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9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山大学地质学的百年学科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卓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67,共17页
孙中山先生1924年创办国立广东大学时,理科学系就有地质学科。地质学系成立初期就以高水平建设为起点和聚焦岭南地区为特色,引进了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任教。1927年成立两广地质调查所,极大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起点的学科... 孙中山先生1924年创办国立广东大学时,理科学系就有地质学科。地质学系成立初期就以高水平建设为起点和聚焦岭南地区为特色,引进了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任教。1927年成立两广地质调查所,极大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起点的学科设置和一流师资,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地质学理论在中国南方的早期应用形成了融入欧洲学派和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学科特点。中山大学地质学高等教育在近代史民主革命时期具有领先地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解放后,中山大学地质学科经历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及多次艰难的专业复办和调整过程。尽管如此,地质学科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创办了地质工程、宝玉石与矿物材料、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新兴学科培养方向。自2002年再次成为独立建制的地球科学系之后,在国家改革开放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下,地质学科重新走强,目前已建设成地质学、地球物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现在位于珠海校区的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崭新的面貌和高水平的科研教学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地质学科优秀学子和国内外科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大学 地质学科 百年校庆 两广地质调查所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内熔融与大陆造山--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成立90周年暨陈国达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国能 陈震 +12 位作者 陈雄 丁汝鑫 彭卓伦 Rodney Grapes 张珂 王岳军 娄峰 沈文杰 郑义 张俊浩 邱惟 许清燕 王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3-390,共8页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大陆岩石圈内能升高,包括TTG在内的基底地槽构造层的再次熔融(重熔),产生再生或重熔岩浆形成活化造山期的"成熟花岗岩";壳内重熔岩浆层形成和增厚最终导致大陆克拉通发生大规模压缩变形(活化造山)。造山作用的多幕性和花岗岩活动多期性,以及上老下新的花岗岩"层序",被认为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造山 活化造山 壳内熔融 花岗岩 板块汇聚 熔融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大学校园内空气中孢子花粉散布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20
3
作者 郑卓 《生态科学》 CSCD 1994年第2期11-17,共7页
在中山大学校内安装的风标式收集器记录了1984年和1985年部分月份的空气孢粉散布情况,其结果基本反映出广州地区的空气孢粉散布规律。一年中的3~4月和10月前后分别是两个孢粉浓度的高峰期。该结果对物候学、医学和地学都... 在中山大学校内安装的风标式收集器记录了1984年和1985年部分月份的空气孢粉散布情况,其结果基本反映出广州地区的空气孢粉散布规律。一年中的3~4月和10月前后分别是两个孢粉浓度的高峰期。该结果对物候学、医学和地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孢粉 风标式收集器 孢粉浓度 大气孢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模型时代的地球科学:AlphaEarth如何重塑定量地学
4
作者 成秋明 杨一琳 +1 位作者 周远志 张渊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地球科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特征是研究范式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转向对内在机理的深入揭示,由局部区域的研究扩展至全球尺度的综合视角,由...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地球科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特征是研究范式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由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转向对内在机理的深入揭示,由局部区域的研究扩展至全球尺度的综合视角,由基于经验的推断发展为依托数据与模型的智能预测。Alpha-Earth Foundations(AEF)作为新一代地球空间(Geo)智能平台,通过构建统一的64维共享嵌入空间,首次实现了光学、雷达、激光等12类对地观测数据的标准化表征与无缝融合,其数据同化效率显著提高,解决了长期困扰地球科学研究的“数据孤岛”问题,同时也正促进重塑地球科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论体系,特别是在定量地球科学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本文系统论述AEF如何通过其创新的多源数据融合架构、高维特征标注学习和可扩展计算框架,对推动数据驱动的地球科学研究进入智能化、精准化和实时化发挥作用,同时,通过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实例表明AEF的潜在应用前景和创新需求。