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经向环流异常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温之平 吴乃庚 陈桂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77,共15页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东亚地区的局地经向环流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线性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分析了1979~2003年5月1~15日的局地经向环流及其在夏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差异,分析找出了在该关键时段对经向环流异常有正贡献的主要因子,从...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东亚地区的局地经向环流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线性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分析了1979~2003年5月1~15日的局地经向环流及其在夏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差异,分析找出了在该关键时段对经向环流异常有正贡献的主要因子,从而确立影响季风爆发的相应天气过程及贡献机制。结果表明,在季风爆发早年期间,局地经向环流异常呈现为"Hadley环流"形态:上升运动(下沉运动)影响南海中北部(江淮地区),低空非地转南风(北风)影响南海中南部(华南和江南地区)。季风爆发晚年的情况则与季风爆发早年相反。对造成经向环流异常的各个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经向分布不均匀的潜热加热的贡献作用最大,其次是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输送过程,与越赤道气流有关的边界效应则对南海中南部的低空南风有一定贡献。相应的天气学分析表明,季风爆发偏早年的副热带高空急流强度偏强且位置偏南,其动量输送过程导致对流层上层出现非地转南风、急流轴南侧(北侧)的华南(华北)地区出现高空辐散(辐合)和低层辐合上升(辐散下沉)。与此同时,中纬度西风带扰动的南下和副热带高压脊从南海地区的撤出,中低层温度平流导致华中地区冷却和南海中北部增暖,进一步加强低纬地区上升、中纬地区下沉的经向环流异常。华南地区异常的非地转北风与南海中南部异常的非地转南风,显著加强了南海中北部的低空水汽辐合和对流潜热释放,从而激发出强烈上升运动。由此可见,中低纬天气系统配置能有效调节中国东部及南海地区的潜热加热和冷暖平流的南北分布,从而引起与季风爆发对应的局地经向环流的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季风爆发 局地经向环流 高空急流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B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梁维亮 简茂球 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利用1979—2001年ECMWF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BO)与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QBO位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超前南海夏季风爆发约18个月... 利用1979—2001年ECMWF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QBO)与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QBO位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超前南海夏季风爆发约18个月的QBO西(东)风位相对应着季风爆发时间偏早(晚)。QB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联系要比ENSO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联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QBO 南海夏季风 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被引量:20
3
作者 林建恒 王安宇 +5 位作者 冯瑞权 唐天毅 吴池胜 李国丽 李江南 吴尚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使用NCEP的1958~1997年逐日格点气象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维持期40年平均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时间尺度是候.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由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组成.我们将南海上空850hPa连续有40%以上面... 使用NCEP的1958~1997年逐日格点气象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维持期40年平均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时间尺度是候.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由活跃期和非活跃期组成.我们将南海上空850hPa连续有40%以上面积盛行暖湿的西南风的候定义为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期,不足40%则定义为非活跃期.这里所指的暖湿西南风是θse必须大于335K,西南风的风速必须大于2m/s.就40年平均而言,南海夏季风维持时间大约为23候约4个月,每年南海夏季风活跃期约出现4.3次,每次的平均维持时间约为3.9候,非活跃期约出现3.3次,每次的平均维持时间约为2.4候,活跃期每年的总长度约为17候,非活跃期约为8候.无论是南海夏季风活跃期还是非活跃期,南海上空850hPa都为一个低槽辐合区,200hPa为高压辐散区,也就是说与活跃期相比非活跃期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季风的减弱,在环流的偏差场上(活跃期减非活跃期)在南海上空850hPa上为西风,200hPa上为东风.活跃期无论在850hPa或在200hPa上都比非活跃期要暖一些,与此相应,非活跃期的季风降水要比活跃期的小得多,对流活动也大大减弱.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降水都有明显的30~60天的低频振荡,在多数情况下夏季风和夏季风降水的低频振荡的位相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活跃期和非活跃期 40年平均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撤退期的气候特征I——40年平均 被引量:11
4
作者 冯瑞权 王安宇 +3 位作者 梁建茵 林建恒 李江南 吴池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得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从南海撤退。就...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得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从南海撤退。就个别年份而言,最早的撤退时间是8月中,最晚的是10月中,可以差两个月。南海夏季风撤退与建立过程是很不相同的,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雨带的建立都是爆发性的,在全区域几乎是同时建立,但撤退是由北向南缓慢撤退的,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撤退期间,南海降水形势变化不大,但在撤退之后,南海夏季风雨季转变为ITCZ雨季,其相应和雨区随着太阳南移向南推进。南海夏季风撤退后,南海降水30~60天振荡明显减弱,而准两周振荡仍比较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撤退期 40年平均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太平洋各季海温年际变异模的相关性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4
