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方式备皮对骨科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兰庆芳 丁永清 孟世春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5期365-366,共2页
关键词 手术前护理 备皮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长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张瑛凯 夏阔 +3 位作者 王厚磊 王京 周嘉琦 赵明东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3,62,共7页
目的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群长节段颈椎病,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回顾性收集3~4节段(C3~C7)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 目的应用自锁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老年人群长节段颈椎病,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手术结果进行对比,评估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回顾性收集3~4节段(C3~C7)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的老年患者(>60岁)病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A组,24例)或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B组,18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颈椎各方向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和颈椎前凸角。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上肢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颈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及颈椎前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切口短于B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上肢VAS、术后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功能段高度、颈椎前凸角的恢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是治疗长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与传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相比,可避免术后吞咽困难,切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颈椎病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颈椎前路手术 吞咽困难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脊柱骨髓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王振卿 蔡海康 +4 位作者 李熙雷 钟务学 周皓 汤杰 董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7-1273,1304,共8页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脊柱骨髓瘤(spinal myeloma,SM)对改善患者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2年12月之间进行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49例SM患者...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脊柱骨髓瘤(spinal myeloma,SM)对改善患者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2年12月之间进行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且获得随访的49例SM患者。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36~90岁,平均64.3±11.3岁。平均手术时间148.7±106.4min,平均出血量792.1±1091.2mL。随访时间1~158个月,平均52.9±37.7个月。病灶位于颈椎者4例,位于胸椎者20例,位于腰骶椎者18例,同时侵犯胸椎及腰椎者8例,全脊柱病变4例。主诉以疼痛为主者24例,以神经症状为主者11例,同时出现者14例。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46例。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并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中位VAS评分、中位ECOG评分分别为1分和1分,比术前(分别为7分和2分)明显降低(均P<0.001);中位Frankel分级为E级,较术前的D级明显改善(P<0.001)。术后出现脊柱内置物相关并发症1例,新发脊柱外病灶2例,手术部位随访未见复发;死亡12例,均为骨髓瘤病情进展导致。全组患者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8%、79.5%及75.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血肌酐、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综合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P<0.01)。结论:手术治疗脊柱骨髓瘤能有效改善患者脊柱不稳、疼痛及神经压迫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行化疗、免疫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髓瘤 手术治疗 疼痛 神经压迫 疗效 生存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仿生支架设计及制造分析
4
作者 吕永涛 霍熠 +2 位作者 王昊 程亮亮 张杭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8-198,共1页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骨创伤疾病的增加,对人工骨支架的需求日益增加。受传统优化设计方法及制造工艺的限制,当前设计的骨支架普遍存在弹性模量过高、应力遮挡、各向异性行为匹配性差以及渗透性低等问题。因此,如何设计出与天然骨组织...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骨创伤疾病的增加,对人工骨支架的需求日益增加。受传统优化设计方法及制造工艺的限制,当前设计的骨支架普遍存在弹性模量过高、应力遮挡、各向异性行为匹配性差以及渗透性低等问题。因此,如何设计出与天然骨组织性能相似的新型骨支架以较好地解决骨缺损修复问题仍是当前挑战性问题之一,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采用先进的移动可变形组件法(MMC)设计新型非周期性仿生骨支架。以人体腰椎骨组织为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骨支架,并且采用结构弹性矩阵、渗透性仿真等方法评估骨支架的力学性能及渗透性。采用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对支架进行增材制造,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评估其可制造性。结果新型骨支架具有良好的各向异性力学性能,其弹性常数与目标骨组织相比的最大误差仅为8.98%。新型骨支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在孔隙率为62%时,骨支架渗透率可达3.7045×10^(-8)m^(-2),比相同孔隙率的Schwarz P结构高了一个数量级;SEM图像表明新型骨支架具有良好的可制造性。结论通过MMC方法设计出的新型仿生支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渗透性和可制造性,能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和再生,可在医疗植入物和骨修复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仿生支架 骨创伤 选择性激光熔融 非周期性 骨组织 植入物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与非人类物种肋骨骨质参数与微观力学参数差异研究
5
