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羊膜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干细胞的定向分化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仁礼 李海标 +2 位作者 黄冰 陈系古 李树浓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5-328,I002,共5页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 (ES细胞 )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 ,为研究其分化机理及寻找新的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单独 (对照组 )或与人羊膜共培养 4~ 5d ,观察其形态分化 ,分别用β1整... 【目的】探索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 (ES细胞 )分化为表皮样干细胞的条件 ,为研究其分化机理及寻找新的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奠定基础。【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单独 (对照组 )或与人羊膜共培养 4~ 5d ,观察其形态分化 ,分别用β1整合素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胚胎干细胞向表皮样干细胞的分化。【结果】与人羊膜共培养 4~ 5d后 ,ES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样的单层细胞 ,细胞排列紧密 ,呈多边形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 ,多数细胞呈现 β1整合素阳性 ,对照组大量细胞死亡 ,未见 β1整合素阳性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分别为 81 4%和 8 4%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Z检验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表皮样干细胞 羊膜 抗原 CD29 定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损伤组织提取液对成年大鼠损伤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唐其东 黄连碧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13-218,共6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神经元的再生。SD成年雄性大白鼠38只,随机配对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经切除双侧大脑皮质顶叶下正中部分(4mm×3mm×1mm),用大约2mm×2mm×1mm海绵胶(gelfoam)...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神经元的再生。SD成年雄性大白鼠38只,随机配对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经切除双侧大脑皮质顶叶下正中部分(4mm×3mm×1mm),用大约2mm×2mm×1mm海绵胶(gelfoam)粒浸入脑损伤组织提取液(BWTE)中,术时将上述海绵胶粒放入大脑皮质损伤腔内,2个月内加入BWTE4次。对照组用上述方法加入等量的Hnnk’s液,术后60d取材。取含损伤腔的大脑皮质,用Nissl染色,辅以神经丝抗体免疫染色以及电镜结合体现学定量方法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现BWTE组可明显促进损伤皮质神经无的存活(P<0.001)。实验组出现较多胞体增大的神经元(P<0.02),且多具有粗大的顶树突。体视学定量方法分析结果是:神经元的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面密度以及粗面内质网的面密度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提示BWTE对成年大鼠损伤的皮质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活性,可能含有神经营养因子(neuronotrophicfactors,NT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质 颅脑损伤 神经元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SCM观察三七总皂甙及其组分对游离钙离子影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邓漪平 罗颖祖 +2 位作者 关超然 梁育民 张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37-440,共4页
用盖玻片或MatTek培养皿培养猪主动脉内皮细胞(aEC)约18h后,以荧光探针(fluo-3/AM终浓度10μmol·L-1)负载,当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与fluo-3结合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用盖玻片或MatTek培养皿培养猪主动脉内皮细胞(aEC)约18h后,以荧光探针(fluo-3/AM终浓度10μmol·L-1)负载,当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与fluo-3结合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InSIGHT-plusIQ型)观察细胞的荧光影像变化。基于三七总皂甙(t-PNS)对aEC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有明显的作用,本拟进一步探索上述药物对aEC中[Ca2+];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ATP作用后,t-PNS可使aEC内的荧光强度在20~80s内急剧升高至峰值。但其组分Rb1及Rg1使荧光强度有下降或无明显变化。提示t-PNS有使内皮细胞[Ca2+];升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总皂甙 RB1 RG1 激光 显微镜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转染 被引量:7
4
作者 庄菁 曾园山 +1 位作者 罗超权 李海标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42-344,I003,共4页
