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兔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和血管新生 被引量:7
1
作者 吴伟 李朝阳 +2 位作者 王智崇 陆晓和 符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1-404,共4页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rhEGF)对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角膜上皮损伤及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5眼):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rhEGF)对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角膜上皮损伤及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只5眼):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速高捷组)、rhEGF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术后1 d开始分别滴速高捷、rhEGF和生理盐水,每天4次,观察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及新生血管面积变化。结果术后1 d,rhEGF组、速高捷组与NS组角膜上皮愈合率分别为(51.83±8.87)%、(39.35±6.92)%、(43.32±5.4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75,P=0.012),rhEGF组角膜上皮愈合率高于速高捷组(P=0.004)和NS组(P=0.041)。术后2 d、3 d,三组间角膜上皮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8 d,速高捷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58.27±5.42)mm2小于rhEGF组(79.98±8.63)mm2和NS组(77.16±12.59)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08)。术后8 d、12 d、15 d和21 d,三组间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hEGF早期(2 d内)较速高捷促进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作用明显,rhEGF和速高捷促进角膜新生血管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损伤愈合 新生血管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环素调控系统的ApoE-rtTA/TRE-HCV-C双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国柱 陈系古 +4 位作者 黄冰 单于 肖东 马芸 邓新燕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21-325,共5页
目的为了丰富现有的四环素调控系统的小鼠资源库,同时也为更好地研究目的基因HCV-C的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活体的动物模型,制备基于四环素调控系统原理的调控部分ApoE-rtTA的转基因小鼠,与反应部分TRE-HCV-C转基因小鼠,相互交配制作出双转... 目的为了丰富现有的四环素调控系统的小鼠资源库,同时也为更好地研究目的基因HCV-C的作用机制提供一个活体的动物模型,制备基于四环素调控系统原理的调控部分ApoE-rtTA的转基因小鼠,与反应部分TRE-HCV-C转基因小鼠,相互交配制作出双转基因小鼠。方法应用显微注射法将构建好的两种基因片段ApoE-rtTA及TRE-HCV-C分别注入超排的昆明母鼠的受精卵,再植入假母输卵管,出生动物及其后代经PCR初步筛选出阳性,将两者及阳性后代交配产生携带5只转基因鼠再经Western blot和RT-PCR在RNA和蛋白水平上进一步鉴定。结果产生了3只整合有ApoE-rtTA基因的首见鼠和125只阳性子代,以及产生了5只整合有TRE-HCV-C基因的首见鼠和16只阳性子代。PCR及Southern Blot证实上述阳性鼠确有转基因整合。将两者交配产生携带5只双转基因鼠。结论成功制备了携带有ApoE-rtTA及TRE-HCV-C转基因小鼠,建立了分别携带有这两种基因的鼠群,以及同时携带有两种基因的双转基因小鼠,为四环素调控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通用型的调控动物模型,同时也可利用四环素调控系统来研究HCV中的C基因对小鼠的作用,也是HCV-C基因功能研究及与肝细胞癌的关系的机制研究的一个有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 四环素调控反式激活子 四环素反应元件 丙肝病毒核心蛋白 转基因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HLA-Cw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青松 袁进 +1 位作者 周世有 陈家祺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4-516,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例中国汉族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来进行HLA-Cw基因分型。正常对照组来源于已知...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例中国汉族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来进行HLA-Cw基因分型。正常对照组来源于已知的研究资料。结果蚕蚀性角膜溃疡组HLA-Cw01、Cw02、Cw03、Cw04、Cw07、Cw08、Cw12、Cw14和Cw15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0.59%、2.94%、26.47%、5.88%、11.76%、17.65%、5.88%、2.94%和2.9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HLA-Cw与蚕蚀性角膜溃疡致病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蚀性角膜溃疡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 中国汉族人群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HLA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青松 袁进 +1 位作者 周世有 陈家祺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典型形态特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提取17例中国汉族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蚕蚀性角膜溃疡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典型形态特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提取17例中国汉族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基因组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进行HLA基因分型。