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刚石中的硫化物包裹体:对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的示踪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永康 丘志力 +2 位作者 邓小芹 马瑛 孙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2,共18页
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研究该科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直接的物质记录。而形成于新太古代到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可以延伸到过渡带甚至下地幔)的金刚石具有生长... 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研究该科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直接的物质记录。而形成于新太古代到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可以延伸到过渡带甚至下地幔)的金刚石具有生长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金刚石及其生长过程中所捕获的地幔矿物成为其最理想的研究载体。其中,金刚石生长过程中捕获的俯冲沉积硫化物和地幔原始硫化物,为与金刚石形成有关的克拉通早期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超大陆旋回背景下的俯冲事件提供了来自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独特指示。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表明:①硫化物包裹体主要有地幔原生来源和古老壳源俯冲物质来源两大类;②硫化物包裹体的Re-Os等时线年龄限定了金刚石的形成时代,大量定年工作为早期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③硫化物包裹体的非质量分馏S同位素(MIF-S)记录了大氧化事件发生前贫氧大气环境下的壳源沉积硫化物信号,为建立地球早期硫循环模型和板块构造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本文在综合分析国际金刚石硫化物包裹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刚石硫化物包裹体研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硫化物包裹体 RE-OS定年 非质量分馏S同位素 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过程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培震 王伟涛 +8 位作者 甘卫军 张竹琪 张会平 郑德文 郑文俊 王洋 王岳军 许斌斌 张逸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97-3313,共17页
作为地球陆地上最高、最大、最平坦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状态是研究其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重要基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观测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地壳运动定量资料,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提... 作为地球陆地上最高、最大、最平坦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状态是研究其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重要基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观测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地壳运动定量资料,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提供着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和深部变形数据,而上万年时间尺度的活动断裂定量研究数据则揭示着长期、平均构造变形状态。综合这三类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表构造变形定量数据,就能够定性推测或定量模拟驱动地表构造变形的深部地球动力作用。本文综合利用上述三类资料,发现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的运动状态受控于统一的应变场,地表与深部一致,现今与长期一致。最大剪切应变主要分布在高原周边的主要逆冲断裂带和内部的巨型活动走滑断裂带,产生众多的强震;收缩应变和地壳缩短主要发生在周边山系及其伴随的前陆盆地,形成逆冲断裂和逆冲型强震;面膨胀应变和地壳拉张发生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近南北向正断层和北东/北西向共轭剪切断裂系,并控制着正断层型地震的发生;青藏高原的所谓“向东挤出”,不是刚性岩石圈地块在走滑断裂夹持下的向东滑移,而是高原内部岩石圈物质的向东流动和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这种运动状态只能被青藏高原之下岩石圈地幔对流剥离动力学模型很好解释。被对流剥离的岩石圈沉入中下地幔时伴随着负浮力的产生,不仅使得青藏高原发生垂向隆升,还对周边施加水平挤压应力,从而造成高原周边准同期地向外逆冲扩展,导致了起始于晚新生代并延续至今的构造变形,形成所观测到的不同时段的构造变形运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现今构造变形 地球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强地震震源区地壳速度结构及其对板内地震成因的启示
