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102
1
作者 刘晓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60,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最终认定,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一官方认定制度,在激发传承人文化自觉的同时,也挫败了其他非官方认定传承人的积极性,重构了传承生态。现代社会的技术手段、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以及消费者、市场等等复杂因素,都促使传承人在保守传统与适应创新之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选择。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经验以及对保护的"完整性"与"活态性"的认识,"体系外的文化与体制外的文化持有者"对于完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其"本真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传承生态 传承母体 本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的原生态? 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被引量:153
2
作者 刘晓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3-158,共6页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中脱离出来,进入被生产、被建构的陌生化过程,使非物质文化越来越远离其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对"原生态"的追求,与民俗学探求本真性以及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有密切关联。民俗学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包括探讨媒介化民俗的真实性以及探讨民俗文化本身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探求本真性的传统主要集中在后者;民俗学浪漫主义传统是尚古主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则主要表现为挖掘独特的地方文化,通过与现代都市文化相比较的文化反差,运用具有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元素刺激人们对地方文化的消费欲望,地方则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为活化石的民俗,只有当人们抛弃了原生态的幻象,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的时候,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 本真性 浪漫的民族主义 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 被引量:58
3
作者 高小康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4,共9页
在进化论支配下的现代化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乡土文化是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因而被进化论者视为即将消亡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证明不断扩张的进化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片... 在进化论支配下的现代化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乡土文化是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因而被进化论者视为即将消亡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证明不断扩张的进化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片面的城市化正在导致农村文化的衰败,也使整个社会的认同危机日趋严重。因此必须转向进化与内卷统一的发展观,必须认识传统乡土文化对于农村文化复兴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实现传统乡土文化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 内卷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土文化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 被引量:69
4
作者 宋俊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7-121,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其术语内涵存在歧义甚至缺陷,因而,为了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与重构。作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其术语内涵存在歧义甚至缺陷,因而,为了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与重构。作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价值和形态等的整体关注,它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遗产学领域,而且为传统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的思维方式,使传统学术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都将面临一场革新。就文学遗产的研究而言,这一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重视那些非文本、非物质的活态的文学现象,从价值思维、形态思维和传承思维的角度,加强对文学史的多元研究、生态研究和传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观念 多元研究 生态研究传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8
5
作者 牛爱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2-55,共4页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更替,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传承环境面临着巨大危机。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更替,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传承环境面临着巨大危机。保护传承人是保护传统武术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可以通过资助传承团体、传承个人,以及明确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授予其荣誉称号等方式进行保护与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程、困境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39
6
作者 刘喜山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3-68,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行研究.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主要经历滞后而松散的传承保护阶段、纳入"非遗"话语体系后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困境有:尚未形成独立的身份和统一...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进行研究.我国体育非遗传承主要经历滞后而松散的传承保护阶段、纳入"非遗"话语体系后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困境有:尚未形成独立的身份和统一的认识;"师徒制"传承保护方式面临挑战;传承保护境遇不平衡;大量项目传播力不足;多元传承保护主体彼此隔离.建议:加强对体育非遗内涵与外延的认知;对传统的传承范式进行创造性转换;缩小传承保护水平差异;从文化自信的高度提升项目影响力;实现多元传承主体的协同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新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基因 被引量:18
7
作者 宋俊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41,共5页
