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毒宁对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TSLP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蓝丹 檀卫平 +3 位作者 陈环 吴葆菁 麦贤弟 黄花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热毒宁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分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影响。【方法】用Hep-2细胞扩增病毒,并进行毒力鉴定。建立并鉴定RSV感染NHBE的体外细胞模型。第一部分实验分RSV感染组和正常... 【目的】探讨热毒宁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分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影响。【方法】用Hep-2细胞扩增病毒,并进行毒力鉴定。建立并鉴定RSV感染NHBE的体外细胞模型。第一部分实验分RSV感染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感染组以不同滴度分为1000、500、100、50、10TCID505个组,感染12h、48h、72h、96h、120h,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TSLP水平。第二部分实验将热毒宁以不同给药方式干预RSV感染NHBE,分为预防方式给药组、直接灭活病毒组、治疗方式给药组,并设正常细胞对照和病毒对照组,给药12h、24h、48h、72h,ELISA法检测各组TSLP水平。【结果】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鉴定细胞模型建立成功。1.RSV对NHBE分泌TSLP的影响:相同感染时间内(12h、24h、48h、72h、96h、120h),随着感染滴度增加,各感染组TSLP分泌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正常细胞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相同感染滴度内,随着感染时间增加(24h、48h、72h、96h、120h),各感染组TSLP分泌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与12h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2.热毒宁对RSV感染NHBE分泌TSLP的影响:在12h、24h、48h、72h给药时间内,热毒宁、利巴韦林的不同(预防、直接灭活、治疗)给药方式组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均下调TSLP水平(P<0.05),以预防给药方式明显。【结论】RSV能诱导NHBE分泌TSLP,热毒宁可抑制RSV引起的TSLP分泌增加,以预防方式给药明显,热毒宁可能在病毒感染的控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呼吸道合胞病毒 热毒宁 支气管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健 林少汾 +6 位作者 陈启慧 邱坤银 徐宏贵 黄科 黎阳 方建培 周敦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95-1701,共7页
目的:分析28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筛选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疗规范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8例新发MDS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儿进... 目的:分析28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筛选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疗规范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8例新发MDS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预后及筛选影响临床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2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 8∶1,男性发病率较高;年长儿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以三系细胞减少为主,共16例(57. 14%),其余表现为单纯贫血(7. 1%)、单纯血小板减少(7. 1%)、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贫血(14. 29%)、贫血及血小板减少(14. 28%);骨髓象以增生为主(82. 14%),增生的骨髓象均为病态造血,且病态造血的表现形式及程度不一;骨髓活检表明典型的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比例为33. 33%;染色体核型检查显示,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41. 18%。中位随访时间为1. 75年。5例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其中4例持续缓解,1例死亡;未接受HSCT的其余23名患儿中,7例确诊后放弃治疗,其余16例接受化疗(2例CR后放弃治疗,5例转化为AML,3例复发,3例持续CR),死亡11例,9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38. 2±11. 3)%、(35. 3±11. 3)%,其中接受HSCT患儿OS及EFS均明显优于其余患儿,(80. 0±17. 9)%vs(22. 8±11. 5)%(P=0. 039)、(80. 0±17. 9)%vs (17. 5±11. 1)%(P=0. 030)。在本研究的28例患儿中,除接受HSCT(P=0. 016)和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外(P=0. 006),其余为年龄、性别、骨髓存在小巨核细胞、是否为进展性MDS均对预后无影响(P> 0. 05)。结论:儿童MDS罕见,易误诊,存在高度异质性,预后差,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且预后评估体系急需完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能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病态造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预后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黄黛片与三氧化二砷在45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健 黄俊彬 +4 位作者 刘祖霖 张碧红 徐宏贵 薛红漫 陈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05-1610,共6页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余20例采用含ATO的方案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83个月。RIF组的25例患儿中,无患儿早期死亡;5例于诱导缓解后未达CR,CR率为88%;2例骨髓复发,3例死亡。20例至随访结束时仍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失访。