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胎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案讨论
1
作者 徐琦 周祎 +4 位作者 何志明 陈秋莉 曹筱佩 李淑娟 谢红宁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33-635,共3页
1病历摘要患者,34岁,孕24+5周,因甲状腺功能减退10+年,发现胎儿水肿10 d,于2024年2月17日转诊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治疗。患者末次月经2023年8月28日,本次妊娠为自然受孕,G 1 P 0。10+年前,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行131 I放... 1病历摘要患者,34岁,孕24+5周,因甲状腺功能减退10+年,发现胎儿水肿10 d,于2024年2月17日转诊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治疗。患者末次月经2023年8月28日,本次妊娠为自然受孕,G 1 P 0。10+年前,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行131 I放射治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规律口服左旋甲状腺素(优甲乐)100μg每日1次。孕16周时检查游离甲状腺功能结果示:促甲状腺激素(TSH)15.3 mU/L,予改口服左旋甲状腺素150μg每日1次,后于孕22+4周时遵医嘱改口服左旋甲状腺素125μg每日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孕妇 病案讨论 胎儿甲状腺功能亢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
2
作者 哈思瑶 陈慧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86-890,共5页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组以血栓形成、病理妊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抗磷脂抗体谱(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s)检测持续阳性所引起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aPLs包括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组以血栓形成、病理妊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抗磷脂抗体谱(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s)检测持续阳性所引起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aPLs包括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及抗β2糖蛋白I抗体(anti-β2 glycoproteinⅠantibody,anti-β2GPⅠAb)[1~4]。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对改善APS患者的妊娠结局或再次妊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专题主要关注以病理妊娠为主要临床特征的APS的诊断,即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bstetric APS,OAPS)的诊断[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病理妊娠 抗心磷脂抗体 持续阳性 抗磷脂抗体 狼疮抗凝物 再次妊娠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微生物组学研究
3
作者 黄平 兰康云 +4 位作者 梁炎春 陈勍 金瑛 陈光元 牛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23-3030,共8页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微生物组学,为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手术病理证实为深部浸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子宫内膜正常健康育龄期女性纳入研究,收集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n=10)、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微生物组学,为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手术病理证实为深部浸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子宫内膜正常健康育龄期女性纳入研究,收集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n=10)、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DIE在位内膜组,n=14)及病灶(DIE病灶组,n=10),进行16s rRNA测序。使用细菌群落多样性算法(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A)距离矩阵算法(Bray-Curtis和Unifrac矩阵)、生物学标识算法(LeFSe)找出组间微生物组学差异,相关的差异细菌及KEGG功能富集。结果3组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5)。病灶组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相对较低,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相对增加。在属水平上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普雷沃特拉菌属(Prevotella)丰度相对增加。LEFse分析提示病灶组中微生物菌群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伽马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主要优势。3组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键差异物种有伽马变形菌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结论相较于正常组及DIE在位内膜组,DIE病灶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伽马变形菌纲、肠球菌属和普雷沃特拉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微生物组学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1+2、TAT、AT-Ⅲ、D-Dimer对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8
4