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相表里,和谐文化以传统为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许多和谐基因,如身份认同、以人为本、多元共存、活态发展等,挖掘和整理这些基因,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困境与进路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喜山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96,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历程、困境和进路进行分析。学校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域,目前我国体育非遗学校传承的困境有:重视程度不同;教学定位模糊;项目发展失衡;专业师资匮乏;长...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历程、困境和进路进行分析。学校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域,目前我国体育非遗学校传承的困境有:重视程度不同;教学定位模糊;项目发展失衡;专业师资匮乏;长效机制不健全。提出我国体育非遗学校传承的进路:营造全体重视氛围;明确在校教学定位;促进全面均衡发展;培养体育非遗专业师资;健全长效传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讨——以悦城龙母文化为个案 被引量:6
9
作者 蒋明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0,共5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西江流域悦城龙母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改革开放30余年来,经过地方政府的着力打造,龙母文化业已成为粤港澳地区一块重要的旅游文化品牌,在旅游经营开发、规划设计、宣传营销和庙会经济等方面,有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西江流域悦城龙母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改革开放30余年来,经过地方政府的着力打造,龙母文化业已成为粤港澳地区一块重要的旅游文化品牌,在旅游经营开发、规划设计、宣传营销和庙会经济等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它不仅促进了经济次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且提升了地方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对外文化的交流。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成功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悦城 龙母文化 文化产业 旅游文化 庙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术创新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小康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5-187,共3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从活态历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研究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考察和遗产保护的方法,同时也为传统人文学术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首先是田野工作方法,即把研究工作从文本扩...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从活态历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研究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考察和遗产保护的方法,同时也为传统人文学术研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首先是田野工作方法,即把研究工作从文本扩展到文化活动空间,进行文化活动过程的研究;其次是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的体验,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深入探索研究对象的精神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术创新 田野工作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湘西州的考察 被引量:14
11
作者 罗婉红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9-12,44,共5页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文化底蕴深厚,集音、体、美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湘西人民喜闻热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调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背景、起源、...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文化底蕴深厚,集音、体、美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湘西人民喜闻热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调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背景、起源、生存现状,进一步了解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模式,提出苗族鼓舞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为苗族鼓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湘西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 鼓舞 湘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史与活的记忆
12
作者 高小康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8,共4页
经典的文学史研究理论关注的核心是狭义的文学文本,即通过书写和评价而固化、经典化了的书面文学形态。固化了的文学典籍文本是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体验记忆,而经典的文学史就是把这些固化了的记忆片断通过某种逻辑联系起来,构成了关... 经典的文学史研究理论关注的核心是狭义的文学文本,即通过书写和评价而固化、经典化了的书面文学形态。固化了的文学典籍文本是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体验记忆,而经典的文学史就是把这些固化了的记忆片断通过某种逻辑联系起来,构成了关于历史过程的想象。这种历史叙述虽然以历史文本为依据,对于历史活动过程的解释却是建立在想象逻辑的基础上,脱离了历史语境的活态。对历史的研究还需要一种对持续地发生和发展中的活态过程的关注,即关注文本背后的活动形态和发展演变的动态,更加关注文学行为而不仅仅是固化了的文本。这就是对活的记忆的追寻和重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典籍文本所记录的历史片断不同,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遗产,而是通过持续的活动延续至今的活的历史记忆。文学史的研究应当从经典的研究思路中拓展开,关注这种被典籍掩盖了的记忆,通过寻找这种文本外的活动与经典文本的关系而形成新的更加系统生动的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活的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遗产 被引量:15
13
作者 高小康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33,共4页
关键词 都市文化建设 非物质遗产 20世纪80年代 都市社会 文化环境 中国 行政机构 文艺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部法”视野下戏曲书归类的分歧及其逻辑涵蕴——以明清公私综合书目、书志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陈志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3,共19页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和私人皆藏有丰富的戏曲类书籍。各家藏书目是否著录戏曲,或在经史子集之内,还是之外另立新目著录,映照出知识精英对戏曲文体特征和书籍性质的认知与判断。在“四部分类法”...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方和私人皆藏有丰富的戏曲类书籍。各家藏书目是否著录戏曲,或在经史子集之内,还是之外另立新目著录,映照出知识精英对戏曲文体特征和书籍性质的认知与判断。在“四部分类法”视野下,目录学家依据“因近附类”和“向内识类”两种理路完成戏曲的定位与归类。戏曲在公私书目中从“四部”皆可入到基本固定在“集部·词曲类”的归类变化,是目录学和官学双重知识体系下戏曲文体观念作用的结果,体现出戏曲与图书分类、戏曲与知识管理之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分类法 戏曲书归类 文体观念 藏书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文化研究:为文化研究添加“音轨”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听觉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它考察人们生活在怎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声音环境里,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关系。现代听觉与以往听觉的断裂,私人听觉空间与公共听觉空间的分割,和听觉文化的现代、后现代转型等文化现象... 听觉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它考察人们生活在怎样的历史和现实的声音环境里,以怎样的方式和心态去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关系。现代听觉与以往听觉的断裂,私人听觉空间与公共听觉空间的分割,和听觉文化的现代、后现代转型等文化现象,一方面同构于社会发展的总体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又具体而微地体现着历来被文化研究所忽略的一些关系和因素。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我国,需要通过借鉴国外前沿的听觉文化研究和展开本土研究实践,形成一套有效的听觉文化本土表述话语。目前,这项工作可以通过与音乐学、文化史和传媒学等学科话语的整合来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文化研究 音乐学 文化史 传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审美文化研究到审美文化生态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高小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7-134,共8页
