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暴雨模拟中物理过程参数化不确定性的量化分析
1
作者 周金炫 王东海 +1 位作者 张春燕 陈逸豪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9-1169,共21页
模式中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对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WRF(v4.4)模式,以2020年5月21~22日一次华南暴雨为例,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Tukey’s检验方法量化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云微物理过程、边界层过程和积云对流过... 模式中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对预报准确率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WRF(v4.4)模式,以2020年5月21~22日一次华南暴雨为例,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Tukey’s检验方法量化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云微物理过程、边界层过程和积云对流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同一物理过程中不同参数化方案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云微物理方案差异对降水模拟误差的影响。结果显示:云微物理方案对于降水模拟结果以及模式预报效果最为重要,且不同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模拟结果的影响不可被忽略。在此基础上,基于泰勒评分挑选出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为WSM7云微物理方案+YSU边界层方案+GF积云对流方案。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的水成物和微物理转换过程上看,雹在此次极端降水的模拟中扮演重要角色;雨滴比含水量的变化主要源自冰相粒子的融化项;而雨滴蒸发量通过潜热吸收的方式影响冷池强度,进而影响后续的降水传播,并最终作用于强降水落区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参数化方案 不确定性量化 源汇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I:方法与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东海 姜晓玲 +3 位作者 张春燕 庞紫豪 梁钊明 张明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1-644,共24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并将模型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该模型可融合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多来源数据,通过利用地面降水和地面、大气顶部的热通量等大气上下边界的观测资料来...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并将模型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该模型可融合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多来源数据,通过利用地面降水和地面、大气顶部的热通量等大气上下边界的观测资料来约束调整探空观测变量,从而尽可能保证气柱内的质量、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平衡。对模型及其产生的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那曲试验区2014年8月期间的大气分析数据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生成的常规状态量很好地保留了观测特征,模型生成的重要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散度、温度/水汽平流、视热源、视水汽汇等)可以较好地反映试验期内大气柱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大气降水过程的分析研究。分析发现,350~400 hPa高度层是该时期那曲试验区的动力、热量和水汽的重要变化中心。从各种观测资料对模型生成的分析场的影响来看,探空观测对高空风场的影响最大,但这种影响的幅度在1 m/s以内;降水和上下边界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其中降水主要影响降水时期的上升运动,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弱/无降水时期的下沉运动。总体而言,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 约束变分分析 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 多来源观测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8
3
作者 江帆 王东海 曾智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5-734,共20页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 相较于暴雨这种日尺度强降水,短时强降水(≥20 mm h^(−1))是造成山洪滑坡与城市内涝等灾害更为直接的因素。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和ERA5再分析数据,重点研究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短时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索了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前后特征差异的可能成因。研究表明:(1)相较于季风爆发前,珠三角地区季风爆发后的降水明显增多,其中短时强降水贡献的比例显著增加。对短时强降水本身而言,区域平均强度以及极端性在季风爆发前后差异总体较小,但短时强降水频率在季风爆发后增加70%。(2)短时强降水高发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北部和珠江口西侧沿海,季风爆发后上述两个地区的频次增多最明显。短时强降水频率由季风爆发前的单峰型(下午)转为季风爆发后的双峰型(早晨与下午)。(3)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在季风爆发后的平均雨强和极端性在珠江口西侧沿海较内陆地区明显增强,其频次峰值时间在沿海地区从季风爆发前的午后转为季风爆发后的早晨,内陆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均集中在下午。(4)季风爆发后,短时强降水期间的低层环境水汽超过同期气候态水平的16%。充沛的水汽在夜间在季风加速作用下被输送至沿海,并与陆风作用增强了辐合,这解释了沿海短时强降水的在季风爆发前后频次峰值时间转换现象。(5)相较于季风爆发前,季风爆发后珠三角短时强降水频率与低层水汽通量的相关性明显升高。珠三角沿海地区夜间—早晨短时强降水的增多与中低层风场结构改变造成的动力强迫有关。内陆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与环境热力和不稳定条件关系更大。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珠三角地区在季风爆发前后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理解其产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珠三角地区 季风爆发前后 时空分布 可能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汛期降水的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的评估检验 被引量:3
4
作者 朱鹏程 王东海 +3 位作者 曾智琳 孙磊 李智丽 资桂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71,共14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CMA)、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五个模式集成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预报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简称TIGGE)资料集的确定性...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中国气象局(CMA)、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五个模式集成的交互式全球大集合预报系统(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简称TIGGE)资料集的确定性预报、集合预报以及地面降水观测数据,采用多模式集成平均(EMN)、消除偏差集成平均(BREM)、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方法(R_SUP)对2018年华南汛期(4—9月)粤港澳大湾区的降水预报开展了评估检验。总体而言,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在大湾区前汛期降水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平均比后汛期高2 mm;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的预报能力在前汛期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而呈持续下降趋势,后汛期则表现为短期(24~72 h)下降、中期(72~168 h)持续平稳的变化特点。与预先的假设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前、后汛期的降水预报综合表现最好的均是数学原理相对简单的EMN,而BREM和R_SUP的空间平均评分指标则稍差,但其在降水落区预报中仍有较好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多模式集成预报 评估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