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杜志民 罗初凡 +4 位作者 胡承恒 伍贵富 李怡 梅卫义 马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史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12 9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 (无心绞痛史 )、B (有心绞痛史 ) 2组 ,比较 2组间院内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心功能的差异。...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史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12 97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 (无心绞痛史 )、B (有心绞痛史 ) 2组 ,比较 2组间院内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心功能的差异。  结果 :①B组院内病死率显著低于A组 (5 15 %vs .11 72 % ,P <0 0 0 1) ;②B组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而死亡的比例略低于A组 (3 40 %vs .5 73 % ,P =0 0 5 ) ,因心脏破裂而死亡的比例显著低于A组 (0 87%vs .4 69% ,P<0 0 0 1) ;③存活患者出院时 ,B组NYHA心功能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均明显优于A组 (NYHA 1 2 5±0 5 5vs .1 40± 0 67,P <0 0 1;LVEF 0 5 2 3± 0 12 2vs .0 486± 0 10 9,P <0 0 1)。  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相对较好 ,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缺血预适应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 影响 缺血预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电子束CT冠状动脉钙化检测的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杜志民 罗初凡 +4 位作者 胡承恒 伍贵富 李怡 冯君 马虹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 (SA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钙化 (CAC)的不同模式。【方法】 6 7例SAP与 94例UAP患者 ,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和电子束CT(EBCT)检查 ,分析两组CAC积分 (CS)的差异及其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 (SA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钙化 (CAC)的不同模式。【方法】 6 7例SAP与 94例UAP患者 ,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和电子束CT(EBCT)检查 ,分析两组CAC积分 (CS)的差异及其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①SAP组CAC检测阳性率 ( 10 0 % )显著高于UAP组 ( 87 2 3% ) (P <0 0 5 )。②SAP组CAC积分显著高于UAP组 ,其自然对数转换值 [ln (CS + 1) ]的均数按心脏整体计算为 ( 5 2 4± 1 72 )对 ( 3 13± 1 96 ) (P <0 0 0 1) ,按冠脉分支计算为 ( 3 2 8± 2 0 8)对 ( 1 6 8± 1 6 2 ) (P <0 0 0 1)。③在每一相同的年龄段内比较 ,SAP组的CAC程度均明显高于UAP组。④ln (CS + 1)与冠脉狭窄程度在两组均呈正相关 ,但SAP组相关程度相对较好 ;SAP组重度狭窄的冠脉多发生重度或中度钙化 ,而UAP组重度狭窄的冠脉则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结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钙化存在不同的模式 ,前者冠脉钙化大多较为严重 ,钙化积分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较好 ,而后者钙化程度多数较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病理学 钙质沉着症 电子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房内及房室结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高修仁 刘思明 +3 位作者 马虹 柳俊 王业松 梁耀荣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阵发性房颤 )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 ,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 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 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阵发性房颤 )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 ,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 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 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①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者的诱发成功率高达 95 6 % ;②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 ;③早搏刺激下阵发性房颤者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 ,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 ;②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者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内 房室结 电生理 病理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培养乳鼠非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曾武涛 董吁钢 +4 位作者 马虹 潘敬运 刘培庆 曾进胜 关永源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 (1 7) [Ang (1 7) ]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诱导培养乳鼠非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AngⅡ诱导培养的SD乳鼠非心肌细胞中 ,应用Ang (1 7) ,通过测定非心肌细胞DNA、蛋白质合成、细胞数目等指标 ,观察非...