3
作者 李伦 沈旭章 +2 位作者 董世贤 廖杰 赵凌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32,共13页
稳定板块内部的强地震(震级大于和等于6.0级的地震)是如何孕育与发生的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广东省的阳江洋边湾、河源新丰江水库与汕头南澳岛位于稳定的华南陆块内部,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三个区域,有强震发生的历史,... 稳定板块内部的强地震(震级大于和等于6.0级的地震)是如何孕育与发生的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广东省的阳江洋边湾、河源新丰江水库与汕头南澳岛位于稳定的华南陆块内部,是广东省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三个区域,有强震发生的历史,是理解板内强震孕育与发生的理想窗口。而这些强震区域的地壳结构与物理性质是理解强震孕育构造背景与发生机制的关键基础。本文基于阳江与河源已构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结合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对比与总结汕头南澳岛与北美新马德里强震区的孕震构造背景,揭示广东省强震震源区与地震活跃区的地壳结构与物理性质、强震孕震与发震构造背景以及两者关系,进而探讨广东省强震发生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广东省的强震倾向于发生于NE-SW向与NW-SE向断层交汇处。这些断层交汇处呈现低地震波速度特征,在发震深度范围(8~15 km深)地震b值较小(<1.0)。低地震波速度与低地震b值特征指示断层交汇处为稳定华南陆块的局部薄弱带,易于构造应变能积累。此外,流体参与的孔隙压力增大或荷载增大等局部地壳应力扰动可能是触发广东省强震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提出进一步加强板内强震发生的应力积累方式和持续时间,以及孔隙水压力增大的物理机制等研究,可加深认识板内强震的发生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助力粤港澳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强地震 速度结构 板内地震 广东省 河源 阳江 汕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昆嵩地体早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三岐-福山洋俯冲的响应
4
作者 赖宗婷 张玉芝 +4 位作者 余小清 钱鑫 Pham Trung Hieu 徐畅 王岳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1467,I0035-I0038,共21页
昆嵩地体位于印支陆块东部,广泛发育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是了解东南亚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地区。但长久以来该地区原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与俯冲时间争议较大。本文对该地体中一套早古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 昆嵩地体位于印支陆块东部,广泛发育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是了解东南亚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地区。但长久以来该地区原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与俯冲时间争议较大。本文对该地体中一套早古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研究。年代学结果显示,该套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46~440 Ma。花岗岩样品的K_(2)O含量为2.14%~5.92%,Na_(2)O+K_(2)O含量为5.49%~8.25%,显示高钾钙碱性特征,A/CNK值为1.03~1.18,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样品均显示明显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和U等)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等)亏损特征,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23~0.69)。样品中锆石的原位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ε_(Hf)(t)=-19.84~+1.99),Hf同位素二阶模式年龄为新太古代-中元古代(t_(DM2)=2.7~1.3 Ga),且具有富集的全岩Nd同位素组成(ε_(Nd)(t)=-10.3~-6.5)。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早古生代花岗岩是古老变沉积岩和基性变火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表明,越南中部昆嵩地块早古生代花岗岩形成于印支陆块内部原特提斯三岐-福山洋南向俯冲作用下的岛弧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嵩地体 早古生代 S型花岗岩 原特提斯洋 三岐-福山洋 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正断层几何结构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以珠江口盆地陆丰、恩平凹陷为例