研究表明,AEF不仅显著提升了传统地球科学问题的解决效率,更催生了多个全新的地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人工智能 矿产预测 AlphaEarth 知识图谱 深部与覆盖区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周永章 肖凡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本期是《地学前缘》组织出版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质”主题专辑。它由17篇学术论文组成,涵盖了知识图谱、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非结构化地质信息的机器可读表达、图形大数据与社区发现、关联规则算法、三维地质模拟与成矿预测、... 本期是《地学前缘》组织出版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质”主题专辑。它由17篇学术论文组成,涵盖了知识图谱、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非结构化地质信息的机器可读表达、图形大数据与社区发现、关联规则算法、三维地质模拟与成矿预测、物联网与在线监测系统等不同主题,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和研究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值得同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深度学习 图像自动识别 非结构地质信息 社区发现 大数据挖掘 三维地质建模 物联网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中的硫化物包裹体:对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的示踪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永康 丘志力 +2 位作者 邓小芹 马瑛 孙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2,共18页
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研究该科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直接的物质记录。而形成于新太古代到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可以延伸到过渡带甚至下地幔)的金刚石具有生长... 地球早期演化及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研究该科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直接的物质记录。而形成于新太古代到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可以延伸到过渡带甚至下地幔)的金刚石具有生长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的特点。金刚石及其生长过程中所捕获的地幔矿物成为其最理想的研究载体。其中,金刚石生长过程中捕获的俯冲沉积硫化物和地幔原始硫化物,为与金刚石形成有关的克拉通早期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超大陆旋回背景下的俯冲事件提供了来自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独特指示。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表明:①硫化物包裹体主要有地幔原生来源和古老壳源俯冲物质来源两大类;②硫化物包裹体的Re-Os等时线年龄限定了金刚石的形成时代,大量定年工作为早期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③硫化物包裹体的非质量分馏S同位素(MIF-S)记录了大氧化事件发生前贫氧大气环境下的壳源沉积硫化物信号,为建立地球早期硫循环模型和板块构造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本文在综合分析国际金刚石硫化物包裹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刚石硫化物包裹体研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硫化物包裹体 RE-OS定年 非质量分馏S同位素 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 板块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中山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三维适宜性评价
7
作者 罗跃春 陈开明 +3 位作者 龙明滔 江贵荣 侯卫生 张澄博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8-857,共10页
【研究目的】地下空间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为了将地下空间资源保护好、开发好,进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十分必要。【研究方法】基于Python、Paraview软件,通过双线性插值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实现了中山市-100~0 m全地下空间... 【研究目的】地下空间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为了将地下空间资源保护好、开发好,进行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十分必要。【研究方法】基于Python、Paraview软件,通过双线性插值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实现了中山市-100~0 m全地下空间域的适宜性三维评价。评价模型采用了8192个钻孔数据,建立了标贯击数、含水率、内摩擦角、压缩模量、抗压强度5个单因数的三维数据,此外提取了岩土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条件、资源敏感性、开发利用价值等作为主体层的21个单因素二维数据,通过变权思想实现了三维和二维数据的耦合计算。【研究结果】建立了中山全市地下-100~0 m分析空间域,并将空间域划分为1.28亿个单元,每个单元赋予了21个单因子属性值,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双线性插值实现了中山市地下空间适宜性三维评价,最后通过paraview实现可视化。【结论】中山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总体较好,对于基坑与桩基础工程适宜良及以上占比88%,对于隧道工程适宜性良及以上占比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市 地下空间 适宜性 三维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题代序 被引量:108
8
