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通道光伏汇流箱在线监控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鸣 麦倩屏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2-175,共4页
光伏汇流箱是光伏发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对光伏汇流箱监测可以提高光伏电站运维水平。该文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来测量光伏阵列电流,减小了随机测量误差的干扰,使测量值更加接近真值,提高了测量精度,并利用LabVIEW对光伏汇流箱设计一... 光伏汇流箱是光伏发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对光伏汇流箱监测可以提高光伏电站运维水平。该文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来测量光伏阵列电流,减小了随机测量误差的干扰,使测量值更加接近真值,提高了测量精度,并利用LabVIEW对光伏汇流箱设计一个多通道在线光伏阵列电流数据采集系统。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监控界面能同时实现8个通道的电流数据实时显示、数据保存、故障警示等,可有效地观测出每一路组件的工作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汇流箱 多通道电流巡检 递推最小二乘法 汇流支路故障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单晶硅太阳电池制绒工艺及光致衰减现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祝鸿 陈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2,共6页
类单晶硅作为一种较新的太阳电池用硅材料,进一步了解类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工艺及性能显得非常必要,文中通过酸碱两步制绒法对类单晶硅的制绒工艺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常规工艺制备的类单晶硅太阳电池进行了光致衰减实验,经过与单晶硅及多晶... 类单晶硅作为一种较新的太阳电池用硅材料,进一步了解类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工艺及性能显得非常必要,文中通过酸碱两步制绒法对类单晶硅的制绒工艺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常规工艺制备的类单晶硅太阳电池进行了光致衰减实验,经过与单晶硅及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对比发现,类单晶硅太阳电池表现出了相对优越的稳定性。实验表明类单晶硅太阳电池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单晶硅 酸碱制绒 光致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全掺杂制备太阳电池发射极的研究
3
作者 陈树拳 王学孟 梁宗存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730,共4页
采用波长532 nm的激光脉冲在n型单晶硅衬底上扫描预置的硼源,进行太阳电池发射极制备的研究。通过全激光掺杂获得方块电阻最低为30Ω/□的发射极,经过退火后少子寿命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备的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Uoc达到597 mV,... 采用波长532 nm的激光脉冲在n型单晶硅衬底上扫描预置的硼源,进行太阳电池发射极制备的研究。通过全激光掺杂获得方块电阻最低为30Ω/□的发射极,经过退火后少子寿命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备的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Uoc达到597 mV,转换效率为13.58%。研究表明,激光全掺杂是制备太阳电池发射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全掺杂 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荣荣 孙韵琳 +2 位作者 陈思铭 林伟 沈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009-3013,共5页
以建设于广州大学城某楼顶的非晶硅和多晶硅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二者发电性能差异。结合二者的光谱响应和输出功率数据,与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太阳光谱特性曲线,得出二者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输出特性关系:在晴天条件下,多晶硅光伏... 以建设于广州大学城某楼顶的非晶硅和多晶硅光伏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二者发电性能差异。结合二者的光谱响应和输出功率数据,与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太阳光谱特性曲线,得出二者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输出特性关系:在晴天条件下,多晶硅光伏组件的输出性能较好;在多云条件下,非晶硅光伏组件的性能优于多晶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照 多晶硅 非晶硅 天气条件 输出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组件中电池的失配现象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祝鸿 陈鸣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74-2079,共6页
