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s抗原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钱采韵 周伯荣 +2 位作者 胡昔权 钟思陶 林宏川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观察细胞凋亡因子Fas抗原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Fas抗原及β淀粉样蛋白(β-AP)在6例AD,5例非痴呆老年人(ND)大脑... 目的观察细胞凋亡因子Fas抗原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Fas抗原及β淀粉样蛋白(β-AP)在6例AD,5例非痴呆老年人(ND)大脑皮层、海马、嗅球等部位的表达。结果在AD脑内Fas抗原主要表达于大脑皮质区的神经元胞膜上,而在ND脑内仅有少量或没有神经细胞呈Fas抗原阳性(P<0.01)。同时,我们发现脑皮层Fas抗原与β-AP的分布及阳性度之间呈紧密相关。结论AD脑内神经细胞的丢失可能与Fas抗原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相关,并且与β-AP的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抗原 神经细胞凋亡 早老性痴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素的表达及其与神经生长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丰岩清 郭云良 梁秀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1-252,共2页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突触素 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视神经炎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线粒体DNA突变初步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莉 周珏倩 +4 位作者 贾小云 肖学珊 黎仕强 申煌煊 张清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8-309,共2页
目的 了解伴视神经炎的多发性硬化 (MS)患者线粒体DNA 1 1 778突变情况 ,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在MS中可能的致病作用。方法 收集 1 5例伴视神经炎的MS患者 ,应用点突变特异性引物PCR法 (MSP PCR)和单链构像多态性法 (SSCP)检测其外周血... 目的 了解伴视神经炎的多发性硬化 (MS)患者线粒体DNA 1 1 778突变情况 ,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在MS中可能的致病作用。方法 收集 1 5例伴视神经炎的MS患者 ,应用点突变特异性引物PCR法 (MSP PCR)和单链构像多态性法 (SSCP)检测其外周血线粒体DNA1 1 778突变。结果 经两种方法检测 ,1 5例伴视神经炎的MS患者均未发现线粒体DNA 1 1 778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突变与MS的关系有待增加样本例数尤其是女性患者例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炎 多发性硬化 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18)F-FDG PET显像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丽娟 郑芷萍 +5 位作者 詹培源 周晓红 唐安戊 刘斌 徐卫平 梁秀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0-262,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脑葡萄糖代谢及其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和PET诊断标准。方法 静脉注射18F-FDG后行脑断层显像,检查13例 AD、13例非AD痴呆及13例正常人。获得纹状体、丘...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脑葡萄糖代谢及其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和PET诊断标准。方法 静脉注射18F-FDG后行脑断层显像,检查13例 AD、13例非AD痴呆及13例正常人。获得纹状体、丘脑、黑质、顶叶、颞叶、额叶、枕叶、海马单位面积放射性计数与小脑计数的比值(Rcl/cb),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与MR进行对照。结果AD患者PET异常率为100%,MR异常者占10/13。PET显像特征:①对称性双侧颞顶叶及海马伴额叶或枕叶代谢减低占9例(9/13);②双侧颞叶对称性代谢减低伴海马或额叶代谢下降占3例(3/13);③双顶叶对称性代谢降低1例(1/13)。12例(12/13)非AD痴呆表现为不对称、多发性代谢降低,降低区位于黑质、纹状体、丘脑及脑皮质区,MR异常率为11/13。结论 在除外脑内结构特异性损害基础上,PET发现对称性双颞顶叶、海马或颞叶、顶叶,伴或不伴枕叶、额叶代谢下降,可诊断AD。PET对AD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脱氧葡萄糖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8号外显子778密码子基因突变的酶切检测 被引量:15
5
作者 马少春 徐评议 +2 位作者 梁秀龄 张成 王丽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应用酶切方法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中的高频突变点进行检测,并对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分析。方法根据高频突变点所处序列设计合适的内切酶MspⅠ,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39个家系45个患者以及60例正常人的A... 目的应用酶切方法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中的高频突变点进行检测,并对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分析。方法根据高频突变点所处序列设计合适的内切酶MspⅠ,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39个家系45个患者以及60例正常人的ATP7B基因8号外显子PCR扩增后进行酶切分析。对有异常者进行序列分析(自动测序)。结果正常人组未见异常,患者组有2例突变纯合子,占患者总数44%,11例杂合子,占患者总数244%。酶切的异常率为288%。序列分析证实所有异常表现者均为G2273T置换,即Arg778Leu突变。并检测和分析了3个高频突变家系。