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大学教育与外语教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2
1
作者 夏纪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1-125,共5页
本文以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要求为导向,透过当代大学教育与外语教育领域出现的“难题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现象,探讨与发展智力。
关键词 难题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 能力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语境关系顺应——基于语言顺应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廖慈惠 李向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X期116-120,共5页
将语境关系顺应应用于教学,进行了为期2年的实验,最后证实这种做法对于发展学生听说能力效果显著。实验同时表明,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构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语境关系顺应 个性化教学 自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发展研究:教材的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贾蕃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0期48-50,共3页
课堂生态关注课堂主体、教学材料、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建构的相互关系,这四个因子是一个动态、变化、开放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有效的课堂生态系统。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封闭、实用、互动和多元化发展四个阶段... 课堂生态关注课堂主体、教学材料、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建构的相互关系,这四个因子是一个动态、变化、开放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有效的课堂生态系统。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封闭、实用、互动和多元化发展四个阶段。运用课堂生态的理论和视角审视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和变化,有利于探索课堂生态因子由失衡到平衡的机制,进而优化课堂生态系统,促进大学英语教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 课堂生态 课堂生态的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悉尼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及其启示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曼华 《高校教育管理》 2010年第4期33-37,共5页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吸引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和大师级的领军人物,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重点。悉尼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招募和保留高水平学术人才、员工的发展与培训等方面的重要理念和主要做法,值得我...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吸引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和大师级的领军人物,是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重点。悉尼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招募和保留高水平学术人才、员工的发展与培训等方面的重要理念和主要做法,值得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悉尼大学 经验与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者声音的篇章构建——高水平大学生英语论辩写作功能解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齐曦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0-152,共13页
二语论辩写作问题亟待清晰的理论阐述及实践指导。文章基于“悉尼学派”体裁理论及介入系统,构建作者声音分析框架,对2017、2019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议论文特等奖作品进行功能解析,旨在为一线英语论辩写作教学提供借... 二语论辩写作问题亟待清晰的理论阐述及实践指导。文章基于“悉尼学派”体裁理论及介入系统,构建作者声音分析框架,对2017、2019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议论文特等奖作品进行功能解析,旨在为一线英语论辩写作教学提供借鉴。结果显示,高水平大学生能在篇章、段落、小句层面运用介入资源回应篇外信息,提出、论述并确立论辩立场,表达质疑、援引、探讨、宣告等作者声音。分析还显示,高水平学习者能就论辩目的,选择论辩纲要式结构及介入语步模式组织对话声音,实现说服目的,但阐述观点时尚存不当运用归属语步,暴露了话题相关的专业内容知识及学术引用知识的不足,需在论辩写作教学和评估中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论辩写作 语类纲要式结构 介入资源模式 作者声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称名哲学比较——俄国语言本体论流派与维特根斯坦 被引量:1
6
作者 萧净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5,共6页
本文在阐述俄国语言本体论流派和维特根斯坦称名哲学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具有鲜明的本体论色彩和社会性,而差异性则集中体现在二者不同的方法论基础上,并由此导致了诸多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 俄国语言本体论流派 维特根斯坦 称名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机制、叙事模式与核心特征:对西方学界城市文学观的几点反思
7
