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埃博拉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曾谷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埃博拉病毒(EBOV)是能够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埃博拉出血热的一种高致病率及高致死率病毒。埃博拉病毒从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数次大规模流行,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2014年在西非地区暴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引起了全球的广... 埃博拉病毒(EBOV)是能够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埃博拉出血热的一种高致病率及高致死率病毒。埃博拉病毒从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数次大规模流行,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2014年在西非地区暴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流行病学、传播特点、分子病毒学、致病的分子基础、感染及致病的免疫机制及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人们能够有效预防及治疗埃博拉出血热,遏制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EBOV) 埃博拉出血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α/βTCR基因重排及CDR3谱型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建波 方毅敏 +5 位作者 黄艳 江丽芳 董涛 朱晓敏 方丹云 赖小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36-1139,1143,共5页
目的:建立多重PCR方法扩增α/βTCR全长序列,分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病变局部T淋巴细胞α/βTCR基因重排特点及CDR3谱型。方法:分离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淋巴细胞,提取RNA后用SMART方法逆转录,运用根据现有文献设计的α和βTCR扩增引物... 目的:建立多重PCR方法扩增α/βTCR全长序列,分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病变局部T淋巴细胞α/βTCR基因重排特点及CDR3谱型。方法:分离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淋巴细胞,提取RNA后用SMART方法逆转录,运用根据现有文献设计的α和βTCR扩增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以获得其全长序列,构建重组质粒并测序,利用DNAstar及网上TCR资源分析序列。结果:3例患者共获得24个α链序列,13个β链序列。α链以AV1S2(54%)、AV12S3(41%)、AV12S2(5%)为主;β链以BV2(38%)、BV29S1(46%)、BV14(3%)、BV4S2(3%)为主。同一病例及不同病例之间CDR3区呈现多样性,但是标本1、标本3各有一条β链的CDR3氨基酸序列相同:SVGTGTLHQETQY;标本2和标本3的各有2条α链CDR3序列相同:AVRDWAGNMLT;标本2的一个α链和标本3的一个α链的CDR3均有:AV…DNN…RLM序列。结论:建立了TCRα和β链全长序列的多重PCR扩增方法。结核患者病变局部克隆性增殖的TCRα和β链谱型呈限制性取用,克隆增生的T淋巴细胞来自不同的亚群,但是相同的CDR3序列对于识别MTB多肽可能具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肺结核 T细胞受体 基因重排 CDR3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E7多肽/HLA-DR8四聚体监测治疗前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多肽特异性CD4^+ T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黎意芬 黄利荣 +4 位作者 刘国标 方毅敏 李研 彭毅 赖小敏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400-406,共7页
目的监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内各时间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E7多肽特异性CD4+T细胞及总CD4+T细胞的变化。方法应用已有的果蝇S2恒定细胞株,分别表达、纯化获得2种生物素化E7/HLA-DR8(E7/HLA-DRB1*08032和E7/HLA-DRB1*0818)复合物单体,进而... 目的监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内各时间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E7多肽特异性CD4+T细胞及总CD4+T细胞的变化。方法应用已有的果蝇S2恒定细胞株,分别表达、纯化获得2种生物素化E7/HLA-DR8(E7/HLA-DRB1*08032和E7/HLA-DRB1*0818)复合物单体,进而制备成相应四聚体,分别用2种四聚体与抗人CD4-FITC共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检测治疗前以及规律抗结核治疗15、30、45、60、90、120、150、180 d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四聚体阳性(E7多肽特异性)CD4+ T细胞及总CD4+ T细胞,同时以健康成人对照者、非结核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及脐带血作为研究对照。结果多数病例的外周血总CD4+ T细胞在治疗前略低于正常水平,随着治疗开始很快升高并在短期内恢复至正常水平;但除治疗前组与脐带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前后各组之间,以及治疗前组与健康成人、非结核呼吸道感染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以及规律抗结核治疗15、30、456、0 d内肺结核患者组外周血可检出高水平的四聚体阳性CD4+ T细胞,与60 d后各组及3个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种四聚体之间的检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四聚体阳性CD4+ T细胞在治疗前即有较高水平,治疗15~60 d后达到最高,一些患者中间有波动,以后开始逐渐降低甚至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多肽/HLA-DR四聚体可以用于监测治疗前后结核患者外周血多肽特异性CD4+ T细胞的变化,配合总CD4+ T细胞的检测,对于治疗期结核患者疾病发展和恢复的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免疫学 CD4阳性T淋巴细胞 HLA-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7多肽的抗原表位特性与多肽反应阳性结核患者的HLA-DR等位基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方毅敏 任亮亮 +8 位作者 李研 冯永忠 彭毅 董涛 詹能勇 黄宇虹 程俊 马志明 赖小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3-166,171,共5页
