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与Ⅰ型胶原制备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的扫描电镜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容林 李春阳 张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7-561,共5页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壳聚糖和Ⅰ型胶原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比例制备成冻干状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以获得最佳浓度、比例、温度匹配组合,制备理想的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方法】在-5℃、-20℃和-80℃将不同浓度的壳聚...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壳聚糖和Ⅰ型胶原在不同温度下以不同比例制备成冻干状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以获得最佳浓度、比例、温度匹配组合,制备理想的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方法】在-5℃、-20℃和-80℃将不同浓度的壳聚糖、Ⅰ型胶原以及它们不同比例的混合液冷冻12h后冻干24h,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材料表面和内部的微观结构,并计算其平均孔径和孔隙率。【结果】壳聚糖、Ⅰ型胶原以及它们的混合液冻干后都形成白色海绵状固体,冷冻温度越低冻干后材料的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材料的浓度越高冻干后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壳聚糖-Ⅰ型胶原混合液中壳聚糖含量越高,材料冻干后孔径越小,孔隙率越低。【结论】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孔径和溶液浓度、二者配比以及冻干前的冷冻温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Ⅰ型胶原 复合支架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奋性hiPSC源性类神经网络组织的构建
2
作者 苏琪淞 李戈 +5 位作者 许金海 蒋斌 位庆帅 曾湘 曾园山 朱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5-633,共9页
【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hiPSC-NPCs)种植于去细胞视神经(DON)上,在体外构建一种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为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定向诱导和组织工程技术,联合应用hiPSCs和3... 【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hiPSC-NPCs)种植于去细胞视神经(DON)上,在体外构建一种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为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提供一种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定向诱导和组织工程技术,联合应用hiPSCs和3D DON支架,构建一种新的类神经网络组织。定向诱导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向人神经前体细胞(hNPCs)及神经元方向分化,使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分化效率。制备3D DON支架,借助扫描电镜、Tunnel染色,鉴定支架形貌及细胞相容性。将诱导的hiPSC-NPCs种植于DON支架中,借助免疫荧光染色、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膜片钳对构建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功能学鉴定。【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提示,诱导的hiPSC-NPCs在体外大部分向神经元方向分化,成功构建了一种以神经元为主的神经网络。②扫描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在体外成功构建了一种以兴奋性神经元为主的类神经网络组织。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和膜片钳结果提示,构建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能够传递兴奋性突触信息。【结论】利用天然来源的具有均匀孔道分布的DON生物支架材料和hiPSC-NPCs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一种以兴奋性神经元为主的具有突触传递功能的类神经网络组织,这种神经网络可作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等神经组织损伤后组织替换疗法的有利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源性神经前体细胞 去细胞视神经 突触 兴奋性神经元 类神经网络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万细胞移植促进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大脑皮质锥体神经元和红核神经元的存活 被引量:5
3
作者 吴立志 曾园山 +2 位作者 丁英 郭家松 李海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神经元和脑干红核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方法]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移植吸附施万细胞的胶原或明胶,术后3个月计数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锥体神经元和脑干红核神经元密度以...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神经元和脑干红核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方法]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移植吸附施万细胞的胶原或明胶,术后3个月计数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锥体神经元和脑干红核神经元密度以及红核体积。同时以单纯移植胶原或明胶或不移植物体的脊髓损伤大鼠为对照。[结果]脊髓全横断损伤后,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锥体神经元密度和脑干红核神经元密度明显较正常大鼠相应区域内的神经元密度降低;移植施万细胞的两个组(胶原施万细胞组和明胶施万细胞组)上述两个区域的神经元密度较未移植施万细胞的3个组(对照组,胶原组和明胶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移植施万细胞的两个组之间比较或未移植施万细胞的3个组之间比较,上述区域的神经元密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脊髓全横断损伤可导致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锥体神经元和脑干红核神经元发生死亡,施万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锥体神经元和脑干红核神经元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施万细胞 移植 红核 皮质感觉运动区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功能垂体腺瘤与正常垂体中microRNAs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6
