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那唑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间相关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郑辉 李洪义 +3 位作者 王自能 何斯纯 柏志全 周卓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利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 ,观察丹那唑 (Danazol)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间相关作用。结果 :用丹那唑分别治疗 2、4、6周和 8周后 ,异位子宫内膜体积缩小 ,出现形态学改变 ,并且用药 4、6和 8周与用药 2... 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利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 ,观察丹那唑 (Danazol)治疗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间相关作用。结果 :用丹那唑分别治疗 2、4、6周和 8周后 ,异位子宫内膜体积缩小 ,出现形态学改变 ,并且用药 4、6和 8周与用药 2周相比 ,作用更明显 ,而用药 4、6和 8周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丹那唑治疗可使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子宫内膜逐渐萎缩退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那唑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大鼠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载脂蛋白AI-CⅢ基因簇DNA多态性及不同基因型与血脂脂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学强 刘焯霖 +3 位作者 梁秀龄 罗超权 杨英浩 刘煦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5,共4页
本文研究了2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和39例正常对照载脂蛋白AI—CⅢ基因簇EcoR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不同基因型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R_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0和0.12,二组间... 本文研究了2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和39例正常对照载脂蛋白AI—CⅢ基因簇EcoR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不同基因型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R_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0和0.12,二组间具极显著性差异(P<0.0001)。R_1R_2基因型个体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于R_1R_1基因型个体,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R_1R_1基因型个体。结果显示载脂蛋白AI—CⅢ基因簇遗传变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有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高密度脂蛋白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栓塞 载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25及其对刺激剂反应能力的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志方 王巍嵩 +2 位作者 张春艳 吕品 林文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797-800,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25及其对刺激剂反应能力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CD4+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CD3+CD25+、CD4+CD25+和C...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25及其对刺激剂反应能力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CD4+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CD3+CD25+、CD4+CD25+和CD4+CD25+/CD8+CD25+显著降低。在培养前后,CD3+CD25+表达均显著降低;在PDB刺激情况下,CD3+CD25+、CD8+CD25+表达均显著降低。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并存在对刺激剂PDB的反应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T细胞亚群 抗原 CD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曙光 徐小虎 +1 位作者 高庆春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对脑内不同部位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小脑、脑干延髓部、海马等部位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改变。结果 对...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对脑内不同部位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小脑、脑干延髓部、海马等部位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改变。结果 对照组正常脑组织无或偶见HSP70表达。实验组心肌缺血再灌注4h时脑内多部位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有HSP70表达。大脑皮质以Ⅲ-Ⅳ层表达较强,其中又以Ⅲ层表达最为明显,Ⅰ、Ⅱ层表达较弱;海马以CA1区明显;小脑在蒲肯野氏细胞表达最为明显;而延髓广泛存在,且在各神经核团表达更为明显,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可以造成多部位脑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脑组织损伤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颅脑损伤后癫痫的高危因素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史志东 何穗智 +4 位作者 蔡梅钦 陈爱慈 林木田 胡裕全 杨李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65-267,共3页
目的 分析儿童颅脑损伤后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86 例年龄6 个月至14 岁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采用 Logistic 模型分析 G C S 评分、意识状态及 C T 结果等10 种因素与颅脑损伤后癫痫的关系。结果 单因... 目的 分析儿童颅脑损伤后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86 例年龄6 个月至14 岁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采用 Logistic 模型分析 G C S 评分、意识状态及 C T 结果等10 种因素与颅脑损伤后癫痫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G C S评分、意识状态及 C T 结果与颅脑损伤后癫痫有关,经多因素分析,仅 G C S 评分有意义。结论 儿童颅脑损伤后癫痫与 G C S评分≤8 分、意识障碍及 C T 结果异常有关,上述因素同时存在时,仅 G C S 评分≤8 分是颅脑损伤后癫痫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癫痫 高危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巍嵩 张志方 +2 位作者 吕品 张春艳 李永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33-435,共3页
目的:研究1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活性标志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DR+和CD+4DR+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DR+无明显变化,CD+4DR... 目的:研究1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活性标志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DR+和CD+4DR+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DR+无明显变化,CD+4DR+/CD+8DR+比值显著增高;CD+4DR+细胞占相应亚群的百分率显著增高。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辅助性T淋巴细胞处于高活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HLA-DR抗原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肝癌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和肝炎病毒基因检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元平 彭文伟 +3 位作者 姚集鲁 何光耀 倪尔葭 胡萍春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20-23,共4页