结论ATP7B基因的8号外显子778密码子为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高频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酶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早期OCSP分型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施晓耕 黄海威 +1 位作者 苏镇培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 验证OCSP(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oject)分型法在急性脑梗死临床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202例急性脑梗塞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OCSP分型与影像学结果有良好对应关系;我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 目的 验证OCSP(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oject)分型法在急性脑梗死临床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202例急性脑梗塞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OCSP分型与影像学结果有良好对应关系;我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脑隙性脑梗塞占65.3%,部分前循环梗塞19.3%,完全前循环梗塞9.9%,后循环梗塞5.4%。结论OCSP法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我国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中轻型病例多,重型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OCSP分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素平 刘玉华 +1 位作者 何锐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二级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资料完整的 2 6 1例脑梗死患者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及 χ2 检验方法。结果 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既往TIA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服抗凝药及嗜...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二级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资料完整的 2 6 1例脑梗死患者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及 χ2 检验方法。结果 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既往TIA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服抗凝药及嗜烟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P值均小于 0 .0 5)。年龄 <4 5岁者复发高于≥ 4 5岁者 (P <0 .0 0 5)。嗜烟≥ 10年者复发高于嗜烟 <10年者 (P <0 .0 0 1)。服抗凝药组 ( 76例 )与未服抗凝药组 ( 45例 )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服抗凝药≥ 2年的患者与服抗凝药 <2年的患者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首次发病年龄、TIA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及嗜烟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年龄<4 5岁、嗜烟≥ 10年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服抗凝药可减少复发率 ,服药时间≥ 2年效果更好。本研究提示对脑梗死患者应控制危险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复发 相关因素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对Wilson病基因进行定点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闫振文 梁秀龄 +3 位作者 杨春水 侯国庆 王莹 Toshihiro Sugiyama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6,F002,共4页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Wilson病 (WD)基因进行体外定点突变的研究。【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 ,首先设计两对引物 ,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上 ,通过重叠延伸法两次PCR扩增 ,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 ,最后将扩...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Wilson病 (WD)基因进行体外定点突变的研究。【方法】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 ,首先设计两对引物 ,将突变位点设计在引物上 ,通过重叠延伸法两次PCR扩增 ,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 ,最后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Rc/CMV载体中。【结果】DNA测序表明在预期位点已经发生突变 ,WD基因第 778位密码子由精氨酸 (Arg)残基突变为亮氨酸残基 (Leu) ,用PCR定点突变技术成功构建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结论】PCR技术诱导定点突变准确、高效。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的构建成功 ,为进一步研究该突变位点导致Wilson病的发病机制和Wilson病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遗传学 聚合酶链反应 定点诱变 基因突变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死亡26例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洪华 曾进胜 +1 位作者 袁文斌 方燕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死亡的常见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1年至lop年间死于恢复期的26例住院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恢复期常见的死亡原因与急性期有明显不同,多与医...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死亡的常见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1年至lop年间死于恢复期的26例住院患者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恢复期常见的死亡原因与急性期有明显不同,多与医护的疏忽有一定关系。结论对恢复期死亡常见危险因素应有充分认识,积极的预防及早期处理可有效减少死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恢复期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8号14号外显子基因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19
