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教学培养的经验与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晓红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基于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课程连续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授课导师团队摸索出“1+1+N”教学培养模式,在夯实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产生了良好的规模培养效果。这一模式既是由专家型教师、青年教师与... 基于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课程连续十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授课导师团队摸索出“1+1+N”教学培养模式,在夯实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产生了良好的规模培养效果。这一模式既是由专家型教师、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共同营建的师生研学共同体,又是基层学术组织中由基础方法课、进阶理论课与高阶学术研讨活动共同构成的研究生教学培养生态体系。以研究生成长为中心、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点,学习与初阶研究能力并向,教师与导师角色同源,教学与培养资源贯通,师生的专业视域与志业发展共同进步。这一模式的经验反思提示,在硕士生培养中,一方面应当坚持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需要重申专业能力对可迁移能力培养的源头地位。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而言,教学中立足古代文学经典,坚持文史结合,才能切实培养研究生多元发展所需的可迁移能力,走向“活”的硕士生教学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学位硕士生 教学培养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 文史结合 多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残疾理论与中国残疾文学研究——后结构分析的限制与启示 被引量:6
2
作者 曾繁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7,共8页
西方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起构建残疾理论,并逐渐应用到文艺研究领域。相较之下,中国残疾理论发展较为滞后,只有少数学者关注残疾文学研究。西方残疾理论传承自后结构主义的方法,在解构定义和多元征引方面可启发中国残疾文学研究者再思批... 西方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起构建残疾理论,并逐渐应用到文艺研究领域。相较之下,中国残疾理论发展较为滞后,只有少数学者关注残疾文学研究。西方残疾理论传承自后结构主义的方法,在解构定义和多元征引方面可启发中国残疾文学研究者再思批评对象,并考虑跨学科与在地研究。但后结构方法忽视了"残疾人"与"非残疾人"差异的淡化以及残疾主体性。中国残疾文学研究若要获得长足发展,应倡议一种以残疾作家个体为出发点、兼及理论分析的文学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理论 残疾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后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审美·知识·技术——新中国文学批评70年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丹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1-169,F0003,共10页
在某种意义上,新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是文学批评与政治、文学批评与审美、文学批评与知识、文学批评与技术之间相互审视和阐释的过程;这四组关系及其牵扯出来的问题呈现出新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面相,并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向、新启蒙... 在某种意义上,新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是文学批评与政治、文学批评与审美、文学批评与知识、文学批评与技术之间相互审视和阐释的过程;这四组关系及其牵扯出来的问题呈现出新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面相,并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向、新启蒙主义的确立、消费主义的兴起、媒介和数字技术的扩张保持时间和意义的一致性;将四组关系及其关涉的问题重新问题化和历史化是重新审视新中国文学批评的有效路径,能够为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新中国文学批评70年 当代文学批评 政治 审美 知识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的中国问题——以米勒“文学终结”说的中国传播与接受为例
4
作者 梁丹丹 许德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3,共10页