在ATO组的20名患儿中,2例早期死亡;5例诱导缓解后未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90%;2例骨髓复发并死亡,15例至随访结束时仍CCR;1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2.2±6.2)%和(76.4±6.6)%,RIF组的OS及EFS 2值分别为(86.1±7.4)%和(78.4±8.6)%,与ATO组(76.4%±10.6%和74.0%±10.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至于药物不良反应,除心脏损害RIF组发生率较低外(P<0.05),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儿的5年OS及EFS明显低于无中枢侵犯的患儿(P<0.05、P<0.05);诱导治疗后未达M1的患儿5年OS及EFS也明显低于其余患儿(P<0.01);高危患儿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5、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治疗中可达到与三氧化二砷相近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发生CNSL、治疗反应差及临床分层高危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复方黄黛片 三氧化二砷 全反式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TG联合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付茹婷 薛红漫 +4 位作者 徐宏贵 黄科 方建培 黄绍良 陈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6-430,共5页
本研究探讨兔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菌素(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并对疗效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以应用r-ATG〔剂量为3.5 mg/(kg.d)×5 d〕联合CsA治疗的25例AA患儿为对象,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 本研究探讨兔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菌素(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并对疗效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以应用r-ATG〔剂量为3.5 mg/(kg.d)×5 d〕联合CsA治疗的25例AA患儿为对象,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CD4+/CD8+比值和外周血粒细胞及红细胞膜表面CD55、CD59的表达情况,观察免疫抑制治疗(IST)起效时间、有效率、不良反应及感染发生情况,IST有效组和无效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并比较及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因素。结果表明,25例中对治疗有反应者21例,总反应率为84.0%,起效时间为3-6个月,平均为4个月;r-ATG联合CsA治疗后第3、6、9、12月末的有效率分别为56.0%、72.0%、80.0%和84.0%。年龄≥5岁、病程<6个月、CD4+/CD8+比例超高或比例倒置和IST治疗后30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的患儿,其IST治疗有效率高于年龄<5岁、病程≥6个月、CD4+/CD8+比例正常和IST治疗后30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者(94.4%vs 57.1%;90.4%vs 50.0%;94.1%vs 62.5%;94.1%vs 6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5、CD59表达降低患儿的IST治疗有效率较高,但与CD55、CD59表达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r-ATG〔剂量为3.5 mg/(kg.d)×5 d〕联合CsA治疗是治疗儿童A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年龄≥5岁、病程<6个月、CD4+/CD8+比例异常的AA患儿IST治疗疗效较好,对IST治疗后30 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的AA患儿疗效亦较佳,年龄、病程长短和CD4+/CD8+比值可作为预测AA患儿IST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儿童 兔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环孢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变迁及药敏性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欧阳颖 方建培 +2 位作者 麦友刚 苏浩彬 吴燕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4-648,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区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入院的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VAP患儿58例,并将前后4年的病例分成2组,将病原学情况进行比较及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2...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情况。【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区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入院的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VAP患儿58例,并将前后4年的病例分成2组,将病原学情况进行比较及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从26例VAP患儿中分离出病原菌株数为38株,主要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8株)、溶血葡萄球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屎肠球菌(4株)、阴沟肠杆菌(3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从32例VAP患儿中分离出42株病原菌。主要病原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7株)、肺炎克雷白杆菌(4株)、溶血葡萄球菌(4株)、鲍曼不动杆菌(4株)、屎肠球菌(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仅对左氧氟沙星、替卡西林/棒酸等较敏感,其他的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左氧氟沙星以及阿米卡星等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无耐药性,对其他的抗生素有较广泛耐药性。