作者 吴文鑫 邱兴 +4 位作者 夏冰 肖朝伦 丁林会 李曼 汪家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33-1540,共8页
目的:检测不同物种肋骨骨质参数与微观力学参数并分析其差异,探索利用肋骨上述参数鉴别不同物种的可行性。方法:提取人、猪、牛、羊、猴的左侧第四肋骨起始于肋软骨外约1 cm、长1 cm肋骨,利用Micro-CT检测上述物种肋骨的皮质骨厚度、骨... 目的:检测不同物种肋骨骨质参数与微观力学参数并分析其差异,探索利用肋骨上述参数鉴别不同物种的可行性。方法:提取人、猪、牛、羊、猴的左侧第四肋骨起始于肋软骨外约1 cm、长1 cm肋骨,利用Micro-CT检测上述物种肋骨的皮质骨厚度、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组织体积(tissue volume,TV)、组织表面积(tissue surface,TS)、骨体积(bone volume,BV)、骨表面积(bone surface,BS)、BV/TV、BS/BV、BS/TV、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等骨质参数,利用纳米压痕技术检测经煮沸后的肋骨与新鲜肋骨骨皮质的压痕硬度(indentation hardness,HIT)、压缩模量(elastic modulus,EIT)并分析上述参数在不同物种间的差异。结果:骨质参数检测中,TV、TS、BS/TV、BS/BV、Tb.SP、Tb.N 6个参数能将人肋骨样本与猪、牛、羊、猴完全区分开来,而BV参数人肋骨样本只有与牛(P=0.001)、羊(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S参数人类样本只与牛肋骨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BV/TV参数人肋骨样本只与牛(P=0.025)、猴样本(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Th参数人只与牛(P=0.001)、猴样本(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D参数只有人肋骨样本与猪有统计学意义(P=0.006);肋骨骨皮质厚度除人与牛肋骨骨皮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579),与其余物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力学性能检测方面,煮沸组人肋骨HIT和EIT与猴肋骨(P=0.001)、与牛肋骨HI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外,与其余物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新鲜组人肋骨除HIT、EIT与牛肋骨样本(P=0.999、P=0.997)以及与猴肋骨本的HIT(P=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与其余样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样。结论:利用Micro-CT骨质参数检测及纳米压痕力学性能检测均可鉴别人、猪、猴、牛、羊不同物种新鲜肋骨,对煮沸肋骨纳米压痕力学性能检测仅可区分人与其他动物肋骨。人与牛肋骨骨皮质厚度差异不明显,与猪、猴、羊的肋骨骨皮质厚度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人类学 生物力学 种属鉴定 纳米压痕 MICR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椎体间融合钉棒固定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添乐 陈瑜恒 +3 位作者 顾宇彤 车武 张亮 王毅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3-1154,共12页
目的:评估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斜侧方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钉棒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创经椎... 目的:评估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斜侧方椎体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钉棒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治疗的伴有神经症状的68例单节段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采用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治疗(PTES+OLIF,A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59.4±8.0岁;L3/44例,L4/529例);35例采用MIS-TLIF治疗(B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1.2±7.5岁;L3/44例,L4/53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和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术前和术后即刻、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的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2年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S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手术节段前凸角(surgical segment lordosis angle,SLA)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采用Bridwell融合分级评估腰椎融合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并发症。A组局麻下PTES手术时间为49.5±7.6min,全麻下OLIF手术时间为75.3±13.1min;B组全麻下手术时间为103.9±17.6min。A组术中出血量30mL(15~110mL),B组80mL(50~310mL)。A组PTES切口长度8.0±1.2mm,OLIF切口长度39.0±3.3mm;B组切口长度41.5±2.8mm。A组PTES透视6次(5~8次),OLIF透视7次(5~10次);B组透视7次(6~11次)。A组住院时间4d(3~5d),B组7d(6~10d)。术后两组均随访2年。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各时点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即刻A组腰痛VAS评分显著性低于B组(P<0.000),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即刻ISH及SLA均显著高于B组(P=0.018,P=0.002),术后2年随访时A组ISH显著性高于B组(P=0.004)。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LL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中Ⅰ级融合25例(75.8%),Ⅱ级融合8例(24.2%);B组中Ⅰ级融合21例(60.0%),Ⅱ级融合14例(40.0%),两组间融合等级无统计学差异(P=0.126)。A组1例术后发生屈髋疼痛和无力,在术后3d时缓解。B组2例发生硬膜撕裂、脑脊液漏,不伴神经症状,术后7d伤口愈合后拔除引流管。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永久性神经损伤、大血管破裂、内置物松动以及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8%vs 5.7%,P=0.590)。结论: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不稳相比,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创伤更小、出血更少、全麻手术时间更短、术后腰痛缓解更快、ISH和SLA恢复更好,PTES联合侧前方小切口OLIF钉棒固定是治疗需要直接减压腰椎不稳患者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稳 经皮椎间孔镜 斜侧方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钉棒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42例严重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16
7
