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更新驱动下的创新空间发展与规划策略研究
1
作者 郎嵬 傅丹虹 +2 位作者 孙卓盈 梁略 谭舒颖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7,共9页
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广州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虽然提出强化中心城区组群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功能,但逐渐暴露出空间不足、连片不明显、缺乏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问题。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也是城市更新的最小规划组... 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广州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虽然提出强化中心城区组群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功能,但逐渐暴露出空间不足、连片不明显、缺乏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问题。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也是城市更新的最小规划组团,因此探讨如何通过社区更新推动创新空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总体布局与典型案例的分析,在梳理广州三类创新空间的空间集聚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社区型创新空间的发展模式与规划策略:一、广州创新空间呈现出显著的中心集聚与极化特征,不同类型的创新空间在特征和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二、以社区为空间载体的更新规划是推动中心城区创新空间发展与恢复创新活力的关键路径;三、社区型创新空间可以分为产业主导型、知识驱动型和孵化型三种类型,这三类创新社区在形成机制和空间模式上各具特色;四、结合规划编制与管理,以基于社区更新的空间功能单元推动规划实施传导并促进创新社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更新 创新社区 空间功能单元 社区规划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证--基于4省12县的调研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郇 黄耀福 +3 位作者 陈伟 秦小珍 陈銮 许伟攀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8,共10页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引导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现有评价多采取综合加权的分析方式,以绩效排名为导向,评价结果不易发现乡村建设实际面临的...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引导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现有评价多采取综合加权的分析方式,以绩效排名为导向,评价结果不易发现乡村建设实际面临的问题与差距。在尊重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乡村建设评价指标和方法。通过对4省12县进行的调研分析发现,该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发现城乡差距和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包括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实施以农房为核心的乡村建设行动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城乡差距 指标体系 农房 就地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思路与实践——以湖北省十堰市茅塔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敏胜 杨思 李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6,共9页
作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小流域治理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是统筹小流域内各要素发展与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现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编... 作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小流域治理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是统筹小流域内各要素发展与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现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编制思路及策略的研究较为薄弱,如何理清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架构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规划统筹与统筹规划方法论,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架构,并结合湖北省十堰市茅塔河小流域的规划实践,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的思路与策略,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小流域治理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 人居环境科学 规划统筹与统筹规划 十堰市 茅塔河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改结合驱动下的镇村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莫星 谭舒颖 郎嵬 《中外建筑》 2022年第8期42-47,共6页
镇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城镇化从高速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方面。大城市对周边镇村发展的影响和带动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镇村一体化发展。探讨大城市周边镇村通过旧改更新联动,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建设,实现镇村一体化发展。通过对广... 镇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城镇化从高速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方面。大城市对周边镇村发展的影响和带动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镇村一体化发展。探讨大城市周边镇村通过旧改更新联动,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建设,实现镇村一体化发展。通过对广州市增城区旧村改造模式与全区更新办法分析发现:储改结合有助于破解旧村改造难题,实现多元主体共赢、更新效益提升;推动地区成片连片发展、整合优化,促进镇村高质量城市更新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全区镇村旧改项目强化“储改结合”,由政府主导科学划定旧村改造和土地收储范围,同步开展改造和收储工作。收储用地产生的留用地优先落地平衡旧村改造开发强度。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探索储改结合驱动下的镇村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其他城市镇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村高质量发展 镇村空间重构 储改结合 旧村改造 广州 增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都市圈空间结构与功能网络联系的演变研究
5
作者 李薇 郎嵬 张京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2,共7页
推动都市圈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研究从形态、功能空间结构以及网络联系对我国典型都市圈展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均为发展型的国家级都市圈表征出差异化的空间结构,如南京都市圈呈现均衡化形态空间... 推动都市圈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研究从形态、功能空间结构以及网络联系对我国典型都市圈展开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均为发展型的国家级都市圈表征出差异化的空间结构,如南京都市圈呈现均衡化形态空间,福州、成都、西安都市圈为单中心集聚,而长株潭都市圈呈多中心空间布局。(2)各都市圈配套功能设施供需匹配不足,资源要素分布不均。(3)多数都市圈呈现近中心城区的向心性网络联系趋势,区域网络协调初步形成。最后,基于研究分析,文章探索都市圈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以及相应政策建议,推动我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空间结构 网络联系 演变机制 规划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友好理念下参与式社区规划对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影响研究--以珠海市西城社区为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帆 李敏胜 +1 位作者 李郇 陈思宁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60,共9页