作者 祝丽琼 陈慧 +5 位作者 杜碧君 谭剑平 刘颖琳 王蕴慧 张睿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3例RSA已孕者(AEP组)、103例有RSA病史现未孕者(ANP组)及40例正常早孕者(NEP组)及40例健康未孕者(NNP组)血清中F1+2、TAT、AT-Ⅲ、D-Dimer水平;并以ROC曲线方法判断PTS引起的RSA发生时以上各个指标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ANP组血浆F1+2、D-Dimer水平显著高于NNP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8);而且流产3次者较2次者指标水平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7)。F1+2与D-Dimer判断RSA未孕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最佳筛查界值分别为55.11nmol/L(AUC=0.767)及233.50μg/L(AUC=0.636)。2.ANP组血浆TAT水平高于NNP组,AT-Ⅲ水平低于NN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AEP组血浆F1+2、TAT、D-Dimer水平高于NEP组,AT-Ⅲ水平低于NE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RSA与PTS存在相关性;RSA患者在孕前已经表现为PTS,PTS的标志物F1+2、D-Dimer可用于RSA未孕人群流产原因的筛查,其水平越高,流产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血栓前状态 F1+2 TAT AT-Ⅲ D-DI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 被引量:39
5
作者 王蕴慧 张培 +3 位作者 赵会丹 丁红 陈慧 陈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6-1000,共5页
[目的]建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检的2 120例孕妇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包括TT4、FT4、TSH、TPOAb,并随访其妊娠结局.根据美国国家生... [目的]建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妊娠期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检的2 120例孕妇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查,包括TT4、FT4、TSH、TPOAb,并随访其妊娠结局.根据美国国家生化研究院推荐的标准,并结合妊娠结局,筛选出“正常孕妇”751例:早孕133例,中孕388例,晚孕230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TT4、FT4、TSH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结果]TT4、FT4服从或经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TSH不服从正态分布.“正常孕妇”早、中、晚孕期TT4均数分别为:132.56、137.38、128.70 nmol/L,双侧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74.53 ~ 190.59、87.03~187.73、78.46~179.04 nmol/L.早、中、晚孕期FT4均数分别为16.14、13.60、12.03 pmol/L,双侧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1.22 ~ 21.06、9.92~17.28、9.03 ~ 15.03 pmol/L.早、中、晚孕期TSH中位数分别为1.030、1.415、1.550 mU/L;P2.5~P97.5分别为0.037 ~ 3.181、0.146 ~ 3.830、0.355 ~ 3.623 mU/L.[结论]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与非孕期有较大差异,结合妊娠结局选择正常孕妇来建立妊娠期正常参考值范围,在理论上来说可能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促甲状腺素 甲状腺素 参考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原因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玉昆 陈欣 +3 位作者 刘颖琳 陈慧 谭剑平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6-650,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流产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已行系统病因学检查,并且流产后成功行绒毛染色体分析的82例患者的病因分布进行分析。并比... 【目的】探讨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流产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已行系统病因学检查,并且流产后成功行绒毛染色体分析的82例患者的病因分布进行分析。并比较了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与高龄偶发性早期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原发性流产与继发性流产的病因分布,不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布。【结果】高龄偶发性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85.1%)高于复发性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67.1%),(P<0.05)。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高龄复发性流产最主要的流产原因(67.1%),其次是内分泌因素(24.4%,包括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PCOS、DM、高PRL)、子宫异常(19.5%,主要为子宫纵隔和宫腔粘连)、APA阳性(12.2%)、夫妇染色体异常(3.7%)、感染(2.4%),真正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占15.9%。原发性与继发性流产的病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的最主要原因,对复发性流产患者不仅要行传统的流产病因学检查,还应对流产胚胎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流产原因,及时给予合理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复发性自然流产 绒毛 染色体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刘玉昆 刘颖琳 +5 位作者 杜涛 陈立斌 刘梅兰 陈慧 谭剑平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不同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前有定期B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流产后成功行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者... 【目的】探讨早期妊娠自然流产患者的不同超声表现与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前有定期B超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流产后成功行绒毛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者共183例。