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4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山大学中文系整理珍藏的“蒙古车王府曲本”
1
《学术研究》 1960年第5期52-52,共1页
中山大学中文系三、四年级同学四十多入在党总支直接领导下和校内外各方面的关怀支持下,自今年二月初开始,经过二个多月的奋战,在四月初已基本上完成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所珍藏的"蒙古车王府曲本"的整理任务,包括全部珍藏的1,68... 中山大学中文系三、四年级同学四十多入在党总支直接领导下和校内外各方面的关怀支持下,自今年二月初开始,经过二个多月的奋战,在四月初已基本上完成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所珍藏的"蒙古车王府曲本"的整理任务,包括全部珍藏的1,680本曲本的编目、清理、查对、编写每个曲本的故事提要和题记工作,同时初审选定思想内容比较健康、有益,而且在艺术研究上有价值的近一千个曲本,加以整理、校勘、标点和撰写前言。现在,收有全部曲本题记共约二十万字的"车王府曲本总目提要"一书已编写完成。第一批经过审定准备先行出版的曲本共三百六十本,约一百七十四万字,此外各集的前言共约十万字,也已整理定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王府曲本 中文系 中山大学 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政治与学术关系考论——以罗振玉为中心兼及其与王国维之关系
2
作者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54,共16页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政治史和学术史上,罗振玉都是不可忽略的人物。辛亥革命后,他寓居日本京都八年,其间他多次回国,深度参与筹划了张勋复辟。1919年后,先后寓居天津、大连等地,积极参与筹建伪满洲国并任监察院院长。罗振玉的遗民之心与...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政治史和学术史上,罗振玉都是不可忽略的人物。辛亥革命后,他寓居日本京都八年,其间他多次回国,深度参与筹划了张勋复辟。1919年后,先后寓居天津、大连等地,积极参与筹建伪满洲国并任监察院院长。罗振玉的遗民之心与复辟之志在民国的政治背景下,能够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故其着眼国家学术,投身学术传古,通过编印大量新出文献,为建构新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罗振玉的学术传古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学术兴趣,而兼有传承文化于将坠之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振玉 政治 学术 复辟 遗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与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古文字学”教学改革初探
3
作者 杨鹏桦 杨泽生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48,70,共8页
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传承发展冷门绝学、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古文字学的发展应基于“冷门绝学”的特质,以构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并将数字人文作为主要实现路径。在古文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本科阶段“古文字学”... 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传承发展冷门绝学、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古文字学的发展应基于“冷门绝学”的特质,以构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并将数字人文作为主要实现路径。在古文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本科阶段“古文字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学科基础知识体系的教学,而数字人文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数字人文成果推动“古文字学”课程教学改革,可以通过搭建“数字人文+古文字学”知识网络整合各主要知识模块的数字资源,再从线上线下教学的协调、传统讲解与互动实践的融合两方面探索教学场域的创新性调整。针对技术成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从解释原理、检验成果、追根溯源等方面予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数字人文 古文字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与民国大学之关系——以王国维与北京大学的离合关系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彭玉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126,共18页