【结论】VAP致病菌耐药形势严峻,以多药耐药的条件致病菌为主,近年来VAP致病菌谱发生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亚停 方建培 +2 位作者 翁文骏 梁洁云 黄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9-411,共3页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ALL患儿应用45个疗程的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与既往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45个疗...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ALL患儿应用45个疗程的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与既往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45个疗程中15个疗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5/45)。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6.7%)、凝血异常(15.6%)、高血糖(4.4%)、胃肠道反应(4.4%)。培门冬酰胺酶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既往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培门冬酰胺酶为对左旋门冬酰胺酶过敏的患儿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但在化疗过程中同样存在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酰胺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不良反应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度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17与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静 檀卫平 +4 位作者 吴葆菁 蓝丹 李文益 麦贤弟 范玲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9-551,556,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中重度儿童哮喘发病、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中重度持续哮喘发作期儿童45例,其中中度持续组(20例)与重度持续组(25例);以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中重度儿童哮喘发病、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中重度持续哮喘发作期儿童45例,其中中度持续组(20例)与重度持续组(25例);以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CD3和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分泌的IL-17水平,检测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数量;对以上病例进行联合治疗3个月后随访,达到临床缓解的病例20例纳入哮喘缓解组,复查其IL-17水平。比较不同病情间IL-17的表达水平,了解IL-17与儿童哮喘临床病情、气道炎症反应的关系。【结果】哮喘患儿PBMC表达IL-17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685±1081)pg/mL,其中哮喘发作组(5355±813)pg/mL显著高于哮喘缓解组(4504±687)pg/mL(P均<0.05);重度持续组患儿PBMC表达IL-17水平(5830±807)pg/mL显著高于中度持续组(4962±751)pg/mL(P<0.05);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IL-17水平(5355±813)pg/mL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Xmin=0,Xmax=98.8,M=44.73)%、血中性粒细胞比例(51.72±13.43)%成正相关(r=0.820、0.736,P<0.001)。【结论】中重度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7表达水平升高,并与哮喘临床病情、气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IL-17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相关性高血糖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健 张碧红 +1 位作者 薛红漫 陈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2,共4页
本研究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诱导及再诱导治疗期间发生化疗相关性高血糖对预后的影响。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008年6月-2012年5月160名初发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访至2013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年(0.08... 本研究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诱导及再诱导治疗期间发生化疗相关性高血糖对预后的影响。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008年6月-2012年5月160名初发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访至2013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年(0.08-4.9年)。根据含有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及地塞米松两种药物化疗期间的血糖值将患儿分为高血糖组及无高血糖组,采用χ2检验分析高血糖的好发因素,Kaplan-Meier法及对数秩检验比较高血糖组与无高血糖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率。结果表明,高年龄组(≥10岁)患儿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低年龄组(43.33%vs 19.2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且中、高危组的化疗相关性高血糖发生率高于低危组(26.62%vs 4.76%,P=0.017),而与性别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9);高血糖组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83.1±6.3%,低于无高血糖组患儿(94.2±2.9%)(P=0.014);高血糖组的5年无复发率(64.1±8.9%)明显低于无高血糖组(88.6±3.8%)(P<0.001)。结论:高年龄(≥10岁)、中高危ALL患儿易发生化疗相关性高血糖,高血糖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率均低于无高血糖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疗相关性高血糖 无复发率 总体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重症哮喘患儿外周血Th17/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黄雪琼 檀卫平 +3 位作者 吴葆菁 蓝丹 吴海飞 麦贤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94-1697,1702,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对重度哮喘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MSCs。