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居环境与地域文化建构——历史传承视角下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1
作者 韩锋 麻玉坤 +1 位作者 黄少侃 王少剑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69-2380,共12页
城市滨水空间对于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促进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营造地域文化意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定性阅读等方法,借助定量分析和定性感知的文献分析体系系统梳理了相... 城市滨水空间对于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促进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营造地域文化意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定性阅读等方法,借助定量分析和定性感知的文献分析体系系统梳理了相关文献,总结了历史传承视角下滨水空间研究的阶段特征、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热点,厘清了历史传承视角下的滨水空间研究脉络。总体而言,滨水空间历史传承研究可以划分为开发建设、改造更新和历史传承3个阶段;滨水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复兴、滨水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滨水公共空间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成为当前国内滨水空间历史传承研究的热点内容。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区域失衡、实证研究不足、“宜人”和“宜文”的分离化严重等问题,未来研究应重视滨水空间研究的系统性、学科综合性、人居环境和地域文化和谐统一的重要性等内容,深入地丰富研究方法,完善研究体系,为中国滨水空间的历史传承和保护研究提供方向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传承 滨水空间 人居环境 地域文化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叶昌东 周春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75,共6页
以2008年全国5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为样本,分析了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在形状指数、空间紧凑度和空间破碎度方面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趋向带状特征,形状率和圆形率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 以2008年全国5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为样本,分析了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在形状指数、空间紧凑度和空间破碎度方面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趋向带状特征,形状率和圆形率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城市;2)空间紧凑度下降,面积-周长紧凑度和面积-轴线紧凑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部地区的城市;3)空间破碎度趋于增强,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西南和东南部地区的城市;4)影响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城市规模的扩大、新型城市空间要素的出现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中国特大城市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想象:主客之镜像与建构 被引量:31
3
作者 林耿 潘恺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地理想象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地理命题,关涉不同认识论和不同学术流派的主张。通过梳理和分析人地关系中的感知与想象、想象共同体与他者的型塑、话语与权力的建构、地理世界的再现和意义化等研究的源流和观点,可以发现,地理... 地理想象既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地理命题,关涉不同认识论和不同学术流派的主张。通过梳理和分析人地关系中的感知与想象、想象共同体与他者的型塑、话语与权力的建构、地理世界的再现和意义化等研究的源流和观点,可以发现,地理想象作为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虽然路径和景象有别,但始终建构于在主客体的镜像观照之中。在主客体之间映射地理想象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和他者的生产,未来的研究应突破主客二元化的叙述范式,重构理解世界的新视角,重塑地理想象的研究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想象 认同 他者 话语 再现/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域化视角下的珠三角乡村城市化再思考——以广州市旧水坑村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云刚 仵明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34-1842,共9页
从领域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城市化过程即是乡村地域的重新领域化与再/去领域化过程。以广州市旧水坑村为案例,运用实地调查、访谈的方法,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市场和行政力量等领域化主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 从领域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城市化过程即是乡村地域的重新领域化与再/去领域化过程。以广州市旧水坑村为案例,运用实地调查、访谈的方法,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社会、市场和行政力量等领域化主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村民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乡村领域化的设计者,而行政力量、市场力量试图通过在其中构建独立领域以增强话语权。叠置的领域和差异悬殊的空间资源支配能力致使资源争夺加剧及非均衡的空间-权力结构形成,并导致村庄发展管治的混乱。因此,需要尽快构建多元主体有机组合的领域单元及均衡的领域政治体系,以实现乡村地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城市化 自下而上 领域化 广州旧水坑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水分和气象要素的林火预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蔡霁初 邱建秀 +3 位作者 王大刚 林凯荣 阳坤 曾庆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76-1686,共11页