5
作者 苏芝懿 李志刚 +6 位作者 代向明 曾凡长 施显赵 龙伟旺 吴显灿 林杰 孙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5-1100,共16页
准确理解正断层几何结构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是确定裂陷盆地构造-沉积过程的关键。但是,正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如何控制裂陷盆地的整体形态和上盘同裂谷沉积充填,进而影响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等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本研究基于2D-Move软件... 准确理解正断层几何结构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是确定裂陷盆地构造-沉积过程的关键。但是,正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如何控制裂陷盆地的整体形态和上盘同裂谷沉积充填,进而影响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等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本研究基于2D-Move软件模拟和实例对比,构建了三种典型的正断层几何结构与沉积充填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平直式、铲式和坡-坪式正断层结构分别控制了板状、楔形半地堑和滚动背斜式的同裂谷沉积充填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珠江口盆地陆丰和恩平凹陷的控凹正断层开展了精细的构造解析和构造-沉积过程正演模拟的对比研究。对比结果发现:陆丰凹陷的平直式、恩平凹陷中部的低、高角度铲式和东部的坡-坪-坡式的控凹正断层分别控制了板状、宽缓的半地堑状和近对称的滚动背斜式沉积盆地的形成。研究结果不仅提升了对正断层几何结构和沉积充填耦合关系的理论认识,而且对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珠江口盆地 正断层几何结构 构造-沉积过程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苍蒲塘钾镁煌斑岩含铬尖晶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金刚石含矿性的指示 被引量:7
6
作者 邓小芹 黄远成 +5 位作者 丘志力 陆太进 李志翔 张健 饶红娟 张跃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3-1035,共13页
钾镁煌斑岩是将原生金刚石从地幔带至地表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携带了岩石圈地幔金刚石源区和基底岩石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由于风化作用影响,出露地表的钾镁煌斑岩岩石结构和化学成分均发生明显变化,岩石组成和成因的原始信息很难保存... 钾镁煌斑岩是将原生金刚石从地幔带至地表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携带了岩石圈地幔金刚石源区和基底岩石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由于风化作用影响,出露地表的钾镁煌斑岩岩石结构和化学成分均发生明显变化,岩石组成和成因的原始信息很难保存。但是钾镁煌斑岩携带的锆石和尖晶石等副矿物/捕掳晶,可成为研究地幔深部岩浆–构造作用过程、钾镁煌斑岩金刚石含矿性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针。本文对黔东南苍蒲塘钾镁煌斑岩中的锆石和铬尖晶石分别进行了SHRIMPU-Pb定年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定年结果显示,苍蒲塘钾镁煌斑岩携带有古老的基底物质,较为年轻的岩浆锆石暗示其侵位年龄为451±7Ma,与黔东南其他钾镁煌斑岩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苍蒲塘钾镁煌斑岩中铬尖晶石表面具有明显的溶蚀现象,具有高Cr(Cr#>0.6)、Ni(300~1026μg/g)和低Ti(TiO2<0.13%)、Ga(12.9~33.4μg/g)的特征,与全球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橄榄石捕虏体中的铬尖晶石特征相似;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铬尖晶石与受俯冲作用改造的地幔橄榄岩有关。依据铬尖晶石Cr#值(0.56~0.87)及其存在条件,推测其原始岩浆的压力范围为(30~53)×10^2MPa,对应于99~175km的深度,部分达到了金刚石稳定区的上限,暗示苍蒲塘地区具有较好的金刚石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蒲塘钾镁煌斑岩 锆石U-PB年龄 铬尖晶石 金刚石找矿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矿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在古代玉器产地溯源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跃峰 丘志力 +4 位作者 杨炯 谷娴子 李志翔 刘志超 黄康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9-1186,共18页