【目的】为替换中枢神经损伤后死亡的神经元提供方便追踪观察的神经前体细胞。【方法】应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的无血清培养技术 ,从新生大鼠海马组织分离培养神经前体细胞 ,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这些细胞巢蛋白 (nestin... 【目的】为替换中枢神经损伤后死亡的神经元提供方便追踪观察的神经前体细胞。【方法】应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的无血清培养技术 ,从新生大鼠海马组织分离培养神经前体细胞 ,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这些细胞巢蛋白 (nestin)的表达以及细胞分化后神经丝蛋白 (NF)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采用磷酸钙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目的细胞内。【结果】从海马组织分离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 ,能表达nestin。分化后一些细胞能表达NF ,而另一些细胞则表达GFAP。GFP基因修饰的细胞能发出荧光。【结论】从海马组织分离的细胞能表达nestin ,属于神经前体细胞 ,它们具有明显的增殖能力。有些神经前体细胞已经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GFP基因已成功转染到神经前体细胞内 ,并表达了G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前体细胞 细胞培养 绿色荧光蛋白 基因转染 巢蛋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PACAP拮抗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被引量:8
5
作者 常青 邓漪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1-84,共4页
以体外培养的内在细胞(EC)为模型,观察神经肽PACAP对EC受低密度脂蛋白(LDL)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加入LDL至培养液时,EC出现胞体收缩.细胞膜破坏等明显的损伤性改变,在条件培养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以体外培养的内在细胞(EC)为模型,观察神经肽PACAP对EC受低密度脂蛋白(LDL)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加入LDL至培养液时,EC出现胞体收缩.细胞膜破坏等明显的损伤性改变,在条件培养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一pA)的含量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物(MDA)的产生显著增加(P0.01):而在培养液中同时加有PACAP(10EC,形态损伤不明显,培养液中t-PA的含量升高(P<0.01),MDA的水平接近正常。此外,如只加入PACAP培养EC,条件培养液中前列环素(PGI2)的产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上结果提示神经肽PACAP可能拮抗LDL对EC的损伤,并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低密度 脂蛋白 PAC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骨髓间质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庄菁 谢富康 +1 位作者 谢金卫 罗超权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26,I001,共4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骨髓间质细胞 (B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质细胞并传至第 6代 ,诱导前 2 4h加 1μg·L-1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入培养液中以促分裂 ,再以反式维甲酸作诱导剂 ,然后...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骨髓间质细胞 (B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质细胞并传至第 6代 ,诱导前 2 4h加 1μg·L-1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入培养液中以促分裂 ,再以反式维甲酸作诱导剂 ,然后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对诱导后第 4天的细胞行巢蛋白 (nestin)、神经丝蛋白 (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表达的检测。对第 8天的细胞行脂肪细胞特异性苏丹Ⅱ染色。【结果】诱导后第 4天的部分细胞不仅在形态上表现为神经元样 ,而且呈nestin、NF及NSE阳性 ;诱导后第 8天的部分细胞呈苏丹Ⅱ染色阳性。【结论】骨髓间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在反式维甲酸作用下 ,可被诱导成神经元样细胞及脂肪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细胞 全反式维甲酸 细胞分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乱毒素对金黄地鼠视网膜神经肽Y免疫反应节细胞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雯 李海标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13,I001,共5页
【目的】研究NPY免疫反应 (IR)视网膜节细胞 (RGCs)能否再生及玻璃体内注射霍乱毒素 (CTx)或 /和玻璃体植入外周神经对其再生的影响。【方法】 16只成年金黄地鼠随机分 4组 ,每组 4只动物。切断视神经 (ON)并缝接坐骨神经 (at tachedgra... 【目的】研究NPY免疫反应 (IR)视网膜节细胞 (RGCs)能否再生及玻璃体内注射霍乱毒素 (CTx)或 /和玻璃体植入外周神经对其再生的影响。【方法】 16只成年金黄地鼠随机分 4组 ,每组 4只动物。切断视神经 (ON)并缝接坐骨神经 (at tachedgraft,AG)为再生对照组即AG组 ;ON切断并缝接坐骨神经后再于玻璃体内注射CTx或 /和植入小段坐骨神经 (SN)为实验组。荧光金逆行标记再生的RGCs结合NPY免疫荧光组化双标法 ,观察视网膜平铺片并记数。【结果】术后 4周 ,AG组每个视网膜NPY IR阳性再生RGCs平均数为 5 8± 2 2个 ,占再生RGCs总数的 3 36 % ;AG +CTx、AG +SN和AG +CTx +SN各实验组该类再生节细胞平均数依次为 (143± 47)、(12 5± 37)和 (4 37± 37)个 ,它们分别占再生RGCs总数的 (5 15±0 89) % ,(5 34± 0 37) %和 (8 11± 0 85 ) % ,与对照组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年哺乳动物NPY IR阳性RGCs能再生 ,玻璃体内注射CTx或 /和植入SN ,可能促进该类RGCs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节细胞 再生 霍乱毒素 从骨神经 NPY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甙对成年地鼠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何颖红 李海标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提高切断视神经后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方法:用荧光素逆行示踪标记法和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正常和经三七总皂甙处理的动物于切断视神经5、7、14d后视网膜节细胞的密度。结果:①正常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为(...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提高切断视神经后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方法:用荧光素逆行示踪标记法和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正常和经三七总皂甙处理的动物于切断视神经5、7、14d后视网膜节细胞的密度。