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动态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尚德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10,共6页
苏联解体后二十年,俄罗斯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没有销声匿迹。相反,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集结研究队伍,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研究。二十年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 苏联解体后二十年,俄罗斯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没有销声匿迹。相反,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集结研究队伍,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研究。二十年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获得了两个重大的理论业绩:一是完成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重建;二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成果。当前,活跃在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舞台上的三大派别: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派、反思派和创新派,正在依托不同的研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理论研究,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稳定、健康的向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俄罗斯 马克思主义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思想中的古典与现代——基于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关系的考察
2
作者 郭奕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6,共10页
马克思与古人有着亲密的关系。古希腊文化思潮对18、19世纪德国的影响形塑了马克思的教育背景,这一教育背景正是马克思思想得以奠基的传统。在古典层面上,马克思分享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想——人是一个政治动物,城邦着眼于人的能力与... 马克思与古人有着亲密的关系。古希腊文化思潮对18、19世纪德国的影响形塑了马克思的教育背景,这一教育背景正是马克思思想得以奠基的传统。在古典层面上,马克思分享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想——人是一个政治动物,城邦着眼于人的能力与德性的发展,城邦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真实的;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推动了个体的普遍发展,但也带来个体与共同体的对立。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试图调和古典与现代两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亚里士多德 古典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邵小文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66,共7页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三十年来,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了党史、文化学等不同研究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梳理这些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范式及其成果,展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推...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近三十年来,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了党史、文化学等不同研究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梳理这些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范式及其成果,展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推进研究的建议:一是明确界定和区分研究视角,二是进一步转换研究范式,拓展理论创新的资源,三是重视"政治与学术"问题,突破二元思维模式,四是重视知识分子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阶级属性 文化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转向语境下历史哲学的“两难困境” 被引量:1
4
作者 丁匡一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32,共5页
当代历史哲学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开启了叙事转向。在这一叙事转向中,元叙事历史哲学因存在语言与认知的僭越,以及意识形态的权力性质而遭到小叙事历史话语的激进解构,然则,小叙事历史话语却由之坠入碎片化的窠臼与深渊,于是,这便形成了当... 当代历史哲学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开启了叙事转向。在这一叙事转向中,元叙事历史哲学因存在语言与认知的僭越,以及意识形态的权力性质而遭到小叙事历史话语的激进解构,然则,小叙事历史话语却由之坠入碎片化的窠臼与深渊,于是,这便形成了当代历史哲学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元叙事历史哲学的灾难与小叙事历史话语的彷徨。这一"两难困境"是当前重建历史哲学所必须直面的根本问题与前提条件。对这一"两难困境"的揭示有助于校准当前历史哲学问题意识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叙事 小叙事 “两难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马克思对柏拉图分工理论的解读
5
作者 刘华萍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5-47,共3页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学界通常认为其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忽略了马克思从柏拉图的分工理论中借鉴的重要内容。分工理论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由此,马克思如何看待柏拉图的分工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如何看待柏...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学界通常认为其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忽略了马克思从柏拉图的分工理论中借鉴的重要内容。分工理论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由此,马克思如何看待柏拉图的分工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如何看待柏拉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从马克思对柏拉图的分工理论的解读中发现不同视域下的分工理论的差异及其原因,对于理解马克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柏拉图 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观认识与符号认识:异质性哲学引论 被引量:3