本文对中国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当下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聚焦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中所呈现的“中国问题”,并以美国批评家米勒及其“文学终结”说的中国之旅为例,揭示了中国中外文学与文论学术共同体“米勒现象”背后的“中国问题... 本文对中国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当下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聚焦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中所呈现的“中国问题”,并以美国批评家米勒及其“文学终结”说的中国之旅为例,揭示了中国中外文学与文论学术共同体“米勒现象”背后的“中国问题”:即“重术轻道”“有学术、无话语”“有批判、无思想”。未来中国的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学术共同体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外国文学与文论译介及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为两翼,整体上透视和反思当下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所遭遇的“中国问题”,以真问题、真批判、真革命的态度进行守正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话语体系,扩大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与文论研究 中国问题 症候式阅读 米勒现象 学术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媒时代文学的游戏化转向:互动小说的游戏机制与叙事研究
5
作者 郭超 罗韵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9,共10页
“互动小说”(interactive fiction)是一种综合应用“超文本”(hypertext)技术的写作和阅读实践,其样态恰切地诠释了数字媒体时代文学的“游戏化”(gamification)现象。互动小说兼具文学性与游戏性,其较传统平面印刷文学(printbased lit... “互动小说”(interactive fiction)是一种综合应用“超文本”(hypertext)技术的写作和阅读实践,其样态恰切地诠释了数字媒体时代文学的“游戏化”(gamification)现象。互动小说兼具文学性与游戏性,其较传统平面印刷文学(printbased literature)的不同要素,诸如动态的文字和动画影像、超链接、交互机制、多向阅读路径,真正突出了数字文学叙事的核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游戏化 互动小说 叙事研究 超链接 游戏性 阅读实践 超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审美”合“天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学理构造及文明启示
6
作者 罗成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文艺美学是中华美学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独具特色的当代范式。作为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学科创始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学理构造乃兴于自然,立于人生,成于完善。“人生”是其理论根基,即经由审美活动重塑人生意义。“自然”是... 文艺美学是中华美学守正创新、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独具特色的当代范式。作为新时期文艺美学的学科创始人,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的学理构造乃兴于自然,立于人生,成于完善。“人生”是其理论根基,即经由审美活动重塑人生意义。“自然”是其精神起源,即经由自然山水体验艺术意义。“完善”是其价值旨趣,即经由文学艺术审美通向艺术完善、人生完善、社会完善、自然完善。其文明启示在于,面对现代性、自律论、分化式的美学裂变,文艺美学亟待重构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善统一,推动中国人生、神州山水和华夏艺术的整体性、原创性阐释。以“审美”合“天人”,追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完善”,是胡经之文艺美学思想给予中华美学再出发最宝贵的文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胡经之 完善美学 中华美学再出发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下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保护传承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杜小钰 张维亚 刘媛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49,共9页
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是骆山村民依傍石臼湖创造的一项民俗信仰,艺术表现形式为舞龙灯。舞龙仪式是商周秦汉以来祭龙求雨古礼在当今民间的传承,龙神信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龙舞的组织在社会功能上起到了凝聚村庄共同体的作用... 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是骆山村民依傍石臼湖创造的一项民俗信仰,艺术表现形式为舞龙灯。舞龙仪式是商周秦汉以来祭龙求雨古礼在当今民间的传承,龙神信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龙舞的组织在社会功能上起到了凝聚村庄共同体的作用。濒危的根本问题是传统社会功能的衰退,问题表现在舞龙队伍召集困难、龙会成员老龄化和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文旅融合的五项对策,其中传承队伍建设是关键,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是重点,文化空间的保护是前提,文创设计和媒体传播是重要辅助和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舞 骆山大龙 非遗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郡斋读书志》与文学批评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承学 黄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52,共13页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人藏书家编撰之藏书目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学术史的角度看,《郡斋读书志》目录体例的创制、图书类目的设置以及序与提要的撰写...