作者 周永章 陈烁 +4 位作者 张旗 肖凡 王树功 刘艳鹏 焦守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5-263,共9页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核心应用技术包括高维数据降维、图像数据处理、无限数据流挖掘、机器学习、关联规则算法与推荐系统算法等。人工智能地质学,包括大数据-智能矿床成因模型与找矿模型的构建,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向。高维数据...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核心应用技术包括高维数据降维、图像数据处理、无限数据流挖掘、机器学习、关联规则算法与推荐系统算法等。人工智能地质学,包括大数据-智能矿床成因模型与找矿模型的构建,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方向。高维数据降维旨在从初始高维特征集合中选出低维特征集合,有效地消除无关和冗余特征,增强学习结果的易理解性。哈希算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是较常用的数学降维工具。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深度学习的训练模型往往需要海量数据作为支撑,因此迁移学习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图像模式识别是大数据挖掘的重要技术。网络中的社区结构识别对理解整个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价值,可帮助分析、预测网络各元素间的交互关系。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是实现大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方向,对具有多元、异构、时空性、非线性、多尺度地质矿产勘查数据的展示要求有特别的价值。引入VR技术进行矿产地质大数据的可视化,可实现大数据时代矿产勘查数据的新认知。无限数据流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监测中大量存在,甚至可以持续自动产生。对数据流数据的计算包括对点查询、范围查询、内积查询、分位数计算、频繁项计算等。关联规则和推荐系统算法是大数据挖掘中的重要算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贝叶斯原理在大数据时代有独特的价值,贝叶斯网络是成因建模的一个革命性工具。智能地质学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大数据-智能矿床成因模型与找矿模型是智能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矿床模型研究方式的变革,将出现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环境下全球各地的矿床研究团队的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挖掘 高维数据降维 图像数据处理 无限数据流挖掘 机器学习 关联规则 人工智能地质学 智能矿床模型 贝叶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铁、锰、pH超标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因探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亚 曹小芳 +7 位作者 叶珊 周永章 张珂 陈炳辉 沈文杰 梁浩 曹英杰 李增权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7,共15页
对广东省雷州半岛2009—2017年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项目涉及的102个钻孔的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地下水的铁(Fe)、锰(Mn)含量和pH普遍超标,导致当地地下水水质以Ⅳ~Ⅴ类居多,不适宜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其中,中层含水层的Fe、Mn... 对广东省雷州半岛2009—2017年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项目涉及的102个钻孔的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地下水的铁(Fe)、锰(Mn)含量和pH普遍超标,导致当地地下水水质以Ⅳ~Ⅴ类居多,不适宜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其中,中层含水层的Fe、Mn超标最显著,且二者具有十分一致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因此,该层是解析超标机理的关键层位。松散沉积含水层的Fe、Mn、pH超标问题比基岩裂隙溶隙含水层和交互含水层更突出。湛江组和北海组两个相邻松散岩类地层均含有丰富的铁锰质矿物或结核,应加强对这两个地层的地球化学分析,以进一步解析相关指标超标的地球化学机理。最后,就该区域地下水水质超标机制研究与水质管控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超标 环境地质 相关性分析 铁(Fe) 锰(Mn) pH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峁遗址东门址出土玉器的科学测试:玉器、玉料的类型及其指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丘志力 杨炯 +6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张跃峰 彭雨帆 白洞洲 叶旭 任箬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89,共19页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红外光谱、便携式荧光光谱的科学测试,对其工艺类型、矿物组成及其材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中,有12件玉器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占比75%;4件为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及蛇纹石玉,占比25%,说明该遗址所在的陕北河套地区先民在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约2100 BC—1900 BC)主要使用闪石玉材料为主,与近于同时代晋南陶寺、清凉寺及下靳遗址先民对玉石材料选择(偏好)明显不同。2)对东门址3件牙璋的材料及其扉牙的考察显示,东门址牙璋存在最早期的牙璋类型,结合对石峁出土玉器类型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石峁文化可能是华西和华东系统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类型,对中原夏代玉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3)根据12件闪石玉器的矿物组成及半定量微量元素分析,可确认其玉料为大理岩型交代变质成因;4种颜色、结构、光泽等特征有所差别的闪石玉中,件数多的A和B类玉料较大可能来自现今甘肃中部的马衔山和甘肃西部两地,但无法排除来自辽河流域来源,也不排除具有多个来源的可能;C类玉料最大可能来自青海格尔木;D类墨黑色闪石玉料的来源仍然无法判断,不排除本地来源的可能。