5
作者 简茂球 罗会邦 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用1958~1998年NCEP再分析资料、Reynolds海温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太平洋不同季节海温年际变异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了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异常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 用1958~1998年NCEP再分析资料、Reynolds海温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印度洋-太平洋不同季节海温年际变异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了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异常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与随后春季的第一模态、夏秋季亚澳季风区的海温异常型(第二模态)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如果冬季海温异常为ElNi?o(LaNi?a)型,则其后的春季也为ElNi?o(LaNi?a)型,而随后的夏、秋季在亚澳季风区的热带海温有暖(冷)异常。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异常与我国长江中游至江南的夏季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夏季亚澳季风区热带海温暖(冷)异常对应长江中游及江南的夏季降水偏多(少)。与东亚冬季风异常有关的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可以通过与夏季亚澳季风区海温的异常有显著相关性进而影响到东亚夏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 年际变异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春旱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乔云亭 周鑫 +1 位作者 简茂球 黄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利用1979-2005年华南47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及由NCAR/NCEP II再分析资料计算所得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对华南春季降水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春季降水可以110.5°E为界划分为两个区域,以东区域为华南I区,以西... 利用1979-2005年华南47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及由NCAR/NCEP II再分析资料计算所得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对华南春季降水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春季降水可以110.5°E为界划分为两个区域,以东区域为华南I区,以西区域为华南II区。I区降水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即干旱趋势显著;而II区降水下降趋势要弱得多,未超过信度检验。此外,I区降水在1994年发生突变,由多雨期突然跃变到干旱期。华南春季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西太平洋,并经中南半岛转向输送到华南,当南海中北部的偏南水汽输送偏弱(强)时,I区降水偏少(多),I区偏旱(涝),当南海西南部-中南半岛南部的偏南水汽输送偏弱(强)时,II区降水偏少(多),II区偏旱(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春季降水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梁巧倩 简茂球 +1 位作者 彭勇刚 罗会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共7页
利用1950—1998年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台湾附近海域—日本南部以南海域(简称东亚邻海)是海-气热通量异常的显著区。弱东亚冬季风... 利用1950—1998年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异常对西北太平洋海温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南海—台湾附近海域—日本南部以南海域(简称东亚邻海)是海-气热通量异常的显著区。弱东亚冬季风在东亚邻海有偏南风距平,抑制相应海域海-气界面上由海表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从而使得海表温度出现正距平。强冬季风则反之。这种大气-热通量-海温的异常影响过程所需的响应时间约为1个月。东亚邻海冬季发生的海温异常可持续到下一年的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海温 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森拉克”的数值模拟研究:海洋飞沫的作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黎伟标 何溪澄 唐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8-65,共8页
台风作为一种在海洋上生成和演变的强烈天气现象,除了环境流场、自身结构以及地形等因子对它产生影响外,海气间的热量动量交换也是台风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台风期间在海气界面生成大量海洋飞沫,这些飞沫在台风边界层的蒸发必然... 台风作为一种在海洋上生成和演变的强烈天气现象,除了环境流场、自身结构以及地形等因子对它产生影响外,海气间的热量动量交换也是台风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台风期间在海气界面生成大量海洋飞沫,这些飞沫在台风边界层的蒸发必然对海气之间的通量传输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台风本身的演变。文章将海洋飞沫参数化引入大气中尺度模式中,对2002年16号台风“森拉克”的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海洋飞沫参数化方案,可使台风期间海气界面的潜热通量增加50%,10m层风速最大值增加30%,从而使模拟台风的强度明显增加,使模拟结果更趋于合理。因此,在台风数值模拟和预报中考虑海洋飞沫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海洋飞沫 海气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安宇 梁建茵 +2 位作者 冯瑞权 林建恒 吴池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5-329,共5页
