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赤道纬向风关系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浩 温之平 蓝光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利用ECMWF和NCEP(1958~1999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与前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赤道印度洋地区的纬向风存在高层(200~100 hPa)为正、低层(1000~700 hPa)为负的显著相关分布,类似于偶极子的分... 利用ECMWF和NCEP(1958~1999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与前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赤道印度洋地区的纬向风存在高层(200~100 hPa)为正、低层(1000~700 hPa)为负的显著相关分布,类似于偶极子的分布特征;而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160°E^160°W)则存在高层为负、低层为正的另一个显著相关"偶极子"。分析这种相关特征的持续性,发现上述形势从2月份到5月份一直存在,且赤道印度洋地区高低层相反的相关分布从3月份开始逐渐东移,到5月份维持在印度洋东部至南海一带。从5月份的相关系数分布图可发现,南海地区低层为负相关,高层为正相关,说明低层西风异常、高层东风异常的赤道纬向风分布有利于南海夏季风早爆发。针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赤道地区(10°S^10°N平均)纬向风的"偶极子"型相关分布特征,定义了一个用于诊断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前期因子。该因子与大部分学者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说明该因子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有一定的反映能力和预测作用。根据Gill(1980年)理论分析发现,上述2月份赤道地区纬向风异常是同期赤道印度洋-大陆桥地区异常强对流活动造成热带赤道大气环流显著异常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爆发 前期因子 赤道纬向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温之平 黄荣辉 +1 位作者 贺海晏 蓝光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52-964,共13页
利用1979—2003年NCAR/NCEP-2再分析全球日平均资料,及1979-2003年全球候平均的CMAP降水和NOAA日平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的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5月1~1... 利用1979—2003年NCAR/NCEP-2再分析全球日平均资料,及1979-2003年全球候平均的CMAP降水和NOAA日平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的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5月1~15日期间乌拉尔山及其以西地区对流层出现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中纬度大陆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我国东部沿岸地区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鄂霍次克海地区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时,副热带高压脊较早撤出南海,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活跃东传,菲律宾南部周围低频对流发展西移,华南地区低频对流活动南移以及加里曼丹低频对流活跃北移。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相反,当5月1~15日期间乌拉尔山及其以西地区对流层出现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中纬度大陆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我国东部沿岸地区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地区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时,副热带高压脊撤出南海较迟;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不活跃、东传晚,菲律宾南部周围低频对流不活跃、其西移与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的东传反位相,华南地区低频对流活动也不活跃,加里曼丹低频对流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30-60天振荡 低频对流 夏季风 爆发迟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温之平 薛晓冰 +1 位作者 梁肇宁 吴丽姬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4-98,共5页
利用NCEP再分析的海表温度场、风场、高度场的格点资料,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在有些年份并不同号,从而对南海夏季... 利用NCEP再分析的海表温度场、风场、高度场的格点资料,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在有些年份并不同号,从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是通过影响热带地区Walker环流建立和加强,进而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迟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海温异常 建立迟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与NCEP2大气热源的对比分析以及全球大气热源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蓝光东 温之平 贺海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首先 ,对比分析了ECMWF再分析资料 (简称ERA)和NCEP NCAR第 2版再分析资料 (简称NCEP2 )计算的大气热源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大气热源性质 (符号 )变化的规律。分析两套资料计算的大气热源差别较大的某些地区 ,发现ERA资料在这些地... 首先 ,对比分析了ECMWF再分析资料 (简称ERA)和NCEP NCAR第 2版再分析资料 (简称NCEP2 )计算的大气热源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大气热源性质 (符号 )变化的规律。分析两套资料计算的大气热源差别较大的某些地区 ,发现ERA资料在这些地区估算的大气热源要优于NCEP2 ,因此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ERA资料。对全球大气热源性质 (符号 )变化规律的研究主要揭示了全球永久大气热源和永久大气热汇的地理分布特征。永久大气热源中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 ,在赤道非洲的西部、苏门答腊岛西边的海域和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各有一个较强的永久热源中心 ,另外 ,在日本南部及其东边的太平洋上也有一永久热源中心。永久热汇地区的分布比较有规律 ,除了南北半球 6 0度到两极之间为永久热汇地区外 ,南半球 5°S~ 4 0°S各大陆西边的大洋上都有一个永久热汇中心 ,另外 ,在阿拉伯海的北端 ,北半球 15°N~ 4 0°N之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部也分别有一热汇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热源 NCEP 赤道 太平洋 ECMWF 大洋 南北半球 变化规律 分布 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30-60d振荡特征及其与广东持续性强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温之平 董灵英 +1 位作者 吴丽姬 陈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8-103,共6页