上述认知为进一步探索石峁文化在龙山晚期-夏代华夏文明形成过程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科学测试 玉料类型 牙璋 石峁遗址东门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地球物理学科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卢绍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相关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承担了该领域科研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此,初步探索了面向地球物理学科的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集学科交叉融合、企业需求导向以及... 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相关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承担了该领域科研技术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此,初步探索了面向地球物理学科的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集学科交叉融合、企业需求导向以及国际化跨越式发展为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以及推动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方面的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应用地球物理 多学科交叉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变质条件下变基性岩中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古元古代华北中部造山带为例
12
作者 杨钰清 高彭 +4 位作者 张健 刘晓光 程昌泉 尹常青 钱加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1011,共21页
磷灰石是一种常见的副矿物,在各种岩石类型中均有产出,其U-Pb年龄、微量元素(特别是REE、Th、U和Sr等)和Sr-Nd同位素组成可提供重要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信息。目前对于其在造山过程中不同变质级别下的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并不清楚。作为... 磷灰石是一种常见的副矿物,在各种岩石类型中均有产出,其U-Pb年龄、微量元素(特别是REE、Th、U和Sr等)和Sr-Nd同位素组成可提供重要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信息。目前对于其在造山过程中不同变质级别下的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并不清楚。作为古元古代典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记录了一套从绿片岩相、经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完整变质岩石组合,因而是研究基性岩变质演化过程磷灰石地球化学属性的理想区域。文章在中部造山带的五台—恒山地区系统采集了绿片岩、斜长角闪岩和基性麻粒岩样品,并对不同变质级别变基性岩中的磷灰石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和微量元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片岩样品中含有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2种类型的磷灰石,斜长角闪岩样品中主要为变质成因磷灰石,而基性麻粒岩样品中主要为深熔型磷灰石,表现出岩浆成因磷灰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可能结晶自深熔熔体。研究表明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变化能够清晰地反映变质演化过程中随温压条件变化而出现的熔体和共存结晶矿物的影响,为了解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和平衡提供了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中部造山带 变基性岩 变质作用 磷灰石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异花岗岩与高纯石英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福元 刘小驰 +3 位作者 王佳敏 陈厚彬 胡方泱 刘志超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243-3277,共35页
高纯石英(High-purity quartz,HPQ)是一种由高纯石英矿提纯而至的关键基础材料。作为我国刚刚被定义的新矿种,高纯石英矿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经选矿、提纯可获得二氧化硅(Si O2)纯度不低于99.995%(4N5),杂质元素含量及配型、包裹... 高纯石英(High-purity quartz,HPQ)是一种由高纯石英矿提纯而至的关键基础材料。作为我国刚刚被定义的新矿种,高纯石英矿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经选矿、提纯可获得二氧化硅(Si O2)纯度不低于99.995%(4N5),杂质元素含量及配型、包裹体含量以及粒度满足半导体、光伏、光学等高新领域应用要求的岩石。根据这一新的定义,结合产业需求,本文将石英分为低纯石英(99.9%-3N)、中纯石英(99.99%-4N)、高纯石英(99.995%-4N5)和超高纯石英(99.998%-4N8)四类。尽管大部分杂质矿物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可在后期破碎和焙烧等纯化过程中得以剔除,但晶格杂质元素很难有效排除,其含量多少决定了石英纯度的高低和最终品质。石英中杂质元素的含量与其结晶时的温度、压力、介质成分等因素相关,即石英原料矿的性质决定了高纯石英的产出情况。国内外情况的汇总发现,目前高纯石英原料矿主要为水晶、脉石英、石英岩、伟晶岩和花岗岩五大类。水晶和脉石英一般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规模应用;石英岩成因复杂,石英内部杂质元素含量稳定性稍差;而半导体和光伏行业中最重要的4N8以上的超高纯石英砂主要来自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大多数花岗伟晶岩具有明显的岩相分带,其石英杂质元素组成呈现很大的空间变化,给工业应用带来困难。