根据流产前的B超分为有胎心组和无胎心组,比较两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有无差异。【结果】183例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检出异常核型109例(59.6%),正常核型74例(40.4%)。有胎心组102例,异常染色体发生率61.8%,无胎心组81例,异常染色体发生率5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胎心组中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为(45,X)、三倍体和16三体,而无胎心组中最常见的异常染色体为16三体,无1例(45,X)和三倍体。有胎心组中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29例,占异常染色体的(46.0%),明显高于无胎心组,仅3例,占异常染色体的6.5%,(P<0.05)。在有胎心组中,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的胚芽长度平均(17.7±6.4)mm,明显大于其他异常染色体的胚芽长度(8.8±5.3)mm(P<0.05)和正常染色体的胚芽长度(11.1±8.4)mm(P<0.05)。【结论】绒毛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可存活常染色体三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三倍体多发生于已有胎心的自然流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绒毛 染色体核型分析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与r-AFS分期在IVF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8
8
作者 方庭枫 李瑞岐 +4 位作者 黄丽丽 陈静华 欧阳能勇 张宁峰 王文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0-255,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与r-AFS分期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累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109例143个周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到本生殖中心行IVF-ET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与r-AFS分期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累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109例143个周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到本生殖中心行IVF-ET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因素不孕患者的病史、手术资料及妊娠结局。按照r-AFS的分期标准对EMs患者进分期,按照EFI的评分标准计算EFI,利用ROC曲线与多水平模型分别比较EFI评分和r-AFS分期对IVF累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EFI评分预测IVF累积妊娠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4,大于机会参考线下面积(P<0.05);诊断界值点为6分,特异性为0.62,敏感性为0.61;AFS分期预测IVF累积妊娠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415(P>0.05),不具有诊断意义。(2)根据ROC曲线诊断界值点为6分,将患者以6分为界,分别比较4分与5分、≤5分与≥6分、6分与≥7分的累积妊娠率的差异。EFI评分为4分(n=6)、5分(n=28)的患者,累积妊娠率为40.0%,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I评分为≤5分(n=71),≥6分(n=72)的患者,总累积妊娠率有统计学差异(38.2%vs.60.6%,P=0.005);EFI评分6分(n=36),≥7分(n=37)的患者,累积妊娠率为61.8%,5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的患者,有17个IVF周期,累积妊娠率为25.0%。r-AFS分期为Ⅰ期(n=28)、Ⅱ期(n=12)、Ⅲ期(n=39)、IV期(n=64)的患者,累积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163)。【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可以有效的预测EMs患者腹腔镜术后IVF累积妊娠结局,≥6分的患者累积妊娠率有明显升高,为EMs患者腹腔术后IVF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未发现r-AFS分期对EMs患者IVF-ET后的妊娠结局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 体外受精 累积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通过PI3K/Akt/mTOR通路调控巨噬细胞自噬 被引量:25
9
作者 杜涛 黄海 +4 位作者 陈欣 丁红 张睿 刘梅兰 陈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5-680,共6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对巨噬细胞自噬活化的影响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探讨。方法:体外培养巨噬细胞株RAW264.7,分为对照组、饥饿状态激活自噬组、单纯脂多糖(LPS)刺激组、LPS+PI3K抑制剂(hVps34)组和LPS+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组。构建荧光真核表... 目的:观察脂多糖对巨噬细胞自噬活化的影响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探讨。方法:体外培养巨噬细胞株RAW264.7,分为对照组、饥饿状态激活自噬组、单纯脂多糖(LPS)刺激组、LPS+PI3K抑制剂(hVps34)组和LPS+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组。构建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LC3,转染巨噬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中自噬体形成情况。qRT-PCR方法检测各组中与细胞自噬相关的Atg5、Atg7、LC3-II和Bnip3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LC3-II、p-Akt和p-mTOR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以评价LPS激活巨噬细胞自噬的分子通路。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GFP-LC3的巨噬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自噬在饥饿状态组、LPS+hVps34组和LPS+雷帕霉素组均有明显增强;qRT-PCR检测到Atg5、LC3-II和Bnip3 mRNA的表达在饥饿状态组、LPS+hVps34组和LPS+雷帕霉素组均有明显增强,而在LPS组中略微下降;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p-Akt在饥饿状态组、LPS组和LPS+雷帕霉素组中表达明显升高;p-mTOR在饥饿状态组、LPS+hVps34组和LPS+雷帕霉素组表达明显下降;LC3-II的表达在饥饿状态组、LPS+hVps34组和LPS+雷帕霉素组中表达要高于对照组和LPS组。结论:LPS参与巨噬细胞自噬的调控,其可能的信号通路为PI3K/Akt/mTOR通路,但仍存在其它有效的调控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自噬 巨噬细胞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TGF-β、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10