利用美国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华南持续性强降水期间850和500 hPa低频位势高度场、850 hPa低频风场和低频OLR场的水平分布及经、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6月2-5日较弱的持续性降水期间,广东地区上空无明显... 利用美国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华南持续性强降水期间850和500 hPa低频位势高度场、850 hPa低频风场和低频OLR场的水平分布及经、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6月2-5日较弱的持续性降水期间,广东地区上空无明显的低频位势扰动和低频对流的发展和加强,但6月18-23日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中,大气的30-60 d振荡明显,副热带西太平洋上对流层中低层低频位势扰动有明显的西传特征,南海中北部低频位势扰动向北传播的速度比低频对流活动传播更快。6月初副热带高压带上西太平洋地区低压扰动可能是该区低频气旋和低频对流扰动的源,其中低频气旋北移和西太平洋上低频反气旋的发展是促使广东地区上空低频对流发展和加强的重要原因,为此次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环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60d振荡 持续性强降水 低频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热源30~60天振荡与华南6月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高斯 简茂球 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5-562,共8页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南测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大气热源30~60 d振荡对华南6月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涝(旱)年对流层低层,南海至日本东南面的西北太平洋(WNP)是一个异常的低频反气旋(气旋),伴随有异常的低频热汇(热...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南测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大气热源30~60 d振荡对华南6月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涝(旱)年对流层低层,南海至日本东南面的西北太平洋(WNP)是一个异常的低频反气旋(气旋),伴随有异常的低频热汇(热源)区,华南至日本南部存在一个异常气旋(反气旋),对应于异常的低频热源(热汇)区,华南地区低层异常辐合(辐散);平均而言,旱年华南5—6月30~60 d振荡的位相演变要比涝年的偏晚约7~11天;涝年,低频热源和气旋从南海南部北传和从西太平洋暖池区西北传,以及从140°E附近WNP的西传都十分明显,它们对华南6月降水偏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旱年南海及邻近区域的低频热源和气旋北传较涝年偏晚,WNP上低频热源的西伸不明显。前期南海低频热源推进的迟早以及热带WNP上的低频热源是否西传对华南6月的降水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大气热源 30~60d振荡 华南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特征及其爆发迟早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15
7
作者 蓝光东 温之平 贺海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热源演变特征,并由此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判据.将该判据应用于1979~1993年总共15年的平均场,可判定南海夏季风平均于28候(5月第4候)爆发.而且,对于逐年...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热源演变特征,并由此确定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气热源判据.将该判据应用于1979~1993年总共15年的平均场,可判定南海夏季风平均于28候(5月第4候)爆发.而且,对于逐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该判据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还发现,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与4月份40 (S纬圈平均的大气热源垂直积分<Q1>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此得到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前期判定指标能较好地判断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原因,及其与4月份40 (S纬圈平均<Q1>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南北半球哈得莱环流的变化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爆发 大气热源 哈得莱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澳季风区大气视热源的季节演变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简茂球 罗会邦 乔云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6-109,共4页
对1950-2000年平均的亚澳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季节演变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亚澳季风区热带低纬的大气热源区随季节由冬到夏而自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动,在盛夏达到最北,强度也最强,并在春末与北半球中纬度的热源区汇合,到秋季开始南... 对1950-2000年平均的亚澳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季节演变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亚澳季风区热带低纬的大气热源区随季节由冬到夏而自南半球向北半球移动,在盛夏达到最北,强度也最强,并在春末与北半球中纬度的热源区汇合,到秋季开始南撤;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冬夏型间转换的过度季节都较短,冬夏型间转换具有明显的突变性,而印度季风区大气热源的冬季型维持时间明显比夏季型要长;亚澳季风区内大气热源的年较差以亚洲季风区的热源年较差最显著,澳大利亚北部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澳季风区 大气热源 季节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预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浩 蓝光东 +2 位作者 温之平 程炳岩 李永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4-140,共7页
