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训诂学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关系
1
作者 彭玉平 杨金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训诂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又在其整体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的批评史研究提供正确的认知前提。但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分强调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整体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偏离学科的发展方... 训诂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又在其整体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的批评史研究提供正确的认知前提。但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分强调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整体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偏离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制约到整个学科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中国文学批评史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大众的古代学问——读“刘逸生小札系列
2
作者 董上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刘逸生系列 书评 唐诗 宋词 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总集凡例与文体批评 被引量:7
3
作者 何诗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3-149,共7页
明清总集凡例蕴含着丰富的文体批评内容。总集分体编次的传统,使文体分类和序次同时具有了编纂体例意义,这通常会在凡例中得到阐发。总集凡例因此成为研究文体分类思想的重要文献。一些具有选本性质的总集,其作品的取舍标准,体现了编纂... 明清总集凡例蕴含着丰富的文体批评内容。总集分体编次的传统,使文体分类和序次同时具有了编纂体例意义,这通常会在凡例中得到阐发。总集凡例因此成为研究文体分类思想的重要文献。一些具有选本性质的总集,其作品的取舍标准,体现了编纂者对相关文体的起源、功用、体性特征、发展演变、审美风格等的综合评判,这种评判一般也会在凡例中明确揭示。因此,研究明清文体学和文学批评,对总集凡例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集凡例 文体批评 文体分类 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期间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59,共7页
1949年革命胜利后不但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各种形式长时间"残存",而且鸳鸯蝴蝶派作家也多数仍以笔耕为业。虽然成绩未必可以高评,但作为一个曾经风云际会的文人群体,鸳蝴派在建国后十七年间仍然存在。其"流风余韵"直... 1949年革命胜利后不但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各种形式长时间"残存",而且鸳鸯蝴蝶派作家也多数仍以笔耕为业。虽然成绩未必可以高评,但作为一个曾经风云际会的文人群体,鸳蝴派在建国后十七年间仍然存在。其"流风余韵"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才彻底消失。自新文学运动肇兴以来,鸳鸯蝴蝶派文学始终受到五四知识分子的贬抑与排斥。1949年后机关报政权通过新组织制度、出版制度发动了对鸳鸯蝴蝶派的打击,平、津两地鸳蝴作家受损严重。1952~1955年,鸳蝴作家沉寂无言,一片凋零。1956年毛泽东发动整风,鼓励知识分子"鸣""放"。鸳蝴文人处境得到披露并获明显改善。不过,这种复苏毕竟来得太迟,新的鸳蝴创作已只能充作文坛点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蝴蝶派 延安文人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五四论述”与“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卫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81,共9页
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类"五四论述",一是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的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二是批判五四新文化理念自身,批判者分别受到新儒学和后学的启发。三是梳理五四新文化理念的知识谱系,... 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类"五四论述",一是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的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二是批判五四新文化理念自身,批判者分别受到新儒学和后学的启发。三是梳理五四新文化理念的知识谱系,其中又有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别。这三类"五四论述"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立场和评价标准,使"现代文学研究"获得了"当代性",但也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感脱节以及理论的当代性与现实的当代性错位等问题。为了推进现代文学研究,我们还需深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新的"五四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论述 现代文学研究 当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供使句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街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65,共6页
供使句是介于表层非宾格句和使动句之间的一种句式,供使句式义是其内部构成限制的根本原因,这一句式义还说明了供使句的基本体特征,其体特征又与其主语的指称特征相关。供使句和某些非供使句,虽用法和功能有相似之外,但结构不同,是不同... 供使句是介于表层非宾格句和使动句之间的一种句式,供使句式义是其内部构成限制的根本原因,这一句式义还说明了供使句的基本体特征,其体特征又与其主语的指称特征相关。供使句和某些非供使句,虽用法和功能有相似之外,但结构不同,是不同的句式。供使句可看成是使动句的一个次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使句 表层非宾格句 使动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隐士作家的自由价值观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海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17-123,共7页
