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 被引量:39
1
作者 邴正 蔡禾 +6 位作者 洪大用 雷洪 李培林 李强 王思斌 张文宏 周晓虹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0,共90页
主持人按语: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我国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变革也全面推展,社会转型持续深入,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创新层出不穷。... 主持人按语: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过去的四十年中,我国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变革也全面推展,社会转型持续深入,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创新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也为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带来了契机。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社会学者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社会转型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滚滚洪流中,不仅是这一历史性巨变的见证者和研究者,也是其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会转型 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 社会学者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消费的社会学解释:传统与前沿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怀 程华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9,共7页
随着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消费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学家关于旅游消费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消费的本真论、享乐论、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制论和制度激励论等代表性解释。其中,"本真论&qu... 随着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消费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学家关于旅游消费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消费的本真论、享乐论、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制论和制度激励论等代表性解释。其中,"本真论"和"享乐论"从微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个体的不同体验,"日常实践论"从中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动态的互动过程,以及对旅游者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的影响;"文化宰制论"与"制度激励论"则从宏观视角解释了旅游消费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外部激励因素。这些观点对分析转型中国的旅游消费现象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消费 本真论 享乐论 日常实践论 文化宰制论 制度激励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战工作社会化的路径创新--以“先行先试”的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建社 吴俊英 谢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5-88,共4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法宝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凝聚人心,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广东争当全国统战工作排头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伴随着社会转型、党的中心工作转移,统战工作由党派之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法宝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凝聚人心,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广东争当全国统战工作排头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伴随着社会转型、党的中心工作转移,统战工作由党派之间、阶级之间向党内与党外、阶级与阶层、大陆与境外、城镇与农村、干部与群众等社会各个领域发展,从而加强了党密切同现实社会的联系,这正是统战工作路径创新———统战工作社会化。本文结合广东统战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探索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创新统战工作的社会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战工作 先行先试 社会化 路径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无权到增权:社会服务组织成长问题探讨——以深圳S助残组织为个案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林刚 黄亮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78,共8页
社会服务组织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增权理论为视角,以深圳S助残组织为个案,探究了社会服务组织成长的制度空间和社会空间,在对社会服务组织的成长轨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建构了其增权模式与策略。
关键词 社会服务组织 增权 残疾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化动员”失效的制度逻辑——一个“城中村”改造中地方政府的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怀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城中村"改造的个案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延续了计划体制下的"组织化动员"方式。一方面,地方政府是一个结构完整、联系紧密的组织系统,上级政府往往通过"行政压迫"方式来动员"体制内"的下级政府... "城中村"改造的个案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延续了计划体制下的"组织化动员"方式。一方面,地方政府是一个结构完整、联系紧密的组织系统,上级政府往往通过"行政压迫"方式来动员"体制内"的下级政府或部门,但是,表面上按科层制规则运作的地方政府内部实质上存在明显的"自治区"现象,让政府有关制度的产生或执行过程变成了不同部门之间"讨价还价"的利益竞争过程,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行动效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同样用"体制内"的"组织化动员"方式来动员"体制外"的村集体组织,但村集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已不存在计划体制下的权力依附或资源依赖关系,其不仅不屈从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反而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内部的"自治区"现象来扩大与地方政府博弈的机会空间,导致地方政府用"体制内"方式动员"体制外"资源的能力明显弱化。如此,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不支付经济成本的"组织化动员"走向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地方政府 村集体组织 部门自治区 组织化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扩展中失地农民“种楼”的理性与维权——从“握手楼”景观到农民消极应对“城中村”改造的个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怀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5,共7页
