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2009-2012年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定梅 朱勋 +5 位作者 姚婷婷 徐霖 吴珏珩 何振健 郑芸 曹开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2-298,共7页
【目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病人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RSV在广东地区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广东地区RSV的监控和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25家哨点医院采集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 【目的】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病人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RSV在广东地区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广东地区RSV的监控和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25家哨点医院采集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咽拭子标本,提取标本RNA,反转录成cDNA,利用巢式PCR进行RSV检测;对RSV阳性标本进行其他6种呼吸道病毒的检测,了解混合感染情况。检测结果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Excel作图表,对病人人口学特征、不同病例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和时间的检出情况进行统计描述,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α取0.05。【结果】共收集了14 227份咽拭子标本,7 318份来自门诊病例,6 909份来自住院病例;男性8 485人,女性5 742人;病人年龄从0岁到110岁。RSV阳性标本1 113份,检出率为7.82%。住院病例检出率明显高于门诊病人检出率(P<0.001),男性病例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病例(P<0.001),儿童检出率高于成人(P<0.001),阳性病例中2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为77.72%;1-4月份RSV检出率较高(P<0.001)。245例发生了混合感染,215例为双重感染,29例为三重感染,1例为四重感染。混合感染中男性病例较多,占69.39%(170/245);住院病例比例较大,占74.70%(183/245);小于3岁的儿童和20~35岁青年人较多,分别为75.51%(185/245)、11.43%(28/245)。混合感染多发生在1~4月。【结论】广东地区RSV的主要感染人群是2岁以下儿童,要加强对0~2岁儿童的防护,特别是男性病例和住院病例;预防工作要全年进行,重点在1~4月,预防因RSV感染导致的住院率和混合感染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 传染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 混合感染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人H7N9禽流感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郭晓兰 司露露 +5 位作者 管大伟 王颖 于玉凤 方丹云 武婕 江丽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5,共9页
【目的】对两株从轻症病例和重症死亡病例中分离的人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其来源、基因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分子差异,旨在了解毒株的遗传进化特征与其致病性及其所致疾病临床类型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H7N9禽流感病毒的致... 【目的】对两株从轻症病例和重症死亡病例中分离的人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其来源、基因组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分子差异,旨在了解毒株的遗传进化特征与其致病性及其所致疾病临床类型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H7N9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两株从轻症病例和重症死亡病例中分离的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比较分析两株病毒的遗传进化关系、基因组特征、受体结合位点、宿主特异性位点及致病相关位点等重要分子特征;从禽流感共享数据(GISAID)下载2013年至2014年10月轻症和重症病例的病毒分离株序列,分析致病相关关键位点差异,并分析这些变异与其致病性及所致疾病临床类型的关系。【结果】这两株H7N9禽流感病毒的HA、NA和M基因来源于2013年华东地区流行的H7N9禽流感病毒,NP、NS、PA、PB1和PB2基因来源于2013年在广东地区禽类中流行的H9N2禽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PA蛋白L336M和PB1蛋白I368V的突变率随流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并存在地区差异;两株病毒各基因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9.2%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9.5%以上,但各基因节段存在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其中HA受体结合位点存在一个关键氨基酸的差异(226L和226 Q),宿主特异性位点存在两个关键氨基酸的差异(PB2-591L和PB2-591Q,PB2-627E和PB2-627K),毒力位点存在两个关键氨基酸差异(PA-353R和PA-353K,PB2-627E和PB2-627K);M2均发生了S31N突变;潜在糖基化位点均相对保守;2013年至2014年10月报道的重症病例病毒分离株PB2蛋白E627K突变率高于轻症病例分离株。