6
作者 徐长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3,共12页
异质性哲学的主旨在于从学理上解释认识与实践的反差,尤其是理论性认识与实践的反差。该反差是指,一些对实践的预先认识,尤其是理论性认识,跟实践的实际后果明显不一致。要解释这种反差,必须考察认识的机制,看看何种认识或认识在何种情... 异质性哲学的主旨在于从学理上解释认识与实践的反差,尤其是理论性认识与实践的反差。该反差是指,一些对实践的预先认识,尤其是理论性认识,跟实践的实际后果明显不一致。要解释这种反差,必须考察认识的机制,看看何种认识或认识在何种情况下比较可靠,何种认识或认识在何种情况下比较成问题,以及实践跟认识相比有哪些特点,认识在实践中如期实现的自身条件有哪些,缺失这些条件可能导致哪些后果。认识的机制很复杂,需要先考察认识的基本结构,把直观认识与符号认识作为该结构的两个层面,把直观认识作为比较可靠的区域,把符号认识作为比较成问题的区域,把它们之间的异质性确定为基础异质性,为异质性哲学进一步分析符号认识的机制和问题铺设一小段引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哲学 直观认识 符号认识 基础异质性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吴重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特征,是立足于中国国情“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体现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 人口 发达国家 艰巨性 复杂性 中国国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再探讨——第二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摘编
8
作者 黄碧影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2002年,经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重要组成机构,中心以探索中国... 2002年,经中山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重要组成机构,中心以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思路为基本学术取向,以"重视学术积累,严格学术规范,注重学术操守,追求学术原创"为理念,在学术资料积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扎实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是该中心近年来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2008年底,中心曾围绕着该课题与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和湘潭大学毛泽东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在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10年12月1—3日,中心在中山大学举办了第二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专家主要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湘潭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和中山大学等多家学术研究机构40余人。研讨会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为主题,以徐俊忠教授最近分别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0年第6期)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上的论文《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为"靶子文章"进行讨论。会议秉承思想开放和学术争鸣的精神,在多维度多视角的思想交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为了满足读者对本次研讨会的了解,编者在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靶子文章"作者及部分与会学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编辑,希望能够较为客观地再现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当然,由于篇幅限制,编者不得不有所取舍,在此对未被编入本文但同样为本次研讨会贡献真知灼见的学者表示真诚的谢意和歉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术研讨会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研究 开拓者 徐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现代性首要表现为“审美”——从本雅明的视角看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明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5-179,共5页
现代性与审美走在一起并不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偶然事件。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客体模式直接造成了现代性危机。危机的解决需要觅求他法,既要将各种认识途径包含在内,又具有超越当下认识的能力。审美基于这一要求走到了思想史的前台。本雅... 现代性与审美走在一起并不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偶然事件。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客体模式直接造成了现代性危机。危机的解决需要觅求他法,既要将各种认识途径包含在内,又具有超越当下认识的能力。审美基于这一要求走到了思想史的前台。本雅明基于媒介思想与审美辩证法对审美行为做出了具体分析。历史并非由主体创造,而是各种认识行为相互碰撞的结果,审美即意味着基于当下经验内容超越自身的一种认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本雅明 媒介意象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央苏区的社会动员和基层治理
10
作者 赵英 吴重庆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0,共13页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国革命则面临着将“一盘散沙”凝聚成“铜墙铁壁”的时代任务。从微观上看,土地革命是在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此背景下,封建剥削关系与人情关系相互交融,使农民不易与地主富农...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国革命则面临着将“一盘散沙”凝聚成“铜墙铁壁”的时代任务。从微观上看,土地革命是在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此背景下,封建剥削关系与人情关系相互交融,使农民不易与地主富农撕破脸皮并发动革命,缺少革命的文化资源。通过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农村熟人社会运行规律,恰当地处理了熟人社会里的阶级关系,在与宗族势力、人情关系的博弈过程中,探索出契合乡土中国内在机理的组织架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在深入基层社会时跨越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家政权内卷化”陷阱,最终在缺少革命文化资源的农村成功发动革命并实现了良好的基层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中央苏区 社会动员 基层治理 土地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空心化”:内发型发展视角下的县域城乡流动 被引量:23
11
作者 吴重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100,共10页