古玉产地溯源研究对揭示文明早期玉石资源开发利用和跨区域物质、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测试分析手段及研究样品本身的制约,古玉产地溯源至今仍然是制约古玉文化交流研究的难题及瓶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科学测试手段... 古玉产地溯源研究对揭示文明早期玉石资源开发利用和跨区域物质、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测试分析手段及研究样品本身的制约,古玉产地溯源至今仍然是制约古玉文化交流研究的难题及瓶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科学测试手段的进步,地质、考古及文博界开展了更为密切的跨学科合作,对古代玉器产地溯源技术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成果。本文在团队工作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X射线荧光光谱(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子探针(EPMA)等多种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及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在古代玉器产地溯源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综合分析了不同测试方法在古玉溯源中的工作进展,并对当前古玉产地溯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总体来说,岩矿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对古玉溯源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已知玉矿资源系统的地质学研究及玉料的主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库的建设和新的无损、样品尺寸不受限的原位岩矿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开发及其在古玉样品测试中的大规模应用,应是未来古玉溯源研究工作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玉器 产地溯源 地球化学示踪 现代测试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岩带型泰山蛇纹石质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指示 被引量:9
8
作者 杨炯 张跃峰 +2 位作者 丘志力 贾东亮 郑昕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4-1059,共16页
蛇纹石化与壳幔演化乃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密切相关。泰山蛇纹石质玉石产于华北克拉通鲁西雁翎关绿岩带内,是绿岩带型蛇纹石质玉石的典型代表,玉料可分为泰山墨玉、泰山碧玉和泰山翠斑玉(泰山花斑玉)三大类。虽然前人对泰山超基性岩... 蛇纹石化与壳幔演化乃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密切相关。泰山蛇纹石质玉石产于华北克拉通鲁西雁翎关绿岩带内,是绿岩带型蛇纹石质玉石的典型代表,玉料可分为泰山墨玉、泰山碧玉和泰山翠斑玉(泰山花斑玉)三大类。虽然前人对泰山超基性岩型蛇纹石质玉石进行过研究,但对其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仍然薄弱。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泰山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泰山墨玉主要矿物组成为叶蛇纹石和利蛇纹石,而泰山碧玉和翠斑玉主要矿物均为叶蛇纹石;三类玉料均富集Cr、Co、Ni等相容元素;与其他产地蛇纹石玉相比,泰山蛇纹石玉更富Ni而贫Cr;Cr/Ni和Ni/C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25~0.42、27.43~42.77;亏损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玉石具有稀土元素总量低(ΣREE=0.57~3.02μg/g),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Eu负异常较为明显(δEu=0.18~0.45)等特征。早期形成的泰山墨玉主量元素更加贫Si、富Mg、Fe,泰山碧玉和翠斑玉则相对富Si和富集U、Pb等亲流体元素。结合野外产状特点,可以认为,①泰山玉原岩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鲁西绿岩带上残余亏损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超基性火山岩,其原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某些特征;②低Cr含量和Cr/Ni值,低稀土元素总量、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等是绿岩带型泰山蛇纹石质玉石重要特征;③泰山碧玉和翠斑玉的成玉过程可能受到后期热液流体的叠加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岩带 蛇纹石玉 地球化学 成因 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LR模型的典型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赤水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程斌 杨根兰 +4 位作者 覃乙根 黄凯杰 史文兵 易庆波 吴运武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60,117,共11页
