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ciferase2/mKate2双报告基因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及活体光学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静静 胡晓俊 +5 位作者 李征然 李丹 颜荣华 覃杰 王劲 单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4-339,共6页
【目的】Luciferase2/mKate2双报告基因标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并进行活体生物发光和荧光双模态光学成像研究。【方法】全骨髓细胞贴壁分离法提取mMSC,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CMVLuciferase2-mKate2慢病毒感... 【目的】Luciferase2/mKate2双报告基因标记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并进行活体生物发光和荧光双模态光学成像研究。【方法】全骨髓细胞贴壁分离法提取mMSC,进行细胞表面标志物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鉴定;CMVLuciferase2-mKate2慢病毒感染mMSC,根据细胞内远红荧光蛋白mKate2的表达水平评估转染效率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纯化筛选;对筛选后的mMSC(mMSC-CMV-Luc2-mKate2,mKate2+>95%)进行活体生物发光和荧光双模态光学成像。【结果】成功分离mMSC;表型分析结果显示mMSC高表达Sca-1(94.5%)、CD44(99.6%),低表达CD11b(0.092%)、CD45(0.11%);mMSC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CMV-Luciferase2-mKate2慢病毒感染mMSC 96 h后,细胞内mKate2的荧光表达率为22.97%,经流式细胞仪筛选后mKate2表达率大于95%。对筛选后的mMSC进行活体生物发光成像和荧光成像可探测光信号,光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呈明显线性正相关(生物发光成像为R2=0.9893;荧光成像为R2=0.9226)。【结论】CMVLuciferase2-mKate2慢病毒转染mMSC可稳定表达双报告基因Luciferase2和mKate2,体外可根据细胞内mKate2的表达水平间接评估转染效率、进行细胞筛选,活体内可同时进行生物发光成像和荧光成像,为mMSC体内移植后生物学行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无创的定量示踪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示踪 生物发光成像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的介入治疗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名安 黄明声 +5 位作者 姜在波 钱结胜 李征然 张有用 庞鹏飞 单鸿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缺血性胆道病变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半自动法测量肝脏体积指数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冰 杨洋 +5 位作者 邹艳 沈敏 邝思驰 王亮 王劲 单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85-2489,共5页
目的探讨320排CT半自动法测量肝脏体积(LV)指数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320排螺旋CT半自动法测量肝硬化组20例和对照组20名的LV,并根据公式计算LV指数。绘制LV指数和LV测量值的ROC曲线,对肝硬化组的LV指数、LV测量值与肝功能血... 目的探讨320排CT半自动法测量肝脏体积(LV)指数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320排螺旋CT半自动法测量肝硬化组20例和对照组20名的LV,并根据公式计算LV指数。绘制LV指数和LV测量值的ROC曲线,对肝硬化组的LV指数、LV测量值与肝功能血清学指标以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组的LV测量值为(997.31±293.37)cm3,LV指数为0.76±0.20;对照组的LV测量值为(1104.66±153.15)cm3,LV指数为0.88±0.11。LV测量值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68,LV指数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7。LV指数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显著负相关(r=-0.54,P<0.05)。结论 LV指数能更好地反映肝硬化患者LV减小的程度,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辅助诊断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脏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荧光双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大鼠急性损伤肝组织示踪显像 被引量:1
4
作者 赖丽莎 陈俊伟 +5 位作者 朱康顺 黄明声 柏沙美 江新青 单鸿 杨蕊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观察磁粒子和荧光染料双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大鼠急性损伤肝组织的示踪。方法以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和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l)标记永生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UE7T-13)。普鲁士蓝染色检测细胞内铁,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观察磁粒子和荧光染料双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大鼠急性损伤肝组织的示踪。方法以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和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l)标记永生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UE7T-13)。普鲁士蓝染色检测细胞内铁,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M-Dil标记阳性率。建立12只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将标记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大鼠,未标记细胞移植入对照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前3h、移植后3h、3天、5天、7天应用MR T2*W、T2*map对大鼠活体成像,获得肝脏R2*值。并与肝脏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和CM-Dil荧光表达情况对照。结果双标细胞的SPIO-PLL标记率接近100%,流式细胞仪检测CM-Dil标记阳性率达99.97%。实验组细胞移植后3天、5天肝脏R2*值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t=7.282、7.608,P均<0.01),对照组细胞移植后各时间点与移植前比较,R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9,P>0.05)。普鲁士蓝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病变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红色荧光阳性细胞与普鲁士蓝阳性细胞分布基本一致。