利用1958-2001年ECMWF和1948-2006年NCEP的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前期气象要素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全球风场(u、v、ω分量)、位势高度场、气温场等气象要素场之间都存在显著相... 利用1958-2001年ECMWF和1948-2006年NCEP的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与前期气象要素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当年2月份全球风场(u、v、ω分量)、位势高度场、气温场等气象要素场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区。把各要素场中的显著高相关区视为影响季风建立日期的关键区,并定义关键区内的要素平均值为建立日期的预报因子,从中选取10个与建立日期关系最为紧密的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方程,对季风建立日期进行预测。分析发现,有10个预报因子与季风建立日期有密切联系,对季风爆发迟早有一定的指示能力和预测作用。最后,经过SAS系统的分析和试验选择最好的回归预测方案,利用10个预测因子建立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回归预报方程(简称回归预报方程)。对回归预测方程进行回报实验发现,拟合得到的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与许多学者确定的建立日期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95%以上的置信度,拟合误差基本控制在2候以内,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可以说,该方法是作为预报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一种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 SAS统计分析系统 回归预报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北霜日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丽 简茂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利用1964—2006年测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粤西北霜日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粤西北的霜日主要集中于12月和1月;从1986年之后年霜日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并且粤西北的西部和南部线性递减较快... 利用1964—2006年测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粤西北霜日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粤西北的霜日主要集中于12月和1月;从1986年之后年霜日呈明显的递减趋势,并且粤西北的西部和南部线性递减较快;粤西北地区12月和1月霜日偏多、偏少年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相似;12月和1月霜日偏多年环流场异常特征:同期亚欧大陆、东亚沿岸高空槽脊和温度槽脊明显发展,地面蒙古高压偏强,东亚大陆海平面气压偏高,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偏低,南下影响到华南冷空气偏强,华南近地层气温偏低,华南上空中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小,下沉运动偏强,而菲律宾附近的垂直上升运动偏强。偏少年的情况则基本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霜日 粤西北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灰霾天气主要污染物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59
11
作者 陈训来 冯业荣 +4 位作者 王安宇 李江南 范绍佳 林建恒 冯瑞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主要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设计三重嵌套网格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通过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如PM10、CO、SO2和NOx的模式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 主要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设计三重嵌套网格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通过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如PM10、CO、SO2和NOx的模式结果与观测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与观测结果比较一致,再现了污染物浓度呈周期性日变化的重要特征。结果还表明,在这次灰霾天气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污染物的水平分布具有区域性,存在3个高值中心,污染物的高值中心对应着大城市。污染物主要积聚在大气边界层内,形成近地面高浓度,这是造成此次灰霾天气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灰霾 大气污染物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李秀珍 梁卫 温之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6-632,共7页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的季节差异明显,水汽输送异常与降水异常存在密切联系,利用1958—2005年实测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华南秋、冬、春三季的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关系,主要结论有:大气中的水汽主要集...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的季节差异明显,水汽输送异常与降水异常存在密切联系,利用1958—2005年实测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华南秋、冬、春三季的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关系,主要结论有:大气中的水汽主要集中在500 hPa以下气层中,最大值出现在850~700 hPa;输送至华南的水汽秋季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副热带西太平洋,冬季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东亚南支偏西风气流,春季则主要来源于东亚南支偏西风气流及热带西太平洋海区;华南秋、冬、春三季的降水偏多和偏少年的水汽输送距平场,并不是单纯的反向关系或主要输送带的偏强和偏弱,而是更为复杂;El Nio成熟期菲律宾附近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冬季风的强度异常都是导致水汽输送异常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水汽输送 降水异常 水汽收支 水汽通量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蔚 温之平 +1 位作者 陈运光 崔少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利用1960—2008年华南47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结果表明,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90年代末至今,华南冬、春降水明显偏少。