然而,暗色矿物含量低的白岗岩不仅杂质元素含量低,且含量较为稳定,是4N8型超高纯石英的主要原料。对美国Spruce Pine白岗岩-伟晶岩和我国河南东秦岭漂池白岗岩-伟晶岩的研究发现,该类石英原料矿实际上是一种经历适度结晶分异作用的花岗岩,它表现为下部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上部为白云母花岗岩和伟晶岩的垂向岩性分布格局,具有侵位深度大、钛含量低的特点,并经历过后期变质变形的改造。未来我国超高纯石英矿的寻找,应围绕经历过一定程度结晶分异作用的未分带伟晶岩和白岗岩进行,过低或过高分异的花岗岩-伟晶岩均不是超高纯石英矿的潜在对象。晚期韧性变形可一定程度上改变石英中气液包裹体的分布样式,但对杂质元素的影响方式,未来仍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石英 高纯石英矿 高分异花岗岩 伟晶岩 石英岩 韧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南昆嵩地体早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三岐-福山洋俯冲的响应
14
作者 赖宗婷 张玉芝 +4 位作者 余小清 钱鑫 Pham Trung Hieu 徐畅 王岳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1-1467,I0035-I0038,共21页
昆嵩地体位于印支陆块东部,广泛发育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是了解东南亚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地区。但长久以来该地区原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与俯冲时间争议较大。本文对该地体中一套早古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 昆嵩地体位于印支陆块东部,广泛发育早古生代岩浆作用,是了解东南亚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地区。但长久以来该地区原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与俯冲时间争议较大。本文对该地体中一套早古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研究。年代学结果显示,该套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446~440 Ma。花岗岩样品的K_(2)O含量为2.14%~5.92%,Na_(2)O+K_(2)O含量为5.49%~8.25%,显示高钾钙碱性特征,A/CNK值为1.03~1.18,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样品均显示明显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Th和U等)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等)亏损特征,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23~0.69)。样品中锆石的原位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大(ε_(Hf)(t)=-19.84~+1.99),Hf同位素二阶模式年龄为新太古代-中元古代(t_(DM2)=2.7~1.3 Ga),且具有富集的全岩Nd同位素组成(ε_(Nd)(t)=-10.3~-6.5)。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套早古生代花岗岩是古老变沉积岩和基性变火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表明,越南中部昆嵩地块早古生代花岗岩形成于印支陆块内部原特提斯三岐-福山洋南向俯冲作用下的岛弧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嵩地体 早古生代 S型花岗岩 原特提斯洋 三岐-福山洋 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焦家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科技分析
15
作者 王强 王芬 +3 位作者 谷娴子 郑昕雨 边荣伟 邓子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93-1699,共7页
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有大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器。该研究对其中85件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焦家玉器用材有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云母... 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有大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玉器。该研究对其中85件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焦家玉器用材有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云母质玉、大理岩、滑石和硅孔雀石七种,各期材质组合相对一致,透闪石玉占比较小;所用透闪石玉为大理岩型,Sr含量特征与已知江苏溧阳梅岭玉不符,可能来自河北、辽东等地;所用蛇纹石玉可见大理岩型和超基性岩型两种,为多产地来源,且部分超基性岩型者与山东“泰山玉”特征相符,为就近取材;焦家遗址使用绿松石时间跨度较长,结合山东本土尚无绿松石矿发现及已有考古学研究结果,推测其原材料可能来自与秦岭东段的物质文化交流。综上,本研究弥补了大汶口文化玉器材质科学研究的不足,实证史前海岱地区强大的以玉料为代表的稀缺资源获取能力,对于完整认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区域交流情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汶口文化 焦家遗址 透闪石玉 蛇纹石玉 玉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含煤盆地油页岩富集特征及对勘探开发的指示意义——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为例
16
作者 徐银波 方石 +7 位作者 张培震 宋宇 毕彩芹 孙平昌 姚树青 李耀华 孙凡星 唐跃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48-2863,共16页