作者 王桃花 黄美琪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当前城市文学研究往往陷入地域文学研究的思维窠臼,令这一研究领域的身份特征不甚明确。本文从20世纪末以来西方学界的城市文学研究中寻求启示,以挖掘其中蕴含的城市文学观:以城市表征与城市想象这两个生成机制探究城市的物质现实如何... 当前城市文学研究往往陷入地域文学研究的思维窠臼,令这一研究领域的身份特征不甚明确。本文从20世纪末以来西方学界的城市文学研究中寻求启示,以挖掘其中蕴含的城市文学观:以城市表征与城市想象这两个生成机制探究城市的物质现实如何进入文本世界,即从文本外部到文本内部的城市书写过程,体现出宏观的研究视野;城乡对立、阶级矛盾与审美沉思这三种叙事模式聚焦于文本内部,涉及所建构的城市在文本中的具体叙事功能,呈现出城市叙事模式的流变;由叙事模式研究引申出来的城市主体性问题则更深层次地触及城市文学的特征,亦即城市文学区别于其他文类的核心要素。三者共同构成西方学界宏观、流动而开放的城市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城市文学 生成机制 叙事模式 核心特征 城市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两所大学图书馆学硕士教育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钟伟珍 《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8年第3期56-59,共4页
中英两国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硕士生研究生的目的都是为了向图书、情报、信息机构及其教育机构输送这方面的高级人才。下面我们以英国诺山比亚大学(UniversityofNorthumbriaatNewcastle)的信息与图书... 中英两国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硕士生研究生的目的都是为了向图书、情报、信息机构及其教育机构输送这方面的高级人才。下面我们以英国诺山比亚大学(UniversityofNorthumbriaatNewcastle)的信息与图书馆管理系(Department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英国 高校 图书馆学 硕士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的中国问题——以米勒“文学终结”说的中国传播与接受为例
9
作者 梁丹丹 许德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3,共10页
本文对中国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当下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聚焦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中所呈现的“中国问题”,并以美国批评家米勒及其“文学终结”说的中国之旅为例,揭示了中国中外文学与文论学术共同体“米勒现象”背后的“中国问题... 本文对中国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当下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聚焦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中所呈现的“中国问题”,并以美国批评家米勒及其“文学终结”说的中国之旅为例,揭示了中国中外文学与文论学术共同体“米勒现象”背后的“中国问题”:即“重术轻道”“有学术、无话语”“有批判、无思想”。未来中国的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学术共同体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外国文学与文论译介及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为两翼,整体上透视和反思当下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所遭遇的“中国问题”,以真问题、真批判、真革命的态度进行守正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话语体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 中国问题 症候式阅读 米勒现象 学术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外语教育学的价值及学科建设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纪梅 王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8,共9页
外语教育学被列入2024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本文将阐述将外语教育学确立为学科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使命、学科发展对外语教师成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此坚定学科信念,引导研究方... 外语教育学被列入2024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本文将阐述将外语教育学确立为学科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使命、学科发展对外语教师成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此坚定学科信念,引导研究方法,助力教学改革。寄望该学科能够为提高我国外语教育质量赋能,为提升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搭桥造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育学 学科信念 学科建设 教师发展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译”案、目标读者与爱情的教诲——以李金发翻译诗集《古希腊恋歌》为中心
11
作者 陈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1930年,周作人在《开明》杂志上撰文质疑李金发翻译的诗集《古希腊恋歌》的“重译”性,并与李金发展开论争。通过梳理这场“重译”案始末后可发现,“重译”是李金发在翻译《古希腊恋歌》时操纵理想中的“古希腊”诗意标准与爱情书写范... 1930年,周作人在《开明》杂志上撰文质疑李金发翻译的诗集《古希腊恋歌》的“重译”性,并与李金发展开论争。通过梳理这场“重译”案始末后可发现,“重译”是李金发在翻译《古希腊恋歌》时操纵理想中的“古希腊”诗意标准与爱情书写范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也贯穿了李金发在译诗中展现的翻译意图、翻译策略与目标读者预设等关键因素,并由此改写和重构法文原作中“古希腊”的爱情话语,催发出符合当时妇女解放命题的爱情教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古希腊恋歌》 诗歌翻译 爱情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 被引量:8