目的: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E7多肽的T细胞抗原表位特性,克隆及分析E7多肽反应阳性的结核患者HLA-DR等位基因。方法:应用从结核患者末梢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以IFN-γ-ELISPOT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分析... 目的: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E7多肽的T细胞抗原表位特性,克隆及分析E7多肽反应阳性的结核患者HLA-DR等位基因。方法:应用从结核患者末梢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以IFN-γ-ELISPOT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分析MTB E7多肽的T细胞抗原表位特性;从E7-ELISPOT阳性反应的PBMC或胸水细胞中扩增、克隆和分析HLA-DRα和β链等位基因。结果:311例患者IFN-γ-E7-ELISPOT检测显示233例阳性(阳性率75%),阳性结果的平均SFC为210个斑点/106细胞,E7和另一多肽(E6多肽)混合检测529例患者则显示492例阳性(阳性率93%),平均SFC为572个斑点/106细胞;E7多肽刺激后,19例患者的PBMC经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结果显示能产生IFN-γ的CD4+T细胞百分率为0.63±1.30,而5例健康对照者为0.05±0.05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4);扩增、克隆出了共有的HLA-DRA*0101和15种HLA-DRB1等位基因。结论:E7是一种理想的广谱HLA-DR限制性CD4+T细胞反应性多肽,为深入研究结核患者的HLA-DRB等位基因的分布特点以及制备相应四聚体建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E7多肽 HLA-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症和重症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方丹云 郭晓兰 +5 位作者 于玉凤 晏辉钧 司露露 王颖 江丽芳 周俊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833,共6页
【目的】研究来自不同临床类型H7N9感染者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探索病毒分子特性与致病差异的关系。【方法】建立人PBMC体外培养及病毒感染模型,人肺组织体外培养及病毒感染模型以及小鼠感染H7N9动物模型,分别从以上3个层次研究两株来自... 【目的】研究来自不同临床类型H7N9感染者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探索病毒分子特性与致病差异的关系。【方法】建立人PBMC体外培养及病毒感染模型,人肺组织体外培养及病毒感染模型以及小鼠感染H7N9动物模型,分别从以上3个层次研究两株来自轻症和重症H7N9感染者病毒分离株(即GD-6和GD-7)的感染性及病理损伤状况。【结果】两株病毒均能感染人PBMC、人肺组织体外培养模型和Balb/C小鼠的肺组织,并在其中有效复制,且GD-7的增殖能力强于GD-6。病毒主要感染人肺组织的II型肺泡上皮细胞,GD-7引起肺组织的病例变化更加明显。在小鼠肺组织,GD-7的病毒载量高于GD-6,小鼠感染病毒后其肺指数增大,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明显,且GD-7对小鼠的致病力强于GD-6。【结论】重症分离株GD-7的复制能力和致病力强于轻症分离株GD-6,结合前期研究结果 ,两株病毒存在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其中PB2蛋白的627位点在GD-7发生了突变E627K,因此推测病毒载量及关键位点突变可能对病毒的致病力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禽流感病毒 感染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镉离子络合物的抗结核活性及对结核分枝杆菌基因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王娟 黄宇虹 +6 位作者 陈伊 李研 彭毅 潘嘉慧 王军 林永成 赖小敏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24-228,共5页
目的研究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萎蔫酸金属铜离子络合物与镉离子络合物体外抗结核活性,以及对Mtb H37Rv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Kind-Bauer,K-B法)初步鉴定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的抗结核活性,重复实验3次;... 目的研究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萎蔫酸金属铜离子络合物与镉离子络合物体外抗结核活性,以及对Mtb H37Rv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Kind-Bauer,K-B法)初步鉴定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的抗结核活性,重复实验3次;绝对浓度间接法测定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重复实验确定更准确的MIC;Mtb cDNA芯片检测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处理Mtb组与溶剂对照处理Mtb组表达差异的基因,重复实验一次。结果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在卡介苗(BCG)平板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0.4±0.6)mm、(30.0±0.8)mm。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抗Mtb H37Rv的MIC为10μg/ml;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MIC为7.5μg/ml,低于S(MIC=25μg/ml)和RFP(MIC=25μg/ml);对Mtb临床分离株(0907961,耐S和EMB),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的MIC(10μg/ml)低于S(S的MIC为20μg/ml),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的MIC(5μg/ml)均低于S(MIC=20μg/ml)、EMB(MIC=6.4μg/ml)。Mtb cDNA芯片检测发现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处理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有差异表达的基因总数为23条,其中已知功能基因有10条;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处理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有差异表达的基因总数为28条,其中已知功能基因有11条。这些存在差异的基因功能涉及核苷酸、脂质、能量、辅酶、氨基酸代谢,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翻译后修饰以及细胞膜的生物合成等。结论萎蔫酸铜离子络合物与萎蔫酸镉离子络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结核活性,尤其对部分耐药菌株的抑制作用甚至优于抗结核一线用药,可作为抗结核药物的前导化合物;运用基因芯片所探究出的差异表达的基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抗菌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酸 配合物 抗结核药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