结果在蚕蚀性角膜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中,HLA-DR17(3)基因频率分别为29.41%和5.58%(P<0.01,RR=7.05);HLA-DQ2基因频率分别为29.41%和12.34%(P=0.005,RR=6.77);HLA-DQ5基因频率分别为14.71%和15.33%(P=0.922,RR=0.95);HLA-A33基因频率分别为23.53%和8.95%(P=0.003,RR=3.13)。HLA-B58基因频率分别为20.59%和6.91%(P=0.002,RR=3.49);HLA-DQ0303基因频率分别为29.41%和5.79%(P<0.01,RR=2.96)。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HLA-DR17(3)和HLA-DQ2与蚕蚀性角膜溃疡的致病密切相关,与HLA-DQ5无相关性。研究同时发现HLA-A33、HLA-B58和HLA-DQ0303与蚕蚀性角膜溃疡致病可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蚀性角膜溃疡 人类白细胞抗原 中国汉族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幼龄豚鼠巩膜组织毒蕈碱受体五种亚型的表达
5
作者 刘琼 吴捷 +1 位作者 王新梅 曾骏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27-1330,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幼龄豚鼠眼巩膜组织毒蕈碱受体(M受体)五种亚型的表达。方法2周龄三色豚鼠6只,RT-PCR检测巩膜组织M受体亚型的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染色检测M受体的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豚鼠巩膜组织中有M受体五种亚型mRNA的表达,其中以M... 目的探讨正常幼龄豚鼠眼巩膜组织毒蕈碱受体(M受体)五种亚型的表达。方法2周龄三色豚鼠6只,RT-PCR检测巩膜组织M受体亚型的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染色检测M受体的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豚鼠巩膜组织中有M受体五种亚型mRNA的表达,其中以M1亚型的表达最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巩膜基质中可见到M受体五种亚型的表达绿色荧光,围绕在成纤维细胞核周围。结论豚鼠巩膜组织中存在M受体五种亚型,提示M受体参与调控眼球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免疫荧光 RT-PCR 巩膜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巩膜组织中M受体5种亚型表达的变化
6
作者 刘琼 于健 曾骏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94-898,共5页
目的探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中,巩膜组织中M受体5种亚型的表达变化。方法1~2周龄的三色豚鼠36只,随机分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组(FDM组,21眼)、自身对照组(FC组,21只21眼)和正常组(N组,15只30眼)。FDM组制作动物模型,21d后测量3组动物... 目的探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中,巩膜组织中M受体5种亚型的表达变化。方法1~2周龄的三色豚鼠36只,随机分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眼组(FDM组,21眼)、自身对照组(FC组,21只21眼)和正常组(N组,15只30眼)。FDM组制作动物模型,21d后测量3组动物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提取各组眼巩膜组织总RNA和蛋白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M受体5种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形觉剥夺21d后,FDM组与FC组、N组的屈光度和眼轴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FDM组产生相对近视(-4.28±1.70)D,眼轴相对增长(0.27±0.17)mm。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后极部巩膜组织中,FDM组与FC组、N组相比较,M1和M4亚型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增加(均为P<0.05),而M2、M3和M5亚型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FDM组中M1亚型的表达增加了18.67%,M4亚型增加了26.48%(均为P<0.01)。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后极部巩膜组织中,FDM组与FC组、N组相比较,M1和M4亚型蛋白表达均有显著增加(均为P<0.01),而M2、M3和M5亚型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FDM组中M1亚型蛋白表达增加了24.65%,M4亚型蛋白增加了49.11%(均为P<0.01)。结论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中,后极部巩膜组织的M1和M4受体的表达显著性增加,提示在近视眼发生和发展中,巩膜组织的M受体可能参与调控眼球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受体 巩膜 形觉剥夺性近视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343例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雁 文小凤 魏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葡萄膜炎专科并确诊为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患者343例(630眼)病历资料。