4
作者 肖伟伟 毛志钢 +3 位作者 周静 罗斌 王海军 朱永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检测微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在无功能垂体腺瘤(NFA)和正常垂体(NP)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微小分子RNA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例NFA和6例NP,应用miRCURYTM LNA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并... 【目的】检测微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在无功能垂体腺瘤(NFA)和正常垂体(NP)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探讨微小分子RNA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例NFA和6例NP,应用miRCURYTM LNA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并应用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与正常标本相比,肿瘤标本中miR-124、-141、-200c、-223、-297、-299-5p、-32、-340、-378、-491-3p、-519d、-525-5p、-550、-551a、-574-5p、-583、-662、-768-3p、-885-5p、-890等20个miRNAs显著上调(上调到>2.0倍),miR-125b-1、-132、-17、-192、-193a-3p、-193a-5p、-21、-302c、-30b、-31、-376b、-490-5p、-542-3p、-567、-622、-637、-654-3p、-658等18个miRNAs明显下调(下调到0.5倍以下)。一些差异表达的miRNA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提示它们的变化可能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结论】miRNAs表达的变化可能参与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发生,而miRNAs靶基因的确立可以为无功能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无功能垂体腺瘤 垂体 基因芯片 差异表达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玻璃体内移植后的分化及对视网膜节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飞 朱永红 +1 位作者 黄锦桃 李海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147-2150,共4页
目的:观察视神经(ON)微挤压断后玻璃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化情况及其对视网膜节细胞(RGCs)轴突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在成年大鼠球后1mm处微挤压断ON,在玻璃体内注入Hoechst33342标记的NSCs2×104个,实验动物分对照组(MC组... 目的:观察视神经(ON)微挤压断后玻璃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化情况及其对视网膜节细胞(RGCs)轴突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在成年大鼠球后1mm处微挤压断ON,在玻璃体内注入Hoechst33342标记的NSCs2×104个,实验动物分对照组(MC组、MC+PBS组)、实验组(MC+NSCs组),各组动物分别存活3、4、5周。用粒蓝逆行标记再生的RGCs,在荧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平铺片再生RGCs的数量变化。另取实验组5只动物存活4周后取眼球切片观察NSCs分化情况。结果:存活3、4、5周,再生的RGCs数目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4周后移植的NSCs表达NF、CNP、GFAP;未见NSCs迁移至视网膜内。结论:玻璃体内注入NSCs可显著促进ON微挤压断后RGCs轴突的再生,并在玻璃体内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轴突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粉对去势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振林 郭家松 +6 位作者 曾园山 沈志勇 詹超双 李艳 贺善礼 李新顺 钟志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去势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术后采取灌胃法连续喂服灵芝孢子粉混悬液(实验组)或等量溶剂(实验对照组)。术后1、2、3或4周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睾酮、雌二...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粉对去势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术后采取灌胃法连续喂服灵芝孢子粉混悬液(实验组)或等量溶剂(实验对照组)。术后1、2、3或4周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睾酮、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的含量。术后4周取股骨和子宫作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对照组表现为血清内睾酮和雌二醇含量显著下降,股骨的骨密度显著减低,子宫内膜萎缩明显。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中睾酮和雌二醇的含量显著提高;骨密度增大;子宫内膜萎缩程度降低。结论:灵芝孢子粉能显著改善去势大鼠的内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粉 内分泌 性激素 股骨 子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bFGF的壳聚糖-胶原复合支架对牙周膜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容林 李春阳 张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438,共5页
