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脉冲经巩膜激光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前瞻性多中心观察研究
1
作者 林凤彬 胡白玉 +7 位作者 凌绮莹 宋云河 高新博 张英哲 陈瑜 段宣初 曾流芝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7-531,共5页
目的评估微脉冲经巩膜激光(MP-TSCP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拟行MP-T... 目的评估微脉冲经巩膜激光(MP-TSCP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拟行MP-TSCPC治疗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63例67眼,其中抗青光眼术后眼压未降40眼(占59.7%),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性青光眼4眼(占6.0%),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2眼(占3.0%),新生血管性青光眼8眼(占11.9%),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继发性青光眼3眼(占4.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眼(占9.0%),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眼(占6.0%)。采用ETDRS视力表及Goldmann压平眼压计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定义为末次眼压较基线降低>20%或眼压不变但使用的抗青光眼药物减少。结果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0,P<0.001),其中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眼压降幅为(43.7±20.7)%。术后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为2(0,3)种,较术前的3(2,3)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P=0.007)。术眼术后6个月BCVA(LogMAR视力)为1.40(0.52,2.70),较术前的1.40(0.70,2.70)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P=0.952)。术后6个月手术成功率为83.6%(56/67)。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瞳孔扩大(11/67)、结膜出血(11/67)、轻微前房炎症(1/67)、轻度睫状体脱离(3/67)、局部脉络膜脱离(1/67)和黄斑囊样水肿(1/67),均在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MP-TSCPC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青光眼 手术 多中心研究 微脉冲经巩膜激光治疗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被引量:1
2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5 位作者 祁勇军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叶湘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0,共4页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PE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制定了详细的专家推荐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3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4 位作者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张洪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MIGS联合手术方式,已被证实在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无白内障手术... 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MIGS联合手术方式,已被证实在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无白内障手术指征的中晚期PACG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对于该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SP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提出推荐性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术 周边虹膜切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的健康管理
4
作者 郑维鑫 陈子东 余敏斌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643,共7页
青光眼是世界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是导致失明的第二大病因。其发病隐匿、病程长,如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致盲。随着人口增长及老龄化加剧,青光眼患病人数逐年递增。青光眼患者对生存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看得见”,更要“看得好... 青光眼是世界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是导致失明的第二大病因。其发病隐匿、病程长,如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致盲。随着人口增长及老龄化加剧,青光眼患病人数逐年递增。青光眼患者对生存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看得见”,更要“看得好”,这对于青光眼防盲工作而言是十分艰巨的挑战。本文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展开剖析,阐述国内外青光眼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所获成果等,结合近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等相关文件,基于《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等各类诊疗规范要求,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光眼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机遇与解决思路,以期指导青光眼防盲工作,降低青光眼致盲率,提升我国眼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健康管理 慢病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的调节力训练仪对调节过度型视疲劳的治疗效果分析
5
作者 黄梓庭 钟菁 +5 位作者 李姬静 马静 刘昱 陈玮 罗一鸣 袁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9,共9页
