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彭永排 林仲秋 +3 位作者 李志雄 曹开源 康金玉 谢宇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7-551,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14例Ib期及以上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组,24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其中附壁成分在含GM-CSF/IL-4的完全淋巴细胞培养液培养。...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14例Ib期及以上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组,24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其中附壁成分在含GM-CSF/IL-4的完全淋巴细胞培养液培养。光镜和电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变化。培养7d后,计算树突状细胞的产量,流式细胞术分析HLA-ABC、HLA-DR、CD40、CD80、CD1a和CD14的表达,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混合淋巴反应(MLR)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经过7d培养,两组均诱导出典型形态和表型的DC。宫颈癌患者单位体积外周血的未成熟DC(ImDC)的产量为67.3×106±33.8×106,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的CD40、CD80和CD1a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18±9,15±6和71±11,均较对照组低(P<0.05);而两组ImDC的HLA-ABC、HLA-DR表达强度相似(P>0.05)。相同PBL/DC比值,研究组Im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的树突状细胞(ImDC)和健康对照组的ImDC具有免疫学差异,提示在应用树突状细胞进行免疫治疗时应考虑这种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生物学特性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NKT细胞亚群表型及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子涛 杨滨燕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周围血NKT细胞的频率、表型特征及功能,进一步了解NK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正常成年人PBMCs,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CRvβ11、CD4、CD8、CD45RA、CD62L、CCR7等表面分子的表达;PMA+Ionomycin刺激PBMCs后... 目的:观察正常人周围血NKT细胞的频率、表型特征及功能,进一步了解NK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正常成年人PBMCs,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CRvβ11、CD4、CD8、CD45RA、CD62L、CCR7等表面分子的表达;PMA+Ionomycin刺激PBMCs后,检测细胞因子的产生。结果:正常成年人周围血CD3+TCRvβ11+NKT细胞的平均频率为0.35%,其范围为0.11%~1.20%。根据CD4和CD8分子的表达,可将CD3+TCRvβ11+NKT细胞分为CD4+、CD8+、CD4-CD8-三个亚群,分别为56.24%、25.82%、16.47%。此外多数CD3+TCRvβ11+NKT细胞表达CD45RA,近半数细胞表达CD62L,少数细胞表达CCR7。细胞因子表达的结果显示,经PMA和Ionomycin刺激后,近30%的CD3+TCRvβ11+NKT细胞分泌IFN-γ,6.9%的细胞分泌IL-4。CD4+NKT细胞产生IL-4的量要明显高于CD8+NKT细胞,但IFN-γ的表达二者没有明显差别。重要的是初始和记忆性NKT细胞都能产生细胞因子,以记忆性NKT细胞为主。结论:正常人周围血中CD3+TCRvβ11+NKT细胞的频率很小,但其表型复杂,产生细胞因子IFN-γ和IL-4的频率高,参与免疫调节及免疫应答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 亚群 表型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CD154单克隆抗体抑制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春艳 张志方 +3 位作者 李树浓 宁波 陈凤英 黄文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 :探讨抗人CD1 54单克隆抗体对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方法 :①在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研究抗人CD1 54单克隆抗体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②在严重免疫联合缺陷 (SCID)鼠体内重建人的免疫功能后 ,研究抗人CD1 54单克隆抗体在... 目的 :探讨抗人CD1 54单克隆抗体对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方法 :①在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研究抗人CD1 54单克隆抗体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②在严重免疫联合缺陷 (SCID)鼠体内重建人的免疫功能后 ,研究抗人CD1 54单克隆抗体在SCID小鼠体内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对B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 :①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 ,抗体的 5个剂量组的 [3H] -TdR的掺入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1 ) ;②在输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第 6d、第 1 2d、第 2 1d ,实验组SCID鼠体内人T细胞占SCID鼠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 5) ;在输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的第 1 2d、第 2 1d、第 31d ,实验组SCID鼠体内人IgG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5)。结论 :抗人CD1 54单克隆抗体能够在体外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0配体 单克隆抗体 免疫应答 抗人CD154抗体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NK细胞亚群与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范艳莹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4-187,共4页