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人藏书家编撰之藏书目录,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重要的意义。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学术史的角度看,《郡斋读书志》目录体例的创制、图书类目的设置以及序与提要的撰写都反映出作者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不仅是一部目录学巨著,也是一部带有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性质的札记,是了解宋代文学与政治文化的独特文献。赵希弁《读书附志》在文学批评上对《郡斋读书志》也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郡斋读书志》 《读书附志》 目录学 诗文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人婚书的文体形态与文学性 被引量:3
9
作者 邬志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2-100,共9页
婚书在宋代广为使用,宋人文集中多有收录。宋人婚书既为婚姻事实之契约,具有法律意义,又是具有私人书写色彩的书启,有文学意义。婚书的文体为书启文,婚书一往一答即构成男女双方对婚姻事实允诺。婚书作为一种文体,其文体远源因素可追溯... 婚书在宋代广为使用,宋人文集中多有收录。宋人婚书既为婚姻事实之契约,具有法律意义,又是具有私人书写色彩的书启,有文学意义。婚书的文体为书启文,婚书一往一答即构成男女双方对婚姻事实允诺。婚书作为一种文体,其文体远源因素可追溯到《仪礼》中婚辞,而六朝时期的皇室、贵族婚礼中的"六礼文"为后代文人婚书写作提供了文体与文辞借鉴。真正文体意义和法律意义上的婚书在唐代出现,唐人婚书为单书或复书形式,宋人则发展为叠幅形式,叠三幅为一封,是晚唐宋时书启叠楮之风的体现。婚书不见于唐人集中而见于宋人集中,宋人婚书正文为四六文,文体典雅,辞令优美,大量用典,不再是简单的实用礼书,成为文学作品。宋人婚书以其文体要素体现了"合二姓之好"的婚姻观念,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自身家世风范的体认与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婚书 文体形态 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晓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1-124,41,共5页
20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史大体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章回小说的起源为研究重点,主要从话本小说等方面的影响追溯其起源;第二阶段以章回小说的文体形态为研究重点,前期着重分析小说回目等外在形态特征;80年代以后则侧重于探... 20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史大体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章回小说的起源为研究重点,主要从话本小说等方面的影响追溯其起源;第二阶段以章回小说的文体形态为研究重点,前期着重分析小说回目等外在形态特征;80年代以后则侧重于探讨叙事时空等内在叙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回小说 文体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中华文化,怎样本土文学?——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论纲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崇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5-160,共6页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繁复的关系。这里的中华文化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相对古典(晚清以前)的中华文化;第二重是20世纪以来(或现代)的中华文化;第三重是指中华文化在不同区域变异后仍然具有较强中国性...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繁复的关系。这里的中华文化有三重含义:第一重是相对古典(晚清以前)的中华文化;第二重是20世纪以来(或现代)的中华文化;第三重是指中华文化在不同区域变异后仍然具有较强中国性的本土中国性文化。相较而言,第一重体现在有关文学书写中显得宽泛而散漫;第二重中既有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承继与发展,又有对现代中华文化事件的回应与拓展;第三重中既有本土意识,又有地域文化和异族书写的介入。在多元并存的视角和语境下,关注新加坡、马来西亚本土中国性是为了强大和提升中国本土的文学和文化;反过来,也可以反哺世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华文/华人文学 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 中华文化 本土中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定性”与“现实性”的流转——20世纪20至60年代戏曲“程式”的概念史探源
12
作者 郭超 李璐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5,共9页