作者 程飚 林建平 +2 位作者 陈峥嵘 姚振钧 张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严重粉碎性肱 骨近端骨折患者,观察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组22例 病人术后随访12-20个月,骨折均愈合,肩关...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严重粉碎性肱 骨近端骨折患者,观察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效果。结果 手术治疗组22例 病人术后随访12-20个月,骨折均愈合,肩关节活动良好,患者发生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机会少。 肩关节功能评分优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严重粉碎性肱骨外科颈骨折能有效固 定骨折块,使患者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骨板 保守治疗 粉碎性 肱骨近端骨折 患者 手术治疗 缺血性坏死 目的 活动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整块切除后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阎作勤 董健 +2 位作者 冯振洲 陈峥嵘 张光健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T-型锯进行椎板整块切除、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治疗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7月-2002年12月,对17例椎管内肿瘤采用T-型锯将椎板整块锯下,切除肿瘤后将椎板原位精确回 植。平均随访1年,观察病人的神经恢复情况和... 目的 探讨采用T-型锯进行椎板整块切除、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治疗椎管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7月-2002年12月,对17例椎管内肿瘤采用T-型锯将椎板整块锯下,切除肿瘤后将椎板原位精确回 植。平均随访1年,观察病人的神经恢复情况和影像学变化。结果 17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ASIA术前 评分3例为C,13例为D,1例为E,术后6个月均恢复到E,其中1例恶性肿瘤术后11个月因肿瘤复发神经症状 突然加重而再次手术。17例患者术后6个月再植椎板均愈合,没有发现骨质吸收、椎管狭窄、脊柱后突及不稳。 结论采用T-型锯将椎板整块切除后精确回植的椎管成形术,可恢复椎管正常解剖,操作安全,是一种新的治 疗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回植 椎管内肿瘤 椎管成形术 切除后 治疗 术后 恢复 发现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后路与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娟 董健 +3 位作者 李熙雷 周晓岗 马易群 李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手术与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否有同等疗效。方法收集了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骨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58例资料,其中单纯后路手术组30例,一期前后路手术组28例,...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手术与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否有同等疗效。方法收集了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我院骨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58例资料,其中单纯后路手术组30例,一期前后路手术组28例,均采用标准疗程三联或四联抗结核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随访临床疗效、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为43~108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引流天数及引流量等方面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单纯后路组1例术后3年出现肋骨结核及窦道,1例术后4年出现其他部位结核,手术部位均未见复发。后凸Cobb角矫正均较满意。结论两种术式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疗效相当,单纯后路手术创伤较小,疗效满意,适用于不能耐受前路手术及双侧腰大肌脓肿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腰大肌脓肿 病灶清除 后路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药妥布霉素人工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动物试验 被引量:26
10
作者 王传军 陈统一 +1 位作者 张键 刘昌胜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3-475,共3页
目的 评价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calciumphosphatecement)载药妥布霉素及植入兔体内后的CPC生物降解特性。方法 把CPC棒和妥布霉素CPC药棒植入兔股骨 ,观察其界面组织学等变化。结果 通过 3个月观察 ,发现CPC棒和CPC药棒有部分被吸... 目的 评价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calciumphosphatecement)载药妥布霉素及植入兔体内后的CPC生物降解特性。方法 把CPC棒和妥布霉素CPC药棒植入兔股骨 ,观察其界面组织学等变化。结果 通过 3个月观察 ,发现CPC棒和CPC药棒有部分被吸收现象 ,并且药棒中有新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妥布霉素 组织学 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 被引量:16
11
作者 陈农 李熙雷 +8 位作者 董健 周晓岗 林红 阎作勤 姜晓幸 张键 郭常安 方涛林 马易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24-628,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胸腰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其中分块切除23例,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胸腰椎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其中分块切除23例,整块切除1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分块切除组手术时间4.8~7h,平均5.8h,术中出血量1500~5000ml,平均2705ml,术中输血量平均1769ml,术后随访6~6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内死亡5例,8例肿瘤复发,骨水泥陷入椎体和移位各1例;整块切除组手术时间6.5~8h,平均7.3h,术中出血量1000~2000ml,平均1678ml,术中输血量平均1087ml,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除1例钛网轻度移位外,余内固定可靠。两组术后VAS评分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VAS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输血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32例患者均有1级以上恢复。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安全有效。整块切除法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局部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分块切除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全脊椎切除 整块切除 分块切除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多向分化与鉴定 被引量:15
12
作者 戴文达 方涛林 +3 位作者 李熙雷 林红 董健 陈峥嵘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8-452,共5页