关键词 NK细胞亚群 功能关系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生物学 机体免疫系统 肿瘤免疫 表型改变 HIV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免疫制备抗人BLyS单克隆抗体及单抗特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志方 张春艳 +1 位作者 潘敬运 林学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5-629,共5页
目的 :基因免疫制备抗人BLyS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免疫学特性。方法 :将人BLyS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质粒pcDNA3/hBLyS ,用其免疫BALB/c鼠 ,取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用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 ,用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技... 目的 :基因免疫制备抗人BLyS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免疫学特性。方法 :将人BLyS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质粒pcDNA3/hBLyS ,用其免疫BALB/c鼠 ,取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用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 ,用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技术进一步鉴定抗体的特异性 ,用双向免疫扩散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类别。结果 :重组质粒双酶切结果和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pcDNA3/hBLyS重组质粒含有目的基因 ;ELISA、免疫印迹、流式细胞仪和双向免疫扩散等实验结果表明 ,9c10杂交瘤细胞株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IFN -γ激活的人T淋巴细胞膜表面BLyS蛋白的膜外区 ,属于IgG1亚类。结论 :获得了能够特异性结合人T淋巴细胞上BLyS蛋白膜外区的单克隆抗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免疫制备 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质粒 单克隆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MA基因疫苗抑瘤效应及免疫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汪波 曹开源 +4 位作者 徐向东 徐霖 袁广卿 张甜 丘少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目的:观察表达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基因疫苗在荷瘤小鼠模型中抑瘤效应并探讨其免疫机制,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和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PSMA基因疫苗肌注入BALB/c小鼠体内,检测其血清中PSMA抗体水平并观察脾T细胞的增殖效应和... 目的:观察表达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基因疫苗在荷瘤小鼠模型中抑瘤效应并探讨其免疫机制,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和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PSMA基因疫苗肌注入BALB/c小鼠体内,检测其血清中PSMA抗体水平并观察脾T细胞的增殖效应和杀细胞毒效应,以sp2/0-PSMA细胞攻击免疫后小鼠,观察小鼠的成瘤率、肿瘤大小、平均瘤重及生存率,评价PSMA基因疫苗的抑瘤效应。结果:PSMA基因疫苗可诱导实验组小鼠产生PSMA抗体,脾T细胞的增殖效应和杀细胞毒效应,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抗体水平、脾细胞的增殖和杀细胞毒效应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小鼠成瘤率低,无瘤生存期延长,肿瘤生长缓慢。结论:PSMA基因疫苗能诱导实验组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且有明显的抑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疫苗 DNA 抗肿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胚胎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7
作者 周其锋 彭延文 +3 位作者 冯炼强 张秀明 李艳 李树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37-1340,T003,共5页
