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以广东农村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麻国庆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2-199,共8页
岭南山地、珠江三角洲平原、河流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区构成了广东生态的四种类型,同时它们又与广府、潮汕、客家、&民以及瑶、壮、畲等民族文化交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东生态文明的多样性正在受到侵... 岭南山地、珠江三角洲平原、河流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区构成了广东生态的四种类型,同时它们又与广府、潮汕、客家、&民以及瑶、壮、畲等民族文化交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东生态文明的多样性正在受到侵袭,各族群也在改变自身文化体系,以适应此过程。生态问题还与扶贫及广东城乡均衡发展密不可分。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文化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生态文明 广东农村 文化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央苏区的社会动员和基层治理
2
作者 赵英 吴重庆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0,共13页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国革命则面临着将“一盘散沙”凝聚成“铜墙铁壁”的时代任务。从微观上看,土地革命是在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此背景下,封建剥削关系与人情关系相互交融,使农民不易与地主富农...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国革命则面临着将“一盘散沙”凝聚成“铜墙铁壁”的时代任务。从微观上看,土地革命是在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此背景下,封建剥削关系与人情关系相互交融,使农民不易与地主富农撕破脸皮并发动革命,缺少革命的文化资源。通过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农村熟人社会运行规律,恰当地处理了熟人社会里的阶级关系,在与宗族势力、人情关系的博弈过程中,探索出契合乡土中国内在机理的组织架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在深入基层社会时跨越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家政权内卷化”陷阱,最终在缺少革命文化资源的农村成功发动革命并实现了良好的基层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中央苏区 社会动员 基层治理 土地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效劳动何以助推后发工业化?——集体化时期乡村的劳动积累分析
3
作者 陈奕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2,共19页
马克思的两部门扩大再生产模型揭示,工业化的本质在于重工业资本的显著扩大。历史上,先发工业国通过大量掠夺外部资源的方式壮大自身的重工业资本,然而后发国家无法重走这条道路。新中国走基于内部积累的非扩张性工业化道路,结合精耕细... 马克思的两部门扩大再生产模型揭示,工业化的本质在于重工业资本的显著扩大。历史上,先发工业国通过大量掠夺外部资源的方式壮大自身的重工业资本,然而后发国家无法重走这条道路。新中国走基于内部积累的非扩张性工业化道路,结合精耕细作的传统增加乡村劳动积累,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乡村人民生存条件,支撑起重工业建设。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发展、重工业建设和人口条件改善为改革开放后自主融入全球分工、加速工业化和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了基础条件。客观认识乡村劳动积累在工业化中的作用,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理解集体化时期乡村的制度安排,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发工业化 劳动积累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县域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城乡关系演变与县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41
4
作者 陈奕山 吴重庆 张慧鹏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5-47,共13页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 乡村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实现集聚是提升生产分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要素过度流失不利于乡村自身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乡-城”生产要素流动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在重工业发展战略下乡村生产要素被约束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乡-城”生产要素单向流动趋于加速;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致力于改变乡村要素单向外流的局面。近代以来,立足于乡村且突破村庄社区规模的分工生产和集聚性生产没有大范围发展起来,乡村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新中国的综合发展成就为发展现代化的乡村集聚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探索在县域层面整合资源和集聚要素是振兴乡村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 城乡关系 要素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的自我审视与主动嵌入——以大学生村官的乡村社会融入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龙 苏世天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大学生村官的模糊性身份认同与融入现状是“国家与社会”等多重力量共同塑造的结果。大学生村官只有契合乡村社会的政治和民生需要,才能融入乡村变革的政治和社会现场,实现“村官化”和“村民化”的身份转型,从而得到政治改革意图、行... 大学生村官的模糊性身份认同与融入现状是“国家与社会”等多重力量共同塑造的结果。大学生村官只有契合乡村社会的政治和民生需要,才能融入乡村变革的政治和社会现场,实现“村官化”和“村民化”的身份转型,从而得到政治改革意图、行政体系与乡村社会的多重肯定。作为推动乡村变革的“中间力量”,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行动也激活了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实现了自我利益、村社利益与国家现代化改革意图的平衡与同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身份塑造 社会融入 中间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层政权建设的视角 被引量:4
6
作者 林辉煌 陶丽娟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4,共13页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践和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在纵向上实现了执法权下放,横向上实现了执法权综合化,从而打破了乡镇条块分割的局面。作为“强镇扩权”改革的一部分,乡镇综...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践和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在纵向上实现了执法权下放,横向上实现了执法权综合化,从而打破了乡镇条块分割的局面。作为“强镇扩权”改革的一部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本质上是国家新一轮基层政权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将自上而下的权力渗透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相结合,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权力下放 强镇扩权 基层政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农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小农户的结构性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33
7
作者 吴重庆 张慧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4,163,共13页
