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倪嘉延 许林锋 +3 位作者 陈耀庭 孙宏亮 谭绮尹 胡仁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4-738,共5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远期临床疗效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随访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介入科接受TACE联合MWA治疗的8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远期临床疗效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随访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介入科接受TACE联合MWA治疗的8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10例,年龄11~78(54.97+15.43)岁.利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方法.[结果]本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5个月,1、2、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3%、44.7%、31.5%、13.1%.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有肿瘤大小、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动静脉瘘、MWA治疗次数、ECOG评分及靶向药物治疗.Cox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并具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变量为肿瘤大小、BCLC分期、门脉癌栓、MWA治疗次数、ECOG评分及靶向药物治疗.[结论]肝癌靶向药物治疗及适当重复MWA治疗可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为预后保护性因素;大肝癌、临床分期较差及门脉癌栓为预后危险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微波消融 预后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肝癌残留和复发病灶的早期诊断 被引量:5
2
作者 陈耀庭 许林锋 孙宏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8-952,共5页
目的探讨MRI、PET/CT早期诊断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HCC患者的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呈不典型表现,经MR和(或)PET/CT检... 目的探讨MRI、PET/CT早期诊断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HCC患者的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呈不典型表现,经MR和(或)PET/CT检查发现HCC残留和复发病灶。对所有病灶均获得病理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的AFP。结果对19例HCC患者行MR检查25例次,发现31个结节;PET/CT检查14例次,发现17个结节,MRI、PET/CT联合检查共发现35个结节;诊断HCC残留和复发病灶31个,直径0.90~2.50cm,平均(1.50±0.32)cm。介入治疗后1、4周,AF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PET/CT诊断肝内残留和复发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7.10%(27/31)、89.47%(17/19),MRI联合PET/CT的诊断敏感度为100%(31/31)。结论 MRI、PET/CT均能较好地早期诊断HCC患者介入治疗后CT表现不典型的残留及复发病灶;MRI联合PET/CT能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学 介入性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基因沉默对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p27和Ki6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许林锋 倪嘉延 +2 位作者 陈耀庭 孙宏亮 吴裕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25-1829,共5页
目的:探讨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基因对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在缺氧状态下p27和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肝癌细胞株CBRH-7919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氯化钻(CoCl2)模拟缺氧状态。构建HIF-1αsiRN... 目的:探讨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基因对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在缺氧状态下p27和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肝癌细胞株CBRH-7919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氯化钻(CoCl2)模拟缺氧状态。构建HIF-1αsiRNA特异性载体,利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沉默肝癌细胞HIF-1α基因。应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肝癌细胞HIF-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肝癌细胞p27和Ki67蛋白的表达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在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5)。HIF-1α基因被沉默后,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Ki67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p27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多(P<0.05)。转染组G0/G1期的肝癌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S期细胞显著减少(P<0.05)。结论:缺氧可以诱导肝癌细胞HIF-1α的表达;特异性siRNA沉默HIF-1α,可能通过促进p27的表达和抑制Ki67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 RNA干扰 P27蛋白 KI67蛋白 CBRH-7919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序贯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倪嘉延 许林锋 +3 位作者 陈耀庭 孙宏亮 谭绮尹 胡仁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lolization,TACE)序贯联合微波凝固消融(percutaneous micro 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本科收治的97例接受TACE序贯联合PMCT治... 目的:分析影响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lolization,TACE)序贯联合微波凝固消融(percutaneous micro 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本科收治的97例接受TACE序贯联合PMCT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利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本组肝癌患者的1、2、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8.2%、43.2%、28.8%、13.4%。