目前,县域城乡之间的流动日益明显,但多为点对点的流动,县城不过是教育消费或者住房消费的场所,由此构成的微缩版城乡不平等关系图并非县域乡村振兴的真实画卷。内发型发展视角下的县域城乡流动是立足于县域资源,各生产要素在全域流动... 目前,县域城乡之间的流动日益明显,但多为点对点的流动,县城不过是教育消费或者住房消费的场所,由此构成的微缩版城乡不平等关系图并非县域乡村振兴的真实画卷。内发型发展视角下的县域城乡流动是立足于县域资源,各生产要素在全域流动与整合,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县域乡村振兴。在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郓城县10年来常住人口增长的背后,可以看到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迹象及初步的社会效应,这是多种因素在较长时段的发展过程中演变交汇而成的。从内发型发展的视角看,费孝通关注的“大家庭模式”“一大二公模式”“苏南模式”与县域乡村振兴战略一脉相通,这是乡土韧性的表现,也是超越乡村“空心化”的动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化 县域 城乡流动 内发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意识形态:起源、类型与终结神话
12
作者 倪新兵 付克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31,共6页
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和反思,分析并批判了关于意识形态经验基础和观念系统的形而上学;在以"当下"时间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三种简单类型及其混合之后,对宣称"意识形态已经终结"的神话进行了简短... 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和反思,分析并批判了关于意识形态经验基础和观念系统的形而上学;在以"当下"时间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三种简单类型及其混合之后,对宣称"意识形态已经终结"的神话进行了简短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概念史 “当下”的时间结构 “意识形态终结”的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与历史总体的呈现--《德国悲悼剧起源》中的历史认识论思想
13
作者 田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29,共5页
《德国悲悼剧起源》与其说是一部文艺学著作,不如说是本雅明历史认识论的思想蓝图。通过对主体性历史的反思,本雅明指出了主体性历史哲学的弊端,认识到历史认识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它需要建立新的认识论。为了避免重新陷... 《德国悲悼剧起源》与其说是一部文艺学著作,不如说是本雅明历史认识论的思想蓝图。通过对主体性历史的反思,本雅明指出了主体性历史哲学的弊端,认识到历史认识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它需要建立新的认识论。为了避免重新陷入主体哲学之中,本雅明放弃使用传统的认识论术语,从分析德国悲悼剧入手去阐释历史总体自我呈现的过程,形成了以语言和寓言为核心、从破坏到收集的历史认识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总体 主体-客体模式 语言 寓言 星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基于对福建莆田民间信仰田野调查的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重庆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0-218,共9页
在民间信仰中,人鬼神之间的互动,关键在于信息沟通与传播。阴阳分隔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与信息沟通。鬼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呈现出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特点。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作为灵媒的"童乩"与"... 在民间信仰中,人鬼神之间的互动,关键在于信息沟通与传播。阴阳分隔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与信息沟通。鬼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呈现出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特点。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作为灵媒的"童乩"与"卜杯",不同的灵媒,决定了人神互动的不同模式、神明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神明供给的不同信息类型。神明供给的信息可称为神圣信息。神圣信息的传播在特点、机制、规律上都不同于一般社会信息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人鬼神 差序格局 灵媒 神圣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提升农民组织化路径:烟台再造集体例证 被引量:28
15
作者 张欢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6期38-50,共13页
当前小农户面临土地细碎化、公共品供给、农业技术推广等现实困境。烟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实践,通过"自主探索+行政动员"的集体激活机制、"农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发掘+培养"的带头... 当前小农户面临土地细碎化、公共品供给、农业技术推广等现实困境。烟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实践,通过"自主探索+行政动员"的集体激活机制、"农民+集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发掘+培养"的带头人再生产机制,激活了村社集体的主体性,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建了农民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关联。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优势与集体制度优势的基础上,不仅克服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公共性难题,而且实现了农民与集体利益的双赢,紧密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以党支部引领、再造集体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再造集体 农民组织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句形树白描——符号指谓的句法结构图解
16
作者 周宏胤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26,共9页
人运用符号认识对象的基本形式为符号指谓,其基本句式可表示为"s是p"。其中,s代表主词,其作用在于指出一个对象;p代表谓词,其作用在于说明该对象;指谓配合,从而实现对该对象的一种认识。通过对基本句式中所包含的主词和谓词... 人运用符号认识对象的基本形式为符号指谓,其基本句式可表示为"s是p"。其中,s代表主词,其作用在于指出一个对象;p代表谓词,其作用在于说明该对象;指谓配合,从而实现对该对象的一种认识。通过对基本句式中所包含的主词和谓词的种类进行区分,我们可以划分出符号指谓的三个次级句式,分别是个别句(主词为个别词,谓词为实在词)、实在句(主词和谓词均为实在词)和范畴句(谓词为范畴词)。借助句形树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呈现这三个次级句式的句法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情况,进而勾画出符号指谓在句法上的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哲学 符号认识 符号指谓 句法结构 句形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