我国的小型陆相含煤盆地往往同时发育油页岩,这些共伴生的油页岩资源通常无法单独开发利用,为了促进这类油页岩资源的利用,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为例,基于油页岩钻井资料和测试分析,开展了油页岩的富集与分布特征研究,并分析了两... 我国的小型陆相含煤盆地往往同时发育油页岩,这些共伴生的油页岩资源通常无法单独开发利用,为了促进这类油页岩资源的利用,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为例,基于油页岩钻井资料和测试分析,开展了油页岩的富集与分布特征研究,并分析了两者对勘探开发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老黑山盆地油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总有机碳:16.05%~42.05%),为Ⅱ型干酪根,处于未成熟阶段,属于低灰分、高发热量、特低硫、中等品质油页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主要组成元素为SiO_(2)和Al_(2)O_(3)。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贫氧的半咸水环境,低湖泊生产力提供的内源有机质和稳定陆源输入携带的外源有机质共同组成了油页岩形成的物质基础。研究区油页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埋藏深度浅,其厚度和含油率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其中老黑山镇—永盛—九佛沟一带为油页岩主要富集区和有利目标区。N7油页岩与全区可采煤层8号煤层伴生发育,为开发有利层位。根据N7油页岩的含油率、厚度和埋深以及8号煤层的厚度进一步将有利目标区划分为Ⅰ~Ⅴ五类,其中Ⅰ类区的8号煤层和N7油页岩层厚度大,埋藏深度浅,油页岩含油率高,为最有利区。研究结果为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以及与煤伴生油页岩未来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穆棱组 油页岩 陆相含煤盆地 老黑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及相关岩石高纯石英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志超 王佳敏 +3 位作者 蓝廷广 张少华 刘小驰 吴福元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394-3414,共21页
高纯石英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也是我国目前急缺的战略性矿产之一。近年来,高分异型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型)已成为高纯石英成矿研究的重要对象。我国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发育有巨量的高分异成因淡色花岗岩,是极具潜力... 高纯石英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也是我国目前急缺的战略性矿产之一。近年来,高分异型花岗岩(花岗伟晶岩型)已成为高纯石英成矿研究的重要对象。我国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发育有巨量的高分异成因淡色花岗岩,是极具潜力的找矿目标。本文系统考查了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及相关岩石中石英的Li、Al、Ti等杂质元素含量,评估了各类岩石的成矿潜力,并探讨了控制石英纯度的主要地质因素。结果显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的始新世-渐新世淡色花岗岩石英的杂质含量普遍较低,成矿潜力良好。其中,雅拉香波穹窿内的冬布真岩体经历了高温变质变形作用,其石英纯度极高,杂质含量接近甚至优于国际公认的高纯石英原料标准。此外,与淡色花岗岩伴生的黑云母伟晶岩(苦堆岩体)、单矿物型石英脉(然巴、夏如地区)以及古生代花岗片麻岩基底(雅拉香波穹窿、康马穹窿)的石英杂质含量也较低,具有较高成矿潜力。综合分析表明,岩浆分异程度与后期变质变形改造是控制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石英纯度的关键因素。经历了较高分异程度但未演化至流体出溶阶段的淡色花岗岩中石英会具有较低的Ti、Al和Li含量;高温条件下变质变形驱动的动态重结晶作用(颗粒边界迁移主导)可有效提高石英的纯度,使石英杂质含量减少50%以上。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喜马拉雅地区高纯石英找矿勘查需重点关注区域内具有较高分异程度(但未演化至流体出溶阶段)或(和)经历了区域高温变质变形作用的岩体,特别应优先聚焦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始新世-渐新世淡色花岗岩与伴生的黑云母伟晶岩,以及古生代花岗片麻岩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石英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成矿潜力 岩浆分异 石英动态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分割在岩石智能识别上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陆灏 周永章 张灿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41,共17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目标检测和目标分割方面。传统的岩石识别方法受限于复杂的背景和岩石的多样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岩石智能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目标检测和目标分割方面。传统的岩石识别方法受限于复杂的背景和岩石的多样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岩石智能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本研究旨在应用深度学习模型YOLOv8-seg于岩石智能识别任务中,评估其在目标检测和分割任务中的识别效果和稳定性,以期为地质勘探和地质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采用YOLOv8-seg模型,对包括玄武岩、花岗岩、大理岩、石英岩、煤炭、灰岩和砂岩在内的多种岩石类型进行训练,以优化模型的识别能力。该模型结合了目标检测和实例分割功能,并通过box_loss、seg_loss、cls_loss和dfl_loss等多种损失函数优化边界框预测、分割性能、类别识别准确性和回归精度。在目标分割任务中,YOLOv8-seg模型的precision(B)和recall(B)分别达到0.91284和0.93587,mAP50(B)和mAP50-95(B)分别为0.86666和0.83686;precision(M)和recall(M)分别为0.90394和0.93438,mAP50(M)和mAP50-95(M)分别为0.85931和0.81856,说明模型具备较高的分割精度和召回率。F1Score(B)和F1Score(M)在第551轮分别达至0.92421和0.91891,较初始值提升显著。