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秀珍 唐旭紫 +2 位作者 李施华 简茂球 温之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0-943,共14页
利用1980—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观测资料、全中国756站的月降水资料、哈得来中心提供的HadISST v1.1海温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综合青藏高原的感热加热以及全球海温,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 利用1980—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观测资料、全中国756站的月降水资料、哈得来中心提供的HadISST v1.1海温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综合青藏高原的感热加热以及全球海温,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并建立预报方程,探讨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对中国降水的预报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密切,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增强伴随着长江流域中下游同期降水增多,后期夏季长江流域整流域降水也持续偏多,华南东部降水偏少。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与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罗斯贝波列密切相关,扰动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向西南方向延伸至西北太平洋,为长江流域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夏季,伴随着前期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南,西太副高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在西太副高的控制下,华南东部降水减少;西太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为长江流域带来大量水汽,并与来自北部气旋式环流异常西侧的偏北风发生辐合,降水增多。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是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重要前兆信号。加入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后,利用海温预报的华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预报方程对区域降水的解释方差提高约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青藏高原 中国东部降水 预报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妤晴 林爱兰 温之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4-516,共13页
利用NCAR/NCEP-1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以及GPCP降水资料等,通过功率谱分析、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对夏季南海周边105°E、125°E以及150°E三支越赤道气流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重点探讨三支越赤道气流季节内振荡与热... 利用NCAR/NCEP-1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以及GPCP降水资料等,通过功率谱分析、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对夏季南海周边105°E、125°E以及150°E三支越赤道气流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重点探讨三支越赤道气流季节内振荡与热带大气环流异常及南海周边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105°E与125°E越赤道气流均具有10~20d以及30~60d低频振荡显著周期,而150°E越赤道气流则以10~20d周期为主。在年际尺度上,105°E、125°E、150°E越赤道气流分别具有2~4年、2~3年、2~6年振荡周期。无论是季内还是年际变化,皆以105°E与125°E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间关系较密切。南亚-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10~20d振荡的气旋(对流加强)和反气旋(对流减弱)的环流活动变化,决定着105°E及125°E越赤道气流的10~20d振荡的演变。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30~60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变化与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的演变过程非常相似,而150°E越赤道气流之30~60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低频环流则与南半球热带辐合带关系密切。105°E及125°E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内振荡及年际异常均与南海周边降水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越赤道气流 多时间尺度 南海 环流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