南海地区夏季风撤退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相类似,在1970年代末期有明显的突变。所以分析工作以1978年为界,主要是将前20年情况与后20年进行对比。前20年夏季风撤退较早,撤退期降水较少,对流活动较弱;后20年则与此相... 南海地区夏季风撤退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相类似,在1970年代末期有明显的突变。所以分析工作以1978年为界,主要是将前20年情况与后20年进行对比。前20年夏季风撤退较早,撤退期降水较少,对流活动较弱;后20年则与此相反,夏季风撤退较晚,撤退期降水较多,对流活动较强。南海地区夏季风撤退期的年代际变化与PDO和太阳磁循环的气候变化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南海夏季风 撤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云2号卫星红外资料在暴雨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清 沈桐立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4,共4页
选取1个暴雨实例,利用统计方法对同期风云2号卫星红外云图资料进行温、湿度反演,通过像素点灰度筛选、灰度反演值订正方法对反演场实施质量控制,并将温、湿度反演场与温、湿度常规分析场实行变分同化。最后为研究反演资料在降水预报中... 选取1个暴雨实例,利用统计方法对同期风云2号卫星红外云图资料进行温、湿度反演,通过像素点灰度筛选、灰度反演值订正方法对反演场实施质量控制,并将温、湿度反演场与温、湿度常规分析场实行变分同化。最后为研究反演资料在降水预报中的作用,设计3种引入反演资料的方案与MM5常规方案进行比较,并用TS评分客观评价了上述方案的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2号 变分同化 数值预报 对比试验 T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11
作者 简茂球 罗会邦 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利用1951~200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大气热源,并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高原东部夏季大气热源显著偏强(偏弱),则长江流域地区的... 利用1951~200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大气热源,并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和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作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高原东部夏季大气热源显著偏强(偏弱),则长江流域地区的夏季降水显著偏多(偏少),而华南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偏多)。菲律宾南部附近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上空夏季大气热源显著偏强(偏弱)时,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偏旱),而华南地区、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则偏旱(偏涝)。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和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是有差别的,中国的夏季降水受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影响的显著范围要比受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源影响的显著范围要大。无论是高原热源异常还是西太平洋暖池热源异常,东亚地区的大气环流都存在类似EAP型的遥相关波列。大气热源的异常是通过直接影响垂直运动场的异常,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夏季降水的异常。夏季高原热源或西太平洋暖池热源偏强(偏弱)时,西太平洋副高的脊线比常年位置偏南(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西太平洋暖池区 大气热源 中国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天气的影响 被引量:67
12
作者 陈训来 冯业荣 +4 位作者 范绍佳 李江南 林文实 王安宇 冯瑞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30-542,共13页
不同类型的背景场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灰霾有不同的影响。作者主要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研究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一次灰霾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次... 不同类型的背景场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灰霾有不同的影响。作者主要利用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MM5/SMOKE/CMAQ)研究离岸型背景风和海陆风对珠江三角洲一次灰霾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次灰霾天气的气象模拟,较好地模拟了风速和风向的变化。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模拟出了PM10浓度的变化,与观测值比较一致。在这次灰霾天气过程中,由于离岸型背景风与陆风风向一致,在陆风维持的情况下,内陆源区的PM10被输送到沿海地区,导致沿海城市和海面上PM10浓度比较高;而在海风维持的情况下,海风与离岸型背景风方向相反,造成海风较小,致使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天气都比较严重。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离岸背景风和海陆风的相互作用对灰霾天气的生成与分布有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风 海陆风 灰霾天气 PM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64
13
作者 熊文兵 李江南 +2 位作者 姚才 王安宇 冯瑞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7,共8页