目的 :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 /祖细胞过程中 ,增加成熟T淋巴细胞的含量 ,以促进其重建致死量照射小鼠的造血功能后免疫功能的早期重建。方法 :胚胎干细胞在含甲基纤维素的培养基中自由分化形成胚胎体 ,分化第 6d添加造血生长... 目的 :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 /祖细胞过程中 ,增加成熟T淋巴细胞的含量 ,以促进其重建致死量照射小鼠的造血功能后免疫功能的早期重建。方法 :胚胎干细胞在含甲基纤维素的培养基中自由分化形成胚胎体 ,分化第 6d添加造血生长因子 ,同时添加胸腺肽 ,流式细胞仪检测分化细胞中CD3 4 + 的造血干 /祖细胞和CD+ 3 的成熟T淋巴细胞含量 ,最后将分化细胞注射入致死量照射小鼠体内 ,观察 6 0d ,以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发病率作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 ,用PCR检测Sry反映移植细胞在宿主体内的存活。结果 :分化第 13d ,未加胸腺肽 ,CD+ 3 的成熟T淋巴细胞含量仅 10 5 2 % ,重建造血后无GVHD发生 ;添加胸腺肽 ,CD+ 3 的成熟T淋巴细胞含量升高达 2 2 93% ,重建造血后GVHD发病率 10 0 %。结论 :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造血干 /祖细胞过程中 ,添加胸腺肽 ,能增加CD+ 3 的成熟T淋巴细胞含量 ,体内重建造血后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 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细胞因子类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4单抗-PAP免疫毒素对T淋巴母细胞样CEM细胞的体外效应
8
作者 张玲 冯炼强 林学颜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1-444,共4页
【目的】构建抗CD4单克隆抗体-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免疫毒素(抗CD4-PAP),分别在体外测定其对T淋巴母细胞样细胞CEM和对照Raji细胞的细胞毒杀伤效应。【方法】以SPDP为交联剂,将纯化的抗CD4单抗与商陆抗病毒蛋白交联成抗CD4-PAP免疫毒素... 【目的】构建抗CD4单克隆抗体-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免疫毒素(抗CD4-PAP),分别在体外测定其对T淋巴母细胞样细胞CEM和对照Raji细胞的细胞毒杀伤效应。【方法】以SPDP为交联剂,将纯化的抗CD4单抗与商陆抗病毒蛋白交联成抗CD4-PAP免疫毒素,在体外分别与CEM和Raji细胞进行杀伤试验。【结果】10-9mol/L抗CD4-PAP对CEM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效应约为60%,而对Raji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低于10%。抗CD4-PAP免疫毒素在体外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FU无抑制效应,【结论】抗CD4-PAP免疫毒素对T淋巴母细胞样CEM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可能替代抗CD3单抗作为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及导向免疫治疗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 CD4 免疫毒素 PAP 淋巴母细胞 单抗 RAJI细胞 交联剂 替代 杀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前列腺癌免疫的研究
9
作者 曹开源 徐霖 +3 位作者 袁广卿 戴淑琴 汤永平 丘少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39-41,共3页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抗前列腺癌的免疫作用。【方法】自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 CD34+干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hGM-CSF,rhTNF-α及 rhlL-4)培养;以人前列腺癌细胞系 LNCap 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激活 DC;DC 诱导自体...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抗前列腺癌的免疫作用。【方法】自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 CD34+干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hGM-CSF,rhTNF-α及 rhlL-4)培养;以人前列腺癌细胞系 LNCap 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激活 DC;DC 诱导自体 T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素性 T 细胞(CTL);检测 CTL 对 LNCap 细胞、HepG2细胞、LOVO 细胞及HOS-860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 DC 能够诱导自体 T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 CTL,该 CTL 对 LNCap细胞有强大的杀伤力(杀伤率为89%±10%,),对 HepG2细胞,LOVO 细胞及 HOS-8603细胞则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杀伤率分别为10%±3%,8%±6%,6%±4%)。【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 DC 体外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抗前列腺癌免疫。提示DC 可能在治疗前列腺癌及预防前列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免疫制备抗人CD154单克隆抗体及其轻链可变区基因序列分析
10
作者 张志方 张春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5-127,共3页
采用pcDNA3 1 hCD15 4重组质粒DNA免疫BALB c小鼠 ,制备抗人CD15 4单克隆抗体 ,得到了能分泌针对人T细胞表面CD15 4分子的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 (7E8)。通过RT_PCR扩增 7E8单抗轻链可变区基因 ,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DNA序列分析... 采用pcDNA3 1 hCD15 4重组质粒DNA免疫BALB c小鼠 ,制备抗人CD15 4单克隆抗体 ,得到了能分泌针对人T细胞表面CD15 4分子的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 (7E8)。通过RT_PCR扩增 7E8单抗轻链可变区基因 ,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DNA序列分析和氨基酸推导 ,结果显示轻链可变区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完全符合小鼠Ig轻链的结构特征 ,为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并应用于临床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CD154 DNA免疫 单克隆抗体 基因克隆 跨膜糖蛋白 轻链可变区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甲基化CpG寡聚脱氧核苷酸对小鼠脾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海瑞 沈二霞 +1 位作者 李文益 吴长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1-366,共6页