为探究地质灾害与红层地区风化调控作用的关系,以贵州省典型红层地区赤水市为研究区,选取太阳辐射、高程、坡度、地层分布、降雨量、NDVI、道路缓冲区和地形起伏度8个影响因子,引入皮尔森相关系数对影响因子进行共线性分析,采用CF模型... 为探究地质灾害与红层地区风化调控作用的关系,以贵州省典型红层地区赤水市为研究区,选取太阳辐射、高程、坡度、地层分布、降雨量、NDVI、道路缓冲区和地形起伏度8个影响因子,引入皮尔森相关系数对影响因子进行共线性分析,采用CF模型、LR模型及CF与LR耦合模型在GIS平台上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并利用ROC曲线法对3种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种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54,0.875和0.905,其中,耦合模型AUC值最高,说明耦合模型评价精度更高,灾害易发性分区更准确。研究结果可为赤水市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与红层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定性系数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 易发性评价 红层 太阳辐射 皮尔森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沅江辰溪地区河流碎屑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湖南原生金刚石找矿的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瑛 丘志力 +3 位作者 邓小芹 陆太进 杨瀚 庄郁晴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6-1130,共15页
湖南沅江是我国砂矿金刚石的重要产地,石榴子石和金刚石是砂矿中常见的重矿物,与金刚石相关的石榴子石特征研究对揭示湖南砂矿金刚石的来源与形成条件有重要意义。本文随机选取湖南沅江辰溪地区金刚石砂矿中160粒碎屑石榴子石和5粒金刚... 湖南沅江是我国砂矿金刚石的重要产地,石榴子石和金刚石是砂矿中常见的重矿物,与金刚石相关的石榴子石特征研究对揭示湖南砂矿金刚石的来源与形成条件有重要意义。本文随机选取湖南沅江辰溪地区金刚石砂矿中160粒碎屑石榴子石和5粒金刚石包裹体中的石榴子石采用矿物学、地球化学并借鉴统计学方法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碎屑石榴子石主要为铁铝-锰铝榴石系列,其中个别石榴子石含有金刚石包裹体。聚类分析、线性判别、逻辑回归分析计算显示,部分G3榴辉岩型石榴子石与金刚石可能具有成生联系。同时,两个采集地点的石榴子石类型、主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一个地点的石榴子石样品DJZ-7-1具有与金刚石更强的亲缘性。基于本文碎屑石榴子石Si值大于3.02以及前人对湖南金刚石限定的温压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湖南金刚石可能形成于深度小于220 km的橄榄岩-榴辉岩混杂区,该区域系钾镁煌斑岩型金刚石来源的优势区域。据此,建议可在辰溪赤岩村河段上游区域进一步寻找幔源G3型石榴子石以及钾镁煌斑岩以期发现原生金刚石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碎屑石榴子石 地球化学分析 找矿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半岛东部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及其古特提斯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永琪 钱鑫 +2 位作者 王岳军 Mustapha Khairul Azlan 张玉芝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11,共19页
马来半岛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完整地记录了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消亡的演化历史。该洋盆于中‒晚三叠世关闭,随之发生陆‒陆碰撞、地壳增厚以及造山带垮塌,区域上形成大规模的碰撞后火成岩,构成了东南亚古特提斯巨型火成... 马来半岛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完整地记录了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消亡的演化历史。该洋盆于中‒晚三叠世关闭,随之发生陆‒陆碰撞、地壳增厚以及造山带垮塌,区域上形成大规模的碰撞后火成岩,构成了东南亚古特提斯巨型火成岩带东部和中部花岗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仍然存在不同认识。因此,本文对马来半岛东部晚三叠世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探讨了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演化规律及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马来半岛东部晚三叠世花岗岩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为231~222 Ma,样品显示出较为富集的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72040~0.72518,εNd(t)=−10.4~−6.7,εHf(t)=−11.5~+0.1),来自变火成岩和变杂砂岩的混合源区;第二组样品形成于218~216 Ma,对应的(^(87)Sr/^(86)Sr)i=0.70576~0.71464,εNd(t)=−9.1~−3.9,εHf(t)=−3.9~+1.9,表明其源区存在一定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且Ga/Al、FeO^(T)/(FeO^(T)+MgO)值及锆石饱和温度相对较高,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年代学结果表明古特提斯东部和中部花岗岩省晚三叠世岩浆作用的峰期为220 Ma,且具有相似的元素‒同位素变化规律,证实古特提斯洋碰撞后造山垮塌主要发生于220 Ma,软流圈上涌促使中‒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从而形成了区域大规模的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岩浆作用 地球化学 碰撞后 古特提斯洋 马来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地震学揭示河洛地区汉代破坏性地震