作为戏曲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程式”概念并非“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从20世纪初戏剧领域中西之辨的端倪初现时对照“他者”而定义出来的,突出其“符号”“象征”的“非写实”意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程式概念和延安时期的时代环... 作为戏曲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程式”概念并非“亘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从20世纪初戏剧领域中西之辨的端倪初现时对照“他者”而定义出来的,突出其“符号”“象征”的“非写实”意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程式概念和延安时期的时代环境、戏剧潮流不断互动,也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影响而增加了“体验”的一维,并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之中。但1959年,阿甲提出将体验与技术结合,是为“程式化体验”,伴随着戏剧界对“斯氏体系”评价的变化,程式理论中的“假定性”也开始回归。程式理论对戏曲演员的实践活动起到了形塑作用,戏曲演员的实践活动则使戏曲的程式特征愈发凸显,以“程式”为中心的言说与实践互动使现代戏曲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表演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式化 假定性 生活体验 “斯氏体系” 写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1970年代地方性的另一重面向——以《南行记续篇》为中心
13
作者 宫铭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南行记续篇》将地方性与整体性的辩证作为结构文本的主轴,在“国家/中央-地方/基层”的架构中书写了推行国家中心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西南边疆。小说文本既展现了整体性话语对地方性革命历史和情感生活的影响,也彰显了地方性历... 《南行记续篇》将地方性与整体性的辩证作为结构文本的主轴,在“国家/中央-地方/基层”的架构中书写了推行国家中心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西南边疆。小说文本既展现了整体性话语对地方性革命历史和情感生活的影响,也彰显了地方性历史记忆和情感传统的相对独立性。艾芜选择以地方性和整体性的辩证来结构文本既有时代话语的影响,也源于他“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对观念性“生活”与经验性生活两种创作资源的调和。《南行记续篇》以地方性与整体性的辩证为我们考察1950至1970年代文艺创作中的地方性要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行记续篇》 地方性 整体性 “深入生活” 艾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欣的自我变法与广府文化的重新叙述——以《如风似璧》为例
14
作者 刘志珍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张欣新作《如风似璧》从直面当下都市的写作转而书写历史的幽微处,以现代价值观重塑民国女性,重新讲述广府文化。广州面海,千百年的经商历史形成开放、包容、对话的文化特质,进而规训了广州人的自我认同,为新旧交替时期的女性反叛提供... 张欣新作《如风似璧》从直面当下都市的写作转而书写历史的幽微处,以现代价值观重塑民国女性,重新讲述广府文化。广州面海,千百年的经商历史形成开放、包容、对话的文化特质,进而规训了广州人的自我认同,为新旧交替时期的女性反叛提供了思想基础。小说以全球视野再现近代广州的重大历史时刻,反思中国作为主体的现代化过程,“深描”八十多种广府美食,以及英歌舞、南音、粤剧等地方性知识,探索大湾区呼应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多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欣 《如风似璧》 广府文化 商业伦理 地方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的自我指涉悖论:卢曼对德国浪漫派的重述
15
作者 范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0,共11页
德国浪漫派的“系统思考”,在本雅明的浪漫派研究中得到初步呈现,在卢曼系统论中更是成为艺术系统“自创生”的模型。浪漫派是第一种反思文学自治的艺术风格,卢曼视之为从传统的客体艺术向现代的世界艺术转变的第一步。不过,他认为浪漫... 德国浪漫派的“系统思考”,在本雅明的浪漫派研究中得到初步呈现,在卢曼系统论中更是成为艺术系统“自创生”的模型。浪漫派是第一种反思文学自治的艺术风格,卢曼视之为从传统的客体艺术向现代的世界艺术转变的第一步。不过,他认为浪漫派仍然受到主体哲学的限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完整的人”的表象。卢曼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对浪漫派艺术观进行重释,“数学”“文化”和时间概念是他关注的重点,分别代表浪漫派世界的事情、社会和时间维度。从卢曼对浪漫派的理解中,我们不但可以辨认出系统论艺术理论和源自康德的现代美学的区别,也可以看到他对于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的批评,而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德国美学的新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浪漫派 系统论 二阶观察 数学 自我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媒时代的共同体叙事:民族记忆的流行化创造
16
作者 金永兵 张子墨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数字技术为民族记忆的传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想象方式。在对文化记忆流行化的缔造过程中,它通过时空的融合体现了民族文化价值的永恒活性。同时,数字媒介也推动了个人的“交际记忆”向“文化记忆”的双向融汇,并通过数字互动成为情感联... 数字技术为民族记忆的传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想象方式。在对文化记忆流行化的缔造过程中,它通过时空的融合体现了民族文化价值的永恒活性。同时,数字媒介也推动了个人的“交际记忆”向“文化记忆”的双向融汇,并通过数字互动成为情感联结。“国风潮流”则展示着当下民族文化媒介如何生产出流行文化产品。数媒时代的共同体叙事是通过文化记忆流行化所建构的一种动态书写,它在古与今、个人与集体、物质与文化间互融式生成中,不断激发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因此,充分认识和把握数字媒介对民族文化记忆流行化创造对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巨大潜能以及存在的问题,将大大有助于在数媒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共同体 数字媒介 文化记忆 流行文化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人物学
