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国哲学传统的创造性书写——八卷本《冯达文文集》评议
1
作者 郑淑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133,共7页
八卷本《冯达文文集》全方位地勾勒出冯先生四十多年哲学探索的心路历程。《文集》写作风格统一,以极其宏阔的思想视野展示了儒、释、道三大传统各自的独特魅力。在学理上,《文集》各卷独成一帙又相互发明,从哲学、宗教、文化的角度对... 八卷本《冯达文文集》全方位地勾勒出冯先生四十多年哲学探索的心路历程。《文集》写作风格统一,以极其宏阔的思想视野展示了儒、释、道三大传统各自的独特魅力。在学理上,《文集》各卷独成一帙又相互发明,从哲学、宗教、文化的角度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了清晰、简洁而富有洞见的阐发。总体而言,《文集》展示了冯先生一以贯之的价值关怀,呈现了清晰自洽的论证思路,以汉唐宇宙论为哲学聚焦之方法,以道家理想为思想价值之底色,以情本论/事本论为全体精神之基调,由此创造性地书写整全的中国哲学传统,通过以道解儒、道禅合一的经典诠释理路,形成以道家传统为本位的中国思想史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达文 情本论 事本论 类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物”概念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百物”和“万物”是古典文献中“物”的两种用法,其背后隐含着“物”概念之内涵及演变的重要线索。晚周诸子常用的“万物”是众多个体之物的总和,而前诸子时代的“百物”则是不同族类的总和。从“百物”到“万物”,是个体之物被发现... “百物”和“万物”是古典文献中“物”的两种用法,其背后隐含着“物”概念之内涵及演变的重要线索。晚周诸子常用的“万物”是众多个体之物的总和,而前诸子时代的“百物”则是不同族类的总和。从“百物”到“万物”,是个体之物被发现的过程,而诉诸人的知觉的“形名”构成了把捉个体之物的基本范畴。与之相对,可训为精魅和徽帜的古典“物”概念则建基于“形神”观念之上。基于对“形神”的否定“,形名”发现了“每一个”个体之物,为诸子学奠立了致思和言说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关于人和政治的知识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名 形神 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辩、工夫与郡县天下:周秦文明变革的谱系性考察
3
作者 赖区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22,共11页
春秋战国时代,在整个天下及各基本领域中发生了一场同构性变革,即从中介性转向直接性、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在思想领域,此前将圣王历史经验及其礼制作为具有典范和准则意义的中介,如今则倾向于消除此类中介,而倚重个人理性来直接论道;... 春秋战国时代,在整个天下及各基本领域中发生了一场同构性变革,即从中介性转向直接性、从群体性转向个体性。在思想领域,此前将圣王历史经验及其礼制作为具有典范和准则意义的中介,如今则倾向于消除此类中介,而倚重个人理性来直接论道;在修养领域,从注重借助圣王古史和礼仪等来成就人,变成强调通过个人心性来直接沟通天道;在制度领域,发生了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基本转变,具体体现在政治与军事、经济、家、祭祀等方面。封建倾向于中介性、群体性,郡县则体现直接性、个体性。周秦之际的这场同构性变革,可称为从封建模式向郡县模式的转变,这就是周秦文明变革的实质所在。虽然文明进入郡县模式,但封建因素仍有保留,如见于经学中。这造就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明类型,即中国式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之际 文明变革 同构性转变 封建模式 郡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边区乐教新貌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春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8,共10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立足于194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的实际,充分吸取“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针对延安文艺界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普遍的启蒙”的哲学命题,使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立足于1940年代中国抗日救亡的实际,充分吸取“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针对延安文艺界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普遍的启蒙”的哲学命题,使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创了一种新的革命的教育哲学,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等古典乐教观念有相通之处。《讲话》促进了边区“革命民歌”的大量创作,促进了边区“新秧歌运动”的蓬勃发展,并使当时如火如荼的“新音乐运动”发生了工作作风的转变,边区的乐教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讨论《讲话》之后边区乐教的嬗变,其问题意识不仅是文艺思想的,也是政治哲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普遍的启蒙 新秧歌运动 新音乐运动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德性到伦常德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长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6-136,共11页
用“政治德性”与“伦常德性”的两分来考察古典德性论演变,较之“公德”“私德”的两分更为合宜。《尚书》中的“德”主要指政治德性:它是对政治人物的特殊要求,不是对普通人民的一般要求;它是政治人物应对政治事务的能力和品质,而非... 用“政治德性”与“伦常德性”的两分来考察古典德性论演变,较之“公德”“私德”的两分更为合宜。《尚书》中的“德”主要指政治德性:它是对政治人物的特殊要求,不是对普通人民的一般要求;它是政治人物应对政治事务的能力和品质,而非普通人民处理伦常事务的素质和修养。春秋时期的德性论说仍旧以政治德性为主,但是伦常德性已经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孔子试图平衡政治德性与伦常德性,提出了“民德”的观念,“孝”作为“民德”被特别强调。兼具伦常德性与政治德性含义的“仁”成为主德,用“仁”统摄其他一切德性。孟子则把“孝”拓展为“大孝”,并用孝悌统摄“仁义礼智”,其实质是用伦常德性来统摄政治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德 私德 政治德性 伦常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