运用PSpice仿真软件对太阳电池在各种条件下的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引起光伏方阵失配现象的各种因素,并由此提出一些减小失配损失的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工作,可清楚地发现各种因素对失配现象的影响。同时,对光伏方阵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运用PSpice仿真软件对太阳电池在各种条件下的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引起光伏方阵失配现象的各种因素,并由此提出一些减小失配损失的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工作,可清楚地发现各种因素对失配现象的影响。同时,对光伏方阵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发现一种可靠性较大的光伏方阵结构。PSpice仿真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这种研究手段简单、有效,在实际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组件 失配现象 可靠性 PSP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形槽式低倍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小龙 舒碧芬 +5 位作者 连榕海 汪婧 杨晴川 郭银 刘志聪 徐朝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91-199,共9页
设计搭建了一种V形槽式低倍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将V形槽式聚光器与无空腔型PV/T组件结合起来。通过Trace Pro软件模拟发现,V形槽式低倍聚光PV/T系统单日制热量的增加百分比随安装角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安装角度... 设计搭建了一种V形槽式低倍聚光光伏光热一体化(PV/T)组件,将V形槽式聚光器与无空腔型PV/T组件结合起来。通过Trace Pro软件模拟发现,V形槽式低倍聚光PV/T系统单日制热量的增加百分比随安装角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安装角度为23°时,增强作用最明显,聚光后光热转化功率能提高8.57%。实验结果表明,安装角度23°时总发电量比原来提高了19%。通过动态调整反光铝板安装角度,发现在太阳光照强度最强时V形槽安装角度在20°~30°之间移动时,整体的聚光效率最高。V形槽式低倍聚光PV/T组件的光伏光热效率均高于原有的无空腔PV/T组件和有空腔PV/T组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形槽式聚光器 性能模拟 低倍聚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光伏楔形聚光器的聚光性能
7
作者 吴小龙 舒碧芬 +3 位作者 汪婧 杨晴川 郭银 陈美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8-17,共10页
利用几何光学和菲涅耳公式(Fresnel formula),在楔形聚光器的横截面上推导出楔形聚光器的几何聚光比、光线接收范围、透明材料的折射率、楔形顶角四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设计聚光器的反射面,提出了一种新型楔形聚光器。这... 利用几何光学和菲涅耳公式(Fresnel formula),在楔形聚光器的横截面上推导出楔形聚光器的几何聚光比、光线接收范围、透明材料的折射率、楔形顶角四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设计聚光器的反射面,提出了一种新型楔形聚光器。这种聚光器的反射面是由一部分平面、一部分抛物面组成,使折射到抛物面上的光线直接被反射到出射面上,从而提高楔形聚光器的聚光比。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楔形顶角相同,透明介质相同且折射率为1.5时,在透射率大于90%的条件下,新型楔形聚光器的聚光比可比普通楔形聚光器提高约28%,但聚光均匀性有所下降。实验测试结果也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总体而言,对于低倍光伏聚光系统,聚光均匀性要求不高,新型楔形聚光光伏组件具有较好的聚光性能及能量输出性能,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聚光器 几何聚光比 反射抛物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PV/T系统的热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郑庆琳 白路 梁宗存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03-1607,共5页
设计并搭建了两种不同集热结构的PV/T系统,试验采集了环境、温度、功率等参数,获得了两个系统的温度特性、热效率、发电效率。试验结果表明,PV/T系统效率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集热结构对其性能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空腔PV/T系统的冷... 设计并搭建了两种不同集热结构的PV/T系统,试验采集了环境、温度、功率等参数,获得了两个系统的温度特性、热效率、发电效率。试验结果表明,PV/T系统效率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集热结构对其性能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空腔PV/T系统的冷却效果好于有空腔系统,发电效率较高;有空腔PV/T系统的热效率较高,一次能源节约率略高于无空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系统 有空腔集热器 无空腔集热器 一次能源节约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单晶硅PERC太阳电池纯铝背电极快速烧结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罗鹏飞 王殿磊 +1 位作者 眭山 沈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5-1449,1457,共6页