MSCs经丝裂霉素处理后按不同比例(1∶1、1∶2、1∶10和1∶20)与哮喘患...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对重度哮喘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MSCs。MSCs经丝裂霉素处理后按不同比例(1∶1、1∶2、1∶10和1∶20)与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TLC)直接接触共培养,检测各组MSCs对TLC的增殖调节作用。选取上述1∶2比例共培养体系和单独TLC培养体系,ELISA法分别检测Th17的效应分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Treg效应分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qRT-PCR法检测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ORC)及叉头框蛋白3(Foxp3)mRNA表达水平。结果:MSCs可显著抑制重度哮喘患儿TLC增殖,且随着MSCs数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MSCs+TLC共培养组Th17转录因子RORC mRNA和效应因子IL-17表达较TLC组下降,同时TGF-β表达增高,而Treg细胞调控基因Foxp3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MSCs在体外可能通过抑制Th17分化及IL-17的分泌,同时上调TGF-β的表达,进而有效改善哮喘患儿的Th17/Treg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哮喘 TH17细胞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患儿外周血RORC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雪琼 檀卫平 +2 位作者 麦贤弟 吴葆菁 蓝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Th17与Treg上游调控基因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ORC)、叉状头转录因子P3(Foxp3)mRNA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20例哮喘发作期...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Th17与Treg上游调控基因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RORC)、叉状头转录因子P3(Foxp3)mRNA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20例哮喘发作期(年龄8.5±2.3)和20例哮喘缓解期(年龄9.2±1.8)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RORC和Foxp3mRNA表达水平,并与10例健康对照组(年龄8.0±1.6)进行比较。并将哮喘患儿RORC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与其同期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哮喘发作组RORC mRNA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5.41±0.12 vs 3.33±0.27 vs 3.78±0.13,P<0.01);哮喘发作组Foxp3 mRNA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3.34±0.12 vs 4.43±0.07 vs 4.13±0.04,P<0.01);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RORC和Foxp3 mRNA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哮喘发作组RORC mRNA/Foxp3 mRNA比值明显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1.68±0.09 vs 0.76±0.06 vs 0.92±0.04,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哮喘患儿外周血RORC mRNA水平与FEV1成负相关,而Foxp3 mRNA水平与FEV1成正相关(r分别为-0.58和0.52,P<0.01)。【结论】RORC mRNA/Foxp3 mRNA在发作期哮喘患儿存在失衡表达,提示Th17/Treg失衡可能在哮喘的急性发作及肺功能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RORC FOXP3 TH17细胞 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达本胺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亚停 黄科 +3 位作者 许吕宏 韩黠蔚 李欣瑜 方建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7-741,共5页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7例。7例患儿分为联合治疗(西达本胺+HSCT)组(4例)和HSCT...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7例。7例患儿分为联合治疗(西达本胺+HSCT)组(4例)和HSCT(传统HSCT)组作为对照组(3例),比较2组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其它相关并发症,以及植入、复发和患儿生存情况,观察西达本胺的不良反应,并对患儿进行随访,随访至2019年1月。结果:7例患儿均存活,植入率为100%,未出现复发;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GVHD的发生率无差异;应用西达本胺的过程中,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级以上不良反应有2例,均为血液学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其它的不良反应为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转氨酶升高、乏力、恶心、呕吐),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联合治疗组有2例在检查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didaul disease,MRD)过程中发现其并非肿瘤表达的成熟淋巴细胞,这与初诊时的免疫表型和TCR重排的比对结果,不支持残留T-ALL肿瘤细胞来源,在复查MRD的过程中发现异常T细胞有增多趋势。这说明,西达本胺可能通过一些途径诱导了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治疗儿童T-ALL的有效手段之一。部分患儿在应用西达本胺过程中出现了异常T细胞非克隆性扩增。患儿对西达本胺的不良反应是可以耐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达本胺 儿童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泊沙康唑初级预防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亚停 王健 +1 位作者 周敦华 方建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10-1713,共4页
