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伐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后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丁小燕 李加青 +5 位作者 于珊珊 吴斌斌 曾婧 刘冉 潘间英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疗,随访12个月。根据12月时视力恢复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W组(24例)为视力恢复良好组(Well-gainer);P组(14例)为视力恢复不良组(Poor-gainer)。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基线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FA)特征。【结果】P组患者治疗前存在黄斑缺血者比W组多见(W组:11/24,45.8%;P组:11/14,78.6%;P=0.049)。W组患者平均年龄比P组患者小(W组:51.21±11.69;P组:57.50±6.76;P=0.043),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W组:1.40±0.59;P组:1.03±0.46;P=0.04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大于4行Snellen视力表的患者比率高(W组:83.3%,20/24;P组:14.3%,2/14;P<0.00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与最终视力呈正相关(r=0.624,P<0.001)。中央黄斑厚度下降程度与视力改善程度之间无相关性(r=0.269,P=0.193)。【结论】年龄、基线最佳矫正视力、黄斑缺血等因素可能是影响最终视力恢复的有意义的预测因子。治疗前视力较低的年轻患者最终视力恢复较理想,治疗前即已有黄斑缺血的患者往往最终视力恢复欠佳。首次注射后1月时视力恢复程度对最终视力有预测价值。对CRVO-ME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需慎重评估,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讲明重复治疗的可能和最终的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贝伐单抗 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大鼠眼内炎症反应 被引量:4
2
作者 袁钊辉 龙崇德 +3 位作者 林晓峰 张铁英 娄秉盛 刘奕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34-1838,共5页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眼内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玻璃体腔内1次注入LPS(1μg)建立LPS诱导的眼内炎动物模型。在LPS注射前12 h和术中及术后连续3 d每天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45 mg/kg)。在LPS注入后6、12、24、4...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眼内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玻璃体腔内1次注入LPS(1μg)建立LPS诱导的眼内炎动物模型。在LPS注射前12 h和术中及术后连续3 d每天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45 mg/kg)。在LPS注入后6、12、24、48和72 h,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眼部炎症评分,组织病理学切片进行眼内浸润白细胞计数,并测定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和前房水蛋白质浓度。结果:在LPS注射后所有时点,米诺环素治疗均可明显减轻LPS诱导的眼内炎症,明显抑制玻璃体腔内白细胞浸润[LPS注射后24 h,眼内炎组(EO)为(1 182.63±191.15)细胞/每眼,眼内炎+米诺环素治疗组(EMT)为(291.50±63.77)细胞/每眼,P<0.01]并下调玻璃体腔内TNF-α的分泌水平[LPS注射后24 h,EO组为(931.17±99.81)ng/L,EMT组为(353.02±71.67)ng/L,P<0.01]。与EO组比较,EMT组各时点前房水蛋白质浓度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米诺环素通过抑制白细胞的眼内浸润和减少TNF-α的分泌,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眼内炎症反应。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白细胞眼内浸润和TNF-α分泌在LPS诱导的眼内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示米诺环素在细菌性眼内炎的潜在治疗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诺环素 内毒素类 眼内炎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培养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建桥 江静波 +5 位作者 罗燕 刘清云 肖伟 史煜 马红婕 唐仕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9-754,共6页
目的:研究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方法: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鉴定,第4代细胞接种于Polyester(PET)膜上,不同时点对滤膜表面行显微镜观察,通过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间接反映细胞之间... 目的:研究原代培养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方法: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鉴定,第4代细胞接种于Polyester(PET)膜上,不同时点对滤膜表面行显微镜观察,通过紧密连接相关蛋白occludin的表达,间接反映细胞之间紧密连接的形成,应用共聚焦免疫显微镜观察2、3、4周occludin表达的变化;跨膜电阻(TER)检测屏障的稳定性,并通过测量正常培养条件和5μ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干预下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性的改变反映屏障特性。