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外周血NK细胞亚群、表型和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34
1
作者 吴长有 刘杰 +1 位作者 杨滨燕 Mario Roedere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NK细胞的异质性和生物学特征。方法:利用多种标记抗体进行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细胞毒效应分子染色,再利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NK细胞亚群的多样性和生物学特征。结果:NK细胞可分为CD56+、CD56+CD16+和CD16+三...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NK细胞的异质性和生物学特征。方法:利用多种标记抗体进行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细胞毒效应分子染色,再利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NK细胞亚群的多样性和生物学特征。结果:NK细胞可分为CD56+、CD56+CD16+和CD16+三个亚群。所有CD56+NK细胞均表达CD95,但表达水平的高(CD95bright)和低(CD95dim)不同。在CD95bright和CD8+细胞亚群中有43.5%的细胞同时表达颗粒酶B和穿孔素。而CD56+CD16+和CD16+细胞表达CD95均为CD95bright,同时表达颗粒酶B(83.6%)和穿孔素(89.8%)。结论:NK细胞乃异质性群体,随着CD56表达减少和CD16表达增加,其生物效应功能逐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CD56 CD16 穿孔素 颗粒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KA佐剂在体内外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丽 沈二霞 +6 位作者 黄俊 王永生 马瑞 冯炼强 李烈涛 林海祥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PIKA佐剂在体内外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方法体外将小鼠脾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PIKA佐剂培养后,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2p40的产生,FACS检测细胞的增殖及活化。体内将PIKA佐剂经小鼠腹腔注射后,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中IFN-γ... 目的探讨PIKA佐剂在体内外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方法体外将小鼠脾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PIKA佐剂培养后,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2p40的产生,FACS检测细胞的增殖及活化。体内将PIKA佐剂经小鼠腹腔注射后,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中IFN-γ、IL-12p40、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PIKA佐剂体外呈剂量依赖性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和IL-12p40。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PIKA可显著刺激B细胞和NK细胞活化、增殖。体内注射PIKA佐剂后可诱导细胞因子IFN-γ、IL-12p40、IL-6、TNF-α的产生,但产生的时间点不同。结论PIKA佐剂体内外直接通过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B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而促进免疫应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卡 佐剂 细胞因子 B细胞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和CpG疫苗佐剂体内对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滨燕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03-807,共5页
目的:观察IL-12和CpG作为疫苗佐剂在体内促进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分化和IFN-γ的产生异同。方法:自CD4+T细胞受体转基因(TCR-Tg)小鼠脾和淋巴结分离CD4+T细胞,体外利用CFSE进行标记,然后被动输给相同基因的正常小鼠。经OVA、OVA+IL-12... 目的:观察IL-12和CpG作为疫苗佐剂在体内促进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分化和IFN-γ的产生异同。方法:自CD4+T细胞受体转基因(TCR-Tg)小鼠脾和淋巴结分离CD4+T细胞,体外利用CFSE进行标记,然后被动输给相同基因的正常小鼠。经OVA、OVA+IL-12或OVA+CpG免疫后,观察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组织分布,IFN-γ的表达以及与细胞分裂之间的关系。结果:未经OVA抗原免疫的小鼠,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未见有增殖反应。当经OVA抗原免疫后,可见脾和肺组织中细胞增殖;IFN-γ+细胞在脾脏、淋巴结和肺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很低,其范围为0.93%~2.17%。当经OVA+IL-12免疫后,IL-12促进IFN-γ的表达,阳性率为4.53%~26.79%;而经OVA+CpG免疫后,CpG只促进淋巴结中IFN-γ的表达(3.84%)。IFN-γ表达的细胞主要为分裂3~5次的细胞。结论:IL-12和CpG作为疫苗佐剂均可促进IFN-γ产生,促进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2 CPG 疫苗 佐剂 IFN-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CD8^+T细胞亚群在感染和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长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275,共3页