大师与大学的关系自来是研究民国学术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自1916年末长北京大学之后,鉴于"罗王学派"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上的标志性意义,一意邀请王国维加盟北大,先后六次或以函件邀请、或派专人面请、或请他人劝请,而王国维... 大师与大学的关系自来是研究民国学术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自1916年末长北京大学之后,鉴于"罗王学派"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上的标志性意义,一意邀请王国维加盟北大,先后六次或以函件邀请、或派专人面请、或请他人劝请,而王国维则经历了从坚辞到勉强受聘的过程。因为北大当时的至尊地位、学生的驯良可教以及在古物学等领域丰富的学术资源等,使得王国维愿意与其保持一线之关系。但北大的民国政府背景、过于强烈的政治色彩、以白话诗文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及错综复杂的学派纷争,又使得王国维努力与其保持着疏离的姿态,并最终因为北京大学考古学会的一则《保存大宫山古迹宣言》,而宣称与北大决裂。但王国维对于政治色彩淡薄、学术流派单一的仓圣明智大学与清华学校,则有着明显的认同,王国维与北大及其他大学的离合因缘,同时也承载着罗振玉的思想和情绪。考察王国维与民国大学的关系,对于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民国年间政治与学术的纠葛、新旧文化的矛盾以及学术流派的分野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蔡元培 罗振玉 北京大学 罗王学派 章门弟子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南蓢闽方言岛音系中的两个层次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小枫 许冬晖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68,共13页
以广东中山闽方言岛中的南蓢闽方言岛语音系统为考察点,分析并描述了中山闽方言岛语音系统中属于岛方言"自源层次"的白读音系,与来自包围方言的"异源层次"的文读音系,这两个层次之间共存并用,分工协作,互相影响的... 以广东中山闽方言岛中的南蓢闽方言岛语音系统为考察点,分析并描述了中山闽方言岛语音系统中属于岛方言"自源层次"的白读音系,与来自包围方言的"异源层次"的文读音系,这两个层次之间共存并用,分工协作,互相影响的语言风貌;并以此考察岛状双方言区中岛方言与包围方言之间互相渗透的基本表现,探索方言岛的演变与消亡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渗透 南蓢 闽方言岛 音系 自源层次 异源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视野下的诗学系统——《六艺流别·诗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承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111,共11页
明代黄佐《六艺流别》以六艺为宗,把经典之源与后代文体之流建构为分级分支衍生的系统,它以“文体树状图”的阐释模式,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简洁而直观地表达出“文本于经”语境下文体族群的繁衍关系。这种文章总集的著述形态在中国古代... 明代黄佐《六艺流别》以六艺为宗,把经典之源与后代文体之流建构为分级分支衍生的系统,它以“文体树状图”的阐释模式,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简洁而直观地表达出“文本于经”语境下文体族群的繁衍关系。这种文章总集的著述形态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独树一帜。《六艺流别》以《诗》艺源流建构了一个经学视野下的诗学体系模式。它以《诗》为六艺之首,摹拟解经体解诗,并采用评点、说明类的副文本形式,反映了以文章学为本位的立场。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关于早期文体的阐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也具有多解性和偶然性。《六艺流别》对早期文体阐释的长处与弊端均颇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佐 《六艺流别》 经学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本体性反思与中国电影美学重建的现实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林侠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6,共7页
21世纪数智时代改变了电影的生存状态,“电影是什么”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实践的角度说,叙事对于电影至关重要,然而在西方电影理论中始终未能充分展开。叙事包括了认知、回忆、想象、思辨等人类全部心理活动,能够实现内部元... 21世纪数智时代改变了电影的生存状态,“电影是什么”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实践的角度说,叙事对于电影至关重要,然而在西方电影理论中始终未能充分展开。叙事包括了认知、回忆、想象、思辨等人类全部心理活动,能够实现内部元素的自我调节。当下中国电影美学重建存在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可能。中国美学作为重要资源,在进入电影领域时需要在真实感、复杂性上做出必要的调整,这是电影作为现代叙事媒介的本质所决定的。同时,中国美学融入电影,意味着抒情传统与现代叙事的结合,由此形成“因情生事”的另一种叙事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性 中国美学 抒情传统 “因情生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家浜》阿庆嫂原型演变释读
8
