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剂量方案行格雷夫斯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放射性碘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傅宏亮 杜学亮 +8 位作者 李佳宁 马超 吴震宇 吴书其 叶智轶 冯方 陈素芸 王辉 蒋宁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分析计算剂量方案行格雷夫斯病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甲亢)放射性碘(131I)治疗的效果。方法 299例Graves甲亢患者行131I治疗,根据计算剂量法方案确定131I治疗剂量,分别于131I治疗后3、6个月行甲状腺功能检测以评估疗效,多因素回归分... 目的分析计算剂量方案行格雷夫斯病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甲亢)放射性碘(131I)治疗的效果。方法 299例Graves甲亢患者行131I治疗,根据计算剂量法方案确定131I治疗剂量,分别于131I治疗后3、6个月行甲状腺功能检测以评估疗效,多因素回归分析131I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299例Graves甲亢患者,131I治疗后3个月治疗有效187例(62.5%),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84例(28.1%);131I治疗后6个月治疗有效248例(83.0%),其中甲减107例(35.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质量、甲状腺最高摄碘率和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是Graves甲亢131I治疗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计算剂量方案行Graves甲亢131I治疗,应充分考虑甲状腺质量、最高摄碘率和血清FT3水平对疗效的影响;计算剂量方案131I治疗较适合于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复发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的Graves甲亢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夫斯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放射性碘治疗 计算剂量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32磷酸铬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皮肤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瘤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生 卢献平 +5 位作者 梁九根 蒋宁一 张弘 刘幸光 陈少雄 吴桂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2-567,共6页
【目的】观察胶体32磷酸铬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或/和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638例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或/和混合型血管瘤,共计778个皮损分别接受1~3个疗程32磷酸铬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平... 【目的】观察胶体32磷酸铬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小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或/和混合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638例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或/和混合型血管瘤,共计778个皮损分别接受1~3个疗程32磷酸铬联合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治疗,平均注射剂量为(673±275)k Bq/cm2,混合型血管瘤皮损辅助32磷敷贴治疗,根据血管瘤大小及患者年龄评价治疗效果。【结果】①平均疗程1.59个,按瘤体面积判定:1~3个疗程的累计治愈率分别为64.27%、89.08%和96.14%,累计有效率分别为91.90%、97.17%和98.07%。瘤体越小,其治疗效果越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②按患儿年龄判定:1~3个疗程患儿的累计治愈率分别为62.70%、88.25%和94.67%,累计有效率分为别为89.66%、96.08%和98.12%。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各疗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胶体32磷酸铬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瘤体内注射是一种治疗小儿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的方法,值得临床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铬-32 地塞米松 海绵状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MDP SPECT/CT融合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作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嘉辰 林笑丰 +5 位作者 李敬彦 张弘 梁九根 卢献平 张占磊 刘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31-1334,共4页
目的:评价^(99m)Tc-MDP SPECT/CT融合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的诊断和治疗决策确定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间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患者117例,对其中经病理和(或)3~9个月临床动态评估确诊的66例... 目的:评价^(99m)Tc-MDP SPECT/CT融合骨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瘤的诊断和治疗决策确定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间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患者117例,对其中经病理和(或)3~9个月临床动态评估确诊的66例患者的结果(55例原发恶性肿瘤,11例原发良性骨病)进行分析,比较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与其他单纯解剖影像方法[CT和(或)MR]诊断骨转移瘤的效能差异和对治疗决策的影响。剔除病例包括广泛骨转移瘤和最后没有明确诊断的患者。结果: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患者病例和骨转移病灶的灵敏性(90.62%,93.88%)、特异性(79.41%,89.47%)和准确性(84.84%,90.97%),单纯解剖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灵敏性(59.38%,51.02%)、特异度(94.11%,94.73%)和准确性(77.27%,79.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变治疗方案的比例比较中,SPECT/CT融合显像改变患者的治疗方案为30.31%,单纯解剖影像学方法为16.6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可以提高骨转移瘤诊断准确性并对治疗方案的确立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瘤 治疗计划 SPECT/CT融合骨显像 全身骨显像 解剖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敷贴联合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局部外涂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冯方 梁九根 +5 位作者 卢献平 刘生 蒋宁一 张弘 刘幸光 陈少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3-437,共5页