关键词 CD8^+T细胞 记忆T细胞 感染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卡介苗(BCG)特异性中央型和效应型记忆CD4^+ T细胞的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范艳莹 杨利桃 +1 位作者 李丽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3-406,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BCG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PPD-和PPD+正常人PBMCs,与BCG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的细胞数,利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及...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BCG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PPD-和PPD+正常人PBMCs,与BCG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的细胞数,利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及细胞内因子IFN-γ和IL-2的表达及其关系。结果:当BCG刺激后,PPD-正常人PBMCs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IFN-γ,而PPD+者IFN-γ产生的量和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流式细胞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当BCG刺激后,主要是CD4+而非CD8+T细胞表达IFN-γ和IL-2,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CD4+T细胞中单独产生IFN-γ的细胞占大多数,其次为IFN-γ和IL-2双阳性细胞,只产生IL-2的细胞占少数。此外,85%~95%以上的CD4+IFN-γ+T细胞为CD45RO+,其中60%以上的细胞为CCR7+,其余的为CCR7-。同样地,80%~95%左右的细胞为CD62L-。结论:BCG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记忆CD4+T细胞的产生,其中大多数为中央型记忆CD4+T细胞,少数为效应记忆CD4+T细胞,提示其在预防和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G 记忆T细胞 γ-干扰素 CCR7 CD62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T细胞的分裂与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产生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滨燕 朱兆玲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87-590,595,共5页
目的 :阐明抗原特异性CD4 + T细胞的分裂、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因子产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T细胞受体转基因小鼠 (DO11、10 )的脾和淋巴结中分离CD4 + T细胞。在抗原提呈细胞存在的情况下 ,经OVA多肽抗原刺激后 ,检测细胞的分裂... 目的 :阐明抗原特异性CD4 + T细胞的分裂、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因子产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T细胞受体转基因小鼠 (DO11、10 )的脾和淋巴结中分离CD4 + T细胞。在抗原提呈细胞存在的情况下 ,经OVA多肽抗原刺激后 ,检测细胞的分裂、表型和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 :经抗原刺激 3天后 ,CD4 + T细胞分裂 1~ 5次 ,细胞膜表面抗原CD2 5、CD4 4的表达随着细胞的分裂而增加 ,相反 ,CD6 2L和CD6 9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递减。细胞因子IFN γ、IL 4和IL 10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递增。IL 12促进细胞的分裂 ,增加IFN γ的产生 ,抑制IL 4和IL 10的产生。结论 :当CD4 + T细胞活化后 ,随着细胞的分裂 ,其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均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细胞 细胞分裂 THL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对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石韫珍 孟锐 +1 位作者 李丽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00-803,807,共5页
目的:观察青藤碱(SIN)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机理。方法:分离SLE患者的PBMCs,加入anti-CD3及不同浓度SIN,以ELISA和流式细胞仪方法分析青藤碱对T淋巴细胞活化和Th1/Th2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SIN... 目的:观察青藤碱(SIN)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机理。方法:分离SLE患者的PBMCs,加入anti-CD3及不同浓度SIN,以ELISA和流式细胞仪方法分析青藤碱对T淋巴细胞活化和Th1/Th2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SIN可抑制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产生IFN-γ、IL-2和IL-4。SIN能够显著降低CD4+T和CD8+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和CD25的表达。结论:SIN可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系统性红斑狼疮 T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配体(R-848)与IL-12对人NK细胞亚群IFN-γ产生的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尹凌凡 范艳莹 +1 位作者 李丽 吴长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3-626,共4页