作者 张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及其前身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形象,系从原型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改换性别而来。在如此“变性记”的背后,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大众之法”之间反复发生的龃龉、竞争与调适。其中,“新人叙事学”并未主导... 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及其前身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形象,系从原型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改换性别而来。在如此“变性记”的背后,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大众之法”之间反复发生的龃龉、竞争与调适。其中,“新人叙事学”并未主导英雄的叙事建构,江湖风情、义气及“斗”之喜剧机制三重“大众之法”共同介入《芦荡火种》对原型人物的删改与虚构,《沙家浜》则以革命对“大众之法”予以双重再调适。阿庆嫂作为经典形象的形成,孕育了社会主义文艺在英雄叙述方面不可多得的艺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家浜》 阿庆嫂 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那份荡气回肠的坚韧和生气——读张欣的《如风似璧》
9
作者 谢有顺 张琦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张欣是中国当代城市文学写作的开拓者之一,而且在写作中持续思索和探求城市文学的真谛。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城市的各种光影,但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像《如风似璧》这样精心、深情地将广州这座城市置于小说舞台的中央。《如风似璧》是有积... 张欣是中国当代城市文学写作的开拓者之一,而且在写作中持续思索和探求城市文学的真谛。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城市的各种光影,但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像《如风似璧》这样精心、深情地将广州这座城市置于小说舞台的中央。《如风似璧》是有积累和沉淀的,其细节紧实,叙事活泛,更是一次有呼吸感、有生命力的写作。在此,张欣一改以往在现代都市中书写饮食男女的方式,转而深入广州繁复动人的民国历史,在实在之物中挖掘生生不息的市民精神,探寻生命的坚韧与人性的幽微。她写出了“一丝风都没有”的凉意,更写出了个体对抗世界无常时挣扎着活下去的炽热。这样的书写方式,看似是从当下回撤至历史深处,其实却并不是怀旧的、沉湎的,而是充盈着现代精神,并借此想象了城市生活的更多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精神 民国历史 饮食男女 书写方式 活下去 现代都市 坚韧 生生不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经验与日常中国——读魏微
10
作者 郭冰茹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4,80,共7页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瞭望将...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a在由无数个不确定的瞬间连缀而成的人类历史中,张爱玲用“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建立起人与时代的连接。然而什么是“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如何处理这些“古老的记忆”却是见仁见智的,它取决于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和看世的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张爱玲 文学观念 看世眼光 个人经验 时代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与中国当代文学——论汪曾祺《菰蒲深处》的虚实之辨
11
作者 张均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共8页
《菰蒲深处》是汪曾祺出版于1993年的短篇小说集,书名取自高邮诗人秦少游“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集中囊括汪氏一生多数名作,内容皆系对故乡高邮的回忆。其中,有一批刻画“引车卖浆者流”的小说尤引人注目,如《鸡鸭名家》《... 《菰蒲深处》是汪曾祺出版于1993年的短篇小说集,书名取自高邮诗人秦少游“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集中囊括汪氏一生多数名作,内容皆系对故乡高邮的回忆。其中,有一批刻画“引车卖浆者流”的小说尤引人注目,如《鸡鸭名家》《异秉》《鉴赏家》《八千岁》《晚饭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千岁 菰蒲深处 鸡鸭名家 鉴赏家 异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精神与新主流电影的话语形态
12
作者 陈林侠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68,共9页