记录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 目的探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葡萄膜炎专科并确诊为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患者343例(630眼)病历资料。记录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及分型参照2005年葡萄膜炎命名标准化工作组提出的相关标准。总结343例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结果343例(630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中,56例单眼受累,287例双眼受累;男女比例为1.4GA6FA1.0;发病年龄为21~50(36.3±12.4)岁。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患者122例,已明确病因患者221例,以Behcet病(30.3%)和VKH综合征(20.7%)最常见。343例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按照炎症发生或累及的解剖部位分类,全葡萄膜炎(177/343,51.6%)占比最多,其他依次为中间葡萄膜炎(72/343,21.0%)、后葡萄膜炎(53/343,15.4%)、前葡萄膜炎(41/343,12.0%)。104例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患者中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91例、结节性红斑37例。71例VKH综合征性葡萄膜炎患者出现耳鸣39例、皮肤及毛发异常11例、头皮痛或感觉异常9例。343例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部并发症以白内障(228例)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视神经萎缩(39例)、黄斑萎缩(38例)和继发性青光眼(36例)。结论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中,全葡萄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前葡萄膜炎;Behcet病性葡萄膜炎和VKH综合征性葡萄膜炎仍是我国最常见的全葡萄膜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BEHCET病 VKH综合征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构建661W细胞mito-OGG1过表达和OGG1敲减模型
8
作者 李晗 马伟 +5 位作者 施康沛 王磊 黄浩 吴文斌 张晓彤 朱晓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8-356,共9页
目的构建和鉴定慢病毒介导的小鼠线粒体靶向8-羟基脱氧鸟嘌呤DNA糖苷酶1(mito-OGG1)基因在661W细胞中的过表达,以及慢病毒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下调OGG1基因在661W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构建目的质粒pLenti-EF1a-EGFP-P2A-Puro-CMV-Mito-... 目的构建和鉴定慢病毒介导的小鼠线粒体靶向8-羟基脱氧鸟嘌呤DNA糖苷酶1(mito-OGG1)基因在661W细胞中的过表达,以及慢病毒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下调OGG1基因在661W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构建目的质粒pLenti-EF1a-EGFP-P2A-Puro-CMV-Mito-OGG1-3Flag(pLenti-OGG1-GFP)和pLKD-CMV-G&PR-U6-shRNA(pLKD-shRNA),利用第2代慢病毒包装系统和293T细胞获得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目的慢病毒载体,利用293T细胞进行病毒滴度检测,荧光显微镜计数法检测不同感染复数(MOI)梯度下661W细胞的转染效率和生存情况,并确定最适MOI,利用不同浓度梯度嘌呤霉素作用于661W细胞以筛选出嘌呤霉素最低使用浓度,并以此浓度筛选出稳定转染细胞株,免疫荧光检测筛选后细胞转染效率并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COXⅣ)-OGG1共定位鉴定,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OGG1基因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测序结果显示,过表达质粒中插入的序列与基因库中小鼠OGG1(NM_010957.4)基因序列一致,包装纯化后的慢病毒原液滴度为2.0×10^7~6.0×10^7 TU/ml,661W细胞最适MOI为40,4.0 μg/ml嘌呤霉素成功筛选出稳转株,筛选后转染效率达1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OGG1与COXⅣ成功共定位。空白对照组、OGG1组、过表达对照组、shRNA组和低表达对照组OGG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00、41.581±12.206、0.888±0.056、0.239±0.121和1.081±0.083,OGG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9±0.153、1.657±0.237、0.752±0.143、0.471±0.149和1.036±0.185,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654、30.948,均P<0.05),其中OGG1组的OGG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过表达对照组明显升高,shRNA组的OGG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较低表达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661W细胞mito-OGG1过表达和OGG1敲减模型,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过表达 短发夹RNA OGG1基因 661W细胞 线粒体靶向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