目的:研究Toll样配体(R-848)与IL-12对人NK细胞IFN-γ产生的作用和细胞亚群分析。方法:分离人外周血PBMC和纯化的NK细胞,分别与R-848、IL-12或R-848和IL-12共同培养。利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再利用流式检测并分析产生I... 目的:研究Toll样配体(R-848)与IL-12对人NK细胞IFN-γ产生的作用和细胞亚群分析。方法:分离人外周血PBMC和纯化的NK细胞,分别与R-848、IL-12或R-848和IL-12共同培养。利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再利用流式检测并分析产生IFN-γ的NK细胞亚群。结果:正常人PBMC分别与不同浓度的Toll样配体R-848、LPS、CpG培养后,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IFN-γ的产生,但以R-848的效果最佳。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R-848对CD4+T和CD8+T细胞IFN-γ的表达无明显作用,但显著地促进CD56+细胞表达IFN-γ。同样地,在IL-12刺激之下,CD56bright和CD56dimNK细胞表达IFN-γ。当R-848和IL-12与PBMC和纯化NK细胞孵育后,对CD56bright和CD56dimNK细胞IFN-γ的表达具有协同作用。结论:Toll样配体与NK细胞Toll样受体结合后,促进CD56brightNK细胞亚群IFN-γ的产生,而且Toll样配体与IL-12具有协同作用,提示Toll样受体与细胞因子在调控NK细胞的生物活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配体 NK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素A对小鼠脾细胞IFN-γ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黄俊 马瑞 +1 位作者 杨培增 吴长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环孢素A(CsA)对小鼠γ-干扰素(IFN-γ)产生的影响。方法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别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抗CD3mAb+抗CD28mAb及抗CD3mAb+rIL-12刺激后,用ELISA法检测CsA对小鼠脾细胞IFN-γ产生的影响。在单个细... 目的研究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环孢素A(CsA)对小鼠γ-干扰素(IFN-γ)产生的影响。方法小鼠脾淋巴细胞分别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抗CD3mAb+抗CD28mAb及抗CD3mAb+rIL-12刺激后,用ELISA法检测CsA对小鼠脾细胞IFN-γ产生的影响。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sA对脾细胞表面CD25和CD69表达及IFN-γ产生的影响。结果CsA对不同条件下诱导的小鼠脾细胞IFN-γ产生,均表现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与细胞的活化有关。结论CsA可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小鼠脾细胞表达CD25、CD69及产生IFN-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A(CsA) 脾细胞 IFN-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体外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 IFN-γ的产生 被引量:5
10
作者 熊仕秋 刘惠平 +2 位作者 高翔 林炳亮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3-476,479,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IL-12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与HBsAg、HBsAg+IL-12、HBcAg或HBcAg+IL-12孵育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 目的:探讨体外IL-12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与HBsAg、HBsAg+IL-12、HBcAg或HBcAg+IL-12孵育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PBMCs中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用流式细胞记数仪(FACS)检测PBMCs中IFN-γ+的细胞亚群。结果:当乙肝患者PBMCs与HBsAg或HBcAg孵育后,只有少数病例发生反应,产生低水平的IFN-γ。当IL-12加入细胞培养后,能显著地增加HBsAg或HBcAg诱导IFN-γ的产生;分泌IFN-γ的细胞频率显著增加;IFN-γ+的细胞主要包括CD8+T细胞和非T细胞。结论:IL-12体外能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mAb抑制由IL-23诱导PBMCIFN-γ的产生 被引量:9
11
作者 范艳莹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3(IL-23)诱导正常人PBMC IFN-γ的产生,细胞亚群和调节因素。方法:正常人PBMC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进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L-23诱导PBMC I...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3(IL-23)诱导正常人PBMC IFN-γ的产生,细胞亚群和调节因素。方法:正常人PBMC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进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FN-γ的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IL-23诱导PBMC IFN-γ表达的细胞亚群。结果:IL-23呈剂量依赖性诱导PBMC IFN-γ产生,并可与IL-2协同诱导IFN-γ的产生。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表明,IL-23诱导高表达CD56+NK细胞产生IFN-γ,对CD4+和CD8+T细胞无明显作用。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受体β1mAb(IL-12Rβ1)抑制IL-23诱导IFN-γ产生。