结果:①正常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为(2007±115)/mm2;②切断视神经5、7、14d后其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下降至:(1198±107)/mm2,(825±40)/mm2和(196±10)/mm2;③给予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在上述各时间组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与单纯切断视神经组结果相似;④给予三七总皂甙的实验组在5、7、14d视网膜节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461±96)/mm2;(1064±91)/mm2)和(302±19)/mm2,与切断视神经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在各时间组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可提高切断视神经后成年金黄地鼠视网膜节细胞的存活,三七总皂甙的抑制钙内流作用可能与提高切断视神经后视网膜节细胞的存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皂甙 药理学 视网膜节细胞 细胞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物质样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在蟾蜍视网膜的定位与分布 被引量:6
9
作者 李雯 李海标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95-99,共5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研究P物质(SP)样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在蟾蜍视网膜的定位与分布。结果表明:在580个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中。43%为Ⅰ型无长突细胞,41%为Ⅱ型无长突细胞,16%的细胞体位于节细胞层,暂定为移位无...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研究P物质(SP)样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在蟾蜍视网膜的定位与分布。结果表明:在580个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中。43%为Ⅰ型无长突细胞,41%为Ⅱ型无长突细胞,16%的细胞体位于节细胞层,暂定为移位无长突细胞。SP样免疫反应突起分布于内网层的第1、3、5亚层,以第3亚层最丛密,形成一致密的网层,第5亚层次之,第1亚层最稀少,不形成连续的网层。在视网膜平铺片上,SP样免疫反应细胞体均匀分布于视网膜中央区和周围区,其密度为536±107个/mm2(平均数±标准差)。它们的树突野呈对称和非对称两型,前者的树突野大小为500~700m×200~500m,后者的长突约为300~5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视网膜 蟾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对血管壁细胞成分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PACAP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常青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2-135,共4页
以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EC)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MC)为主要实验对象,研究了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正常及高脂环境下培养的EC、SMC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PA... 以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EC)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SMC)为主要实验对象,研究了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对正常及高脂环境下培养的EC、SMC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PACAP可部分对抗高脂因素造成的EC、SMC形态的损伤;能提高EC抗动脉粥样硬化(AS)物质的产生;抑制SMC的增殖;并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本研究表明,PACAP对EC、SMC具有一定程度的细胞保护作用,因此提示PACAP可能具有一定的抗AS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 腺苷酸环化酶 激活肽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MX对成年金黄地鼠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永红 李海标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 3 异丁基 1 甲基黄嘌呤 (IBMX)对切断视神经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用荧光素逆行示踪标记法和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各组成年金黄地鼠于视神经切断 5、7、14d后视网膜节细胞的密度。【结果】①正常...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 3 异丁基 1 甲基黄嘌呤 (IBMX)对切断视神经后视网膜节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用荧光素逆行示踪标记法和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各组成年金黄地鼠于视神经切断 5、7、14d后视网膜节细胞的密度。【结果】①正常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为 (2 0 0 7± 115 ) /mm2 ;②视神经切断 5、7、14d后 ,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分别下降至 :(10 10± 131) /mm2 ,(782± 5 5 ) /mm2 和 (2 14± 30 ) /mm2 ;③给予DMSO/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在上述各时间段视网膜节细胞平均密度与单纯视神经切断组结果相似 ;④给予IBMX的实验组在 5、7、14d视网膜节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 (140 2± 6 9) /mm2 、(1182± 194) /mm2 和 (483± 17) /mm2 ,与视神经切断组和DMSO/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在各时间段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IBMX可提高视神经切断后成年金黄地鼠视网膜节细胞的存活 ,IBMX可能通过提高胞内的cAMP水平而促进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节细胞 IBMX 细胞存活 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快速自动比色显微分析法探讨巨噬细胞条件性培养基对小脑皮质神经元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畹华 周明华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9-14,2,共6页