作者 祝丽琼 陈慧 +5 位作者 刘梅兰 陈颖 王瞾华 魏菁 苏芳 张建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99,103,共5页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TGF-β及IL-10的变化。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有URSA病史的稽留流产患者、有URSA病史未孕患者各50例;以正常早孕者及正常...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TGF-β及IL-10的变化。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有URSA病史的稽留流产患者、有URSA病史未孕患者各50例;以正常早孕者及正常未孕者各25例作为正常对照。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Foxp3 mRNA表达;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及IL-10的表达。结果正常早孕者Treg细胞百分比较正常未孕者增高;URSA稽留流产者Treg细胞百分比较URSA未孕者增高;URSA稽留流产患者Treg细胞百分比较正常早孕者明显下降;正常早孕者Foxp3 mRNA水平较正常未孕者增高;URSA稽留流产者Foxp3 mRNA水平较URSA未孕者增高;URSA稽留流产患者Foxp3 mRNA水平较正常早孕者下降;URSA稽留流产患者TGF-β及IL-10水平均较正常早孕者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及功能下降可能与URSA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 调节性T细胞 叉状头转录因子 TGF-Β 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7
11
作者 刘颖琳 周艳红 +3 位作者 丁红 彭静 陈少青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7-781,共5页
[目的]通过探索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首诊孕周为16+1~ 30周单胎初孕妇360例,随机分为两组,锻炼组予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孕期健康指... [目的]通过探索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首诊孕周为16+1~ 30周单胎初孕妇360例,随机分为两组,锻炼组予盆底肌肉锻炼指导,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孕期健康指导.两组在首诊时、首诊后8周以及产后6周进行一般问卷、POP-Q分度、盆底压力探头检测.[结果]最后有效病例为329例,其中锻炼组(166例)盆底肌肉锻炼8周后盆底肌肉张力[VRP、VSP分别为(53±14)、(96±25)cmH2O]高于对照组(46±12)、(89±27) cmH2O (P< 0.05)].锻炼组第二产程为(60±2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6±17)min,P<0.05.产后6周随访,锻炼组POP-Q分度0度所占比例为68.07%(113/166),对照组为50.31%(82/163),两组比较P=0.001.[结论]孕期行盆底肌肉锻炼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降低产后POP的发生率,缩短第二产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肉锻炼 妊娠 盆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解读 被引量:34
12
作者 谢玲玲 林荣春 林仲秋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28-432,共5页
子宫内膜癌作为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呈升高趋势。据报道,2018年全球预计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数为382069例,新增死亡例数为89929例[1]。美国作为子宫内膜癌高发病率地区,2018年预计新发病例为63230例,新增死... 子宫内膜癌作为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呈升高趋势。据报道,2018年全球预计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数为382069例,新增死亡例数为89929例[1]。美国作为子宫内膜癌高发病率地区,2018年预计新发病例为63230例,新增死亡例数为11350例[2]。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治中,高危、复发及转移性子宫内膜癌一直是诊治的难点及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死亡例数 新发病例 病例数 复发及转移 高发病率 高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晚期地诺前列酮栓引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雪媛 郭跃文 +9 位作者 许燕文 朱斌 邬雪雪 陈翊 王晓怡 陈敦金 陈慧 张建平 王志坚 安胜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大样本分析广东省珠三角地区5年中地诺前列酮栓用于孕晚期引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使用地诺前列酮栓进行孕晚期引产的20家医院按医院级别分层,省级医院和市区级医院各选取三家医院作为研究单位。按照严格的... 目的大样本分析广东省珠三角地区5年中地诺前列酮栓用于孕晚期引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使用地诺前列酮栓进行孕晚期引产的20家医院按医院级别分层,省级医院和市区级医院各选取三家医院作为研究单位。