利用热蒸发设备在30 mm×30 mm的单晶硅PERC太阳电池背表面蒸镀约2μm厚的纯铝电极,采用工业链式烧结炉对该背电极进行烧结,发现当烧结峰值温度913.8℃及铝硅固溶时间13s左右时电池效率最大。进而,以硅片厚度和背电极材料为变量,设... 利用热蒸发设备在30 mm×30 mm的单晶硅PERC太阳电池背表面蒸镀约2μm厚的纯铝电极,采用工业链式烧结炉对该背电极进行烧结,发现当烧结峰值温度913.8℃及铝硅固溶时间13s左右时电池效率最大。进而,以硅片厚度和背电极材料为变量,设置4组(100μm背铝浆、100μm背纯铝、170μm背铝浆、170μm背纯铝)156 mm×156 mm单晶硅PERC电池,利用各背电极材料相应优化温度场进行烧结,发现170μm纯铝背电极电池效率最高达16.42%,平均效率相对于同厚度背铝浆电池高0.37%,且100μm纯铝背电极电池翘曲度可忽略,因而认为纯铝电极相较于铝浆电极有利于提升电池效率以及能够有效降低大面积薄电池的翘曲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铝背电极 快速烧结 薄单晶硅太阳电池 翘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E制备的硅纳米线拉曼光谱及陷光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梓颖 蒋忱 +4 位作者 曾滢瀛 金彦烁 黎子旋 许烁烁 沈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83-2088,共6页
采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MACE)制备硅纳米线,样品形貌表征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的HF溶液浓度越小,硅纳米线直径越小,硅纳米阵列越稀疏。此外,对比分析单晶硅和硅纳米线的拉曼光谱,经拟合得到硅纳米线的双声子峰相比单晶硅双声子峰发生明... 采用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MACE)制备硅纳米线,样品形貌表征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的HF溶液浓度越小,硅纳米线直径越小,硅纳米阵列越稀疏。此外,对比分析单晶硅和硅纳米线的拉曼光谱,经拟合得到硅纳米线的双声子峰相比单晶硅双声子峰发生明显移动。测量不同HF浓度刻蚀的硅纳米线的反射率曲线,然后对硅纳米线的陷光性能进行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纳米线 HF溶液浓度 拉曼光谱 陷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聚光光伏模组中菲涅尔透镜沿光轴方向的光照非均匀性变化及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江景祥 舒碧芬 +4 位作者 黄妍 崔高峻 喻祖康 施琪 杨云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9期11949-11955,共7页
对于菲涅尔透镜作为主要聚光器件的高倍聚光光伏模组,应用中通常把多结电池放置于透镜焦平面处,然而光学系统非理想性造成焦平面处的光照非均匀性,会影响三结电池及模组整体的输出特性。通过光线追踪模拟和三维三结电池网络模型,分析沿... 对于菲涅尔透镜作为主要聚光器件的高倍聚光光伏模组,应用中通常把多结电池放置于透镜焦平面处,然而光学系统非理想性造成焦平面处的光照非均匀性,会影响三结电池及模组整体的输出特性。通过光线追踪模拟和三维三结电池网络模型,分析沿光轴方向不同位置菲涅尔透镜聚光光照非均匀性的变化,以及对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的影响机理和优化。结果表明沿光轴填充因子与光照非均匀性有密切关系,沿光轴不同程度的光照非均匀性导致不同程度的横向电流,填充因子随之发生变化,在远离焦平面的位置存在更优的填充因子,提升最大输出功率。实验结果也很好地验证了模拟的结果,结论对实际应用中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的结构优化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倍聚光光伏模组 菲涅尔透镜 多结电池 光照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ck变换器输入/输出滤波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鸣 李舒然 陈方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79,共5页
论述了中大功率Buck变换中,输入电容滤波的电流纹波计算问题和输出的LC滤波器存在的谐振电压问题。在输入电容方面,通过仿真、计算推导了纹波电流的较为确切的公式,指出其最大纹波电流发生之处;通过结合Buck实验电路的LC滤波器的各项参... 论述了中大功率Buck变换中,输入电容滤波的电流纹波计算问题和输出的LC滤波器存在的谐振电压问题。在输入电容方面,通过仿真、计算推导了纹波电流的较为确切的公式,指出其最大纹波电流发生之处;通过结合Buck实验电路的LC滤波器的各项参数,如电感的等效电阻,以及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等,对实验出现的谐振电压问题的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进行Matlab仿真,观察其输出响应,并通过加入阻尼的方法进行消除震荡,此法简单效果明显,通过软件仿真和实验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电路 输入电容 LC滤波器 MATLAB仿真 谐振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频磁控溅射法制备掺氢氮化硅减反/钝化复合功能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国晟 陈文理 +1 位作者 李仲 洪瑞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1-36,共6页