目的:探讨泊沙康唑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初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专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44例,88例采用氟康唑预防IFD(氟康唑预防组),56例... 目的:探讨泊沙康唑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初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专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44例,88例采用氟康唑预防IFD(氟康唑预防组),56例采用泊沙康唑预防IFD(泊沙康唑预防组),比较两组IFD发生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泊沙康唑的安全性。结果:氟康唑预防组IFD发生率为20.4%(18/88),泊沙康唑预防组为7.1%(4/56),两组IF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泊沙康唑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23.2%)低于氟康唑组(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氟康唑预防组死亡12例,泊沙康唑预防组死亡4例,两组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结论:泊沙康唑初级预防IFD的效果优于氟康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氟康唑且可以耐受,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中有望成为初级预防IFD一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沙康唑 氟康唑 初级预防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侵袭性真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LSG方案治疗儿童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俊彬 薛红漫 +1 位作者 陈岩岩 黄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6-149,共4页
本研究观察以JLSG(Japan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Study Group,JLSG)方案为基础治疗儿童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S-LCH)的疗效。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2004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科确诊为LCH的11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总... 本研究观察以JLSG(Japan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Study Group,JLSG)方案为基础治疗儿童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S-LCH)的疗效。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2004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科确诊为LCH的11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JLSG方案治疗的效果及转归。在11例LCH患儿中男8例,女3例,中位年龄3岁(3个月-6.5岁);单系统LCH(SS-LCH)1例,MS-LCH 10例。在MS-LCH中,累及高危器官5例。采用JLSG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诱导6周反应好者4例,停药后随访5-20个月无复发;诱导6周部分反应者3例,1例停药后随访19个月无复发,1例维持治疗中,1例放弃治疗;诱导6周无反应或疾病进展,采用挽救方案治疗4例,2例停药后随访2-20个月无复发,1例维持治疗中,1例改用其他化疗方案。结论:采用JLSG方案治疗MS-LCH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对于初始诱导6周无反应和疾病进展的LCH患儿,及时更换挽救方案亦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组织细胞增多病 JLSG方案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RA,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EBV-HLH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江莉 吴晓君 +3 位作者 黄俊彬 陈纯 徐宏贵 薛红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6-651,共6页
目的:探讨IL2RA,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儿童EBV-HLH发病的关系及关联SNPs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EBV-HLH组(51例),EBV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组(48例)和EBV血清阳性的健康儿童组(52例),用SNaPshot基因分型检测... 目的:探讨IL2RA,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儿童EBV-HLH发病的关系及关联SNPs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EBV-HLH组(51例),EBV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组(48例)和EBV血清阳性的健康儿童组(52例),用SNaPshot基因分型检测技术检测IL2RA基因的rs2104286、rs12722489、rs11594656位点和IL-10基因的rs1800896、rs1800871、rs1800872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各SNP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每组的分布差异;以关联SNPs进行生存分析。结果:IL-10基因rs1800896位点AA基因型在EBV-HLH组的出现频率高于IM组(58.8%vs 25.0%)和健康对照组(58.8%vs 26.9%);A等位基因在EBV-HLH组的出现频率高于IM组(74.5%vs 54.2%)和健康对照组(74.5%vs 57.7%)。IL-2RA基因rs2104286位点AA基因型在EBV-HLH组的出现频率高于IM组(54.9%vs 27.1%)及健康对照组(54.9%vs 25.0%);A等位基因在EBV-HLH组的出现频率高于IM组(70.6%vs 51.0%)及健康对照组(70.6%vs 46.2%)。不同基因型的EBV-HLH患儿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10基因rs1800896位点及IL-2RA基因rs210428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儿童EBV-HLH发病相关,两位点的AA基因型、A等位基因可能是儿童EBV-HLH的易感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EB病毒 儿童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K基因沉默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被引量:7