目的分析基于虚拟现实(VR)的调节力训练仪对调节过度型视疲劳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正常受试者20人20眼和调节过度型视疲劳患者20例20眼。将本研究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 目的分析基于虚拟现实(VR)的调节力训练仪对调节过度型视疲劳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正常受试者20人20眼和调节过度型视疲劳患者20例20眼。将本研究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评估使用VR眼镜观看视频对人眼主观和客观视功能的影响,正常受试者佩戴VR眼镜观看2D视频30 min,在观看前后进行双眼调节/辐辏功能[调节反应、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泪膜功能(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和主观症状(视觉疲劳评分)评估,以及基础视觉健康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的测量。第2阶段观察VR眼镜调节力训练仪对主观和客观视疲劳指标的改善作用。将视疲劳患者分为传统训练组和VR训练组,每组各10眼,分别使用传统翻转拍和VR调节力训练器进行训练。通过与传统翻转拍相比,评估VR眼镜调节力训练仪对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辐辏功能、视疲劳评分、可接受度评分、系统可用性评分、BCVA、眼压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正常受试者使用VR眼镜连续观看2D视频30 min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远用眼位、近用眼位、AC/A、调节反应值、BCVA和眼压与观看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5、1.360、4.479、1.979、-1.249、-3.017、2.211,均P>0.05)。视疲劳评分观看前后均为(1.00±0.00)分。视疲劳人群使用VR调节力训练仪前后双眼调节灵敏度、主视眼调节灵敏度、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693、4.078、4.942,均P<0.05),其中训练后8周双眼调节灵敏度较训练后1周提高,训练后4周BCVA较训练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R训练组训练后平均泪膜破裂时间、首次泪膜破裂时间较训练前延长,BCVA较训练前提高,视疲劳评分较训练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传统训练组训练后主导眼调节灵敏度较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VR眼镜观看2D视频30 min不会导致主观和客观视疲劳症状。基于VR的调节力训练范式在调节过度型视疲劳人群中能够有效提高调节灵敏度,改善主观视疲劳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视疲劳 眼调节 调节力训练 翻转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6
作者 唐榕穗 田壹 +1 位作者 熊振 李旭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过siRNA及中和抗体拮抗内皮细胞GDF3,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评估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检测炎症/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分析免疫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实验变化。在CNV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注射shRNA靶向抑制GDF3,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面积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DF3在CNV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体外干预GDF3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及血管生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炎症/黏附分子表达(P<0.001),并显著减少免疫细胞黏附(P<0.001)和跨内皮迁移(P<0.001)。体内实验证实靶向抑制GDF3可显著抑制CNV的形成(P<0.001)并降低免疫细胞浸润(P<0.001)。【结论】靶向抑制GDF3可协同抑制内皮炎症反应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调控炎症微环境相关,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切开术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及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管理方案专家推荐意见
7
作者 张秀兰 潘晓晶 +8 位作者 柯敏 唐莉 谢琳 陶黎明 范肃洁 唐广贤 段宣初 原慧萍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房角切开术(G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尽管GT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前房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仍然是G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在处理... 房角切开术(G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尽管GT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前房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仍然是G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临床医生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规范。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影响临床医生对手术效果的判断,还可能对手术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详细、完整的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及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管理方案,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地处理并发症,推动MIGS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此国内部分青光眼治疗专家及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相关专家共同回顾既往文献,通过反复讨论,对GT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和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的管理方案达成一致性推荐意见,包括围手术期前房出血的定义、高危因素、转归,术前预防出血的方法、术中减少出血的方法、术后前房出血的管理,及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定义、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处理及转归等方面,以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治疗方案 并发症 前房出血 一过性眼压升高 微创青光眼手术 房角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与视觉健康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梓庭 袁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5-1162,共8页