【目的】探讨^(32)P敷贴联合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局部外涂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35例浅表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3组:观察组82例,采用^(32)P敷贴+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外涂治疗;对照组77例,采用相同剂量^(3... 【目的】探讨^(32)P敷贴联合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局部外涂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35例浅表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3组:观察组82例,采用^(32)P敷贴+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联合外涂治疗;对照组77例,采用相同剂量^(32)P敷贴+生理盐水局部外涂治疗;单用组76例,采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生理盐水局部外涂治疗,对比观察3组的疗效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结果】1观察组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7.6%和92.7%,治愈率为86.6%;对照组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4.8%和89.6%,治愈率为81.8%;单用组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6.8%和39.5%,治愈率为6.6%,三组疗效不完全相同(P<0.001),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394),但均优于单用组(P<0.001;P<0.001)。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时间中位数分别为9.0个月和10.0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3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色素脱失发生率分别为19.5%和33.8%;干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24.4%和4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32),观察组的色素脱失及干性皮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32)P敷贴联合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局部外涂治疗婴幼儿浅表血管瘤整体疗效满意,并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磷 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 血管瘤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周是使用卵巢切除法建立雌性C57/BL6J成年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的合适时机 被引量:6
5
作者 傅光涛 刘生 +7 位作者 李长川 伍俊妍 李仕勋 秦岭 刘伟 邱俊雄 彭芃 丁悦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2-587,共6页
目的评估成年C57/BL6J雌性小鼠行卵巢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骨密度及松质骨的变化,探讨使用卵巢切除法建立雌性C57/BL6J成年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的合适时机。方法将60只成年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8周去势组及12周去势组;前者于8... 目的评估成年C57/BL6J雌性小鼠行卵巢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骨密度及松质骨的变化,探讨使用卵巢切除法建立雌性C57/BL6J成年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的合适时机。方法将60只成年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8周去势组及12周去势组;前者于8周,后者于12周行双侧卵巢切除术。两组均于手术当天,术后6周、8周、10周及12周各随机抽取6只小鼠进行检测。使用DEXA测量小鼠全身、脊柱及下肢骨密度,并使用micro-CT重建胫骨近端的三维图像及计算松质骨微结构参数。结果两组小鼠使用DEXA测量的组内各时间点的全身、脊柱及下肢骨密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micro-CT的结果显示:与8周相比,12周小鼠的胫骨近端松质骨骨量有显著的上升(Tb.N:+29.4%,Tb.Sp:-28.9%,均P<0.05)。8周去势组的小鼠在术后8周首次观察到BV/TV(-46.1%,P<0.05),Tb.N(-52.2%,P<0.05)及Tb.Sp(+57.0%,P<0.05)较术前的显著性改变,上述参数的变化在随后的时间点有所减缓。12周去势组小鼠则在去势6周后即可观察到上述参数的显著性变化(BV/TV:-26.6%,Tb.N:-37.1%,Tb.Sp:+59.6%,均P<0.05),并在随后的随访时间中进入平台期。结论与DEXA相比,micro-CT更适合于评估小鼠模型的骨密度及骨微结构变化。本研究认为12周是使用卵巢切除法建立雌性C57/BL6J成年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的合适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切除术 骨质疏松症 小鼠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肾癌诊断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洁婷 何花 +5 位作者 李雪霜 崔悦 熊瑶 王芳 郭玉林 张弘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评价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显示肾癌病灶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的肾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常规线性融合(M=0.3)作为参考,将融合中心(BC)置于病灶与病灶周围正常肾实质平均值,融合宽度(BW)设... 目的:评价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显示肾癌病灶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的肾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常规线性融合(M=0.3)作为参考,将融合中心(BC)置于病灶与病灶周围正常肾实质平均值,融合宽度(BW)设置为0,50,100,150,200,250,300400,500 HU,得到9组不同融合系数的非线性融合图像。分别测量各组图像中病灶、病灶周围正常肾实质、对侧正常肾实质、腹主动脉及腹壁脂肪的CT值和SD值;计算并比较各组非线性融合图像下肾癌病灶信噪比(CNR)和正常肾实质与肿瘤CT值差(CT值差),选择CNR和CT值差最大的图像作为最佳非线性融合图像。比较最佳非线性融合图像与默认非线性融合图像(λ=150HU,ω=200HU)和BW-200HU非线性融合图像的CNR和病灶对比度及图像噪声。结果:9组非线性融合图间病灶信噪比CNR和肾实质与肿瘤CT值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融合宽度为250HU时CNR和CT值差最大(CNR:5.85±2.53,CT值差:134.49±45.32),所以最佳非线性融合图具有最高的病灶信噪比CNR和病灶对比度。结论:非线性融合技术可以优化肾癌的病灶对比度,且以BW-250HU的非线性融合图像显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非线性融合 肾癌 融合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