【结论】两株来自不同临床类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的重组病毒,是由华东地区流行的人H7N9禽流感病毒和在广东地区禽类中流行的H9N2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而来;H7N9禽流感病毒的某些致病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在流行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必须密切监测毒株的变异动向;两株致病力不同的病毒各基因节段虽然同源性较高,但存在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其中PB2蛋白627位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可能对病毒的致病性起重要作用,与所致疾病临床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7N9禽流感病毒 测序 进化特征 分子特征 致病性 临床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多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凝血途径相关因子基因表达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唐小龙 蔡淑玉 +2 位作者 江振友 王华东 江丽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40-1544,共5页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影响。方法:应用胰酶消化HUVECs并进行传代培养,用生长良好的第2、3代细胞进行实验。同时应用CCK-8测定细胞在不同浓度...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影响。方法:应用胰酶消化HUVECs并进行传代培养,用生长良好的第2、3代细胞进行实验。同时应用CCK-8测定细胞在不同浓度的LPS(1-100 mg/L)处理前后细胞活性;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细胞内TM、TF和TFPImRNA水平。结果:浓度为10 mg/L的LPS对细胞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浓度为10 mg/L的LPS作用使HUVECs显著上调TF mRNA表达,6-24 h可以使细胞TFPI mR-NA表达下调,以后渐恢复正常表达,72 h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同时下调TM mRNA表达。结论:LPS(10 mg/L)对HUVECs的活性不造成直接的影响,可显著上调HUVECs的TF mRNA转录,抑制TFPI mRNA的转录,而不改变TMmRNA的转录,这可能与LPS在感染过程中诱导血栓形成,血液凝固和D IC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凝血致活酶 血栓调节蛋白 脐静脉内皮细胞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成熟CD8α^+ DC经同种白血病抗原冲击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徐霖 纳宁 +4 位作者 陈康 曹开源 袁广卿 傅强 朱蓓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05-2009,共5页
目的:观察不成熟CD8α+树突状细胞(DC)体外经同种异基因白血病细胞全抗原冲击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方法:C57BL/6(H-2b)小鼠的骨髓细胞以GM-CSF+IL-4+SCF+Flt3L体外诱导不成熟CD8α+DC,第3 d加入0 mg/L、2.5 mg/L、5 mg/L、10 m... 目的:观察不成熟CD8α+树突状细胞(DC)体外经同种异基因白血病细胞全抗原冲击后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方法:C57BL/6(H-2b)小鼠的骨髓细胞以GM-CSF+IL-4+SCF+Flt3L体外诱导不成熟CD8α+DC,第3 d加入0 mg/L、2.5 mg/L、5 mg/L、10 mg/L和20 mg/L BALB/c(H-2d)小鼠来源的同种异基因EL9611红白血病细胞抗原冲击,冲击后DC与同系(H-2b)T细胞按DC/T 1∶1、2∶1、4∶1比例共培养,MTT法观察T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和IL-10的含量,LDH释放法检测T细胞对EL9611细胞的杀伤活性。以成熟DC为对照,观察同种异基因不成熟CD8α+DC体外对EL9611白血病细胞的GVL效应。结果:同种红白血病全抗原冲击后不成熟CD8α+DC可有效刺激同系T细胞增殖,作用随DC/T比例增加而增加,增殖效应在小剂量抗原(≤5 mg/L)冲击时更明显(P<0.05);Ag冲击后不成熟CD8α+DC刺激T细胞分泌IFN-γ和IL-10明显增高(P<0.05),IL-10的分泌与不成熟CD8α+DC发挥GVL效应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Ag冲击浓度较低而IL-10分泌少时,T细胞增殖活性较强。杀伤实验结果显示,白血病特异性T细胞对EL9611靶细胞的杀伤活性随抗原冲击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浓度为2.5 mg/L时,杀伤率即可达90%,非特异性杀伤实验显示白血病特异性T细胞对同种异基因正常脾细胞的杀伤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杀伤作用为抗原特异性杀伤,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杀伤。结论:经同种异基因白血病抗原冲击后不成熟CD8α+DC体外能刺激同系T细胞产生一定的GVL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抗白血病 树突细胞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2型登革病毒E蛋白的抗原表位 被引量:1
5
作者 魏惠永 江丽芳 郭辉玉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10-13,共4页