12
作者 詹成 黄静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7,112,共7页
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倡用新范式丰富既有文科专业内涵,这契合国际组织语言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在梳理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具体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的能力模型,提出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的国际... 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提倡用新范式丰富既有文科专业内涵,这契合国际组织语言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在梳理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具体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的能力模型,提出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的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以翻译类课程为例,分析依托翻译专业教学进行国际组织语服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包括:(1)引入全球性议题,开展问题研究,体现新文科的世界性;(2)采用情景教学法,开展模拟教学,夯实新文科的技术性;(3)善用案例教学法,还原职业情境,回应新文科的时代性;(4)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新文科的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国际组织 语言服务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连贯与翻译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东风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5,F0003,共10页
语音之间明显存在的重复关系会形成一种连贯效应;这种现象多见于诗歌之中,最常见的是行末音节的重复,以及音节轻重、长短、平仄的有规律重复,它们建构了诗歌中的韵式与节奏,从而形成诗歌的音乐性。本文分析了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连贯机制,... 语音之间明显存在的重复关系会形成一种连贯效应;这种现象多见于诗歌之中,最常见的是行末音节的重复,以及音节轻重、长短、平仄的有规律重复,它们建构了诗歌中的韵式与节奏,从而形成诗歌的音乐性。本文分析了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连贯机制,指出在翻译中再现原诗音乐性的最优方案是将原诗语音连贯的模式用译文语言以尽可能接近的方式复制出来:对于利用音节重复建构韵式的连贯模式,译文也应采用同样的语言策略;而对于原文利用音节的轻重来建构节奏的连贯模式,译文则采用“以平仄代抑扬”的方式来作对应。如此,方能将原诗的格律以最优化的方式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语音连贯 音节 音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内外:《钟鼓楼》英译传播多元行为者之“众声”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邵璐 李伟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9,共12页
文学作品国际传播过程中,诸多翻译行为者在文本内外留下显著或隐晦的声音。在译文内部,译者消解原作者声音,发出隐形和显形声音,生产兼具可理解性和陌生性的译文。在译文外部,译者、编辑、装帧设计师、插画师等翻译行为者通过内副文本发... 文学作品国际传播过程中,诸多翻译行为者在文本内外留下显著或隐晦的声音。在译文内部,译者消解原作者声音,发出隐形和显形声音,生产兼具可理解性和陌生性的译文。在译文外部,译者、编辑、装帧设计师、插画师等翻译行为者通过内副文本发声,形塑“世界性”和“民族性”协调的译本形态。书评人、出版商于外副文本发声,突出小说的“人性”和“命运”主题意义。翻译行为者在不同渠道各自发声,共同建立并维系“翻译契约”,为翻译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声音 语境声音 翻译行为者 《钟鼓楼》 英译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与人类的共享、共振与共识——杰米辛《破碎的星球》三部曲中的生态共同体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金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0,共8页
三届雨果奖得主杰米辛的《破碎的星球》三部曲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出全新的后人文哲思。三部曲用拟人化和拟石化的文学手法构建了一个人类与地球共生共存的生态共同体。地球被拟人化,成为了具有感知、理想和认知能力的主体,打破了... 三届雨果奖得主杰米辛的《破碎的星球》三部曲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出全新的后人文哲思。三部曲用拟人化和拟石化的文学手法构建了一个人类与地球共生共存的生态共同体。地球被拟人化,成为了具有感知、理想和认知能力的主体,打破了“人类/非人类”的二元对立。后人类在拟石化的作用下,在生理和心理上与地球靠拢。守护者以核石为中介共享地球的感知,于“他者之痛”中赎罪。食岩人与地球实现了理想的共振,为促成生命的共荣而奋斗。原基人在沉浸式的行星体验中认识到人类的渺小和贪婪,并最终领悟到人类与地球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的星球》 后人文主义 生态共同体 拟人化 拟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与银幕之间:早期罗马尼亚电影与重新发现“消失的”女性电影先驱
16
作者 安娜·葛雷吉克(文) 冯芃芃(译) 吕睿(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70,共16页
