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1-7)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保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冷秀玉 曾武涛 +3 位作者 马虹 王礼春 廖新学 何建桂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时微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0只,体重2.5-3.0kg,随机分成以下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对照组,3)Ang...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时微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0只,体重2.5-3.0kg,随机分成以下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对照组,3)Ang-(1-7)治疗组,每组10只。Ang-(1-7)治疗组经置入式微量泵持续颈静脉给予Ang-(1-7)(25μg·kg^-1·h^-1)3d,假手术组和I-R对照组经微量泵只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均在3d预处理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2h,再灌注2h。测定缺血前、后和再灌注2h时血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再灌注2h时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血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并采用氯化三苯四唑(triphenylte 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结果(1)心肌缺血前各组对比,NO在Ang-(1-7)治疗组已显著升高(P〈0.01);心肌缺血后2h时,各组NO均比缺血前显著降低(P〈0.01),但在Ang-(1-7)治疗组比I-R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再灌注2h后,各组NO水平均比缺血2h时进一步降低,但在Ang-(1-7)治疗组仍比I-R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2)再灌注后2h,血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I-R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增加[(15.82±8.16)个/mm^3vs.(4.26±1.52)个/mm^3,P〈0.01];而Ang-(1-7)治疗组与I-R对照组相比CEC显著降低[(7.78±3.82)个/mm^3vs.(15.82±8.16)个/mm^3,P〈0.05]并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3)心肌NOS活性,与假手术组相比,I-R对照组和Ang-(1-7)治疗组均降低,但在Ang-(1-7)治疗组NOS活性比I-R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4)心肌梗死面积在I-R对照组为(28.70±5.45)%,而Ang-(1-7)治疗组[(15.46±4.32)%]与之相比则显著降低(P〈0.01)。结论Ang-(1-7)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1-7) 急性心肌梗死 再灌注损伤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种植对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震 陶军 +3 位作者 涂昌 王洁梅 潘仕荣 马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68-771,共4页
目的研究种植内皮祖细胞对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探讨改善小径人工血管通畅率的新策略。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成内皮祖细胞。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表面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分泌组... 目的研究种植内皮祖细胞对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探讨改善小径人工血管通畅率的新策略。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成内皮祖细胞。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表面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一氧化氮(NO)水平。13只家犬随机分为两组,将实验组6只种植内皮祖细胞的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和对照组7只未种植细胞的人工血管分别移植犬颈总动脉。移植2个月后,观察两组移植人工血管的通畅率。结果种植到人工血管表面的内皮祖细胞能持续分泌t-PA和NO等抗血栓物质。行置换术后2个月,实验组人工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扫描电镜见实验组人工血管腔内形成完整融合的内皮细胞单层。结论内皮祖细胞种植能加快人工血管内皮化和增强其抗血栓能力,有效改善小径人工血管的在体移植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人工血管 移植 内皮祖细胞 聚氨基甲酸酯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完整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曾武涛 冷秀玉 +3 位作者 王礼春 廖新学 何建桂 马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完整性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成①假手术组,②缺血再灌注(I-R)对照组,③Ang-(1-7)治疗组,每组10只。Ang-(1-7)治疗组,经微量...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完整性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成①假手术组,②缺血再灌注(I-R)对照组,③Ang-(1-7)治疗组,每组10只。Ang-(1-7)治疗组,经微量泵持续颈静脉给予Ang-(1-7)3d,假手术组和I-R对照组经微量泵只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均在3d预处理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2h,再灌注2h。测定缺血前、后和再灌注2h时血中一氧化氮(NO)含量,再灌注2h时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血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以及光镜下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的变化,并采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结果】①心肌缺血前各组对比,NO在Ang-(1-7)治疗组已显著升高(P<0.01);心肌缺血后2h时,NO在Ang-(1-7)治疗组比I-R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再灌注2h后,在Ang-(1-7)治疗组仍比I-R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②再灌注2h后,Ang-(1-7)治疗组与I-R对照组相比CEC显著降低(7.8个/mm3对15.8个/mm3,P<0.05)并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③在Ang-(1-7)治疗组NOS活性比I-R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④心肌梗死面积在I-R对照组为29%,而Ang-(1-7)治疗组(15%)与之相比则显著降低(P<0.01)。⑤心肌灶性出血发生率在I-R对照组为65.0%,而Ang-(1-7)治疗组为27.5%,治疗组较I-R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静脉持续给予Ang-(1-7)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完整性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1—7) 急性心肌梗死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逆汤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勇 钱孝贤 +3 位作者 吴伟康 周彬 陈璘 刘金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559-1562,共4页