"城中村"改造的个案发现,失地农民从"种楼"到消极应对地方政府的"城中村"改造实践,表明了农民生存理性的延续和经济理性的觉醒。城市空间的扩展并没有自然带来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的提高,反而强化了失地... "城中村"改造的个案发现,失地农民从"种楼"到消极应对地方政府的"城中村"改造实践,表明了农民生存理性的延续和经济理性的觉醒。城市空间的扩展并没有自然带来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的提高,反而强化了失地农民的"种楼"欲望,"拆一还一"是失地农民支持"城中村"改造的底线,保护祠堂是失地农民维权的神圣"权杖","股份固化"是失地农民维权的制度基础,村民、外来务工人员与地方企业三者之间的"共生利益链"是"握手楼"难拆的市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城中村 失地农民 “种楼” 生存理性 经济理性 维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视野下农民耕作行为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蔡禾 王帅之 顾然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64,共13页
农民耕作行为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在肯定经济学视角对农村土地弃耕现象解释的基础上,从社会学制度嵌入性视角来分析弃耕现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8年)数据进行多层次模型分析后,发现村庄生产性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土... 农民耕作行为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在肯定经济学视角对农村土地弃耕现象解释的基础上,从社会学制度嵌入性视角来分析弃耕现象。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8年)数据进行多层次模型分析后,发现村庄生产性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土地弃耕有抑制作用,但生活性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土地弃耕没有抑制作用;村庄内有粮食生产经济合作组织,土地弃耕现象受到抑制,但非粮食生产经济合作组织则没有作用;村庄内有宗族组织和较高的邻里关系水平,对土地弃耕会产生抑制作用。总体而言,农村非正式制度对土地弃耕现象有稳定而且重要的抑制作用。这源于进城务工的农民随时有返回农村的可能性,因而更愿意把耕地通过非正式途径短期流转给自己熟悉的人,而非单纯用耕地获得更高收益。因此,土地弃耕问题出现在乡村,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乡关系的调整。对于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需要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让农民有意愿把耕地最大化流转出去。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来说,则可以培养本地规模化经营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土地弃耕 嵌入性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保障政策的效应与特质:政策模式视角下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谭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1-87,共7页
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模式具有国家主义取向下的浓厚工业成就特质。这种政策模式特质通过政策的非商品化程度、社会分层效应以及国家、家庭与市场的关系三个角度反映出来。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政策的非商品化程度总体上不高;它将社会各阶... 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模式具有国家主义取向下的浓厚工业成就特质。这种政策模式特质通过政策的非商品化程度、社会分层效应以及国家、家庭与市场的关系三个角度反映出来。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政策的非商品化程度总体上不高;它将社会各阶层固化在各自的适当位置,使阶层间的界限清晰且不断拉大,维持并深化了原有社会分层;在国家、家庭和市场的关系上,国家力量十分强大,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负责,家庭传统保障功能不可动摇,社会保障的市场力量软弱,急需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模式 社会保障政策 效应 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的行业分层及社会政策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谭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9-177,共9页
就业在行业之间有分层。行业工资收入、行业工作时间、行业失业风险对行业就业进行初次分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社会政策对就业的行业分层影响日益增大,它通过保障就业人群的各项权益干预就业。由于社会政策本身的不公平因素,在... 就业在行业之间有分层。行业工资收入、行业工作时间、行业失业风险对行业就业进行初次分层。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社会政策对就业的行业分层影响日益增大,它通过保障就业人群的各项权益干预就业。由于社会政策本身的不公平因素,在社会保险权利上呈现单位性质差异而影响行业就业,养老金对收入的逆向调节拉大了行业就业的差距,行业间的医疗保险、公积金、失业保险差距也影响行业就业的质量。在加入行业社会保障因素后,就业的行业分层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 行业分层 社会政策 养老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制度逻辑
10
作者 李怀 王澍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21,31,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西北地区某个案资源型城市治理的实践过程,从城市政府与企业互动的视角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走向善治的制度逻辑,即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实质是不同的城市治理主体(城市政府、企业与市民)围绕城市的治理行动更多地建立在合乎情理的... 通过实地调查西北地区某个案资源型城市治理的实践过程,从城市政府与企业互动的视角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走向善治的制度逻辑,即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实质是不同的城市治理主体(城市政府、企业与市民)围绕城市的治理行动更多地建立在合乎情理的组织决策与广泛认同基础之上。合乎情理的组织决策与广泛认同的合作规则是资源型城市善治的合法性制度逻辑,合乎情理的制度逻辑有利于城市治理的资源动员,合乎情理的制度逻辑体现了城市治理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善治 制度逻辑 政府 企业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广场的生产
11
作者 李怀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5,共6页
通过分析一个传统集市变成现代城市广场的城镇化过程,深入探讨了政府(权力)、企业(市场)和居民(社会)等三个不同行动者对城市广场生产过程的影响。政府(权力)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对城市广场的功能与性质进行定位,主导城市广场的变迁趋向;市... 通过分析一个传统集市变成现代城市广场的城镇化过程,深入探讨了政府(权力)、企业(市场)和居民(社会)等三个不同行动者对城市广场生产过程的影响。政府(权力)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对城市广场的功能与性质进行定位,主导城市广场的变迁趋向;市场(企业)受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而进入城市广场,逐步变成一支独立的力量从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以城市居民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则以维权者的角色来影响城市广场的变迁过程,他们用或与政府谈判或以集体抗争的策略来争取自己应得的拆迁补偿,尽可能保全自己的既有利益不受损失。如此,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广场的生产,体现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个行动者之间为实现各自利益目标而相互博弈的复杂竞争的实质,这一过程并不是单方面地受政府主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集市 城市广场 政府 市场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消费的体验镜像:一个合法性逻辑的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怀 程华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6,共9页