2005年6月华南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造成巨大损失。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及T213分析场资料,对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过程充足稳定的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这与“94.6”等以往华南暴雨... 2005年6月华南出现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造成巨大损失。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及T213分析场资料,对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暴雨过程充足稳定的水汽主要源自印度洋,这与“94.6”等以往华南暴雨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不同。高低空急流与切变线是这次强降雨过程的触发系统,低空急流输送了丰沛的暖湿空气,维持了低空对流不稳定形势。冷暖气流在切变线南侧、低空急流左侧交汇,产生强烈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了强降水。对流云系上MCS的不断生消是造成强降雨持续的直接原因。本次过程存在一次高空急流的变化,高空由西北急流转为西南急流,切变线的变化趋势与这一变化过程相呼应;这一特征也是暴雨过程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高低空急流 MCS 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Ⅰ——夏季淮河流域洪涝和南方酷暑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桂兴 魏清 +2 位作者 黎伟标 袁卓建 简茂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54,共11页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了2003年夏季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夏季雨带的移动与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紧密联系。当淮河流域发生强降水时...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Micaps系统提供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了2003年夏季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夏季雨带的移动与局地经向环流的演变紧密联系。当淮河流域发生强降水时,在淮河流域上升和华南地区下沉的副热带季风环流圈尤为显著,该环流圈主要由潜热加热、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等物理因子所驱动;(2)潜热加热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强度,反映了梅雨锋对流系统的重要作用;(3)热量垂直输送、温度平流及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则主要影响副热带季风环流上升支的北移,其中热量垂直输送、与强(弱)斜压槽活动有关的经向温度平流和涡动西风动量经向输送(纬向温度平流和平均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对上升支北移的作用在华南地区汛期后期(在其余夏季降水阶段)较突出。以上这些物理因子具有预报东亚地区局地经向环流演变和雨带移动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高温干旱 局地经向环流 数值诊断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诊断2008年初南方罕见冰冻雨雪天气 被引量:15
15
作者 邹海波 刘熙明 +3 位作者 吴俊杰 吴珊珊 袁卓建 王四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5-356,共12页
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每三小时一次的TRMM 3B42降水资料,利用改进后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不用地转风近似而用旋转风估算水平环流经向分量),定量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垂直分量(ωMC)的演变情况。结... 根据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每三小时一次的TRMM 3B42降水资料,利用改进后的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不用地转风近似而用旋转风估算水平环流经向分量),定量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局地经向环流的垂直分量(ωMC)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当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强降水时,局地经向环流的强上升支气流(ωMC<0)控制我国南方地区,与以往个例(凝结潜热加热占优)明显不同,我国南方地区的强上升支气流主要由平均西风动量纬向平流和平均温度经向平流激发。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得知:(1)位置比气候态偏西的高空(200 hPa)西风急流(中心位于日本西南)入口区反气旋切变侧的西风辐散抽吸持续影响我国南方地区,是平均西风动量纬向平流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起正贡献的主要原因;(2)中低层(850~400 hPa)我国南方地区处在孟加拉湾温度槽前,受较深的孟加拉湾高度槽前的西南风和西太副高西北侧的西南风控制,以暖平流为主。受500 hPa气流的引导,中低层我国北方地区为偏北风控制,以冷平流为主。冷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平均经向温度平流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起正贡献的主要原因;(3)由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南方地区的水汽输送较弱(相对春夏秋季节)以及低层逆温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贴地层水汽的辐合抬升,使凝结潜热加热对我国南方地区经向环流上升支的正贡献较小。1月24日后随着孟加拉湾和南海向我国南方地区水汽输送的显著加强,凝结潜热加热的正贡献才提升至第三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雨雪 西风急流 局地经向环流 温度平流 水汽输送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风暴Fitow(0114)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江南 蒙伟光 +3 位作者 闫敬华 魏晓琳 侯尔滨 王安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32,共9页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0114号热带风暴Fitow从2001年8月31日00时(UTC)到9月2日00时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滤波方法对模式结果进行了尺度分离,分析了暴雨发生时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MM5模式对Fitow登陆过程的降水模拟...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对0114号热带风暴Fitow从2001年8月31日00时(UTC)到9月2日00时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采用滤波方法对模式结果进行了尺度分离,分析了暴雨发生时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MM5模式对Fitow登陆过程的降水模拟较成功,暴雨的落区和强度与实况比较一致。Fitow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在降水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高低空流场和散度场上都很明显。正是维持少动的TC倒槽和嵌入其上的这些中小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了暴雨的发生,而高低空中尺度散度场的配置对这类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华南地形和海陆分布与暴雨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弱的层结不稳定或中性层结是有利于暴雨系统发展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暴雨 中尺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a广西降水和气温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8