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 (1 7) [Ang (1 7) ]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诱导培养乳鼠非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AngⅡ诱导培养的SD乳鼠非心肌细胞中 ,应用Ang (1 7) ,通过测定非心肌细胞DNA、蛋白质合成、细胞数目等指标 ,观察非心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Ang (1 7)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诱导培养的乳鼠非心肌细胞的DNA及蛋白质合成 ,与单纯AngⅡ组相比 ,Ang (1 7) 10 -9、10 -8、10 -7、10 -6mol/L分别减少 [3 H]thymidine掺入 2 1%、31%、35 %、36 % ,减少 [3 H]Leucine掺入 15 %、2 5 %、31%、32 %。Ang (1 7)还能减少AngⅡ诱导培养的乳鼠非心肌细胞数目 (AngⅡ组吸光度 :0 86± 0 10 ;AngⅡ +Ang (1 7)组 :0 78± 0 0 9,P <0 0 5 ) ,其作用能被非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 [Sar1Thr8]AngⅡ抑制。【结论】Ang (1 7)能抑制AngⅡ诱导的乳鼠非心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类 非心肌细胞增殖 血管紧张素Ⅱ 心肌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老年冠心病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志民 罗初凡 +4 位作者 胡承恒 李向民 李怡 伍贵富 马虹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 (CAC)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2 2 9例老年患者行电子束CT检测CAC并计算每例的CAC总积分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有无及其程度。结果  (1) 2 2 9例患者中 ,...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 (CAC)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2 2 9例老年患者行电子束CT检测CAC并计算每例的CAC总积分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有无及其程度。结果  (1) 2 2 9例患者中 ,CAC检测阳性 2 2 0例 ,总阳性率 96 .0 7% ;造影显示有 2 1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 ,其中 16 8例确诊为冠心病。 (2 )全组CAC诊断老年人冠心病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9%、13%、76 %和 89% ,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应指标则分别为 97%、19%、94%和 33%。(3)老年男性组CAC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 ;老年女性则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较低。综合考虑敏感性及特异性 ,对于老年男性 ,以CAC积分为 2 0 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分值较好 ,而对于老年女性则以 5 0作为诊断分值较佳。结论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诊断老年人冠心病具有一定价值 ,但应结合性别和钙化分值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钙质沉着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宫术与射频消融联合应用对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心房纤颤的治疗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希 王治平 +5 位作者 殷胜利 姚尖平 王业松 唐白云 巫国勇 曾讯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0-301,共2页
【目的】探讨迷宫术与射频消融结合 ,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 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行人工机械瓣二尖瓣置换的同时 ,在体外循环下右房按迷宫手术方法 ,左房则按迷宫手术设... 【目的】探讨迷宫术与射频消融结合 ,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治疗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 2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行人工机械瓣二尖瓣置换的同时 ,在体外循环下右房按迷宫手术方法 ,左房则按迷宫手术设计用射频消融方法进行心房纤颤的治疗。【结果】开放主动脉后 ,心脏自动复跳 ,心房纤颤消失。【结论】迷宫术与射频消融联合应用对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瓣膜疾病 心房纤颤 迷宫术 射频消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曾群英 张育君 罗致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7年第1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复方血栓通胶囊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杜志民 罗初凡 +4 位作者 胡承恒 李怡 伍贵富 冯君 马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814-815,共2页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CAC)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方 法:对318例患者行EBCT检测CAC,计算每例的CAC总积分,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冠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有无及其...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CAC)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方 法:对318例患者行EBCT检测CAC,计算每例的CAC总积分,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冠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有无及其程度,评价CAC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及年龄和性别的影响。结果:(1)全部318例患者中,CAC检测阳性232 例,总阳性率72.96%;造影显示有230例存在不同程序的冠脉狭窄,其中134 例确诊为冠心病。