小农长期被污名化,然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决定了小农仍将长期存在。现代小农户已经不是传统自给自足的兼业小农,而是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者。在高度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各类资本主体占据优势地位,控制着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小农... 小农长期被污名化,然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决定了小农仍将长期存在。现代小农户已经不是传统自给自足的兼业小农,而是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者。在高度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分工体系中,各类资本主体占据优势地位,控制着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小农户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实际上从属和依附于资本,有关农业产业政策也排挤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重新认识小农户的功能,提高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之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户 现代农业产业 组织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乡同业”:“社会经济”或“低端全国化”? 被引量:29
8
作者 吴重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7,共9页
“同乡同业”是指同一区域的人群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非正规经济活动的方式,在乡土社会之外从事相同行业或属于同一产业链的经济活动。“同乡同业”的出现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生计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有关。“同乡同业”作为社... “同乡同业”是指同一区域的人群依托乡土社会网络,以非正规经济活动的方式,在乡土社会之外从事相同行业或属于同一产业链的经济活动。“同乡同业”的出现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生计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有关。“同乡同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体现了“经济”与“社会”的互嵌互动。本文以莆田沿海、平原、山区的区域差异为例,说明经济与社会能否相互嵌入,取决于一定规模人群在适当时机选择适当行业的经济活动能否借助传统社会网络。不过,随着资本在经济领域的不断扩张,今天的“同乡同业”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去技术化与标准化、品牌化、垄断化,高可替代性与“打工化”,产业链缩短,价值链社会分层等特点,正逐渐趋向“低端全国化”。研究“同乡同业”是落实“区域研究”、丰富中国研究的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乡同业 社会经济 非正规经济 低端全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化与城市环形扩张过程中的生态与游耕——珠三角与北京郊区的代耕菜农 被引量:8
9
作者 黄志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0-206,共7页
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催生了"代耕农业圈"的现象。这种代耕圈围绕城市与工业区分布,大量的代耕菜农游耕于其中。在代耕农业圈中,劳动力、土地、水源、河流、天气等生态要素都受到了来自工业或城市力... 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催生了"代耕农业圈"的现象。这种代耕圈围绕城市与工业区分布,大量的代耕菜农游耕于其中。在代耕农业圈中,劳动力、土地、水源、河流、天气等生态要素都受到了来自工业或城市力量的支配,代耕农要受到资本、权力以及地方势力的挤压。来自于珠三角与北京郊区的案例均表明,生存于工业化或城市化进程中的代耕菜农,所从事的耕作已经不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耕作,而是受现代化进程所支配的、不可逆的耕作;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是配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农业生产,是一种耗竭地力的"变态"式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耕 生态 代耕农业圈 代耕菜农 "化"学进程 珠三角 北京郊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道路上的夹层:城乡结合部“村改居”社区考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海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24,共11页
城乡结合部的"村改居"社区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经济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就地城镇化社区形态,城镇化对当地不同的生活主体在权利体验、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考察结果发现:青年群体、中年群体以及老年群... 城乡结合部的"村改居"社区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经济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就地城镇化社区形态,城镇化对当地不同的生活主体在权利体验、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考察结果发现:青年群体、中年群体以及老年群体的生产方式在可选择的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平衡;"村改居"后社区制度实践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当地居民的市民身份权利体验存在较大落差;"村改居"社区的物理空间与人际关系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或断裂或延续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村改居”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中的摆动模式——以粤北方洞瑶族村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海狮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3-209,共7页
生态移民被视为保护生态脆弱区环境和提高原住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不断被各级政府复制。基于粤北山区一个瑶族生态移民的田野调查表明,瑶民生产生活并未脱离原住地,而是出现两边摆的情况。这种摆动模式应被视为瑶民的生存策略,也是瑶民对... 生态移民被视为保护生态脆弱区环境和提高原住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不断被各级政府复制。基于粤北山区一个瑶族生态移民的田野调查表明,瑶民生产生活并未脱离原住地,而是出现两边摆的情况。这种摆动模式应被视为瑶民的生存策略,也是瑶民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文章重点分析了摆动策略得以产生和维系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基础。文章最后基于摆动模式研究,对生态移民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瑶族 粤北 摆动 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性 被引量:33
12
作者 张慧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45,共16页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农民要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当...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农民要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先进阶级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当前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普遍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农民群众自身的素质问题,或是干部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问题,而是要结合生产方式变迁带来的乡村分化和农民分化来理解。一方面,市场化推动了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带来农民的分化和去组织化,个体小农户很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体;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绝大多数农民的主要利益在城市而非农村,这使得农民参与乡村各项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新时代推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必须面对农民分化和乡村分化这一客观事实,分清哪些农民才是乡村社会的主体,他们共同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只有尊重群众意愿,顺应客观规律,才有可能把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为乡村振兴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农民组织化 主体性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当前中国小农问题——兼评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之争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慧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59,共9页