华南冬春降水异常以"全区冬春同... 利用1960—2008年华南47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结果表明,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90年代末至今,华南冬、春降水明显偏少。华南冬春降水异常以"全区冬春同号型"居多,且冬春连旱频率较高。影响华南冬春连续旱/涝的水汽输送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水汽输送变化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春季水汽输送变化则来源于南海和我国北方。进一步探讨海温异常的影响发现,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事件相关的Ni o3.4海温存在正、负异常型,海温异常中心分别偏向Ni o4(Ni o3)区和Ni o3(Ni o4)区。Ni o3.4区海温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密切联系;Ni o3.4区海温负异常时,冬季自西北太平洋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及春季自菲律宾海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和北方水汽输送对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重要影响。以上水汽输送在两种海温异常情况下,连涝(旱)年均异常偏强(弱)。因此,Ni o3.4海温异常的变化及分布与华南冬春持续旱/涝事件存在联系,在此气候背景下,水汽输送异常是影响华南冬春降水异常的重要物理因子,其中南海是水汽输送异常显著相关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年际变化 EEOF分析 冬春降水 水汽输送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响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秀珍 梁卫 +1 位作者 温之平 蔡榕硕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分析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的响应情况,采用1967—2001年共35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等资料,利用合成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南海上层盐度与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海域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及季风强度的... 为分析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的响应情况,采用1967—2001年共35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等资料,利用合成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南海上层盐度与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海域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及季风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南海夏季风建立,南海北部、东部的盐度降低,南部盐度增加。在强季风年,南海北部沿岸、东部盐度偏低,南海南部马来西亚以北海域盐度偏高;弱季风年南海盐度异常分布则为北部、东部盐度偏高,南部盐度偏低。南海上层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和季风强度的响应均与南海的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盐度 夏季风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蒸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与日照时间和近地面风速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肖伟军 熊亚丽 简茂球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123,128,共4页
用中国西沙站1962-2004年月蒸发量、日照时间和近地面风速资料,分析了西沙各季节蒸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日照时间、近地面风速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沙春、夏和冬季蒸发量以年代际变化方差占优,年际变化方差次之;秋季蒸发量的年... 用中国西沙站1962-2004年月蒸发量、日照时间和近地面风速资料,分析了西沙各季节蒸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日照时间、近地面风速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沙春、夏和冬季蒸发量以年代际变化方差占优,年际变化方差次之;秋季蒸发量的年际变化方差和年代际变化方差相当。四季蒸发量年代际变化与近地面风速、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仅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四季蒸发量减弱的变化趋势是由近地面风速的减弱和太阳辐射的减少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时间变化 日照时间 风速 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秋季降水异常年的台风活动差异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贾子冰 武亮 +1 位作者 王同美 温之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62,共10页
本文通过对1965—2005年华南地区降水和台风的观测资料分析,初步探讨了华南秋季降水与台风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华南台风活动偏少是造成秋季降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表明,秋季海温对于影响华南秋季的台风活动(强度和路径... 本文通过对1965—2005年华南地区降水和台风的观测资料分析,初步探讨了华南秋季降水与台风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华南台风活动偏少是造成秋季降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表明,秋季海温对于影响华南秋季的台风活动(强度和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对华南秋季降水产生影响: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增(降)温,影响华南台风活动减少(增多)以致秋季少(多)雨。这种影响很可能是通过华南中低层纬向风的异常来实现的,即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增加)时,华南中低层风场偏东风异常增大(减小),从而容易(不易)引导台风西行影响华南而使华南降水增多(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秋季降水 台风 海表温度 中低层纬向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强夏季风(1994年)和弱夏季风(1998年)建立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杨艳 温之平 +1 位作者 袁卓建 覃慧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共12页