17
作者 黄嘉宏 李江南 +2 位作者 李自安 王安宇 冯瑞权 《热带地理》 2006年第1期23-28,共6页
应用1957—2001年广西76站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近45a广西降水和气温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异常,但有地域特征,其中南部沿海年降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应用1957—2001年广西76站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近45a广西降水和气温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异常,但有地域特征,其中南部沿海年降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降水趋势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播期降水有全区性增加的趋势,且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突变特征;在春播期、后汛期和冬季,降水场均可分为3个气候区,而全年、前汛期和秋季降水难以进行分区。广西年平均气温有极明显的增温趋势,变暖最显著的是广西北部、西南部及南部沿海;变暖主要发生在6、8、10月;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冬、春、夏、秋四季,都可以将广西气温分成2个气候区,即桂西北和桂南区、桂东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气候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降水分布和移速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魏清 黄敏辉 +1 位作者 黎伟标 贺海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166-172,共7页
利用1980~2001年登陆广东的72个热带气旋的路径和降水资料,计算了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的移动速度和加速度,比较分析了热带气旋主要降水落区与热带气旋移速变化的关系。计算结果统计表明: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中,有66.1%的个例在登陆时移速... 利用1980~2001年登陆广东的72个热带气旋的路径和降水资料,计算了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的移动速度和加速度,比较分析了热带气旋主要降水落区与热带气旋移速变化的关系。计算结果统计表明: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中,有66.1%的个例在登陆时移速加快。当主要降水落区位于热带气旋前进方向右侧时,热带气旋的12小时平均加速度为正的占了大部分(81.8%);当主要降水落区位于热带气旋前进方向左侧时,近八成(78.6%)的热带气旋平均加速度为负。这些统计结果进一步从诊断事实上说明了地形以及非绝热加热等因子对台风移动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登陆广东 移速 降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WTP指数在广西农业干旱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凌云 简茂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3-141,共9页
基于广西32个测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应用降水的平均等待时间(AWTP)指数作为衡量干旱的标准,分析了广西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就气候平均状况而言,广西秋季的相当干期最长,其次是冬季,春季和夏季的最短。从时间... 基于广西32个测站1961—2007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应用降水的平均等待时间(AWTP)指数作为衡量干旱的标准,分析了广西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就气候平均状况而言,广西秋季的相当干期最长,其次是冬季,春季和夏季的最短。从时间变化看,广西春、夏季相当干期主要以年际、年代际变化为主,而秋、冬季的相当干期除了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外,还存在总体呈上升趋势,秋季的上升趋势最明显。从空间分布看,广西各季节农业干旱以全区一致型为主要空间分布型。广西秋、冬季发生农业干旱的频数较其他季节高,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农业干旱频率有加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相当干期 AWTP指数 农业干旱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天气气候异常灾害机理的定量分析Ⅱ——黄淮秋汛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桂兴 冯业荣 +1 位作者 袁卓建 魏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定量分析导致2003年黄淮秋汛的主要物理过程,并结合天气形势来确立(1~3天)短期预报的着眼点。数值诊断结果表明:(1)预报降水的开始和发展趋势可参考贝加尔湖-新疆低槽及其分裂西风小槽的槽前暖平流与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脊西北侧的西南风暖平流的叠加过程。这两股暖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经向环流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3.1%,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前3天内,强度达到-0.015 Pa/s。(2)预报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参考高空西风急流在黄河流域北侧的建立和维持。与该急流有关的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在黄淮流域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28.8%,且主要出现在强降水后4天内,强度达到-0.02 Pa/s。此外,与强降水同步发生且起正反馈作用的潜热加热所驱动的上升支占总体上升运动的44.2%,在强降水期间达到-0.03 Pa/s。(3)预报秋汛结束可参考对流层中上层冷平流侵入黄淮流域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南压到长江流域北侧,迫使南亚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脊撤出长江流域的一系列过程。与该过程有关的平均温度平流、平均西风动量平流及平均热量垂直输送所驱动的下沉支控制黄淮流域,会导致黄淮秋汛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流域 秋汛 局地经向环流 上升运动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