10
作者 马少春 梁秀龄 +1 位作者 徐评议 王丽娟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4-17,26,共5页
目的:筛选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的高频突变点。方法: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39个家系45个患者的8号、14号外显子进行PCRSSCP筛选,对有异常者进行序列分析(放射自显影),并通过该突变点的酶切再次筛选。结果:Exon... 目的:筛选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的高频突变点。方法: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39个家系45个患者的8号、14号外显子进行PCRSSCP筛选,对有异常者进行序列分析(放射自显影),并通过该突变点的酶切再次筛选。结果:Exon8发现有3个泳动异常,两个为多态现象,对1例明显异常者序列分析表明:①患者的序列发现同义突变C2250→G,错义突变G2273→T发生Arg778Leu,引起功能缺失。患者上述两个突变同时存在。②患者父亲在2250位点C及G碱基同时存在,在2273位点G及T碱基同时存在。③发现患者为纯合子,其父为杂合子,母亲为正常序列。针对Arg778Leu突变在所有病人中进行酶切,发现2例纯合子占病人总数44%,11例杂合子占244%。酶切的阳性率为28.8%。结论:本结果支持8号外显子778密码子作为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的高频突变点。本研究中出现类似杂合性丢失(LOH)现象,提示LOH现象可能发生在除肿瘤之外的其他遗传疾病中。Exon14未见异常,与欧洲人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外显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的IL-6水平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唐玉兰 秦雪 +1 位作者 盛文利 王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0-120,共1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周血 脑脊液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成肌细胞的培养纯化和鉴定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训 张成 +1 位作者 刘焯霖 陈国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6-9,59,共5页
【目的】建立体外成肌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方法。【方法】 40只小鼠分 10次采用分离消化法培养成肌细胞 ,分别用A、B、C、D 4组不同培养液培养 ,以Ficoll梯度液纯化 ,进行Desmin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肌细胞培养后经台盼蓝检查... 【目的】建立体外成肌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方法。【方法】 40只小鼠分 10次采用分离消化法培养成肌细胞 ,分别用A、B、C、D 4组不同培养液培养 ,以Ficoll梯度液纯化 ,进行Desmin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肌细胞培养后经台盼蓝检查成活率达 95 %以上 ,在接种后 4~ 5d增殖达高峰 ,A、B、C 3组培养液对成肌细胞的培养效果无差异。Ficoll分离纯化的成肌细胞纯度较高 ,有 97%的成肌细胞Desmin胞浆呈阳性反应。【结果】采用Ficoll纯化以国产血清培养 ,可获得高产量高纯度的成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肌细胞 细胞培养 纯化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曙光 徐小虎 +1 位作者 高庆春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对脑内不同部位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小脑、脑干延髓部、海马等部位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改变。结果 对...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对脑内不同部位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小脑、脑干延髓部、海马等部位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改变。结果 对照组正常脑组织无或偶见HSP70表达。实验组心肌缺血再灌注4h时脑内多部位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有HSP70表达。大脑皮质以Ⅲ-Ⅳ层表达较强,其中又以Ⅲ层表达最为明显,Ⅰ、Ⅱ层表达较弱;海马以CA1区明显;小脑在蒲肯野氏细胞表达最为明显;而延髓广泛存在,且在各神经核团表达更为明显,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可以造成多部位脑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脑组织损伤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病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评议 梁秀龄 马少春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寻找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病(WD)基因突变的形式及频率。方法:应用PCRSSCP法对45名WD患者进行基因exon5、8、14、18筛选,对确定异常者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45名患者DNA样本的PCR扩增... 目的:寻找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病(WD)基因突变的形式及频率。方法:应用PCRSSCP法对45名WD患者进行基因exon5、8、14、18筛选,对确定异常者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45名患者DNA样本的PCR扩增产物中未发现exon18泳动异常,而3名患者显示exon14多态性泳动异常,但这种泳动也可见于正常标本中。4例患者显示exon5单链构象多态性,序列分析表明为T插入突变,其突变频率为889%;2例存在exon8泳动异常,序列分析表明该外显子同时存在770codonC2250→G同义突变和G2273→TArg778→Leu错义突变,其突变频率为4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遗传学 DNA突变分析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苯地平和环匹阿尼酸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确 关永源 +2 位作者 曾进胜 贺华 孙家钧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4-38,共5页