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筛选出6家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1390例地诺前列酮栓引产病例作为研究组,并抽取同期957例单纯使用缩宫素引产病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地诺前列酮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地诺前列酮栓组的第1产程潜伏期时长为4.06±2.65 h,长于缩宫素组3.20±2.08 h,2组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3,95%CI(0.182,0.920)],地诺前列酮栓组活跃期及第2产程时长为1.73±1.32 h/0.49±0.37 h,短于缩宫素组2.22±1.75 h/0.54±0.43 h,两组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95%CI(-0.795,-0.363)/P=0.003,95%CI(-0.137,-0.028)],两组相比第1产程及总产程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经阴道分娩率无统计学差异;母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孕晚期地诺前列酮栓引产的安全性与缩宫素相似,临床疗效优于缩宫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诺前列酮栓 缩宫素 孕晚期引产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苗勒氏管激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行人工授精预测价值的评估 被引量:23
14
作者 谢言信 赵雅男 +3 位作者 林海燕 潘萍 张清学 李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7,共8页
【目的】评估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促排卵治疗、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多卵泡发育或无优势卵泡发育而取消IUI周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 【目的】评估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促排卵治疗、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多卵泡发育或无优势卵泡发育而取消IUI周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因PCOS的不孕症患者行IUI助孕数据,按获得临床妊娠、未妊娠、因多卵泡发育或无优势卵泡发育而取消周期分为3组,分别比较各组之间各血清AMH、基础FSH及基础窦卵泡(AFC)等卵巢功能评价指标,并根据ROC曲线计算AMH预测多卵泡发育或无优势卵泡发育而取消周期及获得累积临床妊娠结局的cutoff值。【结果】PCOS患者中原发或继发性不孕、单纯排卵障碍或合并盆腔因素的临床妊娠率为15.9%~17.1%,而重复周期(≤3个周期)中,累积临床妊娠率上升为21.6%,较第1周期平均临床妊娠率(16.7%)显著升高。临床妊娠组、非妊娠组及取消周期组之间AMH、基础FSH、基础窦卵泡数(AFC)、外源促性腺激素(Gn)的刺激时间及Gn总剂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取消周期组的AMH水平显著高于未取消周期组[(14.1±6.5)vs(10.3±4.3)ng/mL,(14.1±6.5)vs(9.3±4.3)ng/mL,P<0.025]。临床妊娠组、取消周期组和未妊娠组比较,前两者AFC平均值均显著增高[(34.5±11.4)vs(30.7±11.3),(7.8±10.8)vs(30.7±11.3),P<0.025]。另外,女方年龄、基础FSH与重复IUI周期累积妊娠率呈负相关,女性基础BMI、AFC以及AMH、HCG日成熟卵泡数与累积妊娠率呈正相关。AMH与HCG日成熟卵泡数可能是影响患者IUI累积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AMH较AFC更适合预测IUI周期取消风险及累积妊娠结局。【结论】重复实施IUI可提高PCOS不孕夫妻的IUI累积妊娠率,AMH作为衡量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可用于预测IUI的临床妊娠、周期取消率:当AMH≥6.56 ng/mL时IUI的累积妊娠率增高,但当AMH≥14.72 ng/mL时,IUI因多卵泡发育或无优势卵泡发育而取消促排卵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苗勒氏管激素 控制性促排卵 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及不同受孕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蕴慧 赵会丹 +3 位作者 刘玉昆 曾梅 张建平 杨冬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5-51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普通孕妇妊娠结局的差别及不同受孕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确诊为PCOS并通过不同方式受孕的220例孕妇为PCOS组,同时期在本院...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普通孕妇妊娠结局的差别及不同受孕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确诊为PCOS并通过不同方式受孕的220例孕妇为PCOS组,同时期在本院就诊有妊娠结局(包括自然流产、人工流产、活产及死胎畸形引产)无PCOS史的普通孕产妇117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同时对PCOS组中三种受孕方式(自然、促排卵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受孕)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PCOS组与对照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自然流产34.54%vs8.86%,妊娠期糖代谢异常49.31%vs8.2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42%vs2.17%,早产18.75%vs10.13%,双胎22.92%vs4.26%,胎儿生长受限7.64%vs2.11%、新生儿黄疸17.36%vs8.95%,PCOS孕妇高于普通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巨大胎儿、胎儿畸形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4.17%vs2.46%,2.08%vs2.52%,10.42%vs7.84%,无明显差异。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组及促排卵组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双胎发生率分别为45.24%vs2.90%,36.36%vs2.90%;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分别为11.90%%vs1.45%,15.15%%vs1.45%,IVF-ET组及促排卵组大于自然受孕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VF-ET组、促排卵组、自然受孕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26.19%、27.27%、10.14%,三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两两比较时任意两组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妊娠并发症在3种不同方式受孕组无显著差别。【结论】PCOS患者妊娠后自然流产、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双胎、胎儿生长受限及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两组巨大胎儿、畸形及窒息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除双胎、胎儿生长受限及早产外不同受孕方式对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妊娠结局 受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TVS子宫内膜面积成像评估宫腔粘连的新方法 被引量:13