12
作者 胡秀 鲁鹏 +11 位作者 王鸿驰 付龙腾 莫多闻 李有利 张培震 张会平 王志铄 惠格格 陈盼盼 郭爱伦 罗全星 赵显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0-1035,共16页
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记载显示,该地区在汉代地震频发,但这些地震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文中通过历史考古-地震方法对郑州固城遗... 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记载显示,该地区在汉代地震频发,但这些地震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文中通过历史考古-地震方法对郑州固城遗址的同震液化变形开展了详细调查,结合AMS^(14)C测年和考古定年方法,明确遗址区域在汉代曾发生一次地震,伴生一系列同震液化砂脉和砂涌。在此基础上,汇总河洛地区同期的震害分布,推测极可能是《后汉书》记载的河洛地区119AD的历史强震造成了广泛分布于郑州—洛阳—平陆一带的同震变形,推测最可能的发震断裂是封门口-五指岭断裂,最小震级为M_(S)6.8。文中研究凸显了考古地震方法在了解史前和历史地震灾害方面的潜力,对于认识区域地震危险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地震 汉代地震 同震液化 考古地震 固城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断裂带南澳段发震机制和海啸特征研究
13
作者 曾晓燕 邱强 +8 位作者 周鹏程 李琳琳 叶秀薇 李志刚 王伟涛 肖奎霖 李发渟 熊成 邓志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7-1131,共15页
1918年2月13日,滨海断裂带南澳段发生的M7.5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成为广东省南澳海域记录在案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事件。该案例为研究滨海断裂带结构、破裂机制以及地震海啸灾害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此次地震的基本信... 1918年2月13日,滨海断裂带南澳段发生的M7.5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成为广东省南澳海域记录在案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事件。该案例为研究滨海断裂带结构、破裂机制以及地震海啸灾害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此次地震的基本信息,但其确切的发震机制和海啸特征仍不明确,限制了对该区域地震海啸灾害的评估及减灾防灾策略的制定。本研究采用双差走时重定位方法,对2008~2023年间发生在该区域的ML≥0天然微震进行重新定位;通过重定位后的微震序列,成功刻画出滨海断裂带南澳段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确定其总体走向为61°,倾角接近直立(90°),与前人通过研究控制1918年南澳地震的断层特征一致。为进一步探讨断层发震机制和海啸特性,笔者以确定的断层几何特征为极端情况,采用随机模型方法生成200个地震滑移模型,并通过COMCOT进行大量海啸模拟,评估该情况下海啸的产生能力,并尝试解释1918年海啸的历史记录。通过对比历史海啸记录,初步表明该断层很可能为1918年南澳地震的发震断层位置;南澳海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该断层发生逆冲滑动行为所致,而正断、纯走滑或走滑兼正断滑动行为难以解释历史海啸记录。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滑移模型产生的海啸特征表明,在南澳岛和大陆沿岸波高趋势一致,最大海啸影响区域集中在南澳岛南部及汕头-闽西大埕湾-东山县沿岸,最大波幅超过4 m;海啸特征主要源于断层中心区域产生3 m以上的滑移,这可能是导致1918年南澳海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1918南澳地震 地震精定位 断层几何形态 发震机制 海啸模拟 COMC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型活动断裂结构和全新世活动性研究
14
作者 李志刚 张培震 +13 位作者 王伟涛 代向明 曾凡长 李琳琳 王大伟 杨小强 郝明 惠格格 梁浩 闫永刚 张逸鹏 田晴映 许斌斌 孙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7-1035,共9页
海域活动断裂的发现和证实及其灾害风险评估,一直以来是困扰全球海洋地质界的难题。现有案例聚焦于俯冲带地区,往往基于间接方法判断断裂活动性和海底古地震事件,鲜有研究可直接证实海底活动断裂的存在,特别是在靠近陆地的陆内变形区域... 海域活动断裂的发现和证实及其灾害风险评估,一直以来是困扰全球海洋地质界的难题。现有案例聚焦于俯冲带地区,往往基于间接方法判断断裂活动性和海底古地震事件,鲜有研究可直接证实海底活动断裂的存在,特别是在靠近陆地的陆内变形区域。我国华南沿海的特大型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紧靠南海,可能面临着来自海域活动断裂带来的地质灾害链威胁。本研究综合应用GPS、多道地震、单道地震和历史地震数据,发现南海北部存在两条大型活动断裂带:滨海断裂带和陆坡断裂带。GPS速度场数据表明,两条断裂均具有右旋走滑性质,其中陆坡断裂带整体运动速率约为3.0 mm/yr,滨海断裂带运动速率为0.8~1.2 mm/yr。多道和单道地震结果表明,滨海断裂带在剖面上表现为上陡下缓“铲形”结构,断错最新地层年龄约1万年,是一条未切穿海底的隐伏活动断裂;陆坡断裂带平面上呈右行左阶雁列式排列,剖面上表现为近直立的特征,在海底形成~10m高的断层陡坎,是一条切穿海底的活动断裂。南海北部的两条活动断裂带,被证实为海底地震、海底滑坡和海啸的主要致灾源,对其开展详细研究为华南沿海重要城市未来的防震减灾提供直接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活动断裂 粤港澳大湾区 滨海断裂带 陆坡断裂带 海洋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古地震定量研究:以新西兰Wairau Fault为例
