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病研究40年(1955~1995年) 被引量:1
1
作者 彭文伟 姚集鲁 +3 位作者 罗章炎 肖杰生 杨绍基 李刚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综述本校传染病学教研室1955~1995年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10余种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其中以华支睾吸虫病、恙虫病等有广东特色的传染病以及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影响人民健康最普遍的传染病... 本文综述本校传染病学教研室1955~1995年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10余种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其中以华支睾吸虫病、恙虫病等有广东特色的传染病以及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影响人民健康最普遍的传染病为重点。反映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本教研室对防治这些传染病所作的贡献。所取得的成果,相当一部分通过多年来的验证,已获得广大传染病工作者所认同或列为常规,部分已获得部委级奖励。现在重温这些成果,可能起承前启后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 恙虫病 伤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2
作者 谭德 彭文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1期35-38,共4页
对广州地区49例散发性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HNANB)病人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认为:①乙型肝炎与HNANB的二重感染并不少见;②本组散发性HNANB病例与输血、注射等途径无关,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与甲肝相似,可能属于经胃肠道传播的HNANB。
关键词 非甲非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 HBV-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型乙型肝炎HLA-Ⅰ、Ⅱ类抗原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3
作者 刘健平 彭文伟 +1 位作者 李梦东 李奇芬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61-66,81,共6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桥联酶标APAAP法和PAP法对各型乙型肝炎113例检测了肝内的HLA-Ⅰ、Ⅱ类抗原、T细胞亚群、HBsAg和HBcAg,同时测定血清HBV DNA(斑点杂交)和β_2微球蛋白(RIA)。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患者的肝细胞HLA... 用免疫组织化学桥联酶标APAAP法和PAP法对各型乙型肝炎113例检测了肝内的HLA-Ⅰ、Ⅱ类抗原、T细胞亚群、HBsAg和HBcAg,同时测定血清HBV DNA(斑点杂交)和β_2微球蛋白(RIA)。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患者的肝细胞HLA-Ⅰ、Ⅱ类抗原表达增强,尤以Ⅰ类抗原明显,慢性迁延性肝炎则几乎无表达。肝细胞HLA-Ⅰ类抗原表达与肝内炎症反应、肝细胞膜型HBSAg和浆膜型HBcAg关系密切,肝内活动性病变主要浸润细胞为CD_2^+细胞,CD_0^+细胞构成主要的细胞亚群。认为抗原依赖的、HLA限制的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是构成乙型肝炎免疫损害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T细胞亚群 人白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与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 被引量:16
4
作者 柯伟民 姚集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92年第4期179-181,共3页
甲型肝炎病毒(HAV)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均在我国广泛流行,两者不存在交叉免疫。同一个体中,同时或先后感染而致体内两种病毒并存的现象并不少见。HAV与HBV病毒学标志检测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意义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深入探讨这两种... 甲型肝炎病毒(HAV)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均在我国广泛流行,两者不存在交叉免疫。同一个体中,同时或先后感染而致体内两种病毒并存的现象并不少见。HAV与HBV病毒学标志检测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意义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深入探讨这两种病毒合并感染时的相互关系与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C,E2,NS3区基因嵌合重组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海红 姚集鲁 +3 位作者 杨林 李刚 郭万里 卢建溪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3-105,110,共4页
【目的】构建包含丙型肝炎病毒 (HCV)C区、E2区及NS3区的嵌合重组载体。【方法】设计合成 3对寡核苷酸引物 ,用PCR法从HCV重组质粒 pHCVc、pBE2和 pGMXNS3 5中特异扩增出编码HCVC区、E2区和NS3区抗原的部分基因片段 ( 5 0 1、6 0 3和 90... 【目的】构建包含丙型肝炎病毒 (HCV)C区、E2区及NS3区的嵌合重组载体。【方法】设计合成 3对寡核苷酸引物 ,用PCR法从HCV重组质粒 pHCVc、pBE2和 pGMXNS3 5中特异扩增出编码HCVC区、E2区和NS3区抗原的部分基因片段 ( 5 0 1、6 0 3和 90 0bp) ,分别用HindⅢ、BamHⅠ、EcoRⅠ和 XhoⅠ 酶切后 ,逐个定向连接到质粒 pcDNA3中 ,转化宿主菌XL1 Blue,分别用上述内切酶酶切及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结果】酶切鉴定示所切下的片段大小均与预计相符 ,测序结果与文献报道序列及预计结果一致 ,证实符合表达框架。【结论】成功构建了HCV嵌合重组质粒 pcDNA3 C E2 NS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C区 E2区 NS3区 DNA 序列分析 嵌合重组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脑炎病毒核酸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刚 王飞 +2 位作者 郭日波 柯伟民 罗慧容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1-12,共2页