15
作者 许吕宏 方建培 +2 位作者 Le Yi 翁文骏 洪冬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本研究靶向黏着斑激酶(FAK)基因,构建FAK-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FAK基因沉默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人FAK基因的shR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该FAK shRNA序列插入含荧光素GFP慢病毒质粒。该FAK shRNA慢病毒载... 目的:本研究靶向黏着斑激酶(FAK)基因,构建FAK-shRNA慢病毒载体,并研究FAK基因沉默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人FAK基因的shR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该FAK shRNA序列插入含荧光素GFP慢病毒质粒。该FAK shRNA慢病毒载体在体外包装、浓缩,然后转染至人白血病细胞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FAK基因表达水平,予Annexin V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经核苷酸序列分析提示FAK shRNA正确插入慢病毒质粒,该病毒载体在白血病细胞株的转染率为10%-25%。与对照组相比(无FAK shRNA的慢病毒载体),FAK shRNA慢病毒载体在细胞FAK mRNA及蛋白水平的抑制率分别为40%和70%。凋亡实验表明,对照组与FAK shRNA慢病毒载体组的Annexin V阳性率分别为(4.19±0.36)%和(8.48±0.58)%,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我们成功构建FAK shRNA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抑制FAK基因表达并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 基因沉默 白血病 细胞凋亡 REH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和IL-15刺激脐血NK细胞对K562/Jurkat细胞的杀伤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碧红 吴燕峰 +3 位作者 岑丹阳 魏菁 刘勇 陈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58-362,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脐血(cord blood,CB)NK细胞的杀伤功能及细胞因子IL-2和IL-15对NK细胞杀伤K562/Jurkat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autoMACS及CD3阴选后CD56阳选两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脐血单个核细胞纯化NK细胞,分选后N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纯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脐血(cord blood,CB)NK细胞的杀伤功能及细胞因子IL-2和IL-15对NK细胞杀伤K562/Jurkat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autoMACS及CD3阴选后CD56阳选两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脐血单个核细胞纯化NK细胞,分选后N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纯度,通过IL-2及IL-2和IL-15两种细胞因子组合培养3天,用LDH释放法检测培养前后脐血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Jurkat的细胞毒活性(效靶比10∶1),并记录不同细胞因子培养体系条件下NK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CB-MNC中CD3-CD56+细胞含量为(14.88±9.2)%,分选后CD3-CD56+细胞含量为(92.39±0.8)%;培养3天后,IL-2组NK细胞形成集落数为148.60±13.0,IL-2复合IL-15组NK细胞形成集落数为831.80±23.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以K562为靶细胞时,新鲜纯化CB-NK的杀伤活性为(27.76±8.8)%,IL-2组杀伤活性为(61.9±9.1)%,IL-2复合IL-15组杀伤活性为(87.62±3.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以Jurkat为靶细胞时,新鲜纯化CB-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为(29.32±2.5)%,IL-2组杀伤活性为(69.43±4.4)%,IL-2复合IL-15组杀伤活性为(92.95±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血新鲜纯化NK细胞对K562、Jurkat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自发细胞毒活性较低,IL-2/IL-15刺激后杀伤活性显著提高,IL-15复合IL-2对促进脐血NK细胞的生长和提高其细胞毒活性明显优于单用IL-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白介素2 白介素15 NK细胞 K562细胞 JURKAT细胞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抗体融合蛋白和美沙拉嗪对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疾病活动指数与组织损伤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新环 黄花荣 +2 位作者 钟英强 叶小研 王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4-789,共6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抗体融合蛋白(TNFRⅡ-IgG)和美沙拉嗪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与组织损伤指数(TDL)的影响。方法:MSCs应用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TN...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抗体融合蛋白(TNFRⅡ-IgG)和美沙拉嗪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与组织损伤指数(TDL)的影响。方法:MSCs应用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TNBS/乙醇灌肠诱导SD大鼠结肠炎模型。81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15,A组)、结肠炎组(n=15,B组)、MSCs治疗1组(3×106MSCs,n=15,C组)、MSCs治疗2组(5×106MSCs,n=15,D组)、TNFRⅡ-IgG治疗组(n=6,E组)和美沙拉嗪治疗组(n=15,F组)。采用DAI描述大鼠的表现,大体CMDI描述肠道的肉眼下表现,TDI评价肠道组织学改变。结果:MSCs经过3次传代后可纯化。