观察了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SPRHR)主动脉环血管平滑肌在术后血压升高不同阶段收缩反应性.与假手术组相比,随着术后血压的升高,低浓度KCl10~20μmol·L-1使SPRHR主动脉环的收缩反应明显增强;苯肾... 观察了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SPRHR)主动脉环血管平滑肌在术后血压升高不同阶段收缩反应性.与假手术组相比,随着术后血压的升高,低浓度KCl10~20μmol·L-1使SPRHR主动脉环的收缩反应明显增强;苯肾上腺素(Phe)在无钙Krebs液中所致的收缩反应强度降低,而复钙后的收缩张力明显增强;SPRHR主动脉环在无钙Krebs液中温育1h后,重新复钙后可致收缩反应且为硝苯地平(Nif)所抑制;肌浆网Ca2+泵抑制剂环匹阿尼酸(CPA)在SPRHR主动脉环上所致的持续收缩反应也明显强于对照并为Nif所阻断;连续给予Nif,卡托普利180±11mg·kg-1·d-18wk后,SPRHR的血压均明显下降.在术后1,4wk,Nif对部分SPRHR主动脉环在无钙液中复钙所致的收缩反应并无抑制作用且可进一步引起收缩反应.结果表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高反应性与高血压状态下Ca2+转运的失调有关,不同高血压时期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Ca2+通道特性可能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性高血压 硝基地平 环匹阿尼酸 血管平滑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触核蛋白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玉凯 刘焯霖 +1 位作者 陶恩祥 徐严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触核蛋白 基因突变 病因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瘤卒中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艳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50-251,共2页
出血性脑肿瘤卒中患者常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而延误治疗,因而认识出血性肿瘤卒中的临床特点对及早诊断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现将近十年来在我院住院并经病理证实的10例出血性脑肿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CT、MRI)及病... 出血性脑肿瘤卒中患者常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而延误治疗,因而认识出血性肿瘤卒中的临床特点对及早诊断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现将近十年来在我院住院并经病理证实的10例出血性脑肿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CT、MRI)及病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资料10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中风 出血性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类似杂合丢失现象的报告及可能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少春 倪星群 +1 位作者 徐评议 梁秀龄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14,共4页
对39 个家系45 个病人及60 例正常人的 A T P7 B 基因的几个外显子采用8 ~10 % 的非变性丙稀酰胺胶进行 S S C P 分析, 并对异常者测序 ( 放射自显影) , 发现一个家系的8 号外显子上同时存在两个突变 ( C2... 对39 个家系45 个病人及60 例正常人的 A T P7 B 基因的几个外显子采用8 ~10 % 的非变性丙稀酰胺胶进行 S S C P 分析, 并对异常者测序 ( 放射自显影) , 发现一个家系的8 号外显子上同时存在两个突变 ( C2250 G 和 G2273 T) , 患者属纯合子, 其父为杂合子, 母亲和妹妹为正常, 类似 “杂合丢失现象”。提示在除了肿瘤之外的体细胞遗传病中, 二次突变理论也可能是突变发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合丢失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与CT及磁共振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戴启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69-370,共2页
目的 评价临床表现与CT、磁共振(MRI) 结合对多系统萎缩(MSA) 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56 例多系统萎缩病人,其中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37 例,Shy- Drager 综合征(SDS)13 例,纹状体黑质变... 目的 评价临床表现与CT、磁共振(MRI) 结合对多系统萎缩(MSA) 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56 例多系统萎缩病人,其中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37 例,Shy- Drager 综合征(SDS)13 例,纹状体黑质变性(SND)6 例。全部病人均行头颅CT、MRI检查,并对其临床表现、分型、MRI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发现各型早期各有特点,且MRI表现也各不相同。结论 临床表现与MRI结合可提高MSA 中OPCA、SND的诊断率,但在SDS病人MDI改变不明显。头颅CT对MSA 诊断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临床 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弥漫性胶质瘤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启麟 唐西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6-117,共2页
弥漫性胶质瘤病又称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弥漫性胶质母细胞增生症,约占胶质瘤的7%,由于其起病隐匿,症状不固定,无颅内占位症状,而使临床诊断困难,往往与其他疾病混淆。我科曾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女性,12岁。... 弥漫性胶质瘤病又称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弥漫性胶质母细胞增生症,约占胶质瘤的7%,由于其起病隐匿,症状不固定,无颅内占位症状,而使临床诊断困难,往往与其他疾病混淆。我科曾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女性,12岁。因头痛、右侧肢体无力2个月,左侧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瘤 弥漫性 病例报告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