本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乙型脑炎病毒基因。所设计引物在E基因组,引物1位于碱基序列的第1953~1972位,引物2位于第1788—1806位。反应产物为185bp,内含HaeⅢ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2%琼脂糖中电泳... 本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乙型脑炎病毒基因。所设计引物在E基因组,引物1位于碱基序列的第1953~1972位,引物2位于第1788—1806位。反应产物为185bp,内含HaeⅢ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2%琼脂糖中电泳。本法可特异性地检测乙型脑炎病毒核酸,并可检出少至5TCID_(50)的病毒R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脑炎病毒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用于检测肝细胞癌石蜡包埋肝组织中的HBV DNA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明 吕凌 +1 位作者 姚集鲁 彭文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6例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癌灶和癌旁双份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以C基因引物扩增HBV-DNA,32份标本中检出率71.87%。阻新鲜冷冻肝标本作对照检出率81.25%,二者相...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6例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癌灶和癌旁双份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以C基因引物扩增HBV-DNA,32份标本中检出率71.87%。阻新鲜冷冻肝标本作对照检出率81.25%,二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别(X^2=0.57,P>0.05)。以质粒提取HBV-DNA作灵敏度测定,PCR-EB可达10fg,PCR-SBH可达1ag。应用非放射性的地高辛素标记探针作杂交灵敏度达^31P标记探针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DNA 石蜡包埋 标本 肝细胞癌 肝组织 检出率 PCR技术 PCR) 质粒 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心斑点杂交放大技术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元平 姚集鲁 +1 位作者 彭文伟 黄仰苏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77-78,共2页
夹心斑点杂交放大技术的建立和初步应用①周元平②姚集鲁彭文伟黄仰苏(中山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广州,510630)主题词肝炎病毒,乙型/分离和提纯;克隆,分子/方法中图号R512.6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核酸分子杂... 夹心斑点杂交放大技术的建立和初步应用①周元平②姚集鲁彭文伟黄仰苏(中山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广州,510630)主题词肝炎病毒,乙型/分离和提纯;克隆,分子/方法中图号R512.6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核酸分子杂交中构建了重组单链一级探针和二级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分离 提纯 克隆 夹心斑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高变区(E1,E2/NS1)的分子克隆及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刚 姚集鲁 +2 位作者 彭文伟 王斌 吕凌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9-12,共4页
对广东省一个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高变区进行分子克隆及基因型鉴定。采用微粒吸附法提取HCVRNA,随机引物逆转录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所用引物位于E1,E2/NS1区,扩增产物806bp,产物... 对广东省一个患者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高变区进行分子克隆及基因型鉴定。采用微粒吸附法提取HCVRNA,随机引物逆转录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所用引物位于E1,E2/NS1区,扩增产物806bp,产物提纯后定向插入pBV220质粒载体,重组体转染DH5α菌株,筛选菌落经增殖后碱变性法提取质粒,再通过PCR及酶切法鉴定阳性克隆。我们还用酶切法对此株克隆的基因型作了初步鉴定,证明属于1组Ⅱ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 分子克隆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型肝炎病毒不同地理株5'端非编码区序列的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刚 姚集鲁 +3 位作者 廖家杰 姚春斓 梁英杰 汤文辉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为明确了解中国不同地区(广东、云南、香港)庚型肝炎病毒(HGV)株5′端非编码区(NCR)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广东省2例、云南省1例、香港3例共6例HGV感染者血... 目的:为明确了解中国不同地区(广东、云南、香港)庚型肝炎病毒(HGV)株5′端非编码区(NCR)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广东省2例、云南省1例、香港3例共6例HGV感染者血浆中扩增HGV5′NCRcDNA片段,为238bp,PCR产物纯化后直接经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中国HGV株间5′NCR相应序列的同源性介乎9293%~9798%,与国外分离株比较,同源性介乎8636%~9192%。结论:中国HGV株间5′NCR相应序列的同源性较大,与国外分离株的同源性较小;碱基变异在序列中呈散在分布,部分区段变异较大;HGV核酸变异与地域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型肝炎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碱基序列 变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Ⅲ型登革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11
作者 李刚 王飞 +2 位作者 郭日波 柯伟民 廖育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35-237,共3页