目的探索一个高效分离和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通过形态学和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方法抽取人胸椎骨髓标本,联合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贴壁法分离MSCs,体外扩增后传代,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1... 目的探索一个高效分离和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通过形态学和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方法抽取人胸椎骨髓标本,联合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差异贴壁法分离MSCs,体外扩增后传代,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13、CD29、HLA-2、CD34、CD45和HLA-DR。在地塞米松、左旋VitC、β-磷酸甘油、FK506作用下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在TGF-beta3、重组人胰岛素、丙酮酸钠、亚硒酸等作用下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在地塞米松、IBMX、吲哚美辛的作用下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在VEGF、bFGF作用下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结果原代和传代细胞呈梭形外观,生长增殖能力良好。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CD29,HLA-2阳性,CD34、CD45和HLA-DR阴性。经定向诱导分化后,细胞分别呈现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结论该方法能从人骨髓中高效分离和扩增MSCs,能成功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化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与内固定选择(25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1
13
作者 赵慧毅 梅芳瑞 +2 位作者 叶欣 冯庆烈 陈国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指征、减压范围及内固定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9例,平均年龄52.2岁,平均病程4年1个月。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椎板间节段开窗潜行减压术139例,腰椎管内径扩大成形术6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指征、减压范围及内固定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9例,平均年龄52.2岁,平均病程4年1个月。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椎板间节段开窗潜行减压术139例,腰椎管内径扩大成形术6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7例。结果:221例获得平均4年2个月随访。三种手术方法优良率分别为91.53%、87.50%和85.4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3.69%、15.87%和20.11%。结论:对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若手术适应证和减压范围掌握恰当,不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的神经减压术,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正确选择病例和熟练的外科技术是应用内固定器械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神经减压术 内固定术 临床表现 手术适应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志刚 张弛 +2 位作者 周建平 姚振均 杨轶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1-605,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自体植骨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11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全部采用LCP+重建钢板+自体植骨治疗,术后不用外固定,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手... 目的 探讨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加自体植骨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11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全部采用LCP+重建钢板+自体植骨治疗,术后不用外固定,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4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病例。依据ConstantMurley评分,11例患者术前肩关节评分 22.6±4.7,术后6个月评分72.5±6.8。结论 采用LCP+重建钢板+自体植骨技术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不连 肱骨 骨折内固定术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关节炎基质金属蛋白酶1、2、3及其抑制物的表达与软骨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35
15
作者 郭常安 陈峥嵘 张秀荣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4-246,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骨关节炎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1、2、3及其抑制物 (TIMPs) 1、2的免疫组化表达及与软骨退变的关系。方法  2 2例因骨关节炎行关节置换的软骨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 ,ABC免疫组化法观察关节软骨MMP 1、2... 目的 探讨骨关节炎关节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1、2、3及其抑制物 (TIMPs) 1、2的免疫组化表达及与软骨退变的关系。方法  2 2例因骨关节炎行关节置换的软骨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 ,ABC免疫组化法观察关节软骨MMP 1、2、3和TIMP 1、2的表达 ,经图像分析研究MMP 1、2、3和TIMP 1、2与软骨组织学退变的关系 ,5例因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的软骨标本为正常对照。结果 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出现纤维化、裂隙、变薄 ,软骨细胞数量减少 ;MMP 1、3和TIMP 1在正常软骨无表达 ,在中度退变软骨中表达明显升高 ,在重度退变软骨中表达降低 ,TIMP 1与MMP 1表达升高不平行 ;MMP 2和TIMP 2在正常软骨低表达 ,在中度退变软骨中表达升高 ,在重度退变软骨表达降低 ,但TIMP 2表达升高。结论 在骨关节炎中MMP 1、2、3和TIMP 1、2表达异常 ,引起细胞外基质异常降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李若愚 车武 董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6-369,共4页
脊柱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依手术方式而异,为1.9%~20%。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可能造成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甚至败血症、死亡等严重后果。在治疗时,抗生素的疗程、置入物保留与否、创面闭... 脊柱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依手术方式而异,为1.9%~20%。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可能造成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甚至败血症、死亡等严重后果。在治疗时,抗生素的疗程、置入物保留与否、创面闭合时间的选择仍未达成共识。笔者就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 脊柱术后 治疗方 神经功能障碍 内固定失败 假关节形成 手术方式 创面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生物学安全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文波 陈中伟 +3 位作者 陈统一 叶舜华 宋键 张树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3-199,共7页