15
作者 孙文 周民婷 +1 位作者 代向明 李志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3-1084,共12页
古地震事件的识别及其复发周期的准确厘定是古地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海水覆盖等原因,发生在海底的地震无法通过探槽等传统方法直接识别,而只能依赖浊积岩和海啸沉积等间接手段进行推断,使得海底古地震事件的识别存在多解性,... 古地震事件的识别及其复发周期的准确厘定是古地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海水覆盖等原因,发生在海底的地震无法通过探槽等传统方法直接识别,而只能依赖浊积岩和海啸沉积等间接手段进行推断,使得海底古地震事件的识别存在多解性,并对复发周期的估算带来不确定性。本研究以新西兰库克海峡Wairau Fault活动断层为例,基于海底高精度地震剖面,结合地震-沉积演化过程、生长指数以及沉积层坡度变化等,尝试识别海底古地震事件。选取跨断层的L8地震剖面,重新解译并识别出近10 ka以来发生的9次古地震事件,其复发周期为0.4~1.7 ka,平均复发周期约为1.1 ka。这一结果与Wairau Fault陆域地段的古地震事件及复发周期相吻合,验证了海域古地震识别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该断层地震破裂行为特征的研究以及海底古地震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案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海底古地震 生长指数 Wairau Fault 地震复发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探测活断层现今运动的方法概述
16
作者 罗毅 黄涛 +1 位作者 冯万鹏 田云锋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9-1415,共17页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获取毫米级测量精度的地壳运动信息,对于研判活断层的地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涉及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及卫星遥感等多门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在开展震间形变分析时首先需要了...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获取毫米级测量精度的地壳运动信息,对于研判活断层的地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涉及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及卫星遥感等多门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在开展震间形变分析时首先需要了解必要的专业概念。为此,文章系统介绍雷达卫星监测及反演相关的断层、地震等基础知识;针对雷达卫星监测地壳运动的特点,介绍卫星观测几何、视线向形变与地壳三维运动/断层运动之间的转换关系,重点分析星载InSAR技术对不同走向断层走滑运动进行监测时的局限;总结利用形变剖面反演断层滑动速率的方法,包括适用于走滑断层的螺旋位错模型和地震周期模型、适用于倾滑断层(正断或逆断)的刃位错模型,以及包含其他因素的螺旋位错模型变体(如考虑深部与浅部断面位置偏移/断层倾角/断层两侧地壳弹性差异的非对称模型、考虑震后余滑的浅层蠕滑模型)。与活动块体模拟、有限元分析等方法相比,这些(半)解析解的弹性/黏弹模型形式简单、易于实现且精度较高,在活断层运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后,探讨InSAR形变场中非构造信号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研究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利用InSAR探测活断层现今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对于区域地震风险分析等防震减灾工作具有有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活断层 螺旋位错模型 滑动速率 哨兵1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第四纪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浊流活动的控制
17
作者 付亚兰 闫永刚 +7 位作者 代向明 李冠华 惠格格 张逸鹏 梁浩 李志刚 王伟涛 张培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0-1164,共15页