结果:成功培养了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度可达95.8%。细胞接种1周后融合为单层,接种后2、3、4周细胞密度无明显变化,细胞接触紧密,呈单层生长,可见occludin在细胞相邻边界规则的表达;occludin在2、3、4周,在细胞内的分布逐渐移向相邻细胞交界处;2周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跨上皮细胞电阻达(120.62±3.97)Ω/cm2,2、3、4周差异无显著(P>0.05);单层细胞的通透性检测结果显示,HRP从滤膜上方到达下方随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加,且在VEGF的干预下,各时点通透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利用体外培养的人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单层细胞具有典型的屏障功能特性,可作为体外研究血视网膜内屏障的有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血视网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抑制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 被引量:4
4
作者 高艺 朱晓波 +4 位作者 罗燕 谢素贞 马红婕 郭梦翔 唐仕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970-1974,共5页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原代培养的SD乳鼠视网膜神经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米诺环素对照组(米诺环素20μmol/L)、谷氨酸组(谷氨酸1mmol/L)和米诺环素治疗组(米诺环...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原代培养的SD乳鼠视网膜神经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米诺环素对照组(米诺环素20μmol/L)、谷氨酸组(谷氨酸1mmol/L)和米诺环素治疗组(米诺环素20μmol/L+谷氨酸1mmol/L)。干预1h后采用Annexin V/PI流式细胞仪计数凋亡细胞数量,同时检测Rh123以评估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干预12h后行MTT检测细胞活性;另取细胞培养上清液做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力单位检测。结果:干预1h后,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检测凋亡细胞比例:正常对照组、米诺环素对照组、谷氨酸组、米诺环素治疗组分别为5.1%、4.3%、15.2%、8.3%。Rh123各组阳性率分别为67.1%、54.2%、27.5%、32.4%。干预12h后,MTT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均值分别为:0.093±0.008、0.099±0.012、0.038±0.008、0.088±0.016。治疗组与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谷氨酸组与其它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OS活力单位检测,以正常对照组均数为1,另3组与其比值的均数分别为:0.987±0.219、1.513±0.472、1.176±0.259。其中谷氨酸组与其它3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20μmol/L米诺环素可显著减轻谷氨酸诱导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稳定线粒体膜电位,以及抑制NOS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视网膜 米诺环素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人眼小梁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亚琳 卓业鸿 +1 位作者 魏雁涛 葛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病理性眼压升高多源于房水排出受阻,与小梁网内皮小梁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小梁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对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交换起调节作用^[1-3]。紧密连接由跨膜蛋白、细胞质附着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组成,水控蛋白-1、闭合... 病理性眼压升高多源于房水排出受阻,与小梁网内皮小梁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小梁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对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交换起调节作用^[1-3]。紧密连接由跨膜蛋白、细胞质附着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组成,水控蛋白-1、闭合蛋白、连接黏附蛋白(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1,JAM-1)组成紧密连接的跨膜结构^[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紧密连接 小梁网 蛋白表达 地塞米松 人眼 细胞骨架蛋白 房水排出 眼压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进镜与近视的控制 被引量:2
6
作者 蓝卫忠 杨智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渐进镜自20世纪50年代始应用于老视的矫治。近年来随着近视“离焦”学说的提出以及近视患者调节明显滞后现象的发现,佩戴渐进镜因能减少调节刺激、提高调节准确度而可能成为延缓近视发展的方法。尽管近几年有关渐进镜控制近视的研究较多... 渐进镜自20世纪50年代始应用于老视的矫治。近年来随着近视“离焦”学说的提出以及近视患者调节明显滞后现象的发现,佩戴渐进镜因能减少调节刺激、提高调节准确度而可能成为延缓近视发展的方法。尽管近几年有关渐进镜控制近视的研究较多,但其临床效果说法不一。就近视的发病机制、渐进镜的作用机制以及几个主要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渐进镜 临床试验 调节准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成分在细菌性眼内炎中的致病作用