【目的】探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法观察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浸出液、不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浸出液以及正常细... 【目的】探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法观察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浸出液、不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浸出液以及正常细胞培养液对HPDLC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上述3种液体对HPDLC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将HPDLC接种于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和不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内,通过免疫细胞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来检测HPDLC在复合支架内的存活和增殖情况。【结果】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浸出液对HPDLC生长和增殖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不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浸出液和正常细胞培养液,而后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浸出液促进HPDLC从G1期进入S期;HPDLC在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内的生长和增殖也明显优于不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结论】含bFGF因子壳聚糖-Ⅰ型胶原复合支架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HPDLC生长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壳聚糖 Ⅰ型胶原 复合支架 牙周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甲酸钠诱导PC12细胞凋亡及对TH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倩 黄锦桃 +1 位作者 谢富康 李朝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0-345,共6页
【目的】观察苯甲酸钠(SB)对PC12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对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大鼠PC12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模型,以10~50 mmol/L不同浓度的SB加入PC12细胞,培养24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 【目的】观察苯甲酸钠(SB)对PC12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对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大鼠PC12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模型,以10~50 mmol/L不同浓度的SB加入PC12细胞,培养24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状况以及用Western blot检测TH蛋白表达。【结果】SB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PC12细胞活性,并诱导PC12细胞核形态呈凋亡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着SB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低浓度(10 mmol/L)SB作用下PC12细胞中TH表达增强,而高浓度(40~50 mmol/L)SB作用下TH表达减弱,同时,高浓度(40 mmol/L)SB作用下TH的表达减弱可呈时间依赖性。【结论】SB能够诱导PC12细胞凋亡,并伴随TH的表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酸钠 PC12细胞 凋亡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大鼠和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冯英 谢富康 黄锦桃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6-510,共5页
本实验目的是比较成年大鼠和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原代培养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的差异。分别分离成年大鼠和恒河猴的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传代培养。在细胞生长过程中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的差异,并分别进... 本实验目的是比较成年大鼠和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原代培养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的差异。分别分离成年大鼠和恒河猴的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传代培养。在细胞生长过程中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成脂及成骨诱导。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成年大鼠和恒河猴MSCs原代培养细胞形态比较接近,但细胞原代及传代生长状况有差异。大鼠MSCs原代培养及细胞冻存后复苏的生长均快于猴的MSCs。两种动物的细胞都可以向脂肪和成骨细胞分化。猴的MSCs因其生长缓慢和细胞形态的明显改变,需改良其培养条件,才能用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总动脉压诱导的小鼠移植静脉血管重构
10
作者 李宇煌 张征宇 +5 位作者 汪照静 刘树迎 陈大堤 黄锦桃 胡黎平 李朝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目的】研究血压升高引起血管重构的机制。【方法】手术取出麻醉后的11~12周供体C57BL/6J小鼠的下腔静脉,连接到同窝出生的受体小鼠颈总动脉,构建"静脉桥"。继而,收获受颈总动脉压作用不同时间(0,2,4,8周)后的移植静脉,经... 【目的】研究血压升高引起血管重构的机制。【方法】手术取出麻醉后的11~12周供体C57BL/6J小鼠的下腔静脉,连接到同窝出生的受体小鼠颈总动脉,构建"静脉桥"。继而,收获受颈总动脉压作用不同时间(0,2,4,8周)后的移植静脉,经石蜡包埋HE染色、丽春红-维多利亚蓝染色以及平滑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其血管构筑。【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均可见移植静脉血管壁增厚及新生内膜的形成,呈时间依赖性。与正常静脉[(11.10±0.9)μm)]相比,术后8周血管壁[(88.97±16)μm)]增厚了8倍(P<0.01)。术后2周移植静脉新生内膜中即可见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4周最多,8周后数量减少,但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多。移植静脉在动脉压作用下,其弹性膜历经了断裂、合成和重建过程。【结论】血压升高产生的机械力可直接导诱导移植的小鼠静脉粥样硬化以及弹力膜的重构。本研究可望为深一步探索高血压引起血管重构的机制及防治新策略提供有用的动物模型及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重构 血管平滑肌细胞 弹力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诱导泌乳素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的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冰冰 陈沐 +5 位作者 黄涛祥 雷霓 王欣 曹飞 周丰琦 朱永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4-229,共6页