中国精神具有鲜明的当下性、现实性与政治性,在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促成中国精神认同,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感性叙述,尤其离不开后发性现代艺术与具有国际传播力的电影。2009年《建国大业》的示范效应形成的新主流电影,在当下中国电影格局... 中国精神具有鲜明的当下性、现实性与政治性,在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促成中国精神认同,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感性叙述,尤其离不开后发性现代艺术与具有国际传播力的电影。2009年《建国大业》的示范效应形成的新主流电影,在当下中国电影格局中占据优势。新主流电影给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产生了影响当下中国的话语力量,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抒写与传播中国精神的最佳媒介。新主流电影呈现出一种新的话语形态,即基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现代性主体,凸显个体与集体价值并重,彰显集体精神的国家意志以及开放包容的世界性与未来意识。在微观层面上,新主流电影注重塑造具有现代性主体意识的人物,以自主性的意志力表现政治信仰,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自为性。在中观层面上,新主流电影强调新集体主义,以责任伦理的家国寓言有效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宏观层面上,新主流电影构筑了一个清除东方主义文化记忆的“中国—非西方”之地,并以新时代新农村为背景,从生命体的角度理解宇宙本体,建构出一个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展现出新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精神 新主流电影 现代性主体 新集体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原》与改革开放文学之“革命重述”
13
作者 张均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9,共12页
《白鹿原》所叙中国革命及革命者在陕西历史上多有可考原型,但《白鹿原》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时代文学中解构革命最为有力的作品。这主要因为作者在选择历史素材时有意识地封存了那些可以支撑革命情境、革命正义与革命信仰的大量史实,导致... 《白鹿原》所叙中国革命及革命者在陕西历史上多有可考原型,但《白鹿原》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时代文学中解构革命最为有力的作品。这主要因为作者在选择历史素材时有意识地封存了那些可以支撑革命情境、革命正义与革命信仰的大量史实,导致革命沦为无根之木。所以如此,与当年急欲改变自身文学处境的陈忠实对“告别革命”认识装置的契合与迎合有关。如此“革命重述”既是复活历史,更是制作历史,客观上也持久地介入了当代中国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陈忠实 革命 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写作与当代文学史的重写路径
14
作者 郭冰茹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在当下多元共生的文化生产语境中,关于地方文学和地方写作的讨论让文学中的地方性问题一枝独秀,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以广东为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于2016年提出“粤派批评”的概念,随后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启动“粤派批评丛书”... 在当下多元共生的文化生产语境中,关于地方文学和地方写作的讨论让文学中的地方性问题一枝独秀,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以广东为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于2016年提出“粤派批评”的概念,随后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启动“粤派批评丛书”的编辑和出版工作;2018年的《花城》笔会上,杨庆祥、陈培浩等青年批评家酝酿了“新南方写作”概念,这一概念在《当代作家评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南方文坛》《广州文艺》等期刊的推动下,迅速发酵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学事件;2023年,多卷本《广东文学通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又产生了“湾区批评”的概念。这些正在进行着的文学生产,虽然从批评、创作和文学史写作三个不同的向度展开,但共同指向的是文学中的“地方”,这意味着地方性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区批评 当代文学史 地方写作 粤派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散曲“嘲体”考论
15
作者 黎国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共12页
元明清散曲中尚存“嘲体”作品300余首,它们渊源于古代以诗、偈、词等韵语作“嘲”的文学样式和艺术样式,经历了元代初创、明代全盛、清代衰亡的发展过程。就内容而论,“嘲体”散曲可分嘲人之作、嘲物之作、嘲事之作、杂嘲之作四个大类... 元明清散曲中尚存“嘲体”作品300余首,它们渊源于古代以诗、偈、词等韵语作“嘲”的文学样式和艺术样式,经历了元代初创、明代全盛、清代衰亡的发展过程。就内容而论,“嘲体”散曲可分嘲人之作、嘲物之作、嘲事之作、杂嘲之作四个大类;就风格而论,主要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语言俚俗,调笑滑稽,讽刺辛辣,此外亦有雅致、清丽、洒脱、狂放、沉郁之辞;就作家而论,贡献较大者则有曾瑞、赵彦晖、汤式、陈铎、陈所闻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 散曲 嘲体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史视野下“戏曲选本”的概念生成与跨学科研究
16
作者 陈志勇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9-176,共8页
