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排日移民法案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 被引量:11
1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3,共13页
关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前人多从孙中山本人的思想脉络中寻求解释,实则此事与1924年美国的排日移民法案关系密切。这一法案强烈的种族色彩,使得明治维新以来以脱亚入欧为目标的日本面临重新定位的抉择,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考虑是否... 关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前人多从孙中山本人的思想脉络中寻求解释,实则此事与1924年美国的排日移民法案关系密切。这一法案强烈的种族色彩,使得明治维新以来以脱亚入欧为目标的日本面临重新定位的抉择,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考虑是否应当回到亚洲的立场,与亚洲大国结盟的呼声渐起。然而,日本在东亚推行的强权侵略政策,令东亚各国对此反应冷淡。开始孙中山的态度也相当保留,直到日本国内出现反省的声音,而亚洲其他国家予以正面回应,为了实现国内统一,孙中山转而争取日方的支持。在向政府和政党求援不果后,孙中山将主要诉求对象转到日本国民方面,并以包括俄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国民的结盟对抗列强的同盟以及日本政府和政客长期追随欧美列强的行为。因此,1924年底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绝非投日本之所好,得到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有识之士的共鸣。他们对于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解读,与当时的中日政坛乃至后来学人的看法,有着不小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日移民法案 大亚洲主义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孙中山“联共”的思想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兴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8-46,共9页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联共”的原因、目的、政策及其行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一、孙中山是“容共”还是“联共”? 对孙中山晚年允许与欢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一事,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联共”,而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则称之为“容共”。长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晚年 振兴国民党 共产党人 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员 联共 国民党改组 国共合作 两党合作 李大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家有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97-104,共8页
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阐释大中华思想从政治层面整合民族意识,为建立一个国家和民族统一的共和国创造理论基础;从经济层面整合民族意识,建立民族经济共同体,使各民族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从文化层面整... 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以后,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阐释大中华思想从政治层面整合民族意识,为建立一个国家和民族统一的共和国创造理论基础;从经济层面整合民族意识,建立民族经济共同体,使各民族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从文化层面整合民族意识,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锻造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志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大中华 小中华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具体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兴梁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7-47,共11页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于新旧民主革命转变时期重新寻找革命途径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已经证明:三大革命政策,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正因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于新旧民主革命转变时期重新寻找革命途径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已经证明:三大革命政策,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正因为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确立了这三大革命政策,所以才建立了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的统一战线,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如果没有这三大革命政策,根本谈不上国共两党的联合战线。尽管台湾、港澳和国外的一些学者或闭口不提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或对三大政策的科学概念提出种种非难,但三大革命政策作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重要体现,作为他晚年思想飞跃的主要标志,却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其丰富的内涵。我国的史学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国民党改组 革命政策 中国共产党人 扶助农工 国共合作 新三民主义 苏俄政府 国共两党 联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5
作者 周兴梁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4-98,共5页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周兴梁由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21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学者,和来自日本、韩...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周兴梁由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21日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学者,和来自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中国传统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民主义 近代中国 中西方文化 民本主义 民族主义思想 大同思想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斗争——兼论护国运动的性质
6
作者 林家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0-54,共5页
近年来,有一种“扬袁抑孙”的观点,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看作“是搞糟了”,认为孙中山制订的《临时约法》和确定的责任内阁制,“是造成民初社会动乱、阁潮迭起、府院之争”的重要原因;把袁世凯从清末到民初施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措... 近年来,有一种“扬袁抑孙”的观点,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看作“是搞糟了”,认为孙中山制订的《临时约法》和确定的责任内阁制,“是造成民初社会动乱、阁潮迭起、府院之争”的重要原因;把袁世凯从清末到民初施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说成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对这种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人物评价 爱国主义 护国战争 袁世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与西方基督教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兴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4-82,共9页