【目的】通过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建立大鼠泌乳素瘤动物模型,并鉴定肿瘤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取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用药组:注射苯甲酸雌二醇8周组(B组)、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2周组(C组)和撤除苯甲酸雌二醇4周组(D组)... 【目的】通过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建立大鼠泌乳素瘤动物模型,并鉴定肿瘤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取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用药组:注射苯甲酸雌二醇8周组(B组)、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2周组(C组)和撤除苯甲酸雌二醇4周组(D组),每组10只。每隔15 d记录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并在相应的时间处死大鼠称量垂体质量并观察成瘤情况质量。取各组垂体进行HE染色和泌乳素免疫组化来鉴定泌乳素瘤。选取1只大鼠做标记,分别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8、12周以及撤除苯甲酸雌二醇4周后做MRI,通过动态观察垂体大小的变化来鉴定泌乳素瘤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苯甲酸雌二醇诱导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长缓慢,并且在2周左右开始出现脱毛现象,B、C和D组致瘤率分别为70%、100%和100%。苯甲酸雌二醇诱导组HE染色细胞排列紊乱,出现核深染细胞,血管丰富。免疫组化鉴定为泌乳素瘤,泌乳素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MRI显示随着苯甲酸雌二醇诱导时间的增长,垂体体积逐渐增加,且在撤除苯甲酸雌二醇后垂体体积并未缩小,证明泌乳素瘤模型的稳定性。【结论】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诱导大鼠泌乳素瘤不仅诱导率高,而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 苯甲酸雌二醇 泌乳素瘤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抑制机械牵张力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MAPK磷酸化以及细胞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4
12
作者 邓烈 王林丽 +1 位作者 刘树迎 李朝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观察黄连素能否阻断机械牵张力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并探讨MAP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4组:NC组、SS组、BBR+SS组以及BBR组。NC组给予PBS处理;SS组为牵拉组,给予牵张力刺激;BBR+SS组为黄连素干预组,先用... [目的]观察黄连素能否阻断机械牵张力引起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并探讨MAP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4组:NC组、SS组、BBR+SS组以及BBR组。NC组给予PBS处理;SS组为牵拉组,给予牵张力刺激;BBR+SS组为黄连素干预组,先用一定浓度的黄连素对VSMC预处理1h后再给予牵张力刺激;BBR组的VSMC只用黄连素刺激1h,之后换无血清培养继续培养。然后分别收集VSMC,分别采用Westernblot方法分析VSMC的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检测VSMC的增殖情况,以及采用划痕实验方法检测VSMC的迁移情况。[结果]与NS组相比,SS可明显引起VSMC增殖与迁移增加,黄连素则可明显抑制SS引起的VSMC增殖与迁移增加。机制上,机械牵张力作用可引起VSMC的MAPK(ERK,JNK,P38)磷酸化明显增加,而黄连素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S诱导的MAPK磷酸化增加。[结论]黄连素可通过MAPK通路抑制高血压机械力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该研究结果揭示了黄连素旧药新用途、新机制,为临床上深入研究高血压机械力异常增加引起的血管重构防治机制提供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机械牵张力 黄连素 细胞增殖/迁移 MAPK磷酸化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莫昔芬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芬 武慧姣 +2 位作者 黄锦桃 李朝红 谢富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1-817,843,共8页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TAM)对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 TAM经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C6胶质瘤细胞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现象,DAPI组化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DNA阶梯法和FACS检测细胞凋亡,West...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TAM)对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 TAM经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C6胶质瘤细胞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现象,DAPI组化染色观察凋亡细胞核形态,DNA阶梯法和FACS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分析PKCα磷酸化水平。(2)PKCα特异性抑制剂Go6976与TAM联合处理C6胶质瘤细胞后,DNA阶梯法和FACS检测C6胶质瘤细胞凋亡。【结果】(1)TAM能诱导C6胶质瘤细胞死亡,且与TAM浓度、TAM处理时间呈正相关;TAM组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如核固缩)和明显的DNA梯度条带;C6胶质瘤细胞凋亡率和PKCα磷酸化水平具有TAM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Go6976与TAM联合处理C6胶质瘤细胞后,可进一步促进TAM诱导的C6胶质瘤细胞凋亡。【结论】TAM能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且PKCα参与介导TAM诱导的C6胶质瘤细胞凋亡。该研究可为临床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6胶质瘤细胞 细胞凋亡 他莫昔芬 PKC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