目的通过球囊损伤兔髂动脉造成动脉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四逆汤对损伤后动脉内膜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以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汤治疗组(四逆汤组),每组8只。对照组兔给予普通饲料,模... 目的通过球囊损伤兔髂动脉造成动脉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四逆汤对损伤后动脉内膜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以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四逆汤治疗组(四逆汤组),每组8只。对照组兔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四逆汤组兔给予高脂饮食。饲养2周后模型组、四逆汤组兔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4周后,通过电镜观察髂动脉内膜的病变情况,光镜观察血管的病理变化,并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血脂的水平。结果扫描电镜发现,对照组兔髂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形态正常,排列整齐;模型组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皮细胞增生形态各异,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四逆汤组内皮细胞排列基本正常。光镜发现,对照组兔髂动脉管腔和管壁厚度正常,管壁光滑;模型组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狭窄,内膜增厚;治疗组血管病变程度明显减轻。四逆汤可明显改善血脂的紊乱。对照组兔血清SOD活性明显高于四逆汤组和模型组,四逆汤组SOD活性又明显高于模型组。对照组兔血清MDA水平明显低于四逆汤组和模型组,四逆汤组MDA水平又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四逆汤可减轻兔髂动脉剥脱术后的内膜增生和血管狭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髂动脉剥脱术后兔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SOD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再狭窄 髂动脉 内皮细胞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四逆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t-PA基因表达和小径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震 陶军 +5 位作者 王洁梅 涂昌 潘仕荣 唐安丽 董吁刚 马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表达和种植内皮祖细胞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种植内皮祖... 【目的】研究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表达和种植内皮祖细胞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后,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5dyn/cm2)、中切应力组(15dyn/cm2)和高切应力组(25dyn/cm2)4种不同处理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t-PA的水平,并用荧光定量RT-PCR分析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19只家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0只用中切应力处理后内皮祖细胞种植的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犬颈总动脉,对照组9只用未经切应力处理内皮祖细胞种植的人工血管移植。移植术后2个月,比较2组小径人工血管的移植通畅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流体切应力增加内皮祖细胞t-PA的产生,并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行移植术后2个月,实验组10只人工血管均获通畅,对照组通畅率为55.6%。【结论】切应力处理可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并改善内皮祖细胞种植后小径人工血管的移植通畅率,这为解决临床小径人工血管通畅率低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内皮祖细胞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小径人工血管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大鼠脑脊液及血清瘦素改变的研究
6
作者 冷秀玉 曾武涛 +2 位作者 熊艳 陈国伟 王礼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4-657,共4页
【目的】检测心力衰竭大鼠血清、脑脊液瘦素水平及脑脊液/血清瘦素比值改变,对心衰大鼠的瘦素水平、瘦素抵抗及瘦素在血-脑脊液处的转运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通过缩窄雄性Wistar大鼠腹主动脉制成心力衰竭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 【目的】检测心力衰竭大鼠血清、脑脊液瘦素水平及脑脊液/血清瘦素比值改变,对心衰大鼠的瘦素水平、瘦素抵抗及瘦素在血-脑脊液处的转运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通过缩窄雄性Wistar大鼠腹主动脉制成心力衰竭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心衰组。预实验应用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测证实术后4个月大鼠已经出现明显心衰。术后4个月采集脑脊液、血清,ELISA法测定瘦素水平。【结果】心衰组的血清瘦素水平较假手术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8.1±4.0)ng/mLvs(3.7±1.7)ng/mL,(3.1±1.4)ng/mL,P<0.01]。3组脑脊液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心衰组脑脊液/血清瘦素比值较两对照组明显降低(10±7vs18±8,22±12,P<0.01)。两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及脑脊液/血清瘦素比值无显著差异。对照组脑脊液瘦素与血清瘦素呈正相关(r=0.724,P<0.05),心衰组两者相关性消失。【结论】心衰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脑脊液瘦素水平无显著改变,脑脊液/血清瘦素比值下降,脑脊液瘦素与血清瘦素相关性减弱。支持瘦素血-脑脊液饱和转运系统的存在,提示瘦素进入中枢系统的转运障碍是瘦素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瘦素 瘦素抵抗 血-脑脊液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醛基海藻酸钠交联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琴梅 张亦霞 +4 位作者 李卓萍 许嘉琪 叶惠兰 纪小莉 滕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5-158,共4页
采用水/乙醇为反应溶剂,用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钠,制备了多醛基海藻酸钠(multi-aldehyde sodium alginate,MASA)。采用费林试剂、盐酸羟胺-NaOH电位滴定法、乌氏粘度计、与明胶的交联反应分别对氧化后的海藻酸钠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氧化... 采用水/乙醇为反应溶剂,用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钠,制备了多醛基海藻酸钠(multi-aldehyde sodium alginate,MASA)。采用费林试剂、盐酸羟胺-NaOH电位滴定法、乌氏粘度计、与明胶的交联反应分别对氧化后的海藻酸钠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氧化的海藻酸钠溶液可与费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海藻酸钠的氧化度随高碘酸钠用量及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投料比为80%时,氧化度最高可达约80%,收率约58.7%。MASA的粘度随反应时间、高碘酸钠浓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氧化度分别为20%、40%、60%的MASA,37℃下可使明胶在5min内生成凝胶。因此,水/乙醇作为反应介质、通过控制氧化剂的用量和反应时间,可以得到产率较高、分子量及氧化度可控的多醛基海藻酸钠多糖交联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氧化 高碘酸钠 多糖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反应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钱孝贤 陈燕铭 +4 位作者 吴伟康 刘勇 周彬 陈璘 刘金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伊贝沙坦组3组,每组10只。