本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Ⅲ型登革病毒基因。所设计引物在E基因组,引物2位于核苷酸序列的1139~1158位,引物1位于1453~1471位,反应产物为333bp,内含1个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酶切后有128 bp和199 bp两个片段。... 本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Ⅲ型登革病毒基因。所设计引物在E基因组,引物2位于核苷酸序列的1139~1158位,引物1位于1453~1471位,反应产物为333bp,内含1个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酶切后有128 bp和199 bp两个片段。产物在含溴化乙锭的2%琼脂糖中电泳。采用RT-PCR法可测出少至5个半数组织细胞培养感染量(TCID_so)的病毒R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登革病毒 特异性研究 E基因 组织细胞培养 引物 敏感性 限制性内切酶 酶切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引起肝功能衰竭的凝血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柯伟民 罗章炎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303-305,共3页
对7例慢活肝重型患者(SFCAH),1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HC),8例深黄疸慢活肝(CAHDJ)和1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8项凝血指标检测与分析,结果发现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凝血因子V、Ⅶ水平的下降,可能存在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小板减... 对7例慢活肝重型患者(SFCAH),1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DHC),8例深黄疸慢活肝(CAHDJ)和1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8项凝血指标检测与分析,结果发现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凝血因子V、Ⅶ水平的下降,可能存在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血小板减少是本文病例复杂的凝血异常和出血原因的一部分。凝血因子V的水平在SFCAH组为0.112 ±0.057,DHC组为0.261±0.107,CAHDJ组为0.420土0.156。3组之间存在差异。说明凝血因子V水平的检测能较灵敏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状态,可作为肝功能衰竭的一种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出血 凝血因子V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V 广东株5’NCRc DNA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13
作者 李刚 姚集鲁 +2 位作者 彭文伟 王斌 吕凌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5-8,共4页
从广东省1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提取HCVRNA,随机引物逆转录为cDNA后用HCV5’端非编码区(5’NCR)特异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302bp,经补齐和提纯后插入pUC19质粒,获得的重组质... 从广东省1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提取HCVRNA,随机引物逆转录为cDNA后用HCV5’端非编码区(5’NCR)特异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302bp,经补齐和提纯后插入pUC19质粒,获得的重组质粒pUN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外多个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介乎92.69%~100%,其中与HCVⅡ(1b)型的同源性最大。本文的测序结果可为引物设计提供依据。获得的HCVcDNA在常规PCR步骤中用于设立有效的模板对照,对消除假阴性及评估试剂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克隆 序列测定 C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AFP和AL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14
作者 柯伟民 姚集鲁 +2 位作者 泉哲 兴梠隆 进士义刚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95年第3期160-162,共3页
本文检测了80例丙型肝炎(HC)和30例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RHCC)的甲胎蛋白(AFP)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AFP的水平在慢性迁延性丙型肝炎、中型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重型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CRHCC各组之间存在差异... 本文检测了80例丙型肝炎(HC)和30例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RHCC)的甲胎蛋白(AFP)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AFP的水平在慢性迁延性丙型肝炎、中型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重型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CRHCC各组之间存在差异。AFP和ALP在不同分化程度的HCRHCC中的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AFP不仅可作为协助HCRHCC诊断的指标,而且,根据临床资料推测HC的病理分型,AFP的水平可作为一项比较灵敏的参考指标。未发现AFP和ALP的水平能反映HCRHCC的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碱性磷酸酶 丙型肝炎 肝细胞癌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在诊断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临床价值的探讨
15
作者 柯伟民 泉哲 +2 位作者 兴隆 进士义刚 王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694-695,共2页
