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和Ⅱ型共存并脑膜瘤二家系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列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2-43,共2页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和Ⅱ型共存并脑膜瘤二家系报告周列民神经纤维瘤病依据其表型[1]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2,3]分为神经纤维瘤病I型(NFI)和Ⅱ型(NFⅡ).前者又称为von-Recklinghausen氏病,其发病率...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和Ⅱ型共存并脑膜瘤二家系报告周列民神经纤维瘤病依据其表型[1]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2,3]分为神经纤维瘤病I型(NFI)和Ⅱ型(NFⅡ).前者又称为von-Recklinghausen氏病,其发病率国外为1/3500[2],国内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 脑膜瘤 家系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活性及GFAP在评价脑梗死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方燕南 黄海威 +4 位作者 林健雯 丁明晖 李玲 李花 黄如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3-645,共3页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脑梗死后的变化 ,并探讨GFAP在急性脑梗塞后的作用。方法 :用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 (RHRSP)复制右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分MCAO后 1、3、6、9周末 4个时间...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脑梗死后的变化 ,并探讨GFAP在急性脑梗塞后的作用。方法 :用双肾双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 (RHRSP)复制右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模型 ,分MCAO后 1、3、6、9周末 4个时间组 ,每组均进行脑梗死灶边缘区 (A区 ) ,近顶叶皮层的远隔区 (B区 ) ,对侧皮层与A区相对应的镜区 (C区 )的电镜观察 ,并测定各区的GFAP阳性细胞数目及光密度值。结果 :脑梗死后星形细胞在全脑的增殖均较活跃。在脑梗死后GFAP阳性细胞数在边缘区最高 ,B区次之 ,C区最少。在缺血时间上 ,其改变以MCAO后 1周末最高 ,3- 6周末次之 ,9周末最少。GFAP阳性细胞浆平均光密度值变化情况与GFAP阳性细胞数目变化基本相同。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程度和脑梗死后脑组织病变程度可用GFAP的表达值进行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AP 肾血管性高血压 脑梗塞 星形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基底膜损害及uPA、uPA 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玲 黄如训 +3 位作者 肖小华 王艺东 殷梅 陈燕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损害特征及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 ,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型高血压大鼠局灶脑缺血 2h再灌注 6h至 7d ,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改变、尿激酶型纤溶酶...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损害特征及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 ,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型高血压大鼠局灶脑缺血 2h再灌注 6h至 7d ,再灌注区脑微血管结构改变、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表达。结果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区的脑水肿加重及并发出血以再灌注 12h至 3d最为严重 ,脑微血管基底膜溶解、缺损。同时使基底膜及细胞外间质降解的主要酶类uPA及uPAmRNA表达增加 ,以再灌注 12h至 3d达高峰。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区脑微血管基底膜破坏是导致再灌注后脑水肿、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 ,内皮细胞、胶质细胞uPA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及细胞外间质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微血管 原位杂交 UPA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周珏倩 张成 +1 位作者 曾爱琼 曾毅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方法 分析应用抗抑郁剂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共2 3例 ,疗程 6周。结果 西酞普兰对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均好 ,尤其对焦虑 /躯体化以及迟滞疗效显著。结论 西酞普兰对抑郁性... 目的 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方法 分析应用抗抑郁剂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共2 3例 ,疗程 6周。结果 西酞普兰对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均好 ,尤其对焦虑 /躯体化以及迟滞疗效显著。结论 西酞普兰对抑郁性情感障碍的疗效确切 ,副作用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性情感障碍 西酞普兰 疗效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离体皮肤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和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影如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陈嵘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31-34,共4页
肝豆状核变性(WD)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可用于WD铜代谢的进一步研究,并有可能提供WD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作者建立了WD患者和对照组各5例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并进行了各细胞系在不同代数培养时胞浆内铜含量的测定,... 肝豆状核变性(WD)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可用于WD铜代谢的进一步研究,并有可能提供WD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作者建立了WD患者和对照组各5例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并进行了各细胞系在不同代数培养时胞浆内铜含量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该模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WD 离体皮肤 肝豆状核变性 皮肤成纤维细胞 胞浆 铜代谢 生物学鉴定 离体培养 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显像对缺血性脑水肿的动态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海威 黄如训 苏镇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水肿的演变规律及慢性高血压对其的影响 ,评价磁共振显像 (MRI)在脑缺血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鼠 (RHR)与正常鼠对比 ,制成局部脑梗死模型 ,应用MRI对缺血性脑水肿急性期进行动态研究 ,选择病灶所...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水肿的演变规律及慢性高血压对其的影响 ,评价磁共振显像 (MRI)在脑缺血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鼠 (RHR)与正常鼠对比 ,制成局部脑梗死模型 ,应用MRI对缺血性脑水肿急性期进行动态研究 ,选择病灶所在最大层面测量病灶中心区和对侧对应区的T2 值和 ρ值。 结果 在缺血后 1hT2 与 ρ值就已开始明显延长 ,在缺血 7天内 ,MRI均有明显信号改变。高血压鼠组T2 值在缺血早期均较对照组延长 ,该组病灶对侧半球也可出现信号改变。结论 MRI是早期检测脑水肿的直接方法 ,高血压鼠脑水肿形成较正常鼠早且程度重 ,其病灶对全脑血流动力学亦产生影响。以上结果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显像 脑缺血 脑水肿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溶栓的脑梗塞模型 被引量:14