用快速自动比色显微分析法检测巨噬细胞条件性培养基(MΦCM)对体外培养的生后7天SD大鼠小脑皮质神经元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MΦCM有支持神经元生存及增强其活性的作用。此作用以细胞密度1×10~5/孔,MΦCM浓度10μl/孔为显著(P<0... 用快速自动比色显微分析法检测巨噬细胞条件性培养基(MΦCM)对体外培养的生后7天SD大鼠小脑皮质神经元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MΦCM有支持神经元生存及增强其活性的作用。此作用以细胞密度1×10~5/孔,MΦCM浓度10μl/孔为显著(P<0.05)。不同分子量的MΦCM对神经元的作用亦有不同,>10kdaltons(kDa)组分比<10KDa的作用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小脑 皮质神经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畹华 贺江海 庆宏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13-416,420,共5页
【目的】探讨纹状体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SDNF)在帕金森病 (PD)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建立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诱导的大鼠“半”PD模型 ,进行早期一次性注射SDNF ,以及损伤两周后重复注射SDNF ,以观察SDNF对模型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纹状体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SDNF)在帕金森病 (PD)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建立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诱导的大鼠“半”PD模型 ,进行早期一次性注射SDNF ,以及损伤两周后重复注射SDNF ,以观察SDNF对模型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早期一次性注射SDNF能明显阻止中脑黑质多巴胺 (DA)神经元数量的减少。而损伤两周后重复注射SDNF ,虽不再能改变DA神经元的数量 ,但能降低模型鼠由阿朴吗啡 (APO)诱导的旋转 ,以及增加损伤侧纹状体内DA含量和降低HVA(高香草酸 ) /DA值。【结论】SDNF对 6 OHDA诱导的中脑DA神经元的变性有阻止作用 ,同时对残留DA神经元的功能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帕金森病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大鼠背根节和脊髓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园山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13-16,共4页
经过递增性注射吗啡的大鼠,已对吗啡产生了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仪(MIAS),观察和测量了对吗啡依赖大鼠背根节小神经元胞体及其传入纤维终末内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luorideresista... 经过递增性注射吗啡的大鼠,已对吗啡产生了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仪(MIAS),观察和测量了对吗啡依赖大鼠背根节小神经元胞体及其传入纤维终末内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fluorideresistantacidphosphatase,FRAP)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背根节小神经元胞体虽然有FRAP阳性反应染色,但是比对照组大鼠明显减弱。实验组大鼠腰(L)3、L4、L5脊髓Ⅱ板层FRAP阳性反应区染色也明显减弱;两侧Ⅱ板层的阳性反应物的分布范围虽然对称,但其面积比对照组大显减少10%。本文结果表明:吗啡可能有抑制背根节神经元合成FRA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抗氟化物 酸性磷酸酶 背根节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收缩素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赡蜍视网膜的定位与分布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惇生 陈宁欣 李海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研究胆囊收缩素(CCK)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蟾蜍视网膜的定位与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183个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中,85%为Ⅰ型无长突细胞,12%为Ⅱ型无长突细胞,3%的细胞体位于节细胞层,暂定为移位无长突细胞。CCK免疫...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研究胆囊收缩素(CCK)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蟾蜍视网膜的定位与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183个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中,85%为Ⅰ型无长突细胞,12%为Ⅱ型无长突细胞,3%的细胞体位于节细胞层,暂定为移位无长突细胞。CCK免疫阳性纤维呈点状散布于内网层的1~5各亚层.在视网膜平铺片上,CCK免疫阳性细胞体均匀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区和周围区,其密度为30 ±2.3个/mm^2,它们的树突野呈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型,前者的树突野大小为90~200 um×60~110um,后者的突起长度约为60~100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胆囊收缩素 CCK 节细胞 免疫反应神经元 树突 蟾蜍 免疫阳性细胞 铺片 大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神经特异性标记识别成年大白鼠大脑皮层损伤引起的细胞分裂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连碧 林启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87-191,共5页