(2)CAC诊断冠 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2%,54%和91%,诊断冠脉粥样硬化的相应指标则 分别为87%,64%,86 %和65%。(3)按年龄和性别分组,CAC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在<60岁女性组为63%,较≥60 岁女性组的95 %和<60岁男性组的94%都明显为低(P<0.05);但在<60岁男性组和≥60岁男性组差异无显著意 义(P>0.05). CAC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在<60岁女性组为79%,明显高于≥60岁女性组的19%和<60岁男性组 的46%(P<0.05);<60岁男性组的诊断特异性亦显著高于≥60岁男性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沉着症 CT 电子束CT 诊断价值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病人肺炎衣原体、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 被引量:2
9
作者 董吁钢 孙晓欣 +3 位作者 宁波 彭辉 吴杏 马虹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7-318,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肺炎衣原体 巨细胞病 感染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室壁瘤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承恒 杜志民 +3 位作者 李怡 伍贵富 唐安丽 马虹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伴室壁瘤形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34例初次伴室壁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于发病 2~ 3周内分别进行PTCA治疗。全部病例梗死相关血管均为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 【目的】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伴室壁瘤形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34例初次伴室壁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于发病 2~ 3周内分别进行PTCA治疗。全部病例梗死相关血管均为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经过左心室造影计算室壁瘤面积 ,梗死区室壁运动百分率 ,左心室舒张未容积指数 (EDVI) ,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PTCA 6个月后 ,本组病例表现出室壁瘤面积缩小 (8 8cm2 ± 1 2cm2 vs 14 3cm2 ±1 1cm2 ) ,左心室重构导致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EDVI在术后无增加 ) ,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明显改善 (LVEF 5 3 3%± 9 6 %vs45 4%± 10 3% ,P <0 0 1;梗死区收缩百分率 9 8%± 3 7%vs8 2 %± 4 1% ,P <0 0 5 )。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下降(8 7± 3 3vs10 8± 3 1,P <0 0 1)。【结论】伴室壁瘤的初发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延迟的PTCA再血管化治疗可改善左心室重构 ,有益于患者左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成形术 左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昔单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缺血危险性的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陶军 刘磊 +2 位作者 杨惜泉 马虹 Vieeca M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90-392,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中应用的安全性 ,合理性和对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6 0例胸痛小于 2h施行直接PTCA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 目的 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中应用的安全性 ,合理性和对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6 0例胸痛小于 2h施行直接PTCA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 30例和阿昔单抗组 30例 ,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肝素 10 0U/kg ,阿昔单抗组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 70U/kg和阿昔单抗 0 .2 5mg/kg,随后以阿昔单抗 10 μg/min持续静脉滴注 12h ,观察 30d时两组死亡率、心肌梗死、再次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术和出血发生率。结果 随访 30d ,两组均未见出血并发症 ,对照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10 %;阿昔单抗组无 1例死亡 ,也未发生心肌梗死和施行再次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 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中 ,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安全合理的 ,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 ,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阿昔单抗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道心房调搏对9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诱发及终止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邓昭文 黄自珍 +1 位作者 梁耀荣 熊琼玛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75-78,共4页