浊流是将陆源碎屑物质从大陆边缘向深海输送的重要机制之一,前人通过对全球各地区浊积岩的研究表明浊流与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南海多个地区都识别出浊积岩的存在,但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区浊流活动与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之间联... 浊流是将陆源碎屑物质从大陆边缘向深海输送的重要机制之一,前人通过对全球各地区浊积岩的研究表明浊流与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南海多个地区都识别出浊积岩的存在,但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区浊流活动与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之间联系的认识较少。本研究通过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ZDQ钻孔顶部232~1639 cm岩心进行粒度和色度测量,结合磁化率各向异性三轴椭球体投影识别出了三层浊积岩。由于岩心缺乏有孔虫壳体,无法建立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定年,本文采用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和地磁漂移事件相结合的磁性地层学方法对其建立年龄框架,结果显示ZDQ钻孔顶部232~1639 cm岩心年龄约为41~150 ka。三层浊积岩均发生在海平面上升、气候温暖湿润期间,推测是由于间冰期降水增多导致周边陆地河流对南海北部的陆源碎屑物输入增加而引起的浊流活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活动 气候和海平面变化 晚第四纪 磁性地层学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5年琼州大地震发震构造特征及其现今活动性
18
作者 惠格格 郑江龙 +7 位作者 何骁慧 王伟涛 李志刚 李天光 李林伟 林威豪 周庆杰 张培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061,共11页
受海南岛北部地区沉积地质条件以及历史仪器记录缺乏的限制,目前对1605年琼州大地震(>7½)发震构造的具体位置和构造特征,缺少较好的露头进行揭示。本研究主要基于自主研发的无人艇单道地震系统,在东寨港陆陷成海区域获取了4条... 受海南岛北部地区沉积地质条件以及历史仪器记录缺乏的限制,目前对1605年琼州大地震(>7½)发震构造的具体位置和构造特征,缺少较好的露头进行揭示。本研究主要基于自主研发的无人艇单道地震系统,在东寨港陆陷成海区域获取了4条浅层反射剖面数据,对该地震发震断裂的几何结构进行解析,并结合区域内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发震机制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1605年琼州大地震的发震断裂总体上是由NEE向马袅‒铺前断裂和NNW向或者近似SN向铺前-清澜断裂两组陡倾角断裂(~80°)组成,其中NEE向断裂是主控断裂,倾向北西,且断裂都为全新世活动断裂,现今仍具有强烈活动性。此外,利用本次探测获得的断裂结构建立的模型结果与实测的震害及烈度特征基本吻合,证明本次的探测结果相对可靠,对于重新评估和认识本次发震过程和机制,以及评估未来海南岛北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05琼州地震 无人艇地震系统 浅地震探测 NEE向断裂 发震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珠江口约1000a前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啸源分析
19
作者 王伟涛 杨小强 +6 位作者 舒鹏 张宇皓 梁浩 李琳琳 李志刚 王大伟 张培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9-1019,共21页
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发育了板块俯冲带和多条大型断裂带等活动构造,容易诱发地震海啸等极端自然灾害。识别、分析南海北部大规模古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及其潜在触发机制,对地震-海啸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珠江口E15、E12钻孔岩心为... 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发育了板块俯冲带和多条大型断裂带等活动构造,容易诱发地震海啸等极端自然灾害。识别、分析南海北部大规模古海啸事件的沉积记录及其潜在触发机制,对地震-海啸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珠江口E15、E12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AMS^(14)C测年与磁化率对比,建立了E15钻孔岩心的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岩心粒度、色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发现E15钻孔岩心5.9~4.24m段粒度较粗(中、粗砂层)、分选较差、色度较深、远岸海洋组分元素含量较高,发育大量海相生物碎屑,这些特征均与上覆正常浅海-三角洲沉积截然不同,指示该层可能为距今约1000a的海啸事件沉积。综合同期海啸事件沉积的分布规律,文中推测南海东部马尼拉俯冲带约1000a前发生了强烈的海底地震,触发大规模海啸,在南海北部形成海啸事件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沉积 马尼拉俯冲带 距今约1000a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 被引量:55
20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5 位作者 袁道阳 吴传勇 李志刚 葛伟鹏 王伟涛 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99-721,共23页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几何图像 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 活动地块 地球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