切除成年大白鼠双侧大脑皮层顶叶正中部分,术后第四天取损防区及附近的大脑组织,用烯醇化酶(NSE)抗体和神经丝(N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了分裂神经元的形态。30只大白鼠用NSE免疫染色,有15只发现部分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有分裂象。25只... 切除成年大白鼠双侧大脑皮层顶叶正中部分,术后第四天取损防区及附近的大脑组织,用烯醇化酶(NSE)抗体和神经丝(N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了分裂神经元的形态。30只大白鼠用NSE免疫染色,有15只发现部分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有分裂象。25只大白鼠经NF免疫染色,有10只发现部分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有分裂象。进行分裂的神经元是颗粒细胞及小型和中型的锥体细胞,分布在损伤区边缘100—500 μm范围之内,以皮层的第Ⅲ层出现较多。本文结果提示在大脑皮层损伤条件下损伤区旁神经元出现分裂象,可能是神经元可塑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层 神经细胞 细胞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中催产素和加压素免疫反应性物质的分布
17
作者 乔小英 卢光启 李海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4期28-33,84,共7页
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研究大鼠脑中催产素(OT)和加压素(VP)免疫反应性物质的分布。阳性细胞主要局限于下丘脑,而阳性纤维则广泛分布于下丘脑和脑干等部位。OT和VP的分布情况有差别。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大细胞后部,VP阳... 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研究大鼠脑中催产素(OT)和加压素(VP)免疫反应性物质的分布。阳性细胞主要局限于下丘脑,而阳性纤维则广泛分布于下丘脑和脑干等部位。OT和VP的分布情况有差别。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大细胞后部,VP阳性大细胞明显比OT大细胞密集;同样,在向正中隆起方向行走的阳性纤维束中,VP纤维也占大多数。而在室旁核尾部的小细胞内侧部,中小型OT阳性细胞比VP细胞密集;并且,在脑干的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迷走背核、疑核、臂旁核和蓝斑核中,OT阳性纤维也占主要地位。 实验结果提示,下丘脑的OT和VP能神经元除参与垂体后叶内分泌外,还可能直接支配一些脑干内脏核。推测在一般正常生理状态下,垂体后叶的VP分泌可能比OT分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OT则可能在充当神经递质或调制物,参与下丘脑对脑干内脏核的调节中有更重要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产素 加压素 免疫组化ABC法 垂体后叶内分泌 内脏中枢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胎视网膜内P物质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发生
18
作者 陈宁欣 李海标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5-28,共4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新西兰白兔18、22、25、26、28和30d胎龄视网膜内P物质免疫反应(SPIR)神经元的发生。在胎龄18和22d兔视网膜未见SPIR细胞体和纤维。在胎龄25d视网膜的节细胞层最先...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新西兰白兔18、22、25、26、28和30d胎龄视网膜内P物质免疫反应(SPIR)神经元的发生。在胎龄18和22d兔视网膜未见SPIR细胞体和纤维。在胎龄25d视网膜的节细胞层最先出现SPIR神经元,胞体浅染呈卵圆形,突起不明显,在神经纤维层偶见串珠状SPIR纤维,其平均细胞密度为104.6个细胞/mm ̄2。到胎龄26和28d时,在节细胞层的SPIR神经元的胞体渐深染,可见个别SPIR神经元发出粗而短的突起伸向内网层,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387和779.5个细胞/mm2。到胎龄30d时SPIR神经元开始出现于内核层的内排细胞,但数量很少,胞体呈卵圆形,发出细突起伸入内同层,在节细胞层的SPIR神经元的突起分支增加。此时SPIR神经元平均细胞密度为357.4个细胞/m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神经元 发生 视网膜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视束损伤后大白鼠视网膜内胆碱能神经元的研究
19
作者 郭秋霞 杨淑珍 任麟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79-182,共4页
本实验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进而对正常大白鼠及左侧视束损伤后的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出生时(即发育早期)还是在成年后损... 本实验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观察大白鼠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进而对正常大白鼠及左侧视束损伤后的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出生时(即发育早期)还是在成年后损伤大白鼠的左侧视束时,其右侧视网膜内乙酰胆碱酯酶和胆碱乙酰转移酶的活性和分布与正常大白鼠相比都未见改变。提示这两种胆碱酶分布于视网膜的内部的神经元(intrinsic ncuron)不是节细胞,它们包括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及节细胞层的移位无长突细胞等。大白鼠视网膜胆碱能神经元的成熟与分化很可能不直接依赖于视网膜节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能神经元 视网膜 视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中P物质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性物质分布
20
作者 乔小英 卢光启 李海标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27-32,101,共6页
用免疫组化ABC法作大鼠脑内P物质(SP)和生长抑素(SOM)免疫反应性物质定位。观察到SP阳性细胞和纤维存在于下列部位:①边缘前脑和脑干内脏核:岛叶皮质、终纹床核、杏仁中央核、室旁核、弓状核、孤束核、中缝大核和外侧网状核;②边缘中脑... 用免疫组化ABC法作大鼠脑内P物质(SP)和生长抑素(SOM)免疫反应性物质定位。观察到SP阳性细胞和纤维存在于下列部位:①边缘前脑和脑干内脏核:岛叶皮质、终纹床核、杏仁中央核、室旁核、弓状核、孤束核、中缝大核和外侧网状核;②边缘中脑:脚间核、被盖腹核和被盖背核;③尾壳核-苍白球-黑质系统;④一些与视觉、听觉或平衡觉有关的核团。SOM阳性细胞最集中的部位是下丘脑室周区;SOM阳性纤维则广泛分布于以上的所有部位。结果认为脑内的SP细胞、SP纤维和SOM纤维存在于4个调节系统中:①内脏内分泌调节系统;②情绪记忆调节系统;③锥体外运动系统;④视觉、听觉和平衡觉调节系统。SOM细胞也明显集中于内脏内分泌调节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生长抑素 免疫反应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