16
作者 方庭枫 苏正 +5 位作者 向婷婷 丁淼 丁红 王良岸 谢梅青 王文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5-621,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下子宫内膜面积成像评估宫腔粘连(IUA)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可疑IUA或者不孕症在我院行宫腔镜检查或者手术的121例患者病史,术前3D-TVS子宫内膜面积大小及手...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下子宫内膜面积成像评估宫腔粘连(IUA)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可疑IUA或者不孕症在我院行宫腔镜检查或者手术的121例患者病史,术前3D-TVS子宫内膜面积大小及手术资料。按照宫腔镜下AFS分期标准对IUA患者进行分期,ROC曲线分析3D-TVS下子宫内膜面积诊断IUA的准确性,Logistic回归分析IUA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3D-TVS子宫内膜面积诊断IUA,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界值点为4.23cm^2,灵敏度为0.86,特异度为0.74,诊断准确率76.03%。根据宫腔镜下IUA的AFS分期,进一步计算不同程度IUA的3D-TVS子宫内膜面积界值点,具体为:轻度IUA(4.02,4.23]cm^2,中度IUA(3.23,4.02]cm^2,重度IUA≤3.23cm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产孕周每增加一周,IUA的发生率就增加30.6%[OR=1.306,95%CI(1.112-1.532),P=0.001],3D-TVS子宫内膜面积每减少1cm^2,IUA的发生率就增加18.9%[OR=0.189,95%CI(0.079-0.450),P<0.001]。【结论】3D-TVS下子宫内膜面积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诊段IUA的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IUA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 子宫内膜面积 宫腔粘连 宫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RSA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特征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慧 陈立斌 +6 位作者 宋小侠 谭剑平 孟丽丽 王蕴慧 张睿 刘颖琳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处于难免流产和流产后非孕状态等不同临床情况时外周血免疫细胞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于我院诊疗的自然流产患者184例,就诊时为早期妊娠难免流产的URSA患者55例(URS...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处于难免流产和流产后非孕状态等不同临床情况时外周血免疫细胞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于我院诊疗的自然流产患者184例,就诊时为早期妊娠难免流产的URSA患者55例(URSA难免流产组),同期早期妊娠难免流产的偶发流产患者(sporadic abortion,SA)23例,作为对照(SA难免流产组)。此外,就诊时为未孕状态,距最后一次流产3个月以上URSA患者62例(URSA非孕组),同期未孕状态,距流产3个月以上SA患者44例作为对照(SA非孕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月经周期。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比例、Th细胞比例、Ts细胞比例、Th/Ts;其他免疫细胞:白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总数量(LYM细胞)、B细胞比例、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比例。【结果】难免流产状态:URSA患者与SA患者Th/Ts均异常升高,前者为2.77±5.16,后者为3.67±6.12,URSA患者与SA患者比较,前者NK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为(15.57±6.45)%,后者仅为(11.38±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孕状态:URSA患者与SA患者比较,URSA患者WBC数量及NK细胞比例高于SA组,前者为(6.27±1.09)×109、(18.26±7.88)%,后者为(5.59±1.16)×109、(11.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生早期妊娠难免流产时,URSA患者与SA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免疫紊乱,共同的表现是特异性免疫方面均有Th/Ts异常升高,不同的表现是,URSA患者在非特异性免疫方面存在NK细胞比例增高。在非孕状态,SA患者免疫紊乱得到调整回复正常,URSA患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免疫紊乱,主要表现在非特异性免疫方面,以WBC数量和NK细胞比例增高为主。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监测URSA患者的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妊娠 免疫耐受 免疫细胞 难免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MA激活PI3K/AKT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海 何旺 +6 位作者 赖义明 张一鸣 董文 郭正辉 林天歆 黄健 杜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0-496,共7页