【目的】探讨未甲基化CpG的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DN)在体外对小鼠脾细胞和纯化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外,小鼠脾淋巴细胞和纯化B细胞与白细胞介素4(IL-4)+抗CD40单克隆抗体(anti-CD40)在CpG ODN存在或... 【目的】探讨未甲基化CpG的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DN)在体外对小鼠脾细胞和纯化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外,小鼠脾淋巴细胞和纯化B细胞与白细胞介素4(IL-4)+抗CD40单克隆抗体(anti-CD40)在CpG ODN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刺激3d或7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gE的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阳性B细胞的分裂及活化情况。【结果】CpG ODN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由IL-4+anti-CD40诱导的小鼠脾细胞IgE的产生,anti-IFN-γmAb及anti-IL-12mAb不能完全拮抗CpG ODN对IgE产生的抑制作用。同样地,CpG ODN抑制小鼠纯化B细胞IgE的产生。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CpG ODN促进B细胞活化及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但抑制B细胞分裂。【结论】CpGODN直接作用于B细胞而发挥对IgE的抑制作用,该研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 ODN IgE 脾细胞 纯化B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春宇 尹琳 +5 位作者 何军芳 陈涛 周琳 钟球 张萍 黄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7-29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巨噬细胞抗结核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为了研究VEGF与结核病(TB)之间的相关性,分离健康人和肺结核病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Real-time PCR检测VEGF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中,用卡介苗(BCG)...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巨噬细胞抗结核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为了研究VEGF与结核病(TB)之间的相关性,分离健康人和肺结核病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Real-time PCR检测VEGF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中,用卡介苗(BCG)感染佛波酯(PMA)诱导分化的THP-1细胞,PCR检测VEGF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VEGF在抗结核免疫中的作用,分别用BCG单独处理或BCG与VEGF共同处理THP-1诱导分化的细胞,Real-time PCR检测促炎因子TNF-α,IL-6,IFN-γ,MIP-2的表达水平;Griess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结果】肺结核病人的PBMC中VEGF表达水平相对于健康人明显升高。BCG感染THP-1诱导分化的巨噬细胞后,VEGF表达水平上调;VEGF显著增强BCG感染的巨噬细胞中TNF-α,IL-6,IFN-γ,MIP-2的表达和NO的产生。【结论】肺结核病人的PBMC和BCG感染的巨噬细胞中VEGF表达均显著上调,并可能通过影响促炎因子和NO的产生调节巨噬细胞的抗菌活性,提示VEGF可能是治疗结核病的一个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结核分枝杆菌 巨噬细胞 促炎因子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定向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发育为造血干/祖细胞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何志旭 黄绍良 +1 位作者 周其峰 李树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3-447,T002,共6页
目的 :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 (ESC)发育为造血干细胞 (HSC)的方法。方法 :将小鼠E14胚胎干细胞在含干细胞生长因子 (SC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甲基纤维素培养基中首先诱导发育为胚胎体(EB) ,再将EB置于均含SCF、VEGF、IL ... 目的 :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 (ESC)发育为造血干细胞 (HSC)的方法。方法 :将小鼠E14胚胎干细胞在含干细胞生长因子 (SC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甲基纤维素培养基中首先诱导发育为胚胎体(EB) ,再将EB置于均含SCF、VEGF、IL - 3、IL - 6及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的 3种不同培养体系中定向分化为HSC ,并观察HSC表面标志性抗原、造血集落形成及瑞氏 -姬姆萨染色的结果。