使用中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具有光学减反射与电学钝化的复合功能的氮化硅(SiNx)薄膜,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制绒硅片上沉积的两种不同折射率的单层SiNx减反膜表现出优异的光学性能,其在300-1 100 nm波段的... 使用中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具有光学减反射与电学钝化的复合功能的氮化硅(SiNx)薄膜,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制绒硅片上沉积的两种不同折射率的单层SiNx减反膜表现出优异的光学性能,其在300-1 100 nm波段的平均反射率由镀膜前的14.86%下降到镀膜后的5.50%和6.58%;若采用多层的氮化硅(m-SiNx)+氮氧化硅(SiOx Ny)薄膜作为减反层,则其平均反射率进一步下降到4.03%。同时,优化工艺制备得到的掺氢氮化硅(Si Nx∶H)薄膜,表现出良好的电学钝化特性。试验中分别制备了两种复合结构的薄膜,即SiNx∶H(厚度15 nm)+m-SiNx+SiOxNy与SiNx∶H(厚度30 nm)+m-SiNx+SiOxNy复合薄膜,其平均反射率分别为5.88%和5.43%;把这两种薄膜用于晶体硅太阳电池上,其开路电压则都达到了575 m V,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掺氢氮化硅薄膜 减反膜 钝化膜 中频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率合成银纳米线及提升太阳电池银浆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红梅 于肖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20,共6页
高长径比的银纳米线相比于银颗粒具有优异的一维长距离电子传输优势,可以减少电子传输过程中的损失。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大规模高产率的银纳米线。生长的银纳米线平均长度为62.7μm,平均直径为25.0 nm,长径比高达2 508;研究了反应时... 高长径比的银纳米线相比于银颗粒具有优异的一维长距离电子传输优势,可以减少电子传输过程中的损失。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大规模高产率的银纳米线。生长的银纳米线平均长度为62.7μm,平均直径为25.0 nm,长径比高达2 508;研究了反应时间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添加量对银纳米线生长的影响,提出了银纳米线的生长机理。最后,将银纳米线以不同比例与商业化银浆进行掺混,并在P型硅片上制备银栅线。测试表明,适量地掺入银纳米线有助于显著提升银栅线导电和抗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银浆 太阳电池 导电性能 抗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双环LED驱动电源的研究
15
作者 李舒然 陈鸣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8,23,共6页
LED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半导体照明器件,故需要性能优越的驱动电源。该文针对LED的特性,提出了创新的交叉双环LED驱动电源,该设计利用双运放LM358芯片进行电流电压交叉控制以达到优秀的输出特性。文章首先分析了电路的原理,然后利用Matlab... LED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半导体照明器件,故需要性能优越的驱动电源。该文针对LED的特性,提出了创新的交叉双环LED驱动电源,该设计利用双运放LM358芯片进行电流电压交叉控制以达到优秀的输出特性。文章首先分析了电路的原理,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对控制策略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进行了分析,证明所提出设计的稳定性,并论述了相关优点及参数计算。电路采用BUCK拓扑结构,以及LM358芯片实现交叉双环控制,可精确控制LED驱动电源的输出电压和电流。Simulink仿真结果及实验结果验证了此电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驱动电源 交叉双环控制 恒流稳压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发射极与绒面发射极银-硅接触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姜辰明 尹庆磊 沈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1-895,共5页
比较了平面发射极与绒面发射极表面通过丝网印刷烧结形成的银-硅接触。通过TLM测试发现,平面发射极与绒面发射极的银-硅接触电阻率平均值分别为4.4 mΩ·cm2和1.1 mΩ·cm2,平面发射极银-硅接触电阻率比绒面的高很多。绒面具有... 比较了平面发射极与绒面发射极表面通过丝网印刷烧结形成的银-硅接触。通过TLM测试发现,平面发射极与绒面发射极的银-硅接触电阻率平均值分别为4.4 mΩ·cm2和1.1 mΩ·cm2,平面发射极银-硅接触电阻率比绒面的高很多。绒面具有更大的相对表面积是一个较为直观的原因。通过SEM观察发射极剖面,发现金字塔顶部区域的掺杂较重,结深从顶峰到谷底沿着金字塔的[111]晶面逐渐减小;通过SEM观察银电极与硅表面的接触界面,总结分析银-硅接触的电流传输机制。然后将银电极块从硅表面剥离,用SEM和EDS观察露出的发射极表面,发现银结晶沉积体在平面上的分布很不均匀而在绒面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密度也大很多,并且银结晶沉积体在掺杂较重的金字塔顶部密度更大。根据电流的传输机制分析得出,银结晶沉积体分布的这种差异性导致了平面发射极银-硅接触电阻率比绒面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发射极 绒面发射极 银-硅接触 电阻率 银结晶沉积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多微源低压微电网的虚拟阻抗反下垂控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麦倩屏 陈鸣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102,共7页
针对含有多个不同额定容量微源的低压微电网系统,其负荷功率按微源容量比例进行分配的性能对系统的稳定及高效运行十分重要。反下垂控制策略因受微电网线路阻抗不平衡的影响存在有功功率分配误差问题,应用虚拟阻抗可抑制这种误差,但传... 针对含有多个不同额定容量微源的低压微电网系统,其负荷功率按微源容量比例进行分配的性能对系统的稳定及高效运行十分重要。反下垂控制策略因受微电网线路阻抗不平衡的影响存在有功功率分配误差问题,应用虚拟阻抗可抑制这种误差,但传统的虚拟阻抗方法会导致较大的电压跌落。因此,提出一种引入虚拟阻抗的新型反下垂控制方法,在实现功率按容量比例分配的同时保证电压和频率的稳定控制。最后,在PSCAD/EMTDC平台上搭建含有六个具体微源的低压微电网系统进行孤岛/并网模式下多工况的仿真分析,较为全面地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微电网 反下垂控制 线路阻抗 功率分配 虚拟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