B组大鼠各时点DAI、CMDI和TDI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5);第6天除A组外各组大鼠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9天C组、D组和F组各评分均低于B组(P<0.05),C组评分与D组无显著差异(P>0.05);第14天C、D、E和F组评分均低于B组(P<0.05),其中F组评分最高(P<0.05),E组次之(P<0.05),D组评分最低(P<0.05)。结论:MSCs、TNFRⅡ-IgG和美沙拉嗪灌肠液可显著改善TNBS诱导的结肠炎大鼠第14天的DAI、CMDI和TDI指标,其中效果最好的是MSCs,其次是TNFRⅡ-IgG,美沙拉嗪灌肠液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抗体融合蛋白 美沙拉嗪 炎症性肠病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欧阳颖 苏浩彬 +2 位作者 薛红漫 吴燕云 方建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81-1185,共5页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65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43)、HIBD模型组(n=61)和HIBD+EP处理组(n=61),造模...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65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43)、HIBD模型组(n=61)和HIBD+EP处理组(n=61),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EP(50 mg/kg)1次,此后每天1次,3 d后测定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组织含水量,TUNEL法检测脑组织凋亡细胞数;14 d后检测缺血侧和非缺血侧脑重量以判别脑萎缩程度。结果:HIBD+EP组脑组织SOD活性为(125.78±18.35)×103 U/(g protein),较HIBD模型组[(97.84±15.50)×103 U/(g protein)]明显增强(P<0.05);MDA含量为(4.42±1.04)μmol/(g protein),较HIBD模型组[(6.02±0.89)μmol/(g protein)]明显降低(P<0.05)。此外,HIBD模型组缺血侧(左侧)的脑组织含水量高于非缺血侧(右侧)(P<0.05),EP治疗后两侧的脑组织含水量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EP减轻了缺血侧的脑水肿。同时HIBD+EP组缺血侧脑皮质和海马每个视野的凋亡细胞数目分别为96.63±10.08和41.91±9.96,较模型组(111.54±1.64和51.73±1.77)明显减少,但仍多于假手术组(P<0.05)。HIBD+EP组左脑萎缩程度为(13.25±5.19)%,较HIBD模型组[(20.32±5.10)%]明显减轻(P<0.05)。结论:EP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减轻脑水肿,减少脑细胞凋亡,减轻脑萎缩,对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丙酮酸乙酯 神经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调素及膜铁转运蛋白在铁过载小鼠模型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静文 许吕宏 +1 位作者 姚茜 方建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6-940,共5页
目的:建立铁过载动物模型,探讨铁调素及膜铁转运蛋白在铁过载中的作用。方法:C57BL/6纯系小鼠经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10 mg/次,2次/周,共4周),分别于铁剂注射前,铁剂注射2周,铁剂注射4周取外周血进行血常规及血清铁检查,并对各脏器(肝脏... 目的:建立铁过载动物模型,探讨铁调素及膜铁转运蛋白在铁过载中的作用。方法:C57BL/6纯系小鼠经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10 mg/次,2次/周,共4周),分别于铁剂注射前,铁剂注射2周,铁剂注射4周取外周血进行血常规及血清铁检查,并对各脏器(肝脏、脾脏,心脏、股骨)铁沉积进行病理分析。应用ELISA方法检测铁过载动物模型血清铁调素水平,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细胞膜铁转运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内铁水平。结果:铁过载动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数无明显变化,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均随铁剂注射次数增加而呈进行性下降(r=-0.938,r=-0.947)。铁过载动物外周血血清铁水平随铁剂注射次数增加而呈进行性升高(r=0.894)。动物各脏器的病理分析结果发现,铁过载动物各脏器均出现不同程度铁沉积。进一步研究发现,铁过载动物外周血铁调素水平均随铁剂注射次数增加而呈进行性升高(r=0.957)。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铁过载动物骨髓细胞膜铁转运蛋白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亦发现,铁过载动物模型骨髓细胞内铁浓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铁调素及膜铁转运蛋白在铁过载动物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影响骨髓红系造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调素 膜铁转运蛋白 铁过载 红系造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淘选大鼠CCR5膜外第一、二胞外环特异性结合的活性拮抗肽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思雪 胡梅 +2 位作者 叶小研 黄花荣 钟英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25-1230,共6页
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淘选与大鼠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膜外第一、二胞外环特异性结合的短肽,并鉴定其与CCR5的结合能力。方法: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查得大鼠CCR5第一、二胞外环的氨基酸序列,合成相应的线性短肽作为淘选的靶分子... 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淘选与大鼠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膜外第一、二胞外环特异性结合的短肽,并鉴定其与CCR5的结合能力。方法:在蛋白质数据库中查得大鼠CCR5第一、二胞外环的氨基酸序列,合成相应的线性短肽作为淘选的靶分子,利用噬菌体展示7肽文库进行3~4轮淘选,用ELISA法鉴定所选肽与靶分子的结合,并测定其与浓度的关系。结果:与CCR5第一、二胞外环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展示的短肽序列分别为GHWKVWL和HYIDFRW,ELISA鉴定呈阳性反应,且短肽与靶分子的结合具有浓度依赖性和可饱和性。结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获得了2条CCR5特异性结合的短肽,并在体外证明其可与CCR5第一、二胞外环具有结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趋化因子受体5 拮抗肽 噬菌体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