时期乡村出路的探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庆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2-126,共5页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探寻乡村的出路问题理应成为社会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由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我们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探寻乡村的出路问题理应成为社会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由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背景下探寻乡村出路的时候,一种新的乡村发展理念能否在历史上的乡村建设运动给予我们的启示与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这两者的聚合中得以培育,这将成为新形势下乡村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新乡村治理理论视野下的以乡村诸要素“现代性”培育为核心内容的乡村社区建设运动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一个较为合理的社会学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运动 历史与现实的结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业空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双全 刘德斌 王学良 《西北人口》 2007年第1期93-96,共4页
本文利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资料对我国的失业问题做简要分析,并对我国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作简要的阐述,结合区域的产业及就业结构特征分析区域的失业问题。
关键词 失业 失业率 五普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