基于国内现行的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和单因子火险贡献度模型,以及逻辑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在林火预报中引入微波遥感土壤水分信息,使用MCD14DL火点数据集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广东省不同时间尺度的林火发生概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逻... 基于国内现行的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和单因子火险贡献度模型,以及逻辑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在林火预报中引入微波遥感土壤水分信息,使用MCD14DL火点数据集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广东省不同时间尺度的林火发生概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构建的林火预测模型显著优于现行的森林火险气象指数和单因子火险贡献度模型,预测精度提升约20%。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对林火频数的解释程度最高(两者相关系数为0.476)。此外,加入微波土壤水分信息后,相较原有的基于气象要素的林火预测模型,2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精度均略有提升,体现了表层土壤水分信息在林火预报中的重要性。研究可为高效提取对地观测信息,以改进华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林火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森林火灾预测 土壤水分 逻辑回归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农民工集聚空间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春山 杨高 王少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43-1653,共11页
以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8年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问卷调查为基础数据,以街道为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技术揭示深圳农民工集聚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深圳农民工以青年为主体,具有受教育水平高、职业... 以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8年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问卷调查为基础数据,以街道为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技术揭示深圳农民工集聚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深圳农民工以青年为主体,具有受教育水平高、职业转型模式多样、留城意愿较低和社会空间分异度较高等特征。2农民工规模呈现西北部最高、中部其次、沿海最低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农民工高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工业集中区和城市中心区;热点区(高聚集区)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宝安区和龙华新区,冷点区(低聚集区)则分布在南部的中心城区,与传统制造业布局相一致。3农民工空间演化格局相对稳定,全市农民工分布重心逐步向西北偏移;全市农民工集中度略有上升,热点区基本稳定,冷点区有所扩大;农民工人口密度高值由"1个高中心+1个外围中心"逐步演变为"1个高中心+2个外围中心";农民工空间变化差异较大,增长演变类型呈多样化。4深圳农民工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常住人口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5农民工集聚空间的分布演变受住房因素、就业机会、交通条件、社会网络、城市规划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分布 珠江三角洲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在华跨国移民社区的空间生产--广州远景路韩国人聚居区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刘云刚 周雯婷 +1 位作者 黄徐璐 全志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6-986,共11页
运用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梳理了远景路从城中村到跨国移民社区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显示,广州远景路已形成以韩商为主的贸易产业链和韩国人与本地村民、外来人口混居的跨国移民社区,其中白云区政府、投资开发商和韩商三者共同参与... 运用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梳理了远景路从城中村到跨国移民社区的空间生产过程。研究显示,广州远景路已形成以韩商为主的贸易产业链和韩国人与本地村民、外来人口混居的跨国移民社区,其中白云区政府、投资开发商和韩商三者共同参与,推动了远景路韩国人聚居区的空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移民社区 空间生产 城中村 韩国人 广州远景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结构等级与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交通流量匹配度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廖薇薇 何家律 +3 位作者 李秋萍 喻言 谭敏 吴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5,共8页
道路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与交通流的关系对于城市交通流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大规模手机定位数据模拟城市交通流量,利用道路结构综合指标分析道路网络静态结构等级,并研究道路结构等级与实际交通流量之间的全局与局部匹配度,探讨路... 道路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与交通流的关系对于城市交通流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大规模手机定位数据模拟城市交通流量,利用道路结构综合指标分析道路网络静态结构等级,并研究道路结构等级与实际交通流量之间的全局与局部匹配度,探讨路网静态结构特征对动态交通流的解释能力。最后以上海市外环高速公路以内作为研究区域,对研究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道路结构等级的综合指标与交通流量全局匹配度最高可达0.776,相较于单一指标提高了7.3%~26.2%;局部匹配度较低的道路多位于新区或常发生拥堵的区域。研究结论能够为交通规划及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数据 道路结构 交通流量 复杂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空间效应机制 被引量:90
9
作者 莫惠斌 王少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24-1335,共12页