7
作者 谭盛 黄如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50-151,共2页
为了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脑梗塞模型,并已能适用于溶栓治疗的观察,我们用20只肾性高血压鼠(renovascdarhypertensiverats,RHRs)自体血凝块在体外无菌状态下做成大小不同的栓子,从颈内动脉注入颅内,及时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 为了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脑梗塞模型,并已能适用于溶栓治疗的观察,我们用20只肾性高血压鼠(renovascdarhypertensiverats,RHRs)自体血凝块在体外无菌状态下做成大小不同的栓子,从颈内动脉注入颅内,及时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然后分别从静脉及动脉滴入尿激酶观察溶栓效果。最后处死取脑进行TTC及HE染色,观察脑梗塞的病理结果。结果发现通过5、5.5、6号头皮针大小的血块不能形成明显的大梗塞灶;而通过6、5、7号头皮针大小的血块能形成明显的大脑中动脉梗塞灶,神经功能评分为3级。尿激酶溶栓后见症状有所改善,但病理灶未见改善,也未见出血迹象。上述结果表明用能通过6.5及7号头皮针大小的血栓能复制出稳定的脑梗塞动物模型,而且这种用自体血做成栓子的高血压脑梗塞模型适用于临床溶栓治疗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动物模型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嵘 梁秀龄 +1 位作者 刘焯霖 张影如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48-50,共3页
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铜孵育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金属硫蛋白代谢的改变,发现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成纤维细胞胞浆内铜含量、金属硫蛋白含量及其铜结合量均明显增高,表明高铜孵育能促进本病遗传缺陷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内... 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铜孵育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金属硫蛋白代谢的改变,发现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成纤维细胞胞浆内铜含量、金属硫蛋白含量及其铜结合量均明显增高,表明高铜孵育能促进本病遗传缺陷在皮肤成纤维细胞内进一步表达。认为,肝豆状核变性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细胞学 纤维母细胞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转移酶μ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陶恩祥 刘焯霖 +1 位作者 潘锡榜 邵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为了研究机体解毒系统的障碍在帕金森病(PD)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确诊的PD病人和年龄、性别基本匹配的正常人各100名,分离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μ(GSTM)基因突变率,并... 目的为了研究机体解毒系统的障碍在帕金森病(PD)遗传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确诊的PD病人和年龄、性别基本匹配的正常人各100名,分离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μ(GSTM)基因突变率,并分析比较PD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多态性频率的差异。结果发现GSTM无效基因(GSTM0型)使患PD的危险性提高153倍。结论提示解毒酶GSTM0基因缺陷可能是PD遗传易感性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性麻痹 药物疗法 谷胱甘肽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脑缺血后下丘脑A_Ⅱ ANF水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英 黄如训 +1 位作者 刘焯霖 卢锡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8-170,共3页
局部脑缺血后下丘脑A_ⅡANF水平的动态变化彭英,黄如训,刘焯霖,卢锡林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心钠素(ANF)是两种作用相反的与血压和水盐代谢有关的调节多肽,其含量以下丘脑最高.而局部脑缺血后,下丘脑AⅡ和ANF的变... 局部脑缺血后下丘脑A_ⅡANF水平的动态变化彭英,黄如训,刘焯霖,卢锡林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心钠素(ANF)是两种作用相反的与血压和水盐代谢有关的调节多肽,其含量以下丘脑最高.而局部脑缺血后,下丘脑AⅡ和ANF的变化与缺血性脑损害的关系,目前尚不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紧张素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实验在帕金森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陶恩祥 邢诒刚 刘焯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55-56,共2页
目的 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症的药物鉴别诊断。  方法 用美多巴实验来鉴别帕金森病人和帕金森综合症病人。  结果 服美多巴 375mg后 ,原发性帕金森病组改善程度 ( 4 5%以上 )明显高于血管性或脑变性性帕金森综合症组 ( 1 9% ) ,... 目的 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症的药物鉴别诊断。  方法 用美多巴实验来鉴别帕金森病人和帕金森综合症病人。  结果 服美多巴 375mg后 ,原发性帕金森病组改善程度 ( 4 5%以上 )明显高于血管性或脑变性性帕金森综合症组 ( 1 9% ) ,而且副作用少。  结论 左旋多巴实验对帕金森病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帕金森综合症 美多巴 左旋多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多巴类制剂所引起的运动波动原因探讨及处理
12
作者 黎锦如 张俊徽 +1 位作者 潘勇辉 刘焯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25-26,共2页
目的 探讨运动波动与帕金森病 (PD)病程、病情及用药种类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寻找有效的处理方法。  方法 调查 87例PD患者用药种类与运动波动的发生率 ,分析运动波动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调整用药。  结果 运动波动的发生率为 3 8... 目的 探讨运动波动与帕金森病 (PD)病程、病情及用药种类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寻找有效的处理方法。  方法 调查 87例PD患者用药种类与运动波动的发生率 ,分析运动波动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调整用药。  结果 运动波动的发生率为 3 8% ,美多巴组发生率比帕金宁组显著增高 ;调整用药后运动波动改善率为 82 %。  结论 运动波动与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有关 ,用左旋多巴控释剂可使绝大部分运动波动症状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波动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红细胞内SOD1活性测定
13
作者 罗杰峰 王进梁 +2 位作者 秀龄 陈嵘 张影如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8-278,共1页
关键词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红细胞内SOD-1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