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纬向平均Hadley环流(反Hadley环流)诊断方程,探讨南海强夏季风年(1994年)建立初期(5月1~5日)和弱夏季风年(1998年)建立初期(5月21~25日)的物理机理.数值诊断结果表明:强南海夏季风年(1994年)建立初期候... 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纬向平均Hadley环流(反Hadley环流)诊断方程,探讨南海强夏季风年(1994年)建立初期(5月1~5日)和弱夏季风年(1998年)建立初期(5月21~25日)的物理机理.数值诊断结果表明:强南海夏季风年(1994年)建立初期候平均气压梯度力(地转风)作用相对较小,而弱夏季风年(1998年)则相对较大.1994年5月第1候候平均非地转南风比1998年5月第5候候平均非地转南风强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南海地区稳定度较小.对1994年5月第1候南海地区近地面候平均最大非地转南风起正贡献的主要因子为:潜热加热,纬向温度平流,垂直温度对流,边界效应;对1998年5月第5候南海地区近地面候平均最大非地转起主要贡献因子为:潜热加热,边界效应,垂直温度对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机理分析 HADLEY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1991年和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物理因子探讨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肇宁 温之平 +1 位作者 袁卓建 覃慧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30,共15页
通过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利用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 1 991年 (爆发晚年 )和 1 994年 (爆发早年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过程 ,经过分析发现 ,虽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近地面南风均含有由气压梯度力驱动的地转成分... 通过使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利用纬向平均的局地经向环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 1 991年 (爆发晚年 )和 1 994年 (爆发早年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过程 ,经过分析发现 ,虽然南海夏季风爆发时近地面南风均含有由气压梯度力驱动的地转成分和由除了气压梯度力外的所有动力和热力驱动的非地转成分 ,且与三维温度梯度有关的温度平流和对流均有正贡献作用 ,但各因子在 (这两年对南海夏季风环流建立时起正贡献的 )排序上有明显的差异 ,主要的差异为 :对 1 991年 6月 7日 0 0UTC而言 ,引起地转风的气压梯度力和引起非地转风的热力及动力的合力作用相当。在引起地转偏差的因子中 ,起正贡献作用的主要因子是潜热加热。而对 1 994年 5月 2日 0 0UTC而言 ,气压梯度力作用相对较小 ,在引起地转偏差的因子中 ,起正贡献作用的最大因子是平均纬向温度平流。另外 ,边界效应独自对模拟的南海近地面最大南风的贡献占 42 %。引起南海近地层非地转南风的热力和动力因子 (稳定度 )在 1 994年 5月 2日 0 0UTC(早年 )均比 1 991年 6月 7日 0 0UTC(晚年 )大 (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经向环流 气压梯度力 物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温之演变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梁卫 温之平 +1 位作者 李秀珍 蔡榕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85-91,共7页
利用1983-2002年NCEP/NCAR再分析的周平均海温(SST)场、逐日OLR、风场、海平面气压场、2m高度空气比湿资料,及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提供的OAFlux逐日潜热通量和ISCCP(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逐日短波辐射通量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地区季风爆... 利用1983-2002年NCEP/NCAR再分析的周平均海温(SST)场、逐日OLR、风场、海平面气压场、2m高度空气比湿资料,及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提供的OAFlux逐日潜热通量和ISCCP(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逐日短波辐射通量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地区季风爆发前后几周的南海多年平均SST随时间的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西南季风爆发前,南海全区SST显著升高,其中北部(17°N以北)升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从季风爆发到季风爆发后1周(季风爆发期),南海全区SST急剧降低;之后几周(季风爆发后),SST变化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南海北部转为升温趋势,而南部SST持续下降。(2)季风爆发前,短波辐射增加,且南海北部增加幅度大于南部,导致南海SST上升且存在南北不均匀性。(3)季风爆发期间,南海短波辐射急剧减少、潜热通量显著增加以及西南气流的突然增强共同导致SST的下降。(4)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短波辐射增加而南部减少,对南北SST变化差异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同时近地层风场引起的海表动力过程也是影响SST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5)季风爆发前后短波辐射的变化均和云量多少有关;季风爆发期间的潜热变化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速变化的结果,北部海气比湿差的贡献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季风 SST 短波辐射 潜热通量 风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季风区感热凝结潜热对副高带季节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舒锋敏 简茂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洲夏季风建立期间感热、凝结潜热和副高带季节演变的气候特征,并重点分析它们相互耦合的特征。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的地表感热、凝结潜热影响印缅槽生成和阿拉伯副高西移的机制是相... 利用1958~1998年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洲夏季风建立期间感热、凝结潜热和副高带季节演变的气候特征,并重点分析它们相互耦合的特征。结果表明:亚洲季风区的地表感热、凝结潜热影响印缅槽生成和阿拉伯副高西移的机制是相似的,5月初,印度半岛较强的感热通量和中南半岛较强的凝结潜热共同影响副高带的断裂及印缅槽的生成,5月底~6月上旬阿拉伯半岛较大的感热通量和印度半岛西侧较强的凝结潜热有利于阿拉伯副高的西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区 感热通量 凝结潜热 副热带高压带 季节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