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以区域背景与最近邻状况为空间滞后的空间马尔科夫链对2000—2017年黄河流域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碳排放量激增,由山东全域和陕甘宁蒙交界的高值区... 利用空间面板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以区域背景与最近邻状况为空间滞后的空间马尔科夫链对2000—2017年黄河流域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碳排放量激增,由山东全域和陕甘宁蒙交界的高值区向外圈层与轴向扩张,形成东高西低碳排放格局;②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高碳排放县集聚于山东全域和陕甘宁蒙交界,低碳排放县集聚于西南部;2000年与2017年对比发现县域碳排放类型稳定性强,较高碳排放变为较低碳排放的县集中在东南部区域,而相反方向转变的县集中在内蒙古;③高碳溢出效应与低碳锁定效应是塑造时空格局的重要作用力,前者作用力更强;区域背景增强了“俱乐部趋同”与被包围异常值趋同,作用力强于最近邻状况,不显著区域内碳排放类型转变概率提高。④空间面板模型结果显示年轻人口结构、大经济规模、二产为主产业结构、高生活水平和高公共支出促进了碳排放量增加与空间效应作用,其中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是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黄河流域 空间马尔科夫链 空间面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前丘槽形风蚀坑形态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以福建平潭岛为例
10
作者 张绍云 董玉祥 +3 位作者 田伟 符淑宜 莫潇凡 杨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92-1502,共11页
风蚀坑是风沙地貌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是风蚀坑研究的核心问题。近期人为干扰促使海岸人工前丘产生后,伴随着大量风蚀坑的出现亟待开展相应研究,但目前缺少关于人工前丘上发育的风蚀坑的相关研究。选择人工前丘上风蚀... 风蚀坑是风沙地貌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是风蚀坑研究的核心问题。近期人为干扰促使海岸人工前丘产生后,伴随着大量风蚀坑的出现亟待开展相应研究,但目前缺少关于人工前丘上发育的风蚀坑的相关研究。选择人工前丘上风蚀坑发育典型的平潭岛为研究区域,运用高精度RTK GPS对人工前丘上的槽形风蚀坑进行重复地形测量和使用二维超声波风速仪进行气流观测,研究了槽形风蚀坑形态变化与气流的反馈机制。结果表明:①人工前丘槽形风蚀坑受人工黏土结构控制,形成了一个输沙通道→完全发育风蚀坑→消亡阶段风蚀坑→新的输沙通道4个阶段的特殊演化模式;②槽形风蚀坑的形态控制了气流在侵蚀盆内的循环,这种正反馈促进了侵蚀盆的增长;③风蚀坑形态−动力过程之间存在一个过程塑造形态、形态影响过程运行方式的双向反馈,尤其是随着风向与槽形风蚀坑长轴向夹角(48°~99°)的不断增大,风蚀坑内气流偏转越明显,且存在大型螺旋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形风蚀坑 形态变化 地表气流 形态−气流反馈 平潭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岸沙席形态及近表层沉积物粒度对台风的响应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杨林 董玉祥 +2 位作者 黄德全 张雪琴 杜建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43-1250,共8页
依据2014年第10号强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福建平潭岛典型海岸沙席的形态观测与近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综合分析了海岸沙席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海岸沙席形态对"麦德姆"的响应明显,主要表现为沙席前缘高程... 依据2014年第10号强台风"麦德姆"登陆前后福建平潭岛典型海岸沙席的形态观测与近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综合分析了海岸沙席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海岸沙席形态对"麦德姆"的响应明显,主要表现为沙席前缘高程降低(最大侵蚀深度为0.40 m),中部变化较小(-0.06~0.09 m),后缘明显升高(最大堆积厚度为1.62 m),沙席体积增大2.02%。(2)海岸沙席近表层沉积物粒度受"麦德姆"影响较小,其粒度参数在台风前后并无质的等级性变化。(3)海岸沙席的台风响应特征主要因台风过程中大风的非选择性侵蚀和搬运及海岸沙席与海滩沙粒度的相近性所造成的,同时也受到周边地势及植被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席 台风“麦德姆” 形态变化 粒度 平潭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在红树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73
12
作者 冯家莉 刘凯 +3 位作者 朱远辉 李勇 柳林 蒙琳 《热带地理》 2015年第1期35-42,共8页
低空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s)遥感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灵活、低成本且可快速获取超高分辨率影像的特色,是传统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重要补充。以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的英罗港港湾两侧为研究区域,将无人机遥感系统用... 低空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s)遥感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灵活、低成本且可快速获取超高分辨率影像的特色,是传统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重要补充。以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的英罗港港湾两侧为研究区域,将无人机遥感系统用于红树林资源的遥感调查,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并且使用拼接的影像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进一步选择典型研究样地,采用面向对象的最近邻分类方法对红树林树种类型进行分类研究,并对比综述了无人机遥感和常规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对红树林资源调查监测的优缺点,无人机遥感系统非常适用于红树林资源调查。通过2 h 30 min的3架次无人机航飞工作,获取了研究区域25.29 km2的无人机影像,基于无人机影像和面向对象遥感分类方法提取的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精度超过了90%。未来无人机遥感系统将可成为调查和监测红树林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为相关管理部门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红树林 英罗港 面向对象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沉降背景下鼎湖山林区径流的水化学组成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廖佩琳 高全洲 +2 位作者 杨茜茜 李琦 孙渝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68-2381,共14页