本文报告了自固化磷酸钙 (CPC)人工骨的遗传毒性试验及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结果。体外试验采用CPC的浸出液 ,试验项目包括Ames试验、微核试验及UDS试验 ;体内实验包括骨内植入及肌肉内植入实验。结果表明 ,CPC浸出液对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无... 本文报告了自固化磷酸钙 (CPC)人工骨的遗传毒性试验及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结果。体外试验采用CPC的浸出液 ,试验项目包括Ames试验、微核试验及UDS试验 ;体内实验包括骨内植入及肌肉内植入实验。结果表明 ,CPC浸出液对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无损害作用 ,无致基因突变的作用。植入体内后 ,只出现一过性的炎症反应 ,无异物反应。CPC与骨形成直接的骨性愈合 ,其溶解形成的钙、磷颗粒经髓腔或哈氏管系统运输。结果是CPC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固化磷酸钙 人工骨 生物学 安全性 骨性结合机理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子贤 盛哲津 +2 位作者 邵云潮 施德源 陈统一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3-377,共5页
目的研究我国自行开发的骨保护素(OPG)基因敲除小鼠的骨质疏松基本数据及其所属的骨质疏松类型,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将野生型OPG(OPG-WT)小鼠,7和13周龄的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OPG-/-)分成3组(每组6只),分别检测其血... 目的研究我国自行开发的骨保护素(OPG)基因敲除小鼠的骨质疏松基本数据及其所属的骨质疏松类型,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将野生型OPG(OPG-WT)小鼠,7和13周龄的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OPG-/-)分成3组(每组6只),分别检测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及骨钙素(OC)水平,并行骨密度测定、X线摄片、扫描电镜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PG-/-小鼠的骨密度、股骨刚度和最大折断负荷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ALP和ACP明显升高(P< 0.01),OC在早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PG-/-小鼠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小梁稀疏或塌陷,骨皮质变薄。扫描电镜观察到OPG-/-小鼠骨小梁变细、变尖,骨小梁间隙增大,部分骨小梁塌陷。结论OPG-/-小鼠骨吸收活性增强伴继发性成骨活性提高,符合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优点,为研究OPG/OPGL/RANK体系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模型用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骨质疏松 基因敲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椎弓根钉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顾宇彤 张键 +5 位作者 姜晓幸 董健 费琴明 姚振均 阎作勤 张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869-874,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椎弓根钉对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后再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8月68例单节段胸腰椎新鲜骨折且无神经症状分为2组:单纯PVP组( n=37),只行双侧PVP;PVP联合内固... 目的:探讨微创椎弓根钉对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后再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8月68例单节段胸腰椎新鲜骨折且无神经症状分为2组:单纯PVP组( n=37),只行双侧PVP;PVP联合内固定组(( n=31),行双侧PVP+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后腰背痛VAS评分、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角及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矫正率。结果单纯PVP组骨水泥注入量(5.7±1.1)ml,手术时间(43.4±5.0) min,出血量(5.5±1.5)ml,住院时间(3.2±0.4) d。 PVP联合内固定组骨水泥注射量(6.1±1.4)ml,手术时间(74.7±8.6)min,出血量(70.2±4.7)ml,无一例需要输血,住院时间(5.3±1.0)d。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24~30个月)。 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1、2、3个月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单纯PVP组( 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压缩率显著高于PVP联合内固定组( P<0.05);2组内椎体高度压缩率术前与术后各时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恢复率显著低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单纯PVP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后凸角显著高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2组椎体后凸角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后凸矫正率显著低于PVP联合内固定组(P<0.05);单纯PVP组椎体后凸矫正率术后即刻与术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VP联合内固定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纯PVP组5例(13.5%)出现再骨折,9例(24.3%)出现邻近椎体骨折;PVP联合内固定组无一例出现手术椎体再骨折、邻近椎体或内固定邻近椎体骨折、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时采用PVP联合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防止PVP后再骨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椎骨折 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坐骨神经连续组织切片三维重建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增淦 张猛 +5 位作者 张键 陈统一 夏庆 谢水生 胡平 李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人体坐骨神经连续组织切片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方法新鲜人体坐骨神经标本1例,采用人发作为定位材料,连续冰冻切片后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切片经高分辨率扫描仪扫描后获取神经断面的数码信息,最后输入计算机进行三... 目的探索一种人体坐骨神经连续组织切片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方法新鲜人体坐骨神经标本1例,采用人发作为定位材料,连续冰冻切片后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切片经高分辨率扫描仪扫描后获取神经断面的数码信息,最后输入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真实地再现坐骨神经内部各神经束的三维立体结构,并可显示坐骨神经中神经束的任意断面及其全长的解剖结构与相互关系,形象地展示坐骨神经内部神经束的复杂重组过程。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或搭配显示,还能以任意角度显示。结论采用人发作为定位材料,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辅助定位的方法,人体坐骨神经内部神经束三维结构的重建取得较好的效果,因而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周围神经内部神经束三维重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连续组织切片 三维重建 乙酰胆碱脂酶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