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CLC)、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动静脉瘘、PMCT治疗次数及体力状况(ECOG评分)。Cox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并具有显著意义的因素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门脉癌栓、PMCT治疗次数及体力状况。结论:适当重复PMCT治疗可以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限。大肝癌、门脉癌栓为预后的危险性因素,巨块型肝癌及伴门脉主干癌栓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动脉化疗栓塞 微波凝固消融 预后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卫东 孙宏亮 +6 位作者 骆江红 陈耀庭 倪嘉延 江雄鹰 陈栋 黄巧胜 许林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急诊救治的15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其中直接外伤致颈总动脉...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急诊救治的15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其中直接外伤致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部手术致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致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3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10例。结果 15例患者均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得到成功救治,无即刻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15例患者均无再次出血,临床随访期间无脑缺血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创伤小、安全有效,可在封堵颈动脉破口的同时恢复头颈部正常血供,并发症少。但仍需更大样本量临床研究证实,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损伤 假性动脉瘤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热疗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耀庭 姚和瑞 +4 位作者 孙宏亮 骆江红 江雄鹰 陈栋 许林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9-544,共6页
[目的]初步评价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局部内生场热疗(热化疗)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间3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热化疗组20例,于肝动脉置管,灌注吉西他滨后,... [目的]初步评价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局部内生场热疗(热化疗)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间3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热化疗组20例,于肝动脉置管,灌注吉西他滨后,再行肝动脉持续灌注卡铂及肿瘤区域内生场热疗60 min,热化疗后连续肝动脉灌注5-Fu 3 d,第8天静脉应用吉西他滨1次.对照组19例,肝动脉置管及化疗方案同前,未行热疗.上述治疗每4周为1疗程.化疗期间观察化疗毒副反应、并发症及耐受性,随访期间的疗效评价以无肿瘤进展生存时间(PFS)和生存时间(OS)为主要参考指标,并对两组的生存数据进行生存评估.[结果]热化疗组共行107个疗程治疗,OS为7.2~85.8个月,中位OS为23.7个月,PFS为7.2~80.3个月,中位PFS为20.3个月.对照组共行100个疗程治疗,OS为6.0~22.3个月,中位OS为17.5个月,PFS为3.5~19.5个月,中位PFS为14.2个月.经Log-rank检验显示热化疗在延长患者OS和PFS与对照组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的化疗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在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具有安全、微创、耐受性良好的特点,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辅助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肝门 化疗 肝动脉 热疗 内生场 治疗 新辅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HIF-1α基因表达对大鼠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吴裕丹 倪嘉延 +2 位作者 陈耀庭 孙宏亮 许林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07-1212,共6页
目的:探讨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表达对缺氧状态下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氯化钴(CoCl2)建立缺氧模型。制备3组特异性较强的HIF-1αsiRNA-脂质体复合物,转染于肝癌细胞。利... 目的:探讨沉默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表达对缺氧状态下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CBRH-7919肝癌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氯化钴(CoCl2)建立缺氧模型。制备3组特异性较强的HIF-1αsiRNA-脂质体复合物,转染于肝癌细胞。利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分别检测肝癌细胞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21和cyclin D1在mRNA和(或)蛋白水平的表达。MTT及BrdU掺入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的HIF-1α和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多(P<0.05)。HIF-1α基因表达沉默后,HIF-1α、VEGF及cyclin D1 mRNA和(或)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p2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HIF-1αsiRNA转染组的BrdU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沉默HIF-1α基因表达对缺氧状态下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RNA干扰 P21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D1 CBRH-7919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静脉畸形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及栓塞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耀庭 许林锋 +1 位作者 林天歆 孙宏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0-444,共5页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畸形(r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价值及经动脉栓塞治疗(TAE)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5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rAVM患者的诊断经过以及TAE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畸形(rAVM)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价值及经动脉栓塞治疗(TAE)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我院5例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的rAVM患者的诊断经过以及TAE治疗的效果,术后随访10~60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患者经DSA检查后均诊断为静脉曲张型rAVM,自发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是此型rAVM的惟一临床表现。