在当前城市存量规划和公共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与公共空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已有研究多聚焦于依托公共空间建设的公众参与模式,对于参与式社区规划对公共空间影响的关注不足。基于参与式规划理论,选取“可达性-... 在当前城市存量规划和公共空间公共性缺失的背景下,参与式社区规划与公共空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已有研究多聚焦于依托公共空间建设的公众参与模式,对于参与式社区规划对公共空间影响的关注不足。基于参与式规划理论,选取“可达性-功能-互动性”作为公共空间公共性的构成维度,构建参与式社区规划重构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分析框架。以广东省珠海市西城社区为例,讨论儿童友好理念下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对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影响内容和机制。结果表明,通过建立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和以公共空间作为建设对象,参与式社区规划促使公共空间公共性在“功能”和“互动性”方面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社区规划 公共空间公共性 儿童友好 珠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街区城市形态与空间品质提升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管若尘 郎嵬 +1 位作者 陈婷婷 李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近年来,人民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街区质量和空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量城市老区发展空间受限,已建成区的建筑、道路、社区及设施老旧,引发空间品质降低、人群满意度降低等问题。目前,开放街区的网红商业化是老旧小区改... 近年来,人民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城市街区质量和空间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量城市老区发展空间受限,已建成区的建筑、道路、社区及设施老旧,引发空间品质降低、人群满意度降低等问题。目前,开放街区的网红商业化是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街区空间品质的常见实例,自此形成的“网红街区”成为新时代生活与消费方式转变下“自下而上”城市微更新的典范。因此,分析城市开放街区城市形态与空间品质对城乡建设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网红街区”为例,采用POI、OSM开源地图等多源数据,结合调研访谈,从街区、街道和建筑3个尺度着手,基于意象性、围合度、人尺度、透明度和丰富度5个维度评价街区空间品质,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开放街区品质提升提出机制性建议和规划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空间品质 开放街区 老旧小区 网红街道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式社区规划与居民参与能力研究——以云浮市云吟村共同缔造工作坊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帆 李郇 《城乡规划》 2022年第1期38-47,共10页
实现可持续的公众参与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研究大多聚焦规划技术改进,对居民参与能力的关注不足。基于参与式规划赋权的视角,本文结合赋权理论从认知、互动、行为三方面对参与能力的理解,构建参与式社区规划影... 实现可持续的公众参与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研究大多聚焦规划技术改进,对居民参与能力的关注不足。基于参与式规划赋权的视角,本文结合赋权理论从认知、互动、行为三方面对参与能力的理解,构建参与式社区规划影响居民参与能力的分析框架,以云浮市云吟村为案例,分析参与式社区规划影响居民参与能力的内容和机制。研究显示,居民参与能力的变化,表现为对社区发展愿景的逐渐转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参与社区规划的行为深入,其中,规划师在对居民启蒙、学习、实践和自我发展阶段的教育赋权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的政策制定、组织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保障了公众参与的长期开展。未来需要对居民个体进行追踪研究,以深入解释认知、互动、行为三方面能力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选取城市社区案例,以丰富对居民参与能力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式社区规划 公众参与 参与能力 共同缔造 云吟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城居住建筑密度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37个县城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郇 姜俊浩 +1 位作者 许伟攀 黄耀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104,共8页
县城是当前近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县城开发建设正在改变县城密度,重塑县城空间形态。密度是宜居性特征的重要指标,但受制于数据的缺乏,县城建筑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基于此,文章利用Mask R-CNN深度学习框架,识别了广东省除县... 县城是当前近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县城开发建设正在改变县城密度,重塑县城空间形态。密度是宜居性特征的重要指标,但受制于数据的缺乏,县城建筑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基于此,文章利用Mask R-CNN深度学习框架,识别了广东省除县级市外37个农业县县城的建筑轮廓,并通过划分县城的新区与旧区,探究县城新旧区建筑密度特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区域层面看,粤东、粤西地区的县城建筑密度高于粤北、珠三角地区;从县城层面看,县城新区的建筑密度普遍低于旧区的建筑密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地形是影响县城建筑密度区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区域地形越复杂,建设受地形分割越严重,其建筑趋于分散,建筑密度因此越低。然而,地形仅对因山就势的旧县城的建筑密度有显著作用,对新区建筑密度则不存在显著影响。这主要是源于新区往往通过工业化技术手段进行土地平整,进而能够突破地形限制并开发建设高层小区住宅。县城的历史传承、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等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在当前新一轮的县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尊重县城历史的建筑密度基础,保护传统建设肌理,制定合理的空间规划与建设安排,实现县城宜居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城 建筑密度 密度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城市人民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郇 《小康》 2020年第32期6-6,共1页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基本需求,也是人居生活的基本内容。人居环境根据人民的生活需要建设,而人居生活的质量又依赖于人居环境。中国历史上的每一阶段,美好的人居都是人们心向往之、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代美好人居,基于...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基本需求,也是人居生活的基本内容。人居环境根据人民的生活需要建设,而人居生活的质量又依赖于人居环境。中国历史上的每一阶段,美好的人居都是人们心向往之、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代美好人居,基于对人的基本关怀,追求城乡空间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发展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城乡空间 心向往之 发展愿景 人类生存和发展 高质量发展 幸福生活 美好人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新刚 傅韵同 +1 位作者 郎嵬 李默涵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97,共7页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使用与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紧凑城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对于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蔓延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问题具...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使用与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紧凑城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对于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蔓延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上海市1995—2015年建成区的时空分析,挖掘建成区扩展演变规律。基于重力模型建立紧凑度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剖析紧凑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一是上海市建成区紧凑度先降低后升高,主城区紧凑度高于郊区;二是上海市主城区和郊区紧凑度变化受人口、产业、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时,提出紧凑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紧凑城市 时空演变 土地利用扩展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