小农户的大量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围绕小农户的前途命运,学界存在激烈争论。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派,主张用市场机制消灭小农户,发展规模化农业。以社会学家为代表的小农经济派,则强调维持小农家庭经... 小农户的大量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围绕小农户的前途命运,学界存在激烈争论。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派,主张用市场机制消灭小农户,发展规模化农业。以社会学家为代表的小农经济派,则强调维持小农家庭经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自由市场派和小农经济派的争论进行回应,论证在生产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农家庭经营必然走向消亡,但小农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此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着眼长远,我们要通过农民的组织化来改造传统小农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小农经济 历史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基于对福建莆田民间信仰田野调查的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重庆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0-218,共9页
在民间信仰中,人鬼神之间的互动,关键在于信息沟通与传播。阴阳分隔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与信息沟通。鬼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呈现出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特点。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作为灵媒的"童乩"与"... 在民间信仰中,人鬼神之间的互动,关键在于信息沟通与传播。阴阳分隔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与信息沟通。鬼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呈现出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特点。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作为灵媒的"童乩"与"卜杯",不同的灵媒,决定了人神互动的不同模式、神明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神明供给的不同信息类型。神明供给的信息可称为神圣信息。神圣信息的传播在特点、机制、规律上都不同于一般社会信息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人鬼神 差序格局 灵媒 神圣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传统、文化自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项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鲁雯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62,共8页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一方面是在历史中产生的,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没有义务,为他人对“原生态”“本真性”的想象而生活在“过去”。只有激发和尊重其文化自觉,避免以他者想象...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一方面是在历史中产生的,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没有义务,为他人对“原生态”“本真性”的想象而生活在“过去”。只有激发和尊重其文化自觉,避免以他者想象的历史传统强加于人,人类学方能不偏不倚地介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使之为乡村振兴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历史传统 文化自觉 辩证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情:中国的一种农地租金形态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奕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103,共10页
结合人情社会的交换特征和差序格局下的交换媒介,指出亲友之间的人情是中国的一种农地租金形态,农户在人情租和货币(或实物)租之间进行选择,无偿流转的实质是农户采用隐性的人情租替代显性的货币或实物租。通过将人情租引入农户决策模型... 结合人情社会的交换特征和差序格局下的交换媒介,指出亲友之间的人情是中国的一种农地租金形态,农户在人情租和货币(或实物)租之间进行选择,无偿流转的实质是农户采用隐性的人情租替代显性的货币或实物租。通过将人情租引入农户决策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户选择租金形态的四个影响因素:货币的边际效用、人情的边际效用、货币租金率、人情租金率,并将分析结论应用于解释为何20世纪初没有广泛存在无偿流转现象、而现阶段却广泛存在,进而判断未来的租金形态演变。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农地流转的主要租金形态演变次序可归纳为:实物、货币→人情、货币→货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地租形态 产权安全 人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基于农时的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奕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43,共21页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生产者一贯注重结合农时安排生产就业。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劳动力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发生演变。以农时为视角,可贯通性地考察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传统...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中国生产者一贯注重结合农时安排生产就业。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乡村劳动力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的条件和方式不断发生演变。以农时为视角,可贯通性地考察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演变:传统乡村劳动力通过在大田农闲期从事家庭小工商业以争取实现更充分就业;近代外来工业产品输入所造成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其被迫进城寻找就业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乡村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大田生产中,无法有效利用农闲期从事非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区非农就业机会扩大,大量乡村劳动力主动进城就业、减少大田农闲期和农忙期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部分乡村劳动力则扩大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未来,随着乡村人口的代际更替,从事稳定非农就业将是大多数乡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时 乡村劳动力 工业化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时代实践与价值——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为视角
18
作者 张龙 喻玲 《乡村论丛》 2021年第2期27-34,共8页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也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推动者,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弥合新型职业农民与小农户之间进一步分化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对农民及富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培育新型职业农...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也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推动者,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弥合新型职业农民与小农户之间进一步分化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对农民及富农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着重要的启示,必须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重新理解个人富裕和集体富裕的关系,团结组织好小农户为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新型职业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