结论 SPIO和CM-Dil可有效标记人永生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UE7T-13),不影响细胞增殖能力,临床应用型1.5T MR可对磁粒子标记的UE7T-13进行肝归巢活体示踪,CM-Dil有助于证实存活干细胞的肝内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磁共振成像 移植 氯甲基苯甲酰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在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名安 姜在波 +6 位作者 钱结胜 黄明声 李征然 刘涛 庞鹏飞 张有用 单鸿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肝门区狭窄6例,多发性狭窄10例。确诊后均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术前均给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23例,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肝门区狭窄6例,多发性狭窄10例。确诊后均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术前均给予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同时对狭窄部位配合球囊扩张,胆道引流持续6个月。支架选用胆道塑料支架(内涵管,18例)或金属管(5例),支架术后继续放置引流管行胆道引流1周。结果 23例患者中治愈14例(61%),复发9例(39%)。其中置入胆道内涵管18例,12例治愈(67%);置入金属支架5例,2例治愈。7例吻合口狭窄患者,6例治愈;6例肝门区狭窄患者,4例治愈;10例多发性狭窄患者,4例治愈。结论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术是一种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可使大部分胆管狭窄患者脱离引流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胆管狭窄 支架置入术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静静 王劲 +6 位作者 姜在波 胡冰 颜荣华 何炳均 梁莹莹 任泠斓 单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490-2494,共5页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PTC或ERCP及病理结果确诊的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23例,对其平扫、增强MR和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 目的探讨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管病变(ITB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PTC或ERCP及病理结果确诊的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23例,对其平扫、增强MR和MRCP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根据胆管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将ITBL分为肝门型(Ⅰ型)、弥漫型(Ⅱ型)和肝内型(Ⅲ型)。Ⅰ型13例,MRI示12例胆管壁增厚,11例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不扩张,且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MRCP主要表现为胆总管、肝总管、汇合部、左右肝管及其二级分支胆管显影不良或不显影。Ⅱ型8例,MRI示7例管壁增厚,6例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不扩张,且伴有供肝肝总管、汇合部及左和(或)右肝管管腔内胆泥形成;MRCP主要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广泛的不规则狭窄或扩张,胆管间断显影。Ⅲ型2例,MRI示供体肝总管及胆总管管腔均不扩张,管壁未见增厚;MRCP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扩张不成比例、粗细不均呈"串珠"样。结论肝移植术后ITBL以Ⅰ型和Ⅱ型常见。MRI在观察肝门部胆管管壁,管腔扩张程度及腔内容物有一定优势,而MRCP可全面观察胆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提供整体信息;二者结合有助于ITBL的诊断及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管病变 磁共振成像 胰胆管造影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汁瘤形成6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曾昭吝 蔡明岳 +4 位作者 黄文薮 郭永建 陈俊伟 王皓帆 朱康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肝动脉栓塞术(TAE)后胆汁瘤形成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3月行TACE/TAE后形成胆汁瘤的6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有无临床症状、胆汁瘤的治疗方式及...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肝动脉栓塞术(TAE)后胆汁瘤形成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3月行TACE/TAE后形成胆汁瘤的6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有无临床症状、胆汁瘤的治疗方式及临床转归。结果 63例患者中,52例胆汁瘤发生于TACE术后4周~3个月,占82.5%,11例胆汁瘤发生于TACE/TAE术后3~6个月,占17.5%。63例胆汁瘤形成患者中48例(76.2%)无临床症状,其胆汁瘤直径(2.64±2.20)cm;有症状胆汁瘤15例,胆汁瘤直径(6.98±6.57)cm,有无症状者胆汁瘤大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8例无症状胆汁瘤影像学随访时间37 d至49个月,其中30例(62.5%)大小无变化,13例(27.1%)缩小,3例(6.3%)消失,1例增大,1例胆汁瘤直径3.8 cm、临近肝包膜,发生破裂形成胆汁性腹膜炎,1周后死于感染性休克、肝功能衰竭。有症状胆汁瘤15例临床表现有黄疸2例,发热11例,黄疸并有发热2例。均行穿刺置管引流,11例(71.3%)缩小,4例消失;14例临床症状缓解后拔管,置管时间53 d^11个月,1例合并缺血性胆道狭窄,持续引流18个月仍反复发热。结论胆汁瘤作为TACE/TAE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4周~3个月。无症状者,应定期影像随访,对有症状或临近肝包膜较大的胆汁瘤,应及时穿刺置管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胆汁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GD4C修饰的铁蛋白纳米笼用于大鼠肝星状细胞的靶向药物输送 被引量:1
8
作者 贺立 张君 +4 位作者 吴春 夏旭辉 刘刚 李丹 单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950-2953,共4页
目的:制备RGD4C修饰的铁蛋白纳米笼(RGD4C-FRT),并用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的靶向药物输送。方法:对RGD4C修饰的人铁蛋白H亚基进行表达和纯化;采用离子通道的方法,将阿霉素(Dox)包裹到RGD4C-FRT空腔,即为RGD4C-FRT-Dox;荧光显微镜检... 目的:制备RGD4C修饰的铁蛋白纳米笼(RGD4C-FRT),并用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的靶向药物输送。方法:对RGD4C修饰的人铁蛋白H亚基进行表达和纯化;采用离子通道的方法,将阿霉素(Dox)包裹到RGD4C-FRT空腔,即为RGD4C-FRT-Dox;荧光显微镜检测RGD4C-FRT-Dox对HSC-T6的靶向性。结果:透射电镜检测显示,RGD4C-FRT为中空球形、粒径均一、分散性好;RGD4C-FRT和RGD4C-FRTDox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57 nm和20.13 nm;RGD4C-FRT-Dox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7.32%和15.88%;HSC-T6对RGD4C-FRT-Dox有明显摄取,并且能够被RGD4C-FRT空载体阻断。结论:RGD4C-FRTDox对HSC-T6有特异靶向性,可进一步在动物水平验证其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铁蛋白纳米笼 整合素ΑVΒ3 靶向药物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