为了解酸沉降背景下湿热流域源区不同径流的水化学组成特征,选取鼎湖山林区溪流水、土壤水、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在2019—2020年以季节为周期对水化学组成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林区溪流水、土壤水和地下水pH值和酸中和容量较... 为了解酸沉降背景下湿热流域源区不同径流的水化学组成特征,选取鼎湖山林区溪流水、土壤水、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在2019—2020年以季节为周期对水化学组成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林区溪流水、土壤水和地下水pH值和酸中和容量较低,分别介于3.45—6.77和-545.51—302.09μmol H^(+)/L之间,水体均呈弱酸性。林区土壤、植被和扬尘颗粒缓冲酸沉降物质的能力较低,对减缓水体酸化的作用较小。不同径流水体化学组成含量存在差异。土壤水K^(+)、Ca^(2+)、NO_(3)^(-)和SO_(4)^(2-)浓度显著高于地下水和溪流水,地下水和溪流水之间除NO_(3)^(-)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3个指标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地下水Na^(+)、Mg^(2+)、Cl^(-)、DSi浓度显著高于土壤水和溪流水,土壤水和溪流水之间除Cl^(-)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3个指标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土壤硝化、吸附、矿物化学风化等作用有关。溪流水水化学组成类型为NO_(3)^(-)·SO_(4)^(2-)⁃Ca^(2+)·Mg^(2+)型,土壤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类型为NO_(3)^(-)⁃Ca^(2+)·Mg^(2+)型。溪流水阳离子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化学风化和大气沉降,二者的贡献分别为85.76%和14.24%。溪流水SO_(4)^(2-)含量与雨水相差不大,NO_(3)^(-)含量远高于雨水,说明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淋出了较多的硝态氮。研究成果可以为酸沉降对流域源区径流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鼎湖山林区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沉降 水化学 化学风化 水体酸化 鼎湖山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51
14
作者 武荣伟 王若宇 +1 位作者 刘晔 古恒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22-1830,共9页
基于2000年、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地级及以上行政区数据和2015年中国各省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泰尔系数、基尼系数测度中国高学历人才比重分布的空间不均衡程度,并采用面板数据Tobit随机效应模型,识别影响高学历人才比... 基于2000年、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地级及以上行政区数据和2015年中国各省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泰尔系数、基尼系数测度中国高学历人才比重分布的空间不均衡程度,并采用面板数据Tobit随机效应模型,识别影响高学历人才比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的人才比重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性,人才比重的高低与城市等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行政区吸引了大量人才,而普通地级城市人才比重相对较低;②10 a间人才比重的变异系数、基尼指数和泰尔指数均有所下降,表明人才比重分布的空间不均衡程度有所下降;③平均工资水平、生活成本、城市等级、每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人均科学事业、教育事业经费与人才比重呈正相关,中学生师比、万人互联网用户数与人才比重呈负相关,失业率、单位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绿地率对人才比重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学历人才 基尼系数 面板数据Tobit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国俊 邓鸿鹄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18-1128,共11页
在厘清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关系机理基础上,构建了服务业系统与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87~2015年珠三角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厘清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关系机理基础上,构建了服务业系统与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87~2015年珠三角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时序演变上,珠三角服务业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两者协调度不断增强,2008年开始进入协调期。(2)空间演变上,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呈现以珠江口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圈层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差异较大且保持相对稳定状态。(3)珠三角服务业与城镇化空间协调关系演变总体可分为均衡发展、惯性发展、反转发展3种模式,由1987年的4种失调类型演变为2015年初级协调等4种类型。(4)从加强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潜力、加快空间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发展、缩小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空间差异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推动珠三角服务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向更高级别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城镇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域与地盘:中西方权地观之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侯璐璐 刘云刚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55-1062,共8页
通过对中西权地观中情感属性、权力属性、空间属性对比,提出地盘作为关系的空间投影发挥作用。根据塑造地盘的关系属性的不同,将地盘分为情感型地盘、工具型地盘及混合型地盘3类。地盘体系中讲究人情、信任与求和,通过模糊正规权力的空... 通过对中西权地观中情感属性、权力属性、空间属性对比,提出地盘作为关系的空间投影发挥作用。根据塑造地盘的关系属性的不同,将地盘分为情感型地盘、工具型地盘及混合型地盘3类。地盘体系中讲究人情、信任与求和,通过模糊正规权力的空间边界对抗空间阻力,形成缓冲我与非我的圈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 地盘 权地观 关系 政治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EI和景观功能的珠三角地区1986—2019年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婷 董玉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80,共12页