结论:IL-23可直接作用于CD3-CD56+NK细胞,诱导产生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mAb抑制IL-23诱导IFN-γ产生,提示可以用于由IL-23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3 IFN-Γ TH2细胞因子 抗IL-12Rβ1 MAB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剂和培养环境对CD4^+、CD8^+ T细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茂华 吴长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刺激剂和不同的培养条件对CD4+和CD8+T细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加入3种不同的刺激剂(PHA,抗CD3和抗CD28mAb,PMA和离子霉素),置于4种不同的培养环境下(室温,37℃水浴,37℃... 目的探讨不同的刺激剂和不同的培养条件对CD4+和CD8+T细胞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加入3种不同的刺激剂(PHA,抗CD3和抗CD28mAb,PMA和离子霉素),置于4种不同的培养环境下(室温,37℃水浴,37℃培养箱,37℃50mL/LCO2培养箱)培养4·5~5h。收集细胞,以荧光素-mAb标记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CD8+T细胞内IL-2、IFN-γ和TNF-α的表达。结果CD4+和CD8+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随着刺激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且在上述4种培养环境中,PMA的刺激效果最强,抗CD3mAb次之,PHA的刺激效应最弱。以上述3种刺激剂刺激后,不同培养条件对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室温培养时几乎检测不到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在37℃水浴、37℃培养箱和37℃50mL/LCO2培养箱中培养时,表达细胞因子的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刺激剂体外刺激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效应不同,依次为PMA和离子霉素>抗CD3和抗CD28mAb>PHA。体外刺激培养的T细胞活化过程中,温度是重要的条件,CO2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刺激剂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直接诱导正常人CD4^+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 被引量:9
13
作者 范艳莹 吴长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4-916,920,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3、IL-2和IL-15)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4+T细胞IL-17产生的诱导作用和调节因素。方法:将正常人PBMC和纯化的CD4+T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IL-2和IL-15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3、IL-2和IL-15)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4+T细胞IL-17产生的诱导作用和调节因素。方法:将正常人PBMC和纯化的CD4+T细胞在不同条件下与IL-23、IL-2和IL-15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7和IFN-γ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IL-17和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结果:IL-23可诱导PBMC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受体β1(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IL-2和IL-15均可诱导IL-17和IFN-γ产生,并与IL-23具有共同诱导作用。IL-12可诱导PBMC产生大量的IFN-γ,但不产生IL-17。进一步研究表明,IL-23、IL-2和IL-15可直接诱导纯化的CD4+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结论:IL-23、IL-2和IL-15可直接作用于正常人CD4+T细胞诱导其产生IL-17和IFN-γ;Th2细胞因子和抗IL-12Rβ1mAb可抑制IL-23诱导的IL-17和IFN-γ产生。为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IL-17 IFN-Γ Th17/Th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莉子 叶芬 +1 位作者 冯炼强 刘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69-171,共3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血内皮素在肾性高血压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0 例肾脏高血压及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浆内皮素(PET-1)、血尿素氮(BUN)、血肌酐清除率(Ccr)、一氧化氮(NO),并与 30例正常体检者...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血内皮素在肾性高血压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0 例肾脏高血压及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浆内皮素(PET-1)、血尿素氮(BUN)、血肌酐清除率(Ccr)、一氧化氮(NO),并与 3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肾性高血压患者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系PET-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O水 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肾性高血压组PET-1(P<0.05)与BUN、SBP呈正相关,而NO与BUN、SBP呈负相关,与 Ccr呈正相关。