结果 :经两阶段诱导ESC分化为HSC ,发现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体系中HSC发育缓慢 ,分化 14d后CD34+/Sca - 1+细胞数最高为 ( 31 5± 4 7) %;而在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上HSC发育较快 ,细胞数量较多 ,分化第 10dCD34+/Sca - 1+细胞数即达到峰值 ,为 ( 47 8±6 3) %;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 +胎肝基质细胞上清培养体系中HSC发育同样迅速 ,所产生的CD34+/Sca - 1+细胞数量在 3个体系中最高 ,为 ( 5 3 6± 7 2 ) %。经瑞氏 -姬姆萨染色证实上述细胞为早期造血细胞 ,均有形成各系造血细胞集落的能力。结论 :使用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 +胎肝基质细胞上清培养体系及SCF、VEGF、IL - 3、IL - 6及EPO等细胞因子 ,通过两阶段诱导分化 ,可从小鼠ESC获得较高比例的H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细胞 分化 小鼠 体外定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抑制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松音 袁广卿 +2 位作者 姚燕丹 徐霖 曹开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抑制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SKBR3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NCTD对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测NCTD对SKBR3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应用肿瘤细...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抑制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及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SKBR3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NCTD对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测NCTD对SKBR3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应用肿瘤细胞体外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体外侵袭转移模型检测NCTD对SKBR3细胞黏附、运动、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NCTD可抑制人乳腺癌SKBR3细胞增殖,具有明显量效和时间依赖性,24h的IC50为12.5mg/L;10mg/LNCTD作用SKBR3细胞24h、48h后,特异地使SKBR3细胞发生G2/M期阻滞,G2/M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5.82%、38.70%,G1期和S期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亚G1和G0峰DNA含量逐渐增加,24h、48h的凋亡率分别为3.44%和6.17%;SKBR3细胞的体外黏附、运动、侵袭转移能力随NCTD药物浓度提高而下降,表现在黏附抑制率增加,过河时间延长,过膜细胞数减少(P<0.05)。结论:NCTD可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对基质黏附、迁移运动、侵袭转移等途径抑制癌症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细胞增殖 肿瘤侵润 去甲斑蝥素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带绦虫烯醇酶基因及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8
15
作者 黄艳 黄江 +5 位作者 胡旭初 徐劲 曹开源 余新炳 包怀恩 郎书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5-580,共6页
【目的】分析和预测亚洲带绦虫烯醇酶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用于指导其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中有关基因和蛋白的序列和结构信息分析的各种工具... 【目的】分析和预测亚洲带绦虫烯醇酶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用于指导其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中有关基因和蛋白的序列和结构信息分析的各种工具,结合其他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包,如Pcgene和Vector NTIsuite,从亚洲带绦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中识别烯醇酶基因及其编码区,分析、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理化特性、翻译后的修饰位点、功能域、亚细胞定位、拓扑结构、二级结构、三维空间构象等。【结果】该基因全长1737bp,编码区为第205~1503bp,编码433个氨基酸,为全长基因。GenBank中与棘口吸虫烯醇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78%。相对分子量理论预测值为46653.5 Ku。没有质体、线粒体定位序列。预测编码蛋白有1个跨膜区,3个亲水性部位。与吸虫属的烯醇酶进化关系最近。【结论】应用生物信息方法从亚洲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了亚洲带绦虫烯醇酶cDNA全长序列并预测得到其结构与功能方面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带绦虫 烯醇酶 结构 功能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胸水中PPD特异性多功能效应型记忆T细胞表型和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乔丹 李丽 +3 位作者 李琴 劳穗华 张贤兰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水中是否存在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特异性T细胞,并对这群PPD特异性T细胞的表型特征和功能进行研究。方法:体外用PPD刺激结核性胸水细胞(PFCs),结合表面分子和细胞内因子染色方法,分析结核性胸水细胞中PPD特异性的T细胞...