以肝细胞场(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嵌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HBVDNA和HCVRNA。在69.2%(18/26例)的HCC患者中检... 以肝细胞场(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嵌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HBVDNA和HCVRNA。在69.2%(18/26例)的HCC患者中检出了3.65-89.06ng不等的AFB1/g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出率分别为90.5%(57/63例)和12.7%(8/63例)。其中,AFB1和HBVDNA重叠检出率为61.5%(16/26例),HBVDNA和HCVRNA重叠检出率为7.9%(5/63例),4例HCC患者重叠检出了AFB1、HBVDNA和HCVRNA;同步检测对照组5例,无1例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表明,上述3种因素均与人类肝癌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致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炎病毒 黄曲霉毒素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和肾切除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MHC基因转录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郑辉 潘敬运 李洪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3-17,共5页
用二肾一夹(2KI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探讨心肌肥厚发生和逆转以及肌球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MHC)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表明:1)2KIC肾性高血压大鼠术后第2~12周,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左室... 用二肾一夹(2KI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探讨心肌肥厚发生和逆转以及肌球蛋白重链(myosinheavychain,MHC)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表明:1)2KIC肾性高血压大鼠术后第2~12周,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左室重量/体重(LVW/BW)明显升高、左心室α-MHC基因表达明显减弱、β-MHC基因表达明显增强;2)在术后第4周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和术后第8周切除肾动脉狭窄侧肾脏可使2KIC肾性高血压大鼠动脉血压下降、左心室肥厚发生逆转、抑制左心室α-MHC基因表达减弱和β-NHC基因表达增强。这些结果提示在2K1C肾性高血压中,动脉血压升高是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肌球蛋白MHC基因表型转换的重要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参与2KIC肾性高血压过程中的心肌肥厚和MHC基因表型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肾切除 MHC基因 肾性高血压 心肌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元凋亡模型的建立及其信号转导 被引量:9
9
作者 颜光美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3,共3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多细胞机体在发育过程中调控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机制。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到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应用体外去极化条件下,原代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经复极化处理,可以诱...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多细胞机体在发育过程中调控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机制。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到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应用体外去极化条件下,原代培养的小脑颗粒神经元,经复极化处理,可以诱导典型的神经元程序性死亡。研究发现,小脑中广泛存在的神经递质谷氨酸和乙酰胆碱,可以通过特异性的受体调节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从而提示,神经递质在传导神经冲动的同时,也特异性地传导神经元的生存信号。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激活不同的G蛋白(Gs或Gi/o)可以阻断或者诱导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提示G蛋白在神经元程序性死亡信号的跨膜传导过程中可能发挥双向开关的作用。某些神经系统药物(如苯妥英钠)和神经毒素(如胆红素)引起小脑萎缩的机制也可能与颗粒神经元的程序性死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信号转导 中枢神经系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柴胡分离出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和抑制组分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明栋 曾熙兰 胡本荣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182-187,共6页
在柴胡甲醇提取物活化小鼠肝或腹水癌细胞腺苷环化酶(Ac)研究基础上,作者将柴胡的有效成分分离,用小鼠肝组织匀浆Ac活性为指标,鉴测分离组分的作用,结果发现:经分离的柴胡组分除有活化Ac作用外,并首次发现有抑制Ac的作用,其中两个组分... 在柴胡甲醇提取物活化小鼠肝或腹水癌细胞腺苷环化酶(Ac)研究基础上,作者将柴胡的有效成分分离,用小鼠肝组织匀浆Ac活性为指标,鉴测分离组分的作用,结果发现:经分离的柴胡组分除有活化Ac作用外,并首次发现有抑制Ac的作用,其中两个组分有显著抑制Ac的作用,且成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腺苷酸环化酶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变化
11
作者 王巍嵩 张志方 +3 位作者 吕品 张春艳 张彤 余健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4-37,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15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 C D2 + 、 C D3 + 、 C D4 + 、 C D8 + 、 C D16 + 、 C D25 + 、 C ...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15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 C D2 + 、 C D3 + 、 C D4 + 、 C D8 + 、 C D16 + 、 C D25 + 、 C D27 + 、 C D57 + 变化,并与12 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 D2 + 、 C D3 + 、 C D16 + 、 C D27 + 、 C D57 + 无显著性变化; C D4 + 明显减少, C D8 + 明显增加, C D4 + / C D8 + 比值显著降低; C D25 + 显著降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T 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心肌梗死 T淋巴细胞 NK细胞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胡对腺苷酸环化酶的影响
12
作者 曾熙兰 肖建初 胡本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1期13-16,共4页
本文以中国名药柴胡对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以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多巴胺作对照。结果表明,柴胡对小鼠肝细胞匀浆和艾氏腹水癌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有较明显激活作用,其激活强度随柴胡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在一定剂量范围... 本文以中国名药柴胡对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以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多巴胺作对照。结果表明,柴胡对小鼠肝细胞匀浆和艾氏腹水癌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有较明显激活作用,其激活强度随柴胡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腺苷酸环化酶 环-磷酸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海绵状脑病的自身免疫学说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传恩 姚志彬 郭辉玉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1-233,共3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叙述牛海绵状脑病 (BSE)的自身免疫学说 :( 1 )Prion理论的诘难 ;( 2 )BSE发病的自身免疫学说的提出 ;( 3 )BS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学说的证据和可能机制。最后 ,对BS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学说作了评价。
关键词 牛海绵状脑病 自身免疫学说 病理 分子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