[结论]PET-1,NO参与肾性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的病变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血内皮素 BUN 对照组 PET 一氧化氮 研究 中水 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dU掺入与T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丽 池沛冬 +2 位作者 孟锐 杨滨燕 吴长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增殖(BrdU掺入)与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正常人PBMC经PMA+Ionomycin刺激不同时间,在培养结束前1 h加入BrdU,利用抗BrdU以及多种抗细胞表面和抗细胞因子抗体标记,FCM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增殖(BrdU掺入)与T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正常人PBMC经PMA+Ionomycin刺激不同时间,在培养结束前1 h加入BrdU,利用抗BrdU以及多种抗细胞表面和抗细胞因子抗体标记,FCM检测。结果:体外刺激PBMC 48 h后,可见T细胞有BrdU掺入,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掺入率没有明显增加。对比分析BrdU掺入与活化分子表达的关系表明,CD69在刺激后8 h达高峰,而CD25则需要24 h后达到高峰。另外,BrdU掺入与细胞因子表达没有明显关系,当PBMC刺激后8 h,即有大量IFN-γ的表达,而当培养时间延长到24、48和72 h后,IFN-γ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OKT3+antiCD28刺激T细胞后BrdU的阳性率高于PMA+Ionomycin刺激的T细胞,CD8+T细胞掺入率高于CD4+T细胞。结论:利用FCM检测BrdU+细胞可以用于评价T细胞的增殖反应,但在多克隆刺激的条件下,只有少数细胞发生增殖,并且BrdU掺入率受刺激剂种类和时间的影响,BrdU掺入与活化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没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DU 增殖 流式细胞仪 细胞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素对正常人PBMCs产生IFN-γ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迟秀文 杨培增 吴长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环孢素(ciclosporine,CsA)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的产生,以及对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PBMCs在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抗CD3和抗CD28(anti-CD28)单... 【目的】探讨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环孢素(ciclosporine,CsA)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的产生,以及对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PBMCs在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抗CD3和抗CD28(anti-CD28)单克隆抗体、IL-12(Th1细胞分化因子)刺激的情况下或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观察CsA对IFN-γ产生和Th1细胞分化的影响。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评价CsA对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及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和IL-2产生的影响。【结果】CsA对由不同条件诱导产生的IFN-γ,均表现为剂量依赖性抑制关系。此外,CsA抑制IL-12诱导的Th1分化。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CsA可抑制CD4+和CD8+T细胞IFN-γ的表达。【结论】CsA剂量依赖性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抑制CD4+、CD8+T淋巴细胞产生IFN-γ和Th1细胞的分化,其抑制机理可能与细胞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N-Γ PBMCS 环孢素 抑制作用 CD8^+T淋巴细胞 剂量依赖性抑制 正常人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抗CD3单克隆抗体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细胞内细胞因子 CD4^+ 细胞分化因子 单个细胞水平 CsA gamma γ-干扰素 流式细胞仪 IL-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周围血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表达的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杰 吴长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利用多色流式检测技术探讨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自正常人静脉血中分离PBMC,经超抗原(SEB)刺激5h后,加入多种抗细胞表面标记和抗细胞因子抗体进行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利用FlowJo软件分析结果... 目的:利用多色流式检测技术探讨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自正常人静脉血中分离PBMC,经超抗原(SEB)刺激5h后,加入多种抗细胞表面标记和抗细胞因子抗体进行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利用FlowJo软件分析结果。结果:根据CD45RO表达与否,将CD4+和CD8+T细胞分为初始和记忆T细胞,再根据归巢受体(CD62L)和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表达与否,将初始和记忆T细胞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群。当T细胞受到SEB激活后,CD45RO+和CD45RO-的CD4+或CD8+T细胞均表达IL-2、IFN-γ和TNF-α。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CD62Lhi和CD62LhiCCR7+细胞不表达细胞因子,而CD62LloCCR7lo和CCR7+T细胞均表达细胞因子,其中CD62LloCCR7lo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CR7+细胞亚群。结论:只利用CD45RO表达与否区分初始和记忆T细胞是不够准确的,同时检测CD62L的表达,可明显地提高其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和记忆T细胞 T细胞亚群 细胞表面标志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细胞亚群和Th1记忆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和组织分布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长有 杨滨燕 朱兆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25-530,共6页