比较8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丙型肝炎(HC)和30例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RHCC)的甲胎蛋白(AFP)异常率。结果提示,AFP仍是协助HCRHCC诊断的一项较好的参考指标。不过,异常率仅是56.7%(17/30),... 比较80例不同病理类型的丙型肝炎(HC)和30例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RHCC)的甲胎蛋白(AFP)异常率。结果提示,AFP仍是协助HCRHCC诊断的一项较好的参考指标。不过,异常率仅是56.7%(17/30),AFP水平>400μg/L和1000μg/L的HCRHCC病人也仅是26.7%(8/30)和13.3%(4/30)。在AFP异常的HC病人怀疑HCRHCC时,应借助肝脏影像学。在AFP正常的HC病人怀疑HCRHCC时,应检查其它肝癌标志和肝脏影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丙型肝炎 肝细胞癌 肝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检测登革免疫复合物应用
16
作者 王飞 罗章炎 +4 位作者 郭日波 柯伟民 罗惠蓉 廖育煌 雷凌冰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23-125,共3页
采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DF)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发现在发病后1~5天内测出光密度(OD)值为2.22土0.02~2±0.00,而正常人及肝炎病人血清OD值均为1.35士0.03,两者O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登革免疫复合物OD值判别界限为1.... 采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DF)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发现在发病后1~5天内测出光密度(OD)值为2.22土0.02~2±0.00,而正常人及肝炎病人血清OD值均为1.35士0.03,两者OD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登革免疫复合物OD值判别界限为1.78,登革热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OD值全部大于截断点1.78,而肝炎病人或正常人血清OD值无1例超过1.78。可见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人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对于研究登革特异免疫复合物在登革出血热(DH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ELISA 免疫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病患者血清碱性谷胱苷肽S转移酶放射免疫测定及临床意义
17
作者 唐小平 何树初 +1 位作者 胡大荣 王小红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34-236,共3页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277例肝病患者血清碱性谷胱苷肽S转移酶(B-GST),并以54例健康人及28例非肝病作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各型肝病血清B-GST均明显升高,提示B-GST是一项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它对急性肝炎的诊断意义与丙氨酸转氨酶(...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277例肝病患者血清碱性谷胱苷肽S转移酶(B-GST),并以54例健康人及28例非肝病作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各型肝病血清B-GST均明显升高,提示B-GST是一项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它对急性肝炎的诊断意义与丙氨酸转氨酶(ALT)相若,但对反映慢性肝炎及轻微肝损害则较ALT敏感,且具有更好的肝胆特异性,还对肝炎预后及反映肝脏病理改变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谷胱苷肽 S转移酶 放射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枝杆菌的质粒提取及电镜鉴定
18
作者 曾益新 彭文伟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32-34,共3页
经L型诱导的分枝杆菌,以稍加修改的碱性裂解法提取其质粒,从8株菌株中获得3个质粒,并经电子显微镜观察予以证实,它们的大小分别约为21kb、11kb和6.5kb。进一步的分析未能发现它们的存在与携带菌抗药性和菌落形态有明确的关系。
关键词 分枝杆菌 质粒 抗药性 显微镜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L型诱导
19
作者 曾益新 彭文伟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254-257,共4页
通过对不同生长时期的卡介苗及耻垢分枝杆菌以不同组合和浓度的D-环丝氨酸(cyc)和氨苄青霉素(AMP)进行L型诱导,综合染色镜检、菌落形态观察及计数,以及对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敏感性测定的结果,发现在对数生长晚期(卡介苗为OD_600=0.25~... 通过对不同生长时期的卡介苗及耻垢分枝杆菌以不同组合和浓度的D-环丝氨酸(cyc)和氨苄青霉素(AMP)进行L型诱导,综合染色镜检、菌落形态观察及计数,以及对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敏感性测定的结果,发现在对数生长晚期(卡介苗为OD_600=0.25~0.30,耻垢菌为OD_600=1.0~1.4)开始诱导,cyc和AMP的浓度分别为1.0mg/ml及0.lmg/ml时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可达8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L型细菌 环丝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sted PCR检测HBV DNA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卢红艳 姚集鲁 吕凌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48-52,共5页
本研究建立一种Nested PCR技术检测HBV DNA,即采用内外两对引物分别进行连续两次扩增,使检测极限由一次PCR的10^(-2)Pg提高到10^(-5)Pg;经^(32)P标记寡核苷酸探针作Southern转移杂交以及BgIⅡ作酶切分析证实两次扩增均为特异性扩增。通... 本研究建立一种Nested PCR技术检测HBV DNA,即采用内外两对引物分别进行连续两次扩增,使检测极限由一次PCR的10^(-2)Pg提高到10^(-5)Pg;经^(32)P标记寡核苷酸探针作Southern转移杂交以及BgIⅡ作酶切分析证实两次扩增均为特异性扩增。通过抗-HBe阳性、单项抗一HBc阳性和单项抗-HBs阳性三种血清的HBV DNA的检测,表明该方法确能检出标准PCR所不能检出的极低水平的HBV感染,对提高乙型肝炎的诊断水平及更准确地评价药物疗效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