17
作者 张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在改革开放年代,人物塑造被视为20世纪50-70年代文艺主要局限之所在。然而,在1990年代以后,弃此而去的中国当代文学很少塑造出能与“红色经典”相媲美的艺术形象。今日学界有必要重新发现该时代文艺的可作为优秀艺术遗产的人物学。道德... 在改革开放年代,人物塑造被视为20世纪50-70年代文艺主要局限之所在。然而,在1990年代以后,弃此而去的中国当代文学很少塑造出能与“红色经典”相媲美的艺术形象。今日学界有必要重新发现该时代文艺的可作为优秀艺术遗产的人物学。道德与阶级的双重的“区分的辩证法”,自我克服型抑或双赢型正面人物成长机制,以及他者化、正剧化、喜剧化反面人物叙述机制,共同构成了此时代文艺塑造人物形象的系统方法,并共同承担了社会类型/定型系统所需完成的叙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 正面人物 反面人物 人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应与层次:粤语东莞企石话的小称变调
18
作者 刘燕婷 武大真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12,共11页
东莞市企石镇的粤语(下称"企石话")存在35和55两种小称变调,二者不论在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上,都和广州话、东莞莞城话的35和55变调无甚差别。然而,就辖词范围而言,企石话的小称变调却跟广州话、莞城话均有较大不同。文章首... 东莞市企石镇的粤语(下称"企石话")存在35和55两种小称变调,二者不论在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上,都和广州话、东莞莞城话的35和55变调无甚差别。然而,就辖词范围而言,企石话的小称变调却跟广州话、莞城话均有较大不同。文章首先梳理企石话的小称变调跟广州话、莞城话的对应情况,其后结合企石话内部以及东莞各地方言的事实,论证当地的35和55变调大致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莞粤语 小称变调 方言比较 历史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黄子平《文本及其不满》新著主题论坛实录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子平 钱理群 +6 位作者 李浴洋(整理) 赵园 陈平原 吴晓东 杨联芬 贺桂梅 董秀玉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5,共22页
时间:2019年10月27日14:30—17:30地点:北京首创郎园Park·兰境艺术中心主办:活字文化嘉宾:黄子平、钱理群、赵园、陈平原、董秀玉、吴晓东、杨联芬、贺桂梅主持:李浴洋李浴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个非常别致的文化空间中聚会... 时间:2019年10月27日14:30—17:30地点:北京首创郎园Park·兰境艺术中心主办:活字文化嘉宾:黄子平、钱理群、赵园、陈平原、董秀玉、吴晓东、杨联芬、贺桂梅主持:李浴洋李浴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个非常别致的文化空间中聚会,举行"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主题论坛。活动缘起是在座的黄子平教授最近由"活字文化"策划出版了一本新著《文本及其不满》。我们接下来的对话将主要围绕这本新书展开,同时也会延伸到黄老师其人其学,以及铭刻在他的人生经历与写作生涯中的"八十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子平 同时代人 《文本及其不满》 主题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语言障碍筛查的汉语儿童言语交际水平评估系统研发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陆烁 丘国新 +1 位作者 钱思宇 高乐妍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58,共14页
中山大学中文系神经语言学教学实验室面向语言障碍筛查开发的汉语儿童言语交际水平评估系统,以一套固定程序作为引导,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采集儿童的言语数据。基于这个评估范式,实验室采集了大量2~14岁儿童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言语数据,从语... 中山大学中文系神经语言学教学实验室面向语言障碍筛查开发的汉语儿童言语交际水平评估系统,以一套固定程序作为引导,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采集儿童的言语数据。基于这个评估范式,实验室采集了大量2~14岁儿童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言语数据,从语音、能产性、流畅度、语法、语义、逻辑六大语言维度出发,细分为16项指标对语料进行人工标注和机器识别,建立起一个应用于语言能力评估和语言障碍筛查的汉语儿童言语数据库,可以精准评估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水平。目前该语料库储存了966名汉语儿童的言语数据,并对638名儿童的语料进行了标注。该语料库可以对儿童语言障碍的智能化筛查提供机器学习训练数据,也可以为研究汉语儿童语言习得和各类儿童语言障碍提供数据资源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语言障碍 语言评估 言语交际 数据库 语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