对9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食道心房调搏检查时用各种不同方式的电刺激进行诱发和终止试验。共诱发室上速358次,诱发成功率97.7%。终止室上速217次,终止成功率98.6%。本文对可能影响电刺激诱发和终止成功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 对9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食道心房调搏检查时用各种不同方式的电刺激进行诱发和终止试验。共诱发室上速358次,诱发成功率97.7%。终止室上速217次,终止成功率98.6%。本文对可能影响电刺激诱发和终止成功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用食道心房调搏法诱发和终止折返机制的室上速是一种十分安全和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食道心房调搏 心房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补体引起离体豚鼠工作心脏的损伤及CD_(59)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素华 马虹 +2 位作者 黄守坚 吴楚昆 王锦群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激活补体是否会引起心肌缺血损伤 ,以及膜结合型补体调节蛋白CD59对补体引起的心肌缺血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18只豚鼠离体工作心脏随机分为 :A组 (对照组 ) ,在灌注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 3%灭活人血浆 +酵母多糖 ;B组 ... 【目的】探讨激活补体是否会引起心肌缺血损伤 ,以及膜结合型补体调节蛋白CD59对补体引起的心肌缺血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18只豚鼠离体工作心脏随机分为 :A组 (对照组 ) ,在灌注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 3%灭活人血浆 +酵母多糖 ;B组 ,在灌注液中加入 3%人血浆 +酵母多糖 ;C组 :在灌注液中加入CD59(45 0 μg) +3%人血浆 +酵母多糖。记录各组处理前及处理后 15、30、45和 6 0min的心外膜心电图ST段变化、冠脉流量 (CF)、心输出量 (CO)、左心室最大内压 (LVP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心率 (HR)。【结果】A组处理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 ;B组在接受处理后心外膜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HR增加 ,CF、CO、LVPmax和dp/dtmax均下降 ,这些变化以处理后 45min最明显 ;C组除处理后 45~ 6 0min时心率稍增快外 ,其余指标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激活补体可直接引起豚鼠工作心脏心肌缺血损伤 ,CD59对补体介导的心肌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激活 心肌缺血 心脏功能试验 抗原 CD5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对心肌梗死患者淋巴细胞β受体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吁钢 叶慧膺 +6 位作者 马虹 张育君 唐世聪 卢汉平 吴乃允 高锦辉 郑惠贞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63-66,共4页
本文用随机方法观察比索洛尔(Bisoprolol)药物对3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分析方法测定)的影响。结果揭示:服药3个月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的高低可作为是否继... 本文用随机方法观察比索洛尔(Bisoprolol)药物对3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分析方法测定)的影响。结果揭示:服药3个月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的高低可作为是否继续用药的依据。即当β受体密度上调时可能服用该药有效;当β受体密度无明显变化时则提示该药疗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法 比索洛尔 肾上腺素能 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结慢径路消融——有效放电过程的心电监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业松 马虹 +4 位作者 何建桂 唐安丽 柳俊 吴素华 廖新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房室结慢径路消融有效放电过程心电监测的意义。【方法】 5 8例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有效靶点以低射频能量 (15~ 2 5W )放电 ,监测心电变化 ,出现 :①交界区心律 >15 0min-1,②交界区心搏伴室房阻滞 ,③窦性心... 【目的】探讨房室结慢径路消融有效放电过程心电监测的意义。【方法】 5 8例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有效靶点以低射频能量 (15~ 2 5W )放电 ,监测心电变化 ,出现 :①交界区心律 >15 0min-1,②交界区心搏伴室房阻滞 ,③窦性心搏P R间期延长 ,视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 ,即刻终止放电 ,否则持续放电至交界区心搏逐渐减少或消失 ;若交界区心搏无减少 ,则持续放电至 90~ 12 0s。【结果】 5 8例房室结慢径路消融均获成功 ,有效放电过程均出现交界区心搏 ,放电时间 (12 8±2 6 )s,5 4例 1次消融成功 ,4例需 2次消融。 6例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 ,其中 4例于交界区心搏伴室房阻滞即刻停电后发生 ,2例于窦性心搏P R间期延长即刻停止放电后发生 ,无 1例出现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 (18± 16 )月 ,2例复发 ,再经消融后未再复发。【结论】心电监测可指导射频能量的应用 ,从而提高房室结慢径路消融成功率 ,减少复发 ,避免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术 房室结 慢径路消融 心电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新学 马虹 +3 位作者 张美芬 杜志民 何建桂 董吁钢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2 2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 :溶栓成功组 (6 3例 ) ;溶栓失败组 (5 2例 ) ;非溶栓组 (111例 )。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7 1h± 1 6h)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2 2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 :溶栓成功组 (6 3例 ) ;溶栓失败组 (5 2例 ) ;非溶栓组 (111例 )。