7
作者 袁钊辉 龙崇德 +3 位作者 林晓峰 张铁英 娄秉盛 刘奕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01-1907,共7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及其成分在大鼠眼内的致炎特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热灭活细菌组(96只,注射热灭活细菌10μg)、热灭活细菌碎片组(96只,注射热灭活细菌碎片10μg)、肽聚糖组(96只,注射肽聚糖10μg)和对照组(96只,注... 目的:观察并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及其成分在大鼠眼内的致炎特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热灭活细菌组(96只,注射热灭活细菌10μg)、热灭活细菌碎片组(96只,注射热灭活细菌碎片10μg)、肽聚糖组(96只,注射肽聚糖10μg)和对照组(96只,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在玻璃体腔注入药物后6、12、24、48、72h和5d,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眼部炎症评分,组织病理学切片进行眼内浸润白细胞计数,并测定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1的表达水平和前房水蛋白质浓度。结果:在注射后6-72h,热灭活细菌组、热灭活细菌碎片组及肽聚糖组眼内均可见严重的炎症反应,至术后5d炎症基本消退。各组眼内白细胞的浸润数量在术后24h达到高峰[热灭活细菌组(207.1±33.7)细胞/眼;热灭活细菌碎片组(514.2±116)细胞/眼,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肽聚糖组(412.6±191)细胞/眼,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至术后3d浸润细胞数量迅速下降。各组TNF-α的浓度在术后24h均达到高峰[热灭活细菌组(178.3±76.5)ng/L;热灭活细菌碎片组(353.2±141.3)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肽聚糖组(311.2±99.8)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并持续至术后48h,随后迅速下降,并在术后5d回复至基线水平。各组IL-1β浓度在术后24h均达到高峰[热灭活细菌组(637.8±277.7)ng/L;热灭活细菌碎片组(1922.0±670.3)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肽聚糖组(1517.0±420.2)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并持续至术后48h,随后迅速下降,并在术后5d回复至基线水平。各组CINC-1的浓度在术后12h均达到高峰[热灭活细菌组(1173.3±221.5)ng/L;热灭活细菌碎片组(1864.0±403.4)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肽聚糖组(2536.0±386.3)ng/L,与热灭活细菌组比较,P<0.05],并持续至术后24h,随后迅速下降,并在术后3d回复至正常水平。在各观察时点,均可观察到眼内炎组房水蛋白质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及其成分可在SD大鼠诱导出典型的实验性眼内炎。大量白细胞眼内浸润、血眼屏障的破坏、TNF-α和IL-1β的高水平表达是实验性眼内炎模型的主要病理特点。与完整的热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比较,细菌碎片及其成分肽聚糖具有更强烈的眼内促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 肽多糖 眼内炎 白细胞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特性的研究(英文)
8
作者 李建桥 罗燕 +6 位作者 马伟 丁小燕 袁玲 肖伟 李杰 史煜 唐仕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27-1833,共7页
目的:研究2个不同年龄组供体来源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方法:分离培养2个不同年龄组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为出生后30 d内和40-65岁供体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特异性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31、vWF和乙酰化... 目的:研究2个不同年龄组供体来源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特性。方法:分离培养2个不同年龄组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为出生后30 d内和40-65岁供体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特异性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31、vWF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的摄取来定位内皮细胞的标记。通过使用matrigel基质胶培养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vWF在细胞内的分布,评估2组细胞管状结构形成能力以及vWF在细胞内的不同分布。结果:从2个不同年龄组中成功地获得高纯度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2组在种到基质胶后6 h均能形成典型的二维管腔样结构,但婴幼儿组评分比成人组高(27.2%±2.2%),且二维管腔样结构在30 h仍可较好地维持,而成人组已看到部分自发降解。另外可见到vWF在婴幼儿组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内,而成人组主要表达在胞浆。结论:不同年龄来源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某些自身特定的性状特征,在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体外研究中,供体年龄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应该得到一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视网膜 von WILLEBRAND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