【目的】通过型特异性单抗与噬菌体随机 12肽库的生物淘洗 ,确定 2型登革病毒E蛋白分子的抗原表位。【方法】以DEN2型特异的E单克隆抗体作为筛选分子 ,生物淘洗噬菌体随机 12肽库 ,将筛选的噬菌体阳性克隆进行ELISA检测、DNA序列测定及... 【目的】通过型特异性单抗与噬菌体随机 12肽库的生物淘洗 ,确定 2型登革病毒E蛋白分子的抗原表位。【方法】以DEN2型特异的E单克隆抗体作为筛选分子 ,生物淘洗噬菌体随机 12肽库 ,将筛选的噬菌体阳性克隆进行ELISA检测、DNA序列测定及展示肽的氨基酸序列推导 ,通过展示肽序列与DEN2E蛋白的氨基酸一级结构的对比 ,确定E蛋白的抗原优势表位并用相应的合成肽验证。【结果】常规生物淘洗获得富含芳香族氨基酸并有aHWbW核心结构的克隆 ,确定为非特异的塑料结合噬菌体。改进淘洗方法后 ,肽库筛选的噬菌体阳性克隆有共同的结构模体WFKKGS ,与DEN2E蛋白分子的 390~ 397有 3~ 5个氨基酸相同。其对应的合成 10肽能与淘洗单抗特异反应 ,并可抑制噬菌体阳性克隆与该单抗结合。【结论】本实验通过噬菌体随机肽库的生物淘洗确定DEN2E蛋白 390~ 397氨基酸残基 (WFKKGSSI)存在一线性的B细胞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E蛋白 噬菌体随机肽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冠状病毒S2基因变异性分析
6
作者 周浩 龙北国 +4 位作者 张文炳 江丽芳 陈丽丹 贡树基 赵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3-465,471,共4页
目的测定SARS冠状病毒GD322株S2基因序列并对SARS-CoV S2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方法用RT-PCR 法从SARS-CoV GD322株基因组中扩增S2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GEM-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株后测序。利用 Lasergene、ClustalX、DNAman和Treev... 目的测定SARS冠状病毒GD322株S2基因序列并对SARS-CoV S2基因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方法用RT-PCR 法从SARS-CoV GD322株基因组中扩增S2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GEM-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DH5α株后测序。利用 Lasergene、ClustalX、DNAman和Treeview等软件,将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与早、中、晚期各地暴发的SARS-CoV S2蛋白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在Internet网数据库中对S2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随着SARS-CoV的传播流行,S2基因趋于稳定,晚期的SARS-CoV S2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9.9%。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发现,SARS-CoV S2蛋白第57位氨基酸突变对T细胞抗原表位有影响。结论 SARS流行过程中SARS-CoV S2 基因较为稳定,S2蛋白57位氨基酸的突变可影响病毒T细胞抗原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 S2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NV-prM/E基因构建DENV-VLP及其免疫学特性
7
作者 方丹云 刘岩 +3 位作者 喻治准 罗雅艳 江丽芳 周俊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499,共6页
[目的]构建和表达登革病毒4型病毒样颗粒,初步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用RT-PCR法扩增DENV4-prM/E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GAPZ-sprM/E-D4,转化X33酵母菌株,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表达.切片电镜检测病毒样颗粒,蔗糖密度梯度离... [目的]构建和表达登革病毒4型病毒样颗粒,初步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用RT-PCR法扩增DENV4-prM/E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GAPZ-sprM/E-D4,转化X33酵母菌株,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表达.切片电镜检测病毒样颗粒,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免疫三组Balb/C小鼠,每组15只.采用间接ELISA检测抗原特异性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血清与天然病毒粒子的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淋巴细胞表型,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脾分泌IFN-γ、TNF-α和IL-10的细胞.[结果]重组质粒在酵母中以病毒样颗粒形式表达,为直径20~ 30hm的球形颗粒,VLP免疫组刺激小鼠产生抗体与灭活病毒组相似,流式及ELISPOT结果提示DENV4-VLP与灭活病毒组相似,用登革病毒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TNF-α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加,各组分泌IL-10细胞数目的整体水平均不高.[结论]应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成功表达获得了DENV4-VLP,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并能诱导Th1型免疫应答而诱导Th2型免疫应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病毒样颗粒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