造模后12周终止实验处死大鼠,取血、尿和心脏标本,测定尿量、...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伊贝沙坦组3组,每组10只。造模后12周终止实验处死大鼠,取血、尿和心脏标本,测定尿量、体质量、心脏质量/体质量、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血液和心脏组织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通过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2周终止实验时糖尿病各组大鼠的尿量、心脏质量/体质量、血糖、HbA1c、血清和心脏组织的MD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体质量、红细胞和心脏组织的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伊贝沙坦组大鼠的血清和心脏组织的MDA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组,而SOD的活性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大鼠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损伤,伊贝沙坦组大鼠的心脏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结论】伊贝沙坦能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脏损害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伊贝沙坦抑制糖尿病大鼠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大鼠 伊贝沙坦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心肌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SOD和MDA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钱孝贤 陈燕铭 +5 位作者 吴伟康 刘勇 周彬 陈璘 刘金来 郑振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作用。[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反搏组3组,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肌缺血模型,结扎后60 min、120 min、180 min记录以下指标:①心外...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心肌缺血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作用。[方法]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反搏组3组,分别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肌缺血模型,结扎后60 min、120 min、180 min记录以下指标:①心外膜心电图;②血清MDA水平和红细胞SOD活性;③心肌组织的MDA水平和SOD活性。[结果]体外反搏组犬的心电图有明显改善。在冠状动脉结扎前,3组犬血中MDA水平和SOD活性均无差异(P>0.05);结扎后60、120、180 min时,反搏组犬SOD活性明显高于缺血组,而MDA水平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正常组和反搏组犬心肌SOD的活性明显高于缺血组,而MD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体外反搏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反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减轻肥厚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信号途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龙云 马虹 +4 位作者 何建桂 高修仁 翟原生 张焰 张雪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肥厚心肌体外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48只心肌肥厚大鼠随机分为4组:IR对照组I、PC组I、PC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Wortmannin处理组、Wortmannin处理对照组,观察IPC对心肌肥厚大...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肥厚心肌体外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48只心肌肥厚大鼠随机分为4组:IR对照组I、PC组I、PC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Wortmannin处理组、Wortmannin处理对照组,观察IPC对心肌肥厚大鼠体外IR心脏左心室收缩压、冠状动脉流量、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心肌梗死范围以及心肌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与IR对照组比较,IPC组心脏左心室收缩压、冠状动脉流量显著提高,CPK、LDH释放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小,心肌Akt、GSK-3β磷酸化水平增高,Wortmannin能够抑制IPC所致的Akt、GSK-3β磷酸化,但只能部分消除IPC的心脏保护效应。结论IPC能够减轻心肌肥厚大鼠体外心脏IR损伤,PI3K、Akt、GSK-3β信号途径参与介导IPC对体外IR肥厚心肌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缺血预处理 心肌 心肌再灌注损伤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谷氨酸苄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膜的聚集态结构及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琴梅 何文 +1 位作者 冯冲 滕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9-72,共4页
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具不同分子量的聚谷氨酸苄酯/聚乙二醇(PBLG/PEG)两亲嵌段共聚物膜。利用大角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研究其聚集态结构,利用力学试验机分析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与PBLG均聚物的类似,PBLG嵌段以α... 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具不同分子量的聚谷氨酸苄酯/聚乙二醇(PBLG/PEG)两亲嵌段共聚物膜。利用大角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研究其聚集态结构,利用力学试验机分析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与PBLG均聚物的类似,PBLG嵌段以α-螺旋构型存在,并形成六棱柱晶体。共聚物呈微相分离结构,两嵌段形成的微区的大小和形态与两嵌段的含量有关。PEG嵌段的引入降低了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其断裂伸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谷氨酸苄酯 聚乙二醇 两亲嵌段共聚物膜 聚集态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人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基因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杨震 陶军 +5 位作者 王洁梅 涂昌 潘仕荣 唐安丽 董吁刚 马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流体切应力务件下,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并通过相差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进行形态... 目的研究不同流体切应力务件下,内皮祖细胞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并通过相差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后,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0.5 Pa)、中切应力组(1.5 Pa)和高切应力组(2.5 Pa)4个不同处理组,之后用ELISA各组不同时间点培养液中t-PA的水平,并用半定量RT-PCR测定切应力处理25 h后,不同切应力组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ac-LDL吞噬及lectin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提高流体切应力可以增加t-PA的分泌,上调内皮祖细胞t-PA的基因表达。结论提高流体切应力能明显促进内皮祖细胞t-PA的分泌和基因表达,有助于改善内皮祖细胞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