审美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从地域差异、传承演变、群落认同和文化空间的联系中考察审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现实活态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为审美文化研究打开新的... 审美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从地域差异、传承演变、群落认同和文化空间的联系中考察审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现实活态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为审美文化研究打开新的视域和研究空间。比如,作为大众重构的想象性体验,乡土文化正在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美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乡土文化传统的审美体验,而且要研究乡土文化传统如何进入日渐都市化的当代文化空间并且在生成着新的审美文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群落化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提示了一种非经典的社会学视野,在此视野下研究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寻找普适性的规律或普遍的美学理想,而是要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活动差异,在不同群体的冲突与对话交流中导向对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全面认识。同样,空间转换成为当代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都市美学如果不是制作都市乌托邦的理论蓝图,而是关注当代空间的审美文化生态研究的话,就必须正视和研究都市文化空间的内在矛盾和非整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文化生态 乡土 群落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开放的心态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康保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3,共6页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心态。首先,学术史上不存在壁垒森严、固定不变的学科界限,中国戏剧史更毋需划地为牢,学者本人亟需挣脱学科归属的羁绊,保持自信;其次,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大背景下,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依然相当封闭,学者们外...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心态。首先,学术史上不存在壁垒森严、固定不变的学科界限,中国戏剧史更毋需划地为牢,学者本人亟需挣脱学科归属的羁绊,保持自信;其次,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大背景下,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依然相当封闭,学者们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其症结在于学者太以自己为中心,未能把中国戏剧史当成一门不分国界的学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学科归属 开放 面向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庸:一个非文本研究的对象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小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6-140,共5页
金庸在社会上的持续影响和学术界研究兴趣的衰退,这种反差表明对文学的研究和现实的文学经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金庸研究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文本内部,必须从这种影响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活动关系中寻找答案。金庸作品的文本自身... 金庸在社会上的持续影响和学术界研究兴趣的衰退,这种反差表明对文学的研究和现实的文学经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金庸研究的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文本内部,必须从这种影响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活动关系中寻找答案。金庸作品的文本自身具有不确定性或跨文本倾向,其作品一直以各种方式衍生着,对金庸的接受实际上是以文本为出发点不断生成繁衍的叙述活动。在谈论金庸的语境中,人们构造出了一个个超出具体作品的大叙事空间,这样,具有结构整体性或固化性质的文本瓦解了,对金庸作品的认识和评价变成了形形色色文化群落不断衍生的文化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文本 大叙事空间 衍生作品簇 武侠 金庸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出海”何以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俊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在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国非遗“出海”,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在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我国非遗“出海”,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出海” 文明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霄冰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39,共3页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意味着团聚、纪念、新生,通过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活动,我们能从祖先留下的节日遗产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泽,充分地领悟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遗留下的宝贵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深切地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意味着团聚、纪念、新生,通过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活动,我们能从祖先留下的节日遗产中,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恩泽,充分地领悟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遗留下的宝贵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深切地体会到传统赋予我们的巨大文化力量。确立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在传承其核心主题与符号元素的基础上,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节庆活动,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动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文化自信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