肾动脉DSA能清晰显示rAVM的畸形血管和动静脉瘘,其中1例副肾动脉供血,1例第2次DSA时出现自然消退。DSA后5例均顺利以PVA和(或)微钢圈行超选择TAE,术后栓塞肾与全肾的体积平均比为(8.51±4.84)%(范围4.52%~18.31%)。术后肉眼血尿于1h明显改善,15~48h(平均28h)内消失,随访期间未见血尿复发,无并发症。【结论】临床诊断rAVM困难,在所有影像学检查中,肾动脉DSA是诊断rAVM的金标准。PVA和(或)微钢圈TAE治疗rAVM安全、简单、微创,中远期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静脉畸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栓塞 经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耀庭 许林锋 +3 位作者 孙宏亮 李振辉 谭绮尹 胡仁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分析CT引导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癌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治疗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对68例肝癌患者接受CT引导PMCT治疗后的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为2.013.8 cm,平均6.2 cm,其中64例接受PMCT前接受肝... 目的分析CT引导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肝癌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治疗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对68例肝癌患者接受CT引导PMCT治疗后的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为2.013.8 cm,平均6.2 cm,其中64例接受PMCT前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68例患者共接受120例次PMCT治疗,术中主要不良反应是迷走神经亢进反应。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次,包括肝脓肿和针道种植各2例次,气胸、心血管意外和巨大胆汁瘤合并感染各1例次;6例次并发症治愈,1例次种植肿瘤进展。结论CT引导PMCT治疗肝癌的并发症少且可以防治,并发症与穿刺路径、次数、凝固范围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波凝固治疗 肝肿瘤 并发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50MHz水冷循环微波消融离体牛肝脏实验——参数设定对消融灶形态与方位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雄鹰 陈栋 +3 位作者 倪嘉延 骆江红 孙宏亮 许林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时间、输出功率对消融灶形态特点与方位的影响。方法取新鲜离体牛肝脏8副,重5.2~6.5kg,采用国产2450MHz水冷循环MWA系统对离体牛肝脏作消融。根据微波参数,将实验分为不同输出功率(40、60、80、100W)组...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时间、输出功率对消融灶形态特点与方位的影响。方法取新鲜离体牛肝脏8副,重5.2~6.5kg,采用国产2450MHz水冷循环MWA系统对离体牛肝脏作消融。根据微波参数,将实验分为不同输出功率(40、60、80、100W)组和不同消融时间(5、10、15、20min)组,每项设定参数下重复作5次消融。消融后沿针道切开肝脏组织,测量消融灶的纵径(LD)、横径(TD)、针尖前冲径(PD),计算消融灶类圆率(SR)。结果消融时间恒定条件下,随着微波输出功率增加,消融灶LD、TD逐渐增大(P均〈0.05),PD、SR并未增大(P均〉0.05);输出功率恒定条件下,随着消融持续时间延长,消融灶LD、TD、PD逐渐增大(P均〈0.05),SR越接近于1(P〈0.05)。结论增加微波输出功率能有效扩大消融灶LD、TD,但未增大PD、SR;延长消融持续时间既可扩大消融灶LD、TD、PD,还可获得类圆性更好的消融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参数设定 类圆率 针尖前冲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油-聚乳酸微球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陈斌 许林锋 +3 位作者 孙宏亮 陈耀庭 杨习锋 谢宗贵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03-507,共5页
目的通过兔肾动脉栓塞实验研究碘油-聚乳酸(LP-PLA)微球的X线可视性、栓塞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LP-PLA微球(LP-PLA)组和聚乙烯醇颗粒(PVA)组,栓塞后1、4、12周两组随机选取6只大白兔行肾动脉造影,后再对比双... 目的通过兔肾动脉栓塞实验研究碘油-聚乳酸(LP-PLA)微球的X线可视性、栓塞效果及生物相容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LP-PLA微球(LP-PLA)组和聚乙烯醇颗粒(PVA)组,栓塞后1、4、12周两组随机选取6只大白兔行肾动脉造影,后再对比双肾组织病理学差异,并明确栓塞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透视下可观察到LPPLA微球的行程,栓塞术后1周栓塞材料仍显影;栓塞后1、4、12周造影两组均未见肾段动脉再通。两组栓塞后1周栓塞侧肾重量均较健侧肾显著增加(P<0.05),栓塞后4、12周栓塞侧肾均明显萎缩,健侧肾均代偿性增大,明显重于栓塞侧肾(P<0.05)。两组栓塞侧肾病理特点与血栓形成、机化相似;LP-PLA组栓塞动脉周围的异物巨细胞及炎症较PVA组明显。结论碘油-聚乳酸微球具有良好的X线可视性及组织相容性,并且其远期栓塞效果与PVA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油-聚乳酸微球 不透X线性 生物相容性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术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小鼠肝癌效果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侯思楠 王卫东 +3 位作者 钟泽龙 倪嘉延 陈耀庭 许林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4-45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可逆电穿孔(IRE)消融术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抑制剂治疗小鼠肝癌效果及肿瘤微环境变化。方法构建小鼠皮下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RE组、PD-1组和IRE联合PD-1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化分... 目的探讨不可逆电穿孔(IRE)消融术联合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抑制剂治疗小鼠肝癌效果及肿瘤微环境变化。方法构建小鼠皮下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IRE组、PD-1组和IRE联合PD-1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化分析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肿瘤组织CD8和Foxp3细胞表达,流式细胞学检测外周血T细胞分群,并描绘肿瘤生长曲线。结果 IRE消融术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小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外周血和肿瘤组织CD8+T细胞表达均增多,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IRE消融术联合PD-1抑制剂能有效减少肿瘤负荷,引起肿瘤微环境改变,为肝癌消融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术 PD-1抑制剂 肝癌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