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水中是否存在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特异性T细胞,并对这群PPD特异性T细胞的表型特征和功能进行研究。方法:体外用PPD刺激结核性胸水细胞(PFCs),结合表面分子和细胞内因子染色方法,分析结核性胸水细胞中PPD特异性的T细胞的表型特征和功能。结果:在不刺激的条件下,结核性胸水细胞几乎不产生细胞因子。PPD刺激结核性胸水细胞后,主要使CD4+T细胞产生Th1细胞因子。进一步分析Th1细胞因子产生之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PPD特异性CD4+T细胞大多同时分泌两种细胞因子。表型分析表明,结核性胸水细胞中分泌Th1细胞因子的主要是CD45RA-CD62L-CD27-CCR7-CD4+T细胞,即效应型记忆CD4+T细胞。结论:结核性胸水中存在PPD特异性CD4+T细胞,这群细胞是多功能效应型记忆CD4+T细胞,而且可能对结核菌的控制和清除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D 胸水细胞 TH1细胞因子 表型 结核性胸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22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昀 吴长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2-374,共3页
关键词 H22细胞 T细胞功能亚群 CD4^+ IL-13 IL-22 IFN-γ IL-17 CCR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型抗原冲击不成熟CD8α^+ DCs抑制T细胞增殖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康 曹开源 +4 位作者 徐霖 吴耀良 袁广卿 张甜 傅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02-2206,共5页
目的:探索同种异基因抗原体外冲击后小鼠优势不成熟CD8α+树突状细胞(DCs)体外抑制T细胞增殖的最佳条件。方法:取SPF级C57BL/6(H-2b)小鼠的骨髓细胞,GM-CSF+IL-4+SCF+Flt3L诱导制备优势不成熟CD8α+DCs,于培养最后1d加入梯度蛋白浓度(0... 目的:探索同种异基因抗原体外冲击后小鼠优势不成熟CD8α+树突状细胞(DCs)体外抑制T细胞增殖的最佳条件。方法:取SPF级C57BL/6(H-2b)小鼠的骨髓细胞,GM-CSF+IL-4+SCF+Flt3L诱导制备优势不成熟CD8α+DCs,于培养最后1d加入梯度蛋白浓度(0、2.5、5、10和20mg/L)同种异基因(H-2d)小鼠脾细胞抗原冲击DCs。经抗原冲击后的DCs分别与同系T细胞按1∶1、2∶1、4∶1比例共培养,MTT法观察T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和IL-10)的含量。以GM-CSF+IL-4+TNF-α诱导的成熟DCs作为对照。结果:优势不成熟CD8α+DCs与T细胞1∶1共培养时不能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与2∶1及4∶1组相比刺激能力最弱(P<0.05);上清中IFN-γ的分泌明显低于成熟DCs对照组,且经小剂量抗原(<2.5mg/L)冲击时IL-10的分泌高于对照组。结论:经小剂量(2.5mg/L)同种异基因抗原冲击后的优势不成熟CD8α+DCs,与T细胞1∶1混合,是抑制T细胞增殖的最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熊仕秋 王莉 +1 位作者 李明昌 吴长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80-1583,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分泌的细胞因子,探索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病理机制。方法用不同的抗原物质及抗体刺激培养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PBMCs,ELISA检测细胞培...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分泌的细胞因子,探索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病理机制。方法用不同的抗原物质及抗体刺激培养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PBMCs,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不同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HBV携带者PBMCs细胞分泌的IFN-γ、IL-12明显比健康对照组减少,而TGF-β和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则明显升高;用抗体同时中和TGF-β和IL-10才能恢复IFN-γ的表达水平,而低剂量的外源性IL-12协同乙肝抗原能促进PBMCs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结论PBMCs分泌IL-12减少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带毒的根本原因,联合使用IL-12和乙肝特异性抗原可促进乙肝病毒携带者PBMCs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蛋白PKR的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夏君 谢炯 张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病毒感染后,细胞合成分泌大量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这些IFN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STAT/JAK信号级联反应,调控300多个干扰素调控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genes,ISGs)的转录翻译水平,... 病毒感染后,细胞合成分泌大量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这些IFN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STAT/JAK信号级联反应,调控300多个干扰素调控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genes,ISGs)的转录翻译水平,其中包括经典的抗病毒蛋白PKR。PKR即双链RNA依赖性蛋白激酶,是一种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蛋白 PKR 双链RNA依赖性蛋白激酶 苏氨酸蛋白激酶 结构 调控基因 病毒感染后 合成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