【目的】利用前期研究中构建的抑制PSMA表达的慢病毒及促进PSMA表达的腺病毒感染前列腺癌LNCap细胞,探讨PSMA通过PI3K/AKT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及凋亡影响。【方法】实验对象包括稳定阻断PSMA表达的细胞株(干扰组),PSMA过表达的LNcap... 【目的】利用前期研究中构建的抑制PSMA表达的慢病毒及促进PSMA表达的腺病毒感染前列腺癌LNCap细胞,探讨PSMA通过PI3K/AKT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及凋亡影响。【方法】实验对象包括稳定阻断PSMA表达的细胞株(干扰组),PSMA过表达的LNcap细胞株(过表达组),不作任何处理的LNcap细胞株(对照组)。在一般培养基及含有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的环境下,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3组细胞p-Akt的表达量,并使用CCK-8法描绘细胞生长曲线、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化学提示抑制PSMA表达后,p-Akt表达水平下降,过表达PSMA后p-Akt表达水平提高;在LY294002抑制作用下,3组细胞p-Akt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彼此无明显差异(P>0.05)。CCK-8法显示抑制PSMA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增强则升高;Transwell法显示对照组穿透细胞数为56.30,而干扰组为36.60,过表达组为67.80;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抑制组为4.7%,过表达组为2.3%,对照组为3.6%。存在LY294002外环境下,CCK-8法显示三组细胞增殖处于低水平;Transwell法显示各组穿透细胞数与无LY294002培养下的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凋亡率分别为9.3%、3.6%、4.9%。【结论】PSMA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细胞的增殖、凋亡产生影响,从而对Lncap细胞行正性调节,但是PSMA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应该通过其他的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AKT 细胞信号通路 细胞迁移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简化的Ferriman-Gallwey评分系统在中国女性多毛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晓苗 杨亚波 +4 位作者 韩杨 杜涛 谭旻 陈晓莉 杨冬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9-704,共6页
【目的】通过改良(mFG)评分系统评价妇女妊娠期间身体不同部位新生体毛的生长状况;分析不同部位的多毛评分对诊断多毛的价值,对mFG评分系统进行优化。【方法】收集自2014年7月至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43例,于... 【目的】通过改良(mFG)评分系统评价妇女妊娠期间身体不同部位新生体毛的生长状况;分析不同部位的多毛评分对诊断多毛的价值,对mFG评分系统进行优化。【方法】收集自2014年7月至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43例,于孕前、孕5~9、10~14、15~20和21~24周进行随访,并再纳入15~24周的72例孕妇进行观察。所有孕妇在每次观察时均采用mFG评分系统进行多毛评分,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血清总睾酮水平。比较不同孕周睾酮水平及mFG分值,总体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个部位的终毛生长对多毛症的诊断效能,同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出对多毛诊断有显著性意义的部位。再将这些部位组合、分值相加命名为简化FG评分(s FG),ROC曲线评估s FG评分系统对多毛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获得诊断界值。【结果】在43例从孕前随访到中孕的孕妇中,孕前的总睾酮为(1.09±0.59)nmol/L,在孕5~9、10~14和15~20周分别为(1.13±0.40)、(1.28±0.38)、(1.83±0.63)和(1.82±0.52)nmol/L,各组与孕前总睾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个部位的多毛评分中,mFG总分在各组中分别为:1.65±0.60、2.30±0.45、3.60±0.68、4.20±0.41和4.40±0.77。身体不同部位新生终毛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上腹部、下腹部、下背部、上唇、大腿、上背、胸部、上臂和下颌。纳入15~24周观察的72例孕妇、共115例孕妇中,ROC曲线分析显示,各个部位对多毛(mFG≥5)诊断的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唇>下背>大腿>下腹>上臂>上背>胸/上腹>下颌。而排在前4位的部位,即上唇、下背、大腿和下腹对多毛诊断的贡献度最为显著,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728、0.675和0.626。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也显示,对诊断多毛最有价值的部位是上唇、下背、大腿和下腹部。将这4个部位组合诊断多毛,以3为诊断界值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结论】孕24周前,孕妇的mFG评分随着妊娠的进展逐步增加。上唇、下背、大腿和下腹是对多毛诊断有显著意义的部位,有可能作为代替mFG评分的简化组合,用以诊断多毛;诊断界值为sFG≥3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改良Ferriman-Gallwey评分 多毛症 雄激素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G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维茹 谭剑平 +6 位作者 陈慧 刘玉昆 王振花 王蕴慧 张睿 刘颖琳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2-475,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RSA)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方法】研究组包括31例RSA患者,均进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毒性及NK细胞在所有淋巴细胞...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RSA)外周血NK细胞的影响。【方法】研究组包括31例RSA患者,均进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毒性及NK细胞在所有淋巴细胞中的比例;26例未接受IVIG的RSA患者为对照组,首次检测检测NK细胞毒性及NK细胞比例后,于第10天复查上述项目。【结果】治疗前研究组NK细胞毒性为(19.7±8.7)%,NK细胞比例为(21.4±8.2)%,治疗后实验组NK细胞毒性为(13.1±3.7)%,NK细胞比例为(19.3±7.5)%;对照组第一次检测,NK细胞毒性为(20.1±7.0)%,NK细胞比例为(21.0±8.1)%,间隔10d复测,NK细胞毒性为(19.8±7.2)%,NK细胞比例为(21.2±7.7)%。研究组患者IVIG治疗前后外周血NK细胞毒性及比例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前后两次外周血NK细胞毒性及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IVIG前后外周血NK细胞毒性改变与IVIG前后NK细胞比例改变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IVIG治疗对NK细胞毒性及比例产生降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NK细胞毒性 NK细胞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