测试集结果表明,模型在玄武岩、煤、灰岩等岩石类型的置信度均保持在90%以上,在岩石开采、煤炭运输等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识别率保持在85%以上。YOLOv8-seg模型在岩石智能识别任务中表现出色,具有较高的精度、召回率和稳定性,适用于多种岩石分类和识别任务。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地质勘探和地质资源管理中具备广泛应用潜力,为岩石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识别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目标分割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七星台地区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样式:对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太古代演化的构造约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书慧 张健 +3 位作者 赵辰 苗亚洲 刘晓光 陈国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59,共23页
鲁西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呈NW-SE向带状展布,保留有完整的新太古代地质记录和丰富的新太古代构造样式,对深入研究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球化学、年代学、变质岩... 鲁西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呈NW-SE向带状展布,保留有完整的新太古代地质记录和丰富的新太古代构造样式,对深入研究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球化学、年代学、变质岩石学等方面,但在构造地质学方面缺乏详细的证据制约。七星台地区位于鲁西西北部,新太古代不同岩性均有出露,保留丰富新太古代时期构造,是研究鲁西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经典地区。因此,本文选择在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显微构造分析以及有限应变测量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详细野外填图揭示七星台韧性剪切带整体呈NW-SE向展布,剪切带内面理产状近直立,并且发育近水平矿物拉伸线理,而剪切运动学标志不发育。两条代表性构造剖面表明,在二长花岗岩体西侧与新太古代晚期TTG岩石构造接触区域,二长花岗岩为S-L构造岩发育糜棱面理,向东侧变形程度逐渐降低且最终变为块状构造。两条剖面中岩石分布及变形特征相似,不同变形程度的岩石间无明显界限,表明该地区带状分布的近直立岩石面理可能为水平向挤压所致。镜下显微特征也显示变形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的相似趋势,在变形二长花岗岩中普遍存在由强烈拉长的石英颗粒形成的多晶条带,矿物变形行为表明变形温度约450~550℃。利用三种不同方法获得的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结果和Flinn图解表明岩石应变类型为压扁型应变。应变强度分布图也显示岩石应变强度中间最强,向东远离构造接触带则呈逐渐降低趋势。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七星台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525Ma,结合前人研究,认为鲁西七星台地区变形时代约为2525~2500Ma。综上所述,鲁西地区在新太古代晚期经历了近NE-SW向水平压扁应变和近NW-SE向水平拉伸应变,指示新太古代晚期水平向构造挤压体制在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可能已经存在。同时,鲁西线性带并不具备典型的俯冲-碰撞造山带变形特征,如复杂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以及高级变质作用等。这可能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有关,如远离俯冲带的陆内应变集中区,但俯冲带的确切位置则需要未来更多详细工作来综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晚期 七星台韧性剪切带 二长花岗岩 有限应变测量 鲁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川铜矿区古元古代辉绿岩地球化学——Columbia超级大陆裂解在扬子陆块西南缘的响应 被引量:38
20
作者 王生伟 廖震文 +6 位作者 孙晓明 蒋小芳 周邦国 郭阳 罗茂金 朱华平 马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34-1852,共19页
近年研究显示,古元古代晚期,扬子陆块西南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幔物质上涌事件。本文系统报道了康滇地区中部东川铜矿因民一落雪矿区古元古代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中MgO含量较高,为6.16%~9.65%,Mg2+平均为72.2;富N... 近年研究显示,古元古代晚期,扬子陆块西南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幔物质上涌事件。本文系统报道了康滇地区中部东川铜矿因民一落雪矿区古元古代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中MgO含量较高,为6.16%~9.65%,Mg2+平均为72.2;富Na20,Na20/K20为1.3~9.8;低Si02,45.61%~49.34%;低TiOz,0.74%~2.74%;FeO/MgO小于1,表明本区辉绿岩初始岩浆相对较原始,MgO与主要组分的相关性表明岩浆早期出现过轻微的橄榄石、斜方辉石及铬铁矿、钛铁矿结晶分异。(La/Yb)。为1.66~4.37,8Eu为1.04~1.22,稀土元素球粒陨石的配分呈平缓右倾模式,出现Eu的弱正异常。富集Rb、Ba等大离子半径元素,MORB配分为向右陡倾模式,出现突出的Rb、Ba峰,Zr、Hf弱负异常,多数样品没有明显的Nb、Ta异常。eNd,为一0.2~3.8,初始87Sr/86Sr。值为0.7055-0.7084。东川地区辉绿岩的源区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为较亏损的过渡型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轻度混染主要源于陆下岩石圈地幔及少量的下地壳物质。东川古元古代辉绿岩地球化学表现为明显的板内玄武岩、E—MORB和0IB的特征,表明古元古代末期,扬子陆块西南缘发生了大规模的陆内裂谷拉张事件,与全球性Columbia超级大陆裂解同步,可能与地幔柱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东川铜矿 昆阳裂谷 东川群 汤丹群 Columbia超级大陆 地幔柱 东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