对基督教的信仰始终是孙中山政治生活的一小部分。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他对基督教的信奉重在精神而轻形式,不甚信仰神化的上帝而崇信作为革命救世者的那稣,不恪守基督教义中的神学信条而取其济世救众的积极内容。他对基督教在文化思想... 对基督教的信仰始终是孙中山政治生活的一小部分。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他对基督教的信奉重在精神而轻形式,不甚信仰神化的上帝而崇信作为革命救世者的那稣,不恪守基督教义中的神学信条而取其济世救众的积极内容。他对基督教在文化思想规范方面所起的积极影响与作用给予重视和肯定,而对其中某些组织形式与成员充当列强爪牙进行的侵略活动则持批判与否定态度。他指出基督教在为近代中国传播民主思想,开创社会风气与改良国民道德人格等方面起过一定作用,但不可过高估价它在政治斗争中的地位。他一生的革命活动,始终有一批教徒志士追随其间、参与其事、同情其志。孙中山与基督教及教徒的关系,总体上有助于他进行的革命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基督教徒 基督徒 《孙中山全集》 革命活动 宗教 基督教义 辛亥革命运动 两次起义 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晚年的和平思想主张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兴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3-119,共7页
孙中山晚年为实现和平救国救世的理想 ,提出了两大思想主张 :一是以和平手段收革命之功 ,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事 ,使武力变为国民之武力 ,铲除帝国主义与军阀相勾结的土壤 ,以便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进而建设新国家 ;二是以中国的王道文... 孙中山晚年为实现和平救国救世的理想 ,提出了两大思想主张 :一是以和平手段收革命之功 ,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事 ,使武力变为国民之武力 ,铲除帝国主义与军阀相勾结的土壤 ,以便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进而建设新国家 ;二是以中国的王道文化为基础 ,以民族主义为依归 ,联合一切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列强的侵略压迫 ,谋求各民族的独立解放 ,进而实现亚洲乃至世界的持久和平。这些和平思想主张 ,不仅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他在政治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和平思想主张 国家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抚恤与安置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立彬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2-148,共7页
民国元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上及辞职在野后,发起和参与了许多对革命参与者祭奠、追悼、题词、慰问、捐恤、稽勋、安置等活动。孙中山对牺牲烈士的追悼活动十分重视,多次亲自发起、参与追悼和纪念活动。在追悼、祭奠的同时,孙中山多... 民国元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上及辞职在野后,发起和参与了许多对革命参与者祭奠、追悼、题词、慰问、捐恤、稽勋、安置等活动。孙中山对牺牲烈士的追悼活动十分重视,多次亲自发起、参与追悼和纪念活动。在追悼、祭奠的同时,孙中山多次奖恤烈士。特别是在南京临时政府行将结束之际,密集地签署命令,对辛亥革命中牺牲的烈士给予抚恤。还在临时大总统任上时,孙中山已经尽己所能,对普通革命参与者给予奖赏,以示慰劳。孙中山此时如此重视对革命参与者的纪念、慰问和安置,首先体现了一个革命领袖的感情寄托。这些工作看似"小事",但体现了孙中山对革命参与者的关怀和重视,以及一个革命领袖在革命成功后缅怀牺牲志士的感情寄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举措,肯定了革命参与者的贡献、树立了革命牺牲的正面价值,在迫使北京政府承认革命正当性、树立党人政治荣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也体现了为今后的事业储备人才、积聚力量的苦心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辛亥革命 革命参与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由拥袁到反袁思想的演变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家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6-24,共9页
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改良派与革命党人的尖锐对立,梁启超对国内的政治形势采取了“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方针,既依附袁世凯,又防备袁世凯,两者若即若离。袁世凯上台以后,梁启超出于组织政党、控制国会、相机组阁、以便和革命党... 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改良派与革命党人的尖锐对立,梁启超对国内的政治形势采取了“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方针,既依附袁世凯,又防备袁世凯,两者若即若离。袁世凯上台以后,梁启超出于组织政党、控制国会、相机组阁、以便和革命党人相抗衡的考虑,同袁世凯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尤其是在二次革命期间,梁启超为袁世凯镇压革命力量积极出谋划策。然而这期间,双方在政党政治与专制独裁、爱国与卖国、以及一些内政外交的具体问题上仍存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袁世凯称帝以后,梁启超断然与之决裂,重新回到了革命阵营。梁袁之间由合作到决裂,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矛盾和斗争尖锐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袁世凯 进步党 革命党人 熊希龄 二次革命 国民党 政党政治 临时大总统 资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1
作者 周兴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24,31,共7页
关键词 北伐军 国民政府 首次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 国民革命 北伐战争 中国国民党 战略决策 叶挺独立团 蒋介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维新派与近代报刊》
12
作者 李吉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172-174,共3页
徐松荣著《维新派与近代报刊》一书,于1998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31万余字。诚如方志钦在该书序言中所指出的,“维新派在中文报刊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但“对他们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报刊思想,还未曾进行... 徐松荣著《维新派与近代报刊》一书,于1998年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31万余字。诚如方志钦在该书序言中所指出的,“维新派在中文报刊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但“对他们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报刊思想,还未曾进行过专门的、系统的研究与著述。《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派 近代报刊 中国新闻史 康有为 中国近代 改良派 梁启超 立宪派 中国报刊史 办报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黄宇和《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从未披露的史实》一书
13
作者 林家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164-165,共2页
关键词 孙中山 未披露 孙逸仙 康德黎 英雄形象 三民主义 公使馆 孙中山研究 不合逻辑的推论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