宋代隐士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 :借鉴其“相对”的思想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实际问题 ;取其快意原则以乐观地生活 ,而不取其弃圣绝知、返归朴野、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等过于极端的观念或态度。他们以文化... 宋代隐士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 :借鉴其“相对”的思想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实际问题 ;取其快意原则以乐观地生活 ,而不取其弃圣绝知、返归朴野、形同槁木、心如死灰等过于极端的观念或态度。他们以文化活动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隐士 自由价值观 隐逸文化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诗学对契合论的接受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5-150,共6页
"契合"是象征主义的重要范畴,有诗艺、审美方式和超验本体三层含义,分别诉诸人的内部感官之间、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界、此在与超验世界的交感应和。中国现代诗学立足于自己的审美语境,并受到本土文化传统或隐或显的牵制和影响... "契合"是象征主义的重要范畴,有诗艺、审美方式和超验本体三层含义,分别诉诸人的内部感官之间、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界、此在与超验世界的交感应和。中国现代诗学立足于自己的审美语境,并受到本土文化传统或隐或显的牵制和影响,主要从修辞技巧和审美方式来接受西方象征主义契合论,逐渐剥离原本复杂多元的含义而演变为具体、明晰的诗艺论和通感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合 象征主义 中国新诗 接受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经学与文章之学 被引量:2
9
作者 何诗海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6,共7页
唐代经学衰微,经学对文章之学的影响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唐代经学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唐代每一次文章变革思潮都是经学思想高涨的产物。《五经正义》等经学著作中有许多研究文体、探讨文势的内容,是唐代文章学的重要组... 唐代经学衰微,经学对文章之学的影响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唐代经学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唐代每一次文章变革思潮都是经学思想高涨的产物。《五经正义》等经学著作中有许多研究文体、探讨文势的内容,是唐代文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文章学 文体 文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戏剧的版本形态与表演形态--以《拜月亭》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戚世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4,共10页
从不同文本的版本比较中发现问题,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以往的戏剧版本研究,多注意各版本之间内容上的不同,仍多借用传统校勘学的手法来比勘字句,与诗文、小说的版本校勘方法相同,未能凸显剧本作为戏剧表演的案头文字的本... 从不同文本的版本比较中发现问题,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以往的戏剧版本研究,多注意各版本之间内容上的不同,仍多借用传统校勘学的手法来比勘字句,与诗文、小说的版本校勘方法相同,未能凸显剧本作为戏剧表演的案头文字的本质特点。通过对《拜月亭》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其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藉以挖掘文本形态变化背后的表演形态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月亭》 版本 表演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论古代笔记中的训诂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焕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72-76,共5页
我国古代的笔记中保存着丰富的训诂资料。其中既保存了先秦两汉的古训,也阐明了许多词语的新义以及近代的方言俗语,是训诂学中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新领域。
关键词 汉语 词语 词义 训诂内容 训诂资源 训诂特点 古代笔记 训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文学观念中的清美意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海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9-123,共5页
清是苏轼频繁使用的美词。在苏轼的审美意识中 ,清是远仕途而近自然的生存形态 ,是超旷脱俗的精神形态 ,是雅洁新美的话语形态。可从清人清境、清神清趣。
关键词 苏轼 文学观 审美意识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西里远征之后的叙事策略与政治--修昔底德《战争志》第8卷释义
13
作者 魏朝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139,共8页
"演说"是修昔底德《战争志》最突出的叙事法则,也是雅典民主政制的象征,但是《战争志》惟独第8卷不见"演说"。文章根据修昔底德的叙事策略,阐明"演说"的缺席意味着雅典政治品性在西西里远征失败后已演变... "演说"是修昔底德《战争志》最突出的叙事法则,也是雅典民主政制的象征,但是《战争志》惟独第8卷不见"演说"。文章根据修昔底德的叙事策略,阐明"演说"的缺席意味着雅典政治品性在西西里远征失败后已演变成斯巴达式的"审慎"和"畏惧",并进而论述阿尔克比亚德的"恢复"、雅典式的"审慎"和"最佳政体"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说 审慎 畏惧 恢复 最佳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人深思的误读——重读王国维所想到的
14
作者 程文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1期124-129,共6页
关键词 王国维 文学革命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陈寅恪 《红楼梦评论》 误读 郭沫若 新文学家 写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学学科基点的深化和创新
15
作者 王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2-117,共6页
文艺学的学科基点 ,经历了确立、偏离与复位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关键任务 ,是深化和创新。即以坚持存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原理为前提 。
关键词 文艺学 学科基点 文学语言 审美意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