戏曲选本的编刻、流通和阅读,是明清剧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出戏曲史变迁脉络。审视百年以来的“戏曲选本”研究史,学界存在概念内涵与外延理解的明显分歧,很大程度影响了相关学术成果的产出。重勘概念生成史及其研究范围的模糊地带,... 戏曲选本的编刻、流通和阅读,是明清剧坛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出戏曲史变迁脉络。审视百年以来的“戏曲选本”研究史,学界存在概念内涵与外延理解的明显分歧,很大程度影响了相关学术成果的产出。重勘概念生成史及其研究范围的模糊地带,有助于从“还原”与“再构”两个层面厘清戏曲选本的边界。以百年学术史的成就启示和存在问题为起点,前瞻戏曲选本的研究进境,则可在深化文献学研究基础上,将“选本现象”与“文本内涵”、中观探讨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兼取戏曲史、书籍史、阅读史、图像学、表演艺术学、文本社会学的多重视野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选本 研究回顾 概念复勘 进境前瞻 方法论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部法”视野下戏曲书归类的分歧及其逻辑涵蕴——以明清公私综合书目、书志为中心的考察
17
作者 陈志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3,共19页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和私人皆藏有丰富的戏曲类书籍。各家藏书目是否著录戏曲,或在经史子集之内,还是之外另立新目著录,映照出知识精英对戏曲文体特征和书籍性质的认知与判断。在“四部分类法”...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和私人皆藏有丰富的戏曲类书籍。各家藏书目是否著录戏曲,或在经史子集之内,还是之外另立新目著录,映照出知识精英对戏曲文体特征和书籍性质的认知与判断。在“四部分类法”视野下,目录学家依据“因近附类”和“向内识类”两种理路完成戏曲的定位与归类。戏曲在公私书目中从“四部”皆可入到基本固定在“集部·词曲类”的归类变化,是目录学和官学双重知识体系下戏曲文体观念作用的结果,体现出戏曲与图书分类、戏曲与知识管理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分类法 戏曲书归类 文体观念 藏书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文史融通观念的内在理路
18
作者 刘湘兰 陈柏安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61,共9页
文史融通不同于文史混沌一体,而是有着清晰的学术范畴与内在理路。章学诚批评正史“标《文苑》而止叙文人行略”的史法,强调文苑传应承担起“以文传人”“发明道要”的史学功能,呼吁史书应设置史官传以揭示“史学渊源,作述家法”,要求... 文史融通不同于文史混沌一体,而是有着清晰的学术范畴与内在理路。章学诚批评正史“标《文苑》而止叙文人行略”的史法,强调文苑传应承担起“以文传人”“发明道要”的史学功能,呼吁史书应设置史官传以揭示“史学渊源,作述家法”,要求明确文士与史臣在正史列传中的身份认同,皆是基于文学与史学为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这一观念。“以集辅史”是章学诚将文学与史学融通贯一的重要理论。章学诚的史学思想跳出言、事分书的早期史学传统,将文集与史书视为“花”与“果”的关系,呈现了文史融通观念的内在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苑传 史官传 以集辅史 文史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教材中成语的系统考察——基于31册综合(读写)教材与《大纲》的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周小兵 程燕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104,共8页
本文系统考察31册汉语作为二语教材中成语的选用情况,并与《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简称《大纲》)进行对比,发现教材成语的选用和等级跟《大纲》相去甚远,越级和超纲的成语过多。再将教材、《大纲》和母语者语料库进行对比,发现... 本文系统考察31册汉语作为二语教材中成语的选用情况,并与《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简称《大纲》)进行对比,发现教材成语的选用和等级跟《大纲》相去甚远,越级和超纲的成语过多。再将教材、《大纲》和母语者语料库进行对比,发现教材、《大纲》的成语多半不是汉语母语者使用的高频成语,且《大纲》成语等级分布不够合理。最后认为《大纲》成语的修订应考虑3个方面:调整等级,更新选取成语的语料库,统一收录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越级 超纲 共选 词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基与谶纬术数关系平议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松芳 范颖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与谶纬术数的关系,是理解与评价刘基的一个重要因素。迄来论者,或为之撇清,或妄加傅会,而所引证的材料,多为不可信不可用的传闻之词。本文通过考察一批新发现的可信可用材料,认为刘基以儒家正道为体,对于谶纬术数,抱持一种可信之、可习... 与谶纬术数的关系,是理解与评价刘基的一个重要因素。迄来论者,或为之撇清,或妄加傅会,而所引证的材料,多为不可信不可用的传闻之词。本文通过考察一批新发现的可信可用材料,认为刘基以儒家正道为体,对于谶纬术数,抱持一种可信之、可习之、可用之,然亦可弃之的活泛态度。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与评价刘基,对于牵涉谶纬术数的其他文学史上人物的理解与评价,也颇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基 谶纬术数 评价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