目的 :检测抗原特异性Th1细胞亚群和记忆性Th1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和分布。方法 :抗原特异性Th1细胞在体外分化的不同时期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同时检测细胞因子IL 2、IFN γ和IL 4的表达和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将标记的初始CD4 + T细胞和Th... 目的 :检测抗原特异性Th1细胞亚群和记忆性Th1细胞在体内的功能和分布。方法 :抗原特异性Th1细胞在体外分化的不同时期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同时检测细胞因子IL 2、IFN γ和IL 4的表达和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将标记的初始CD4 + T细胞和Th1细胞被动输给小鼠后 ,观察Th1记忆细胞在体内组织器官的分布和IFN γ的产生。结果 :根据细胞因子产生的不同 ,可将Th1细胞分为不同的亚群。随着Th1细胞分化次数的增加 ,IFN γ产生细胞的百分率也随之增加 ,但IL 2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下降。CD6 2L随着Th1细胞分化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当细胞被动输给小鼠 2周后 ,初始CD4 + T细胞几乎等数量地分布于淋巴结、脾和肺组织 ,随着Th1细胞分化次数的增加 ,效应 记忆T细胞优先地分布于非淋巴器官肺组织。当再次受到抗原刺激后 ,迅速产生IFN γ。结论 :Th1细胞是一群非均一细胞 ,效应 记忆性Th1细胞在细胞膜分子标记、组织器官的分布和功能等方面均与初始CD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细胞 Th1亚群 记忆T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54(CD40L)的表达与初始和记忆CD4^+ T细胞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丽 吴长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CD154+细胞的表型特征与初始和记忆CD4+ T细胞以及与细胞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抗CD3+抗CD28单克隆抗体(mAb)刺激培养后,利用多种抗细胞表面分子和抗细胞因子以及抗CD154抗体进行标记,用... 目的:探讨CD154+细胞的表型特征与初始和记忆CD4+ T细胞以及与细胞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抗CD3+抗CD28单克隆抗体(mAb)刺激培养后,利用多种抗细胞表面分子和抗细胞因子以及抗CD154抗体进行标记,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体外刺激PBMC6h后,CD154表达于CD4+ T细胞,而不表达于CD8+T细胞。对比分析CD4+CD154+ T和CD4+CD154- T细胞上CD45RA(初始)和CD45RO(记忆)表面分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CD4+CD154+ T细胞为记忆细胞。当利用抗CD3或抗CD3+抗CD28mAb刺激后,分泌IFN-γ、IL-2和TNF-α的CD4+ T细胞均为CD4+CD154+ T细胞,而且单个细胞可以同时分泌两种以上细胞因子。进一步研究表明,CD4+CD154+ T细胞低表达或不表达CD25,不表达CD62L,50%左右的细胞表达CCR7。结论:体外短时间刺激PBMC,经过对细胞表型和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表明CD154分子结合其他表面标记或细胞因子的表达可以用于鉴别初始和记忆CD4+ 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细胞 CD154 记忆T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IL受体微阵列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初步应用
20
作者 黄俊琪 张虹 +3 位作者 巩祥鹏 韩泾鸿 李娟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4-496,F0003,F0004,共5页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Apoptosis-inducedLigand,TRAIL)受体微阵列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为离子敏场效应型(Ionsensitivefieldeffecttransistor,ISFET)免疫生物传感器,利用此检测系统检测细胞表面的TRAIL受体。方...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Apoptosis-inducedLigand,TRAIL)受体微阵列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为离子敏场效应型(Ionsensitivefieldeffecttransistor,ISFET)免疫生物传感器,利用此检测系统检测细胞表面的TRAIL受体。方法:将1∶10稀释的4种TRAIL受体的抗体吸附在此型免疫生物传感器上,对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株EVC9611、肺癌细胞株AS49-DDP、舌癌细胞株Tca8113以及白血病人来源的白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这种微阵列传感器检测系统可以同时检测细胞表面的4种TRAIL受体,并发现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株EVC9611和舌癌细胞株Tca8113的细胞表面没有4种TRAIL受体的表达,而肺癌细胞株AS49-DDP细胞表面的TRAILR2表达较多,白血病人来源的白细胞4种受体都有表达。结论:研制的TRAIL受体微阵列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同时检测各种细胞表面的4种TRAIL受体,为进一步使用TRAIL治疗肿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L受体 微阵列 离子敏场效应型 免疫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