以珠三角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多要素评价生态阻力,运用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构建生态网络,模... 以珠三角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多要素评价生态阻力,运用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构建生态网络,模拟1986—2019年生态安全格局演变过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1986年、2003年和2019年的RSEI均值分别为0.78、0.84和0.74,生态质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生态阻力均值持续增长9.49%,生态质量和阻力的空间分异均有所加剧;(2)生态连通性随景观格局演变而动态变化,重要节点和重要廊道分布格局由1986年的东翼集中分布逐渐发展为2019年的外围环绕分布;(3)气候变化、快速城镇化和生态政策实施是珠三角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子,气候暖湿化是1986—2003年生态质量改善的重要原因,建设用地增长对于生态安全的负面影响在2003—2019年逐渐显现,“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等生态政策实施对生态安全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遥感生态指数(RSEI) 生态网络 景观功能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贫困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袁媛 陈哲 +2 位作者 李紫晴 李颉 陈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8-499,共12页
后扶贫时代将性别因素引入贫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制定针对贫困女性的脱贫政策。在构建女性贫困分析框架基础上,利用城乡最低保障人口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空间和个体2个层面分析女性贫困特征,使用二元logistics回... 后扶贫时代将性别因素引入贫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制定针对贫困女性的脱贫政策。在构建女性贫困分析框架基础上,利用城乡最低保障人口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空间和个体2个层面分析女性贫困特征,使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辨析中国女性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女性相对贫困深化,呈现地区差异性和空间聚集性;(2)女性在多维贫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于男性;(3)陷入多维贫困的女性主要受到就业、人力资本和资产剥夺;(4)中国拥有着独特的女性贫困影响机制,户籍制度、文化思想观念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是影响女性贫困的主要方面。期望以此丰富贫困地理和女性地理研究,为提升扶贫质量和制定基于性别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贫困 贫困地理学 贫困空间格局 多维贫困 减贫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首序 董玉祥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2-563,共12页
基于中国主要沿海地区6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的观测数据,采用风蚀气候侵蚀力计算的FAO公式及Mann-Kendall检验模型、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变化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年际风蚀... 基于中国主要沿海地区6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的观测数据,采用风蚀气候侵蚀力计算的FAO公式及Mann-Kendall检验模型、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变化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年际风蚀气候侵蚀力介于0.34~197.32,平均值为38.78,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相近,其季节差异表现为冬季(14.13)>秋季(11.74)>春季(9.99)>夏季(2.57);(2) 1960—2019年沿海地区年际、季节风蚀气候侵蚀力明显下降但不存在突变点,年际变化的第1主周期为12 a,季节变化主周期则分别为春季和冬季5 a、夏季与秋季26 a;(3)起沙风日数是中国沿海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的主控正向因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则通过影响降水量而间接负向驱动其变化,干旱和降水主要在风速减弱的冬季对风蚀气候侵蚀力产生较弱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气候侵蚀力 小波分析 沿海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伟 董玉祥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65-1677,共13页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关键词“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筛分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近百篇并对其梳理与分析,将研究阶段与理论模式进行划分,厘清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机遇。结果发现,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研究自1980s...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关键词“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筛分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近百篇并对其梳理与分析,将研究阶段与理论模式进行划分,厘清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机遇。结果发现,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研究自1980s以来经历了理论提出、区域拓展、深入研究3个发展阶段。理论模式从单一的概念模式发展为不同尺度概念下的相互作用理论模式,研究方法从单一的野外测绘和海图测深资料发展到野外实地观测、室内风洞试验、3S技术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区域,从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岸扩展到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等地海岸。同时,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针对不同区域的海岸沙丘动力地貌系统难以总结出一个具有普适应的理论模式;微观尺度内,已有的理论内容难以完全的揭示波浪、潮汐水动力与碎波带/海滩和风动力与海滩—沙丘地貌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机理;中观尺度内,整个碎波带、海滩与沙丘系统对风暴的响应与反馈机理还需要进一步观测与深入研究,且建立事件尺度内的动力与地貌响应过程和中期地貌形态变化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更长时期的实地观测与模型改进;宏观尺度内,海平面抬升引起海岸变化的预测模型需要多时空的实地观测数据支持与验证。未来可结合历史资料、实地观测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综合分析各环境要素与碎波带、海滩、沙丘地形地貌之间的动力过程与形态响应关系,采用数值模拟技术揭示不同时空尺度的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关系机理,进一步完善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理论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海滩 沙丘 海岸风沙地貌 风沙动力作用过程 波浪作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