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并让使用者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多种感官信息。近些年来,作为“元宇宙”这一融合虚拟世界、增强现实以及互联网的共享型虚拟空间概念所依赖的最基础的技术支撑,VR技术在... 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并让使用者体验虚拟三维场景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多种感官信息。近些年来,作为“元宇宙”这一融合虚拟世界、增强现实以及互联网的共享型虚拟空间概念所依赖的最基础的技术支撑,VR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VR技术对视觉健康一直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VR技术结合其环境沉浸性及三维成像等技术优势,给人们提供了通向“元宇宙”的关键钥匙,也能为低视力人群提供行为辅助抑或是在斜弱视患者康复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长时间使用VR设备可能会让使用者发生调节辐辏冲突,进而引发主观视疲劳,并且可能会使用户出现相关的干眼症状等不良反应。本文就VR技术对视觉健康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增强学界对VR技术及其在眼科领域应用的关注,并为VR技术在眼科及视觉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视疲劳 干眼 视觉健康 调节辐辏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路径网络的多病种精准视网膜血管网络分割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9
作者 张金泽 李嘉雄 +2 位作者 王耿媛 袁进 肖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0-1126,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眼底多病种的精准视网膜血管网络分割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眼底疾病的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眼底病患者829例及健康受试者146名...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眼底多病种的精准视网膜血管网络分割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眼底疾病的视网膜血管形态参数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眼底病患者829例及健康受试者146名的彩色眼底照相数据。将多路径分割网络进行微调,输入眼底图像血管分割公开数据集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及健康成人的彩色眼底照相数据进行训练,直至模型loss值不再下降,最终得到完成训练的多病种视网膜血管分割模型。应用本课题组之前开发的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分析方法,对受试者以黄斑为中心的彩色眼底图像进行分析,提取视网膜血管分型维数(D_(f))、血管面积比(VAR)、平均血管直径(D_(m))和扭曲度(τ)等形态特征参数,比较不同疾病组的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构建的多病种彩色眼底照相血管分割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0.98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95。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不同组间D_(f)校正、VAR校正、D m校正和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87、47.60、26.48、4.63,均P<0.001),其中AMD组、DR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组、视网膜色素变性(RP)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D_(f)校正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视神经炎组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组外其他所有疾病组VAR校正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E组、青光眼组、RP组、BRVO组和CRVO组D m校正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τ不受年龄和性别影响,无需校正。DR组和DME组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适用于眼底多病种的视网膜血管精准分割方法,该方法在视网膜多病种彩色眼底照相视网膜血管分割中均显示出高准确率。不同眼底疾病的视网膜血管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血管 人工智能 彩色眼底照相 形态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含防腐剂的降眼压药物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晶晶(综述) 葛坚(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31-1236,共6页
长期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尤其是含防腐剂的降眼压药物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眼表疾病,进而可能降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治疗依从性,也可能增加手术相关风险,最终影响青光眼的治疗效果。因此,青光眼的长期管理有必要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 长期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尤其是含防腐剂的降眼压药物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眼表疾病,进而可能降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治疗依从性,也可能增加手术相关风险,最终影响青光眼的治疗效果。因此,青光眼的长期管理有必要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为避免防腐剂带来的眼表毒性作用,近年来研发不含防腐剂的(PF)降眼压药物开始广受关注。PF-降眼压药物与其相应的含防腐剂药物相比,具有相似的药动学特性和生物等效性;同时,PF类药物的工艺设计可有助于降低眼表疾病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有助于提高疗效,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将针对PF-降眼压药物的发展历史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类药物使用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眼压 药物治疗 不含防腐剂 研究进展 未来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胁视力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瑾 黄文勇 +5 位作者 黎宇婷 张健 陈敏瑜 陈淑惠 刘嘉慧 黄圣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9-1007,共9页
【目的】基于简单易得的临床资料,开发并验证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威胁视力的视网膜病变(VTDR)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基层医院提供便捷有效的预测工具,以便早期识别和转诊高危人群。【方法】使用2017年至2020年广州糖尿病眼病研究中T2DM... 【目的】基于简单易得的临床资料,开发并验证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威胁视力的视网膜病变(VTDR)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基层医院提供便捷有效的预测工具,以便早期识别和转诊高危人群。【方法】使用2017年至2020年广州糖尿病眼病研究中T2DM患者临床数据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VTDR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用于评价模型的性能。使用k折交叉验证得到的平均ROC下面积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使用东莞眼科研究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建模集共纳入患者2161例,并发VTDR者135例(6.25%)。