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3
1
作者 余先焕 刘超 《肝胆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70-171,共2页
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约占胆管癌的50%。手术切除是有可能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手段,但是由于解剖位置特殊,肿瘤极易侵犯邻近的门静脉和肝动脉,所以往往需要行大范围肝切除才能到达到肿瘤R0切... 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约占胆管癌的50%。手术切除是有可能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手段,但是由于解剖位置特殊,肿瘤极易侵犯邻近的门静脉和肝动脉,所以往往需要行大范围肝切除才能到达到肿瘤R0切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付后卫 何顺朋 +2 位作者 施祥德 许磊波 刘超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4期289-291,共3页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髙发病率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前十位。肝癌常常伴有门静脉侵犯,并形成门脉癌栓,但肝癌伴有胆管癌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并且诊断上易与胆管结石、胆管癌、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混淆.文献...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髙发病率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前十位。肝癌常常伴有门静脉侵犯,并形成门脉癌栓,但肝癌伴有胆管癌栓在临床上相对少见,并且诊断上易与胆管结石、胆管癌、肝功能衰竭等疾病混淆.文献报道肝癌患者合并胆管癌栓的发生率仅为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栓 肝细胞癌 肝癌患者 科研 恶性肿瘤 门静脉侵犯 肝功能衰竭 门脉癌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腹腔神经丛清扫术
3
作者 付志强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1,F0002,共2页
患者,女,71岁,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及眼睛变黄,小便浓茶样,有全身瘙痒等不适,偶有反胃恶心、反酸嗳气等不适。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提示胰头占位,考虑胰腺癌可能性大。发现高血压病10余年,规律服用坎地沙坦酯片,4mg/d,口服,... 患者,女,71岁,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及眼睛变黄,小便浓茶样,有全身瘙痒等不适,偶有反胃恶心、反酸嗳气等不适。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提示胰头占位,考虑胰腺癌可能性大。发现高血压病10余年,规律服用坎地沙坦酯片,4mg/d,口服,血压控制良好,余未见明显异常。入院诊断:①胰头占位,胰腺癌可能?②高血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 计算机断层扫描 腹腔神经丛 浓茶样 胰头占位 清扫术 反酸嗳气 血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大弯侧外生性浆膜层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常琰 王修远 +4 位作者 胡玉秋 陈广成 李森茂 金少文 罗兴喜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3期385-388,共4页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r,CFT)是一种以钙化、沙砾小体等为特征性表现的良性间充质病变,其主要成分为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CFT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相对好发于女性,其发病部位有胸膜、胃肠道、纵隔、心脏、肺部、颈...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r,CFT)是一种以钙化、沙砾小体等为特征性表现的良性间充质病变,其主要成分为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CFT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相对好发于女性,其发病部位有胸膜、胃肠道、纵隔、心脏、肺部、颈部、背部、腹股沟、四肢等。其中发生于胃部的病例较少,以病例报道为主。目前对胃CF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的探索也并不深入。本例胃CFT的特殊性在于肿瘤发生在胃体大弯侧浆膜层下,并呈外生性发展,与胃壁间有蒂相连,早期可能不在胃囊内形成明显隆起,难以被常规胃镜检查检出,与目前报道较多的内生性CFT有明显区别。本病例报道能为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的胃CFT患者的诊断方向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提示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外生性 浆膜层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分析
5
作者 陈光耀 朱常琰 +2 位作者 姚灿开 段金鑫 付志强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2-15,共14页
目的探究治疗方式与肝细胞癌(肝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与治疗策略的关系特点,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骨转移(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one metastasis,HCC-BM)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 目的探究治疗方式与肝细胞癌(肝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与治疗策略的关系特点,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骨转移(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one metastasis,HCC-BM)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HCC-B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CC-BM的基本特征,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有无原发灶治疗、有无骨转移灶治疗、原发灶各种治疗方案组患者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将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并将其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以确定影响HCC-B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HCC-BM患者81例,HCC-BM患者的中位间隔期为10.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3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是37.0%、17.3%和6.2%。原发灶治疗与否、单药和联合治疗与未行原发灶治疗、行骨转移灶治疗与否的HCC-BM患者生存期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有无血管侵犯、Child-Pugh评分、骨转移瘤数量、有无全身多部位骨转移、原发灶治疗与否、骨转移灶治疗与否、有无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与HCC-BM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400μg/L、全身多部位骨转移、未行原发灶治疗、未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均是HCC-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HCC-BM发生率高,间隔期和生存期短。行骨转移灶治疗可延长HCC-BM患者生存期。原发灶的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HCC-BM患者的生存期,其有望成为HCC-BM治疗的更优选择。甲胎蛋白≥400μg/L、全身多部位骨转移、未行原发灶治疗、未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均是HCC-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骨转移 治疗策略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