探析特定的职业习惯、制度环境和文化资本等非经济因素与同质性游客群体的旅游消费体验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命题。本文以某大学不同专业的教师为调查个案,分析了大学教师这个同质性文化精英群体的旅游消费体验的不同"镜像&... 探析特定的职业习惯、制度环境和文化资本等非经济因素与同质性游客群体的旅游消费体验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命题。本文以某大学不同专业的教师为调查个案,分析了大学教师这个同质性文化精英群体的旅游消费体验的不同"镜像"。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旅游消费体验呈现了专业型、探索型、审美型、休闲型与补偿型五种不同的"镜像"。从组织合法性来看,大学教师把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习、审视、反思和批判等行为延伸至旅游消费体验的过程。从制度合法性来看,大学的学科制度与休假制度赋予了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由此塑造的思维习惯影响了其旅游消费体验的倾向。从文化合法性来看,大学教师的旅游消费体验也是其用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建构群体认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师 旅游消费 体验镜像 组织合法性 制度合法性 文化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 被引量:100
13
作者 朱健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41,共18页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广州一个社区就物业管理费和业委会展开的集体行动,试图说明在城市中产阶层业主维权运动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运动及其行动策略的产生,一方面是"依法抗争"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受到"以理抗争&...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广州一个社区就物业管理费和业委会展开的集体行动,试图说明在城市中产阶层业主维权运动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运动及其行动策略的产生,一方面是"依法抗争"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受到"以理抗争"的多重文化逻辑的影响,即包括行动者基于利益理性的"依法抗争"、基于家园认同所寻求的日常生活的道德平衡,以及以往社会主义群众动员孕育的人民抗争的话语/价值体系。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以理抗争"与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以法抗争",既有着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争 策略 社会主义群众动员 集体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组织化参与中的公民性养成--以上海一个社区为个案 被引量:35
14
作者 朱健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5-60,共6页
城市社区制转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上海一个社区的组织化参与机制的个案研究,可见出:在当代城市社区存在着命令型、授权型、内生型和外入型4种组织化参与机制。其中后3种类型都有利于公民性的养成。这里的公民性虽然与西方情境... 城市社区制转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上海一个社区的组织化参与机制的个案研究,可见出:在当代城市社区存在着命令型、授权型、内生型和外入型4种组织化参与机制。其中后3种类型都有利于公民性的养成。这里的公民性虽然与西方情境中的公民性不同,但是也同样表达出对权利的尊重、对平等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 公民性 城市社区 志愿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单位共同体”组织文化的生产:一个空间政治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怀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共10页
组织文化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共同体的凝聚与整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组织成长历经了长期的再生产和合法化过程。文章以西北地区某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为"典型单位共同体"个案,在实... 组织文化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共同体的凝聚与整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组织成长历经了长期的再生产和合法化过程。文章以西北地区某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为"典型单位共同体"个案,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以"铁山精神"为"内核"的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典型单位共同体"组织文化生产的自然空间环境和制度逻辑,新中国关于发展钢铁工业的宏观制度安排,诱发了"典型单位共同体"把"铁山精神"确定为核心组织文化的微观行为。同时,"典型单位共同体"所嵌入的生产空间的师徒制规训、生活空间的宿舍制规训和公共空间的神圣化规训过程,衍生了组织文化再生产的合法化政治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单位共同体 组织文化 文化再生产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公共空间 空间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工业组织权威变迁及其对劳企关系的影响
16
作者 李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2-38,共7页
企业内部的组织权威既是保证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有工业组织权威结构从从国家主导的"... 企业内部的组织权威既是保证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国有工业组织权威结构从从国家主导的"神圣型权威"向企业支配的"效率型权威"转变;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权威关系从"身份报酬型权威"向"行为报酬型权威"转变;普通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权威认同从"价值合理性权威"向"工具合理性权威"转变。国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变革,以及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实践,成为国有企业组织权威变迁的合法性制度基础。同时,国有工业组织权威变迁对建构和谐的劳企关系产生了明显影响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工业企业 权威结构 权威关系 权威认同 劳企关系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第三类错误”
17
作者 谭兵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9-215,共7页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最近十年的发展结果是,政策体系日益碎片化并建构出政策性的层化,政府财政干预不均衡加剧了层化,部分群体养老福利化、体系孤独化。它在没有根本解决好社会成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的同时,自身却演绎成了社会养老不公的根...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最近十年的发展结果是,政策体系日益碎片化并建构出政策性的层化,政府财政干预不均衡加剧了层化,部分群体养老福利化、体系孤独化。它在没有根本解决好社会成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的同时,自身却演绎成了社会养老不公的根源。症结在于,它犯了第三类错误即解决错误问题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分析 政策实践 基本养老保险 第三类错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