年龄(P<0.001,OR=0.927,95%CI:0.898~0.957)、体质量指数(P<0.001,OR=0.845,95%CI:0.821~0.932)与VTDR负相关,糖尿病病程(P<0.001,OR=1.064,95%CI:1.035~1.094)、是否使用胰岛素(P=0.045,OR=1.534,95%CI:1.010~2.332)、收缩压(P<0.001,OR=1.019,95%CI:1.008~1.029)、糖化血红蛋白(P<0.001,OR=1.484,95%CI:1.341~1.643)和血清肌酐(P<0.001,OR=1.017,95%CI:1.010~1.023)与VTDR正相关,均被纳入模型。ROC提示建模集和验证集中该模型预测VTDR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和0.762;Hosmer-Lemeshow检验(P>0.05)及校准曲线表明预测概率与观测概率具有较高一致性;DCA表明模型在建模集和验证集中均能产生净效益。【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是否使用胰岛素、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肌酐是VTDR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良好的预测效力,可以为基层医院早期识别和转诊VTDR提供科学依据,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临床价值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丽旭 陈擎宇 +2 位作者 袁钊辉 龙崇德 聂时淮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6-1021,共6页
【目的】探讨眼眶异物数字化放射摄影(DR)角膜缝环定位法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疑为眼部异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拟研究数量51例。同时做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和CT三维重... 【目的】探讨眼眶异物数字化放射摄影(DR)角膜缝环定位法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疑为眼部异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拟研究数量51例。同时做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和CT三维重建定位法,统计两种方法异物检出率,分析眼部异物的定位情况。【结果】采用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能分辨眼眶内异物者38例,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法能分辨眼眶内异物者46例,CT三维重建定位法准确率90.20%高于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准确率74.51%(P<0.05)。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能分辨出球内异物23例,CT三维重建定位法能分辨球内异物25例,其中CT三维重建定位法能分辨的球内异物最大径为(2.65±0.14)mm,低于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能分辨的球内异物直径(2.94±0.36)mm(P<0.05)。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显示异物点钟位、异物到水平面距离、异物到矢状面距离及异物到两侧角巩膜缘连线距离与CT三维重建定位法结果相比无差异(P>0.05)。采用CT三维重建定位法能比较清楚地分辨出眼内、外的40例高密度影;采用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有23例确定为眼球内高密度影,有15例高密度影无法确定是眼球内外(P<0.05)。【结论】对于眼眶内异物定位来说,CT三维重建定位法分辨率高,定位准确,能检测眼球内部细微金属颗粒,可做眼部异物定位的常规方法,同时对于少数在虹膜根部、睫状体部、悬韧带外侧部的小异物定位,需配合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来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异物 眼眶异物DR角膜缝环定位法 CT三维重建定位法 分辨率 高密度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泪道造影术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聂时淮 郭丽旭 +1 位作者 刘咏 陈荣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969-2973,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X射线摄影-泪道造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acryocystography,DR-DCG)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一步探究DR-DCG对术前评估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因泪道阻塞性疾病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913... 目的探讨数字X射线摄影-泪道造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acryocystography,DR-DCG)在泪道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一步探究DR-DCG对术前评估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因泪道阻塞性疾病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913例患者(1129眼)的DR-DCG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组913例(1129眼)泪道造影中,971眼显影清晰,占86.0%;(2)泪囊显影情况:泪囊增大55眼,正常438眼,缩小478眼;(3)泪道阻塞部位:泪囊前阻塞80眼,高位鼻泪管阻塞874眼,低位鼻泪管阻塞97眼;(4)泪道引流系统阻塞826例,占90.5%,泪道狭窄61例,占6.7%;(5)选择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的患者占62.3%,治愈902例,占98.9%。结论DR-DCG可以明确泪囊大小、泪道阻塞具体部位及其扩张程度,具有简便、直观的优点,对泪道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泪道造影术 泪道阻塞性疾病 治疗方式 临床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葡萄膜炎临床特征、诊断策略与分级标准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赖晓宇 段鸿飞 +4 位作者 陈珣珣 郭卉欣 廖庆华 陈茜 梁丹 《中国防痨杂志》 2025年第9期1204-1211,共8页
结核性葡萄膜炎(tubercular uveitis,TBU)是一种可独立存在的肺外结核,占全球葡萄膜炎病因的0.2%~32%,在我国约占葡萄膜炎的0.7%~4%。该病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但由于TBU缺乏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临床表现异质性高、诊断... 结核性葡萄膜炎(tubercular uveitis,TBU)是一种可独立存在的肺外结核,占全球葡萄膜炎病因的0.2%~32%,在我国约占葡萄膜炎的0.7%~4%。该病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但由于TBU缺乏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且临床表现异质性高、诊断延迟显著(平均11个月),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基于此,本文从TBU的临床特征与分类、诊断标准,以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诊断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结核科、呼吸科和眼科医生提供帮助,促进TBU的早期和规范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结核 疾病特征 分子诊断技术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