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7 1h± 1 6h) ,发病后第 2天、第 1周末及第 2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 ,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 ,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 3组QTd入院当时无差异 (P >0 0 5 ) ,但起病后第 2日、第 1周末及第 2周末溶栓成功组QTd[分别为 (4 8± 17)ms,(4 3± 15 )ms,(36± 14)ms]较溶栓失败组 [分别为 (6 5± 18)ms ,(5 5± 16 )ms,(4 7± 15 )ms]和非溶栓组 [分别为 (6 7± 16 )ms ,(5 4± 14)ms,(4 9± 13)ms]小 ,P <0 0 1;后 2组比较 ,P >0 0 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QTd值减小 ,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溶栓疗法 QT间期离散度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活化引起的离体心脏损伤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素华 马虹 +2 位作者 黄守坚 吴楚昆 王锦群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 探讨补体活化是否会直接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方法 20只豚鼠离体工作心脏随机分为A、B二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3%灭活人血浆+酵母多糖(对照组)、3%人血浆+酵母多糖两种处理,记录二组处理前及处理后15、30、45和60分钟的心外膜心电... 目的 探讨补体活化是否会直接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方法 20只豚鼠离体工作心脏随机分为A、B二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3%灭活人血浆+酵母多糖(对照组)、3%人血浆+酵母多糖两种处理,记录二组处理前及处理后15、30、45和60分钟的心外膜心电图以及心输出量(CO)、左心室最大内压(LVP_(max))、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和心率(HR),并在实验结束时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心肌组织有无C_(5b-9)、C_(3a)沉积.结果 B组在接受处理后心外膜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HR增加,CO、LVP_(max)和dp/dt_(max)均下降,这些变化以处理后45分钟最明显:对照组处理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检查:B组可见C_(5b-9)、C_(3a)沉积,而A组无沉积.结论补体活化可直接引起豚鼠工作心脏心肌缺血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活化 心肌损伤 动物实验 酵母多糖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的心血管信号检测和处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聂邦畿 艾超 +3 位作者 于云之 何蕾 马虹 周玉芳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W008-W011,共4页
【目的】研制一个计算机辅助的心血管信号检测和处理系统。【方法】本系统的硬件设计采用奔腾 Ⅱ / 2 33多媒体微机系统 ,多路模 /数转换器和心电电极、心音传感器、脉搏波传感器及由运算放大器等构成相关的放大器及滤波器。本系统采用... 【目的】研制一个计算机辅助的心血管信号检测和处理系统。【方法】本系统的硬件设计采用奔腾 Ⅱ / 2 33多媒体微机系统 ,多路模 /数转换器和心电电极、心音传感器、脉搏波传感器及由运算放大器等构成相关的放大器及滤波器。本系统采用可视化编程环境构建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的方法 ,基于多媒体技术和小波变换原理 ,在 32位Windows平台下 ,利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C + + 6 0和多媒体著作工具Authorware等进行系统的软件设计。【结果】本系统能完成心电、心音、脉搏波信号检测和处理 ,并将结果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显示、打印或播放 ,还具有病案管理和心音听诊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结论】它是一个新型的多功能心血管信号检测和处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信号处理 心血管 信号检测 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外周淋巴细胞β受体的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吁钢 卢汉平 +6 位作者 叶慧膺 马虹 吴乃允 高锦辉 张育君 曾熙兰 刘秀琴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47-49,共3页
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分析方法,测定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提示: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可作为预测AMI患者病程演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指标。
关键词 急性病 心肌梗塞 淋巴细胞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心肌缺血模型及九龙丹对缺血心肌的保护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磊 马虹 +2 位作者 黄守坚 张小娜 孙家钧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建立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中药九龙丹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15只小型猪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1/3,造成心肌梗塞,测结扎前后血液动力学、心外膜电图的变化,以及结扎6h后的梗塞坏死范围。观察九龙丹灌胃给... 目的:建立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中药九龙丹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结扎15只小型猪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1/3,造成心肌梗塞,测结扎前后血液动力学、心外膜电图的变化,以及结扎6h后的梗塞坏死范围。观察九龙丹灌胃给药后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并以普萘洛尔作阳性药对照。结果:结扎冠脉后不同时间段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心肌最大缩短速度vmax下降,心率加快,心外膜电图ST段抬高。九龙丹对上述变化均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使梗塞范围缩小,与普萘洛尔效果相似。结论:用小型猪作心肌缺血模型效果确切、可靠。九龙丹对缺血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疾病模型 九龙丹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