虽然具有创新精神的女性人物对一些早期电影的制作与放映有所贡献,但很少有女性的名字出现在巴尔干电影史中。原始档案与当时的报刊重现了罗马尼亚女性戏剧导演兼演员马里奥拉·沃伊库列斯库的电影制作活动,沃伊库列斯库的明星形象... 虽然具有创新精神的女性人物对一些早期电影的制作与放映有所贡献,但很少有女性的名字出现在巴尔干电影史中。原始档案与当时的报刊重现了罗马尼亚女性戏剧导演兼演员马里奥拉·沃伊库列斯库的电影制作活动,沃伊库列斯库的明星形象和戏剧经验对里昂·M.波佩斯库艺术电影公司早期故事片的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沃伊库列斯库一生成就斐然,有丰富多彩的舞台生涯,并在1912年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在早期电影的制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沃伊库列斯库对罗马尼亚早期电影的贡献为切入点,可以充分阐释罗马尼亚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女性在大众文化中所占据的空间和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电影 女性电影先驱 罗马尼亚电影 电影文化 妇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施动受动问题
17
作者 王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0,共12页
传统语言学中的语态主要指通过形态变化表示的动词语法范畴,并将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和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相联系讨论主动被动问题,这样的描述主要适合于有形态变化且属主宾语格局的语言。功能语言学不拘泥于动词的形态,将主动被动... 传统语言学中的语态主要指通过形态变化表示的动词语法范畴,并将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和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相联系讨论主动被动问题,这样的描述主要适合于有形态变化且属主宾语格局的语言。功能语言学不拘泥于动词的形态,将主动被动看作小句层面的特征,并用施动句(operative clause)、受动句(receptive clause)取代主动句、被动句的概念。施动句受动句可以看成选择不同参与者角色实现话题突出的资源。在此视角之下,结合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汉语中的施动句受动句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统,二者之间在施事话题—受事话题、动态—静态、施动—受动、参与者数目等方面表现出连续渐变的特征。连续统依次是:及物小句(茶馆掌柜拦住了大家)、不及物句(I)(客人哭了)、不及物句(II)(奇迹出现了)、“受事主语句”(书还了)、“长被动句”(门被小偷撬开了)、“短被动句”(门被撬开了)。这样的框架提供了描述受动句范围的新视角,汉语受动句中的一些特殊现象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 受动 施事 受事 话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面、文本与社会思潮:《甘蔗》封面之百年演变史
18
作者 曹金蓉 许德金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对吉恩·图默(Jean Toomer)的《甘蔗》进行个案考察,聚焦封面、文本与社会思潮三者的互动,旨在为编辑学与文学研究开辟出一块跨学科的天地。研究表明,封面与文本共存共生,既是文本的视觉概要,也体现了封面设计者对文本的理解和回应... 对吉恩·图默(Jean Toomer)的《甘蔗》进行个案考察,聚焦封面、文本与社会思潮三者的互动,旨在为编辑学与文学研究开辟出一块跨学科的天地。研究表明,封面与文本共存共生,既是文本的视觉概要,也体现了封面设计者对文本的理解和回应。同时,《甘蔗》的封面变化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迁,从对种族主义“曲线救国”式的暗讽到对隔离制度的迎头痛击,再到对种族关系的重审和黑人女性的关注,描绘出一部独特的《甘蔗》演变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封面 社会思潮 《甘蔗》 跨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和想象的地方”:论巴拉德《混凝土岛》中的第三空间
19
作者 王桃花 黄锦豪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6,共7页
J.G.巴拉德在《混凝土岛》中着力刻画城市中的废弃交通岛,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废弃交通岛这一特殊空间的独特意义。以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观之,可发现:小说中的废弃交通岛属于第三空间,作者借此提高对此类空间的关注,折射出现代人际关系困境... J.G.巴拉德在《混凝土岛》中着力刻画城市中的废弃交通岛,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废弃交通岛这一特殊空间的独特意义。以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观之,可发现:小说中的废弃交通岛属于第三空间,作者借此提高对此类空间的关注,折射出现代人际关系困境;第三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使废弃交通岛成为城市中他者各自的乐园,以此传达对城市中他者的人文关怀;第三空间的反霸权、反压迫属性让三位身份各异的主人公之间存在相互制衡关系,由此展现对资本的隐含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 《混凝土岛》 第三空间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有为内容去定外形”——周作人的早期译诗考释
20
作者 蔡凤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8,共8页
周作人在诗歌翻译领域的贡献卓越,其译诗涉及的外国诗人作品的数量较大,译介的体裁种类丰富。通过分析周作人早期译诗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诗学特点,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周作人译诗的诗学思想。在文言译诗中,周作人借助文言体式“达旨”... 周作人在诗歌翻译领域的贡献卓越,其译诗涉及的外国诗人作品的数量较大,译介的体裁种类丰富。通过分析周作人早期译诗的三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的诗学特点,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周作人译诗的诗学思想。在文言译诗中,周作人借助文言体式“达旨”,意在传达外国诗歌思想。新文化运动时,周作人率先以“口语作诗”方式译诗,突破了文言古诗束缚,创造直接生动的白话文译诗方式。在译介日本小诗时,周作人突出小诗的诗学理念“唯有为内容去定外形”,该理念不但在译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作为自由诗体裁观念促进新诗诗人抒情。从周作人早期的译诗可看出,他为更好地输入外国诗歌思想、促进传统诗学解放和新文学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诗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诗歌翻译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