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遗传学家杜传书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奕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0,共3页
杜传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医学遗传学家,他一直致力于蚕豆病病因、发病机理、普查普防、分子诊断和早期防治工作的研究,为我国医学遗传学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杜传书教授1929年9月出生于四川一个医学世家。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遗传学家 发病机理 早期防治 分子诊断 卫生事业 儿科学 医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2基因突变引起的多发性骨软骨瘤的遗传学及表型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钟良英 丁红珂 +3 位作者 袁萍 裴元元 王一鸣 黄玮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0-984,共5页
目的:对2个多发性骨软骨瘤(multiple exostoses)小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EXT1和EXT2编码序列的突变检测,寻找致病性突变。方法:应用PCR扩增EXT1和EXT2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在50个正常对照中进... 目的:对2个多发性骨软骨瘤(multiple exostoses)小家系中的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EXT1和EXT2编码序列的突变检测,寻找致病性突变。方法:应用PCR扩增EXT1和EXT2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在50个正常对照中进行新发现突变位点的PCR测序分析,以排除多态性。结果:家系1的先证者检测到1个EXT2基因的已知突变c.668G>C(p.Arg223Pro),该错义突变使精氨酸变成脯氨酸;家系2的先证者于EXT2基因中检测到1个国际数据库中尚未报道的新突变c.950delT(p.Phe317SerfsX15),患者父母均未检测到此突变,故此突变为一个de novo突变。该突变引起开放阅读框架移位,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分子的截断,即部分exostosin结构域和全部glyco-transf-64结构域的丢失。结论:本文发现的EXT2基因的新生及已知突变是引起本研究中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可用于临床的分子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骨疣 多发性遗传性 基因 EXT1 基因 EXT2 denovo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多重置换扩增进行软骨发育不全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被引量:1
3
作者 沈晓婷 郭奕斌 +5 位作者 徐艳文 钟依平 曾艳红 王静 丁晨晖 周灿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4-568,共5页
【目的】采用多重置换扩增建立一种可靠、准确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可应用于软骨发育不全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对软骨发育不全高危家系采用8个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紧密连锁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进行... 【目的】采用多重置换扩增建立一种可靠、准确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可应用于软骨发育不全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方法】对软骨发育不全高危家系采用8个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紧密连锁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进行软骨发育与不全(ACH)的单体型分析。采用多重置换扩增(MDA)对单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对其产物采用在家系分析中具有多态性的STR位点及PCR-限制性酶切法检测FGFR3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对家系分析中,共有5个STR位点具有多态性。共进行了10个单淋巴细胞及11个单卵裂球的MDA,MDA扩增效率为100%(21/21),单个淋巴细胞MDA产物的PCR结果与其外周血结果比较,平均PCR扩增率为96.8%(122/126,变化范围95.4%~100%),平均ADO率为8.5%(7/82,变化范围0~12.6%),综合诊断效率为100%,其中一个单淋巴细胞的MDA产物在经过酶切后未能检测出两个条带,出现了异常等位基因的脱扣,在11个单卵裂球的MDA产物中进行致病基因的检测,经酶切后均只产生一条条带。【结论】本研究采用限制性酶切法直接检测FGFR3基因及单体型分析在单细胞水平对ACH进行检测,两者相结合可避免污染、等位基因脱扣等导致的误诊,可提高软骨发育不全的PGD诊断效率,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发育不全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多重置换扩增 单体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致病基因EXT1和EXT2的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房玮 裴元元 +2 位作者 黄玮俊 胡彬 王一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3-268,278,共7页
【目的】研究EXT1与EXT2基因在我国南方正常人及致病性突变已明确的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人中的多态性。【方法】选取50例中国南方健康汉族个体及13例致病突变已明确的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人,提取基因组DNA,对包含5’UTR区、编码... 【目的】研究EXT1与EXT2基因在我国南方正常人及致病性突变已明确的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人中的多态性。【方法】选取50例中国南方健康汉族个体及13例致病突变已明确的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人,提取基因组DNA,对包含5’UTR区、编码区、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及3’UTR区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鉴定基因内的遗传变异,并将结果和国际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共发现15个不同的EXT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3个在编码区,为同义突变,11个在内含子区,1个在3’UTR区;其中有3个SNPs为数据库未报道的新发现多态位点。22个EXT2基因的SNPs:3个在编码区,也为同义突变,16个在内含子区,3个在3’UTR区;其中有7个SNPs为本研究新发现多态位点。【结论】中国南方汉族人与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人EXT1和EXT2基因的多态性与dbSNP数据库登记资料不完全一致,某些SNPs可能存在种族差异。本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EXT1和EXT2基因结构,也为其多态性与致病性突变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基因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 中国人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群体MPSⅣ A型Stu Ⅰ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奕斌 杜传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群体GALNS基因Stu Ⅰ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以及该位点等位基因片段传递的规律,为今后的连锁分析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18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中国汉族个体的360条染色体和6个家系18位成员的36条染色体进行...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群体GALNS基因Stu Ⅰ位点的遗传多态性以及该位点等位基因片段传递的规律,为今后的连锁分析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18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中国汉族个体的360条染色体和6个家系18位成员的36条染色体进行检测。然后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等位基因片段D_1的频率为0.72,D_2为0.28,杂合率为27%,D_1、D_2的传递规律与理论上预计的完全符合。[结论]中国汉族群体中Stu Ⅰ位点存在多态性,其基因频率(D_1和D_2)与高加索群体的有显著差别,与日本群体的则无显著差别;而杂合率与高加索群体及日本群体的均有显著差异。D_1、D_2在世代中的传递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族群体 遗传多态性 MPSⅣA型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研究
6
作者 宋纯 秦炜 +5 位作者 陈争 刘焯霖 李洵桦 张成 贺林 王一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 对一个含5代、19个患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体性痉挛性截瘫(Autosomal Dominant Pure HereditarySpastic Paraplegia,ADPHSP)的黑龙江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方法 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技术。结果 我们将这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 目的 对一个含5代、19个患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体性痉挛性截瘫(Autosomal Dominant Pure HereditarySpastic Paraplegia,ADPHSP)的黑龙江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方法 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技术。结果 我们将这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5q11.1-q12,SPG6的位点(Lod Score 4.55).结论 在我国也有SPG6位点基因所敛的ADPH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系 致病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基因定位 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与邻近人群遗传关系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永科 陈争 +14 位作者 范安 张亚男 武艳平 赵倩君 周璨林 毛新民 藏玉亮 叶尔哈孜.扎尔胡马尔 哈森别克.马力克 哈布德力.达拉拜依 卡马力亚.托塔哈孜 梁玲 古力努尔.叶尔肯 马月辉 饶绍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18-824,共7页
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哈纳斯景区内,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群——新疆图瓦人。他们在50年代初期第一次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认定为蒙古族,但他们自认为与蒙古人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为了探讨新疆图瓦人的族源问题和阐明其与邻近人群的遗传学关... 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哈纳斯景区内,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群——新疆图瓦人。他们在50年代初期第一次民族识别过程中被认定为蒙古族,但他们自认为与蒙古人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为了探讨新疆图瓦人的族源问题和阐明其与邻近人群的遗传学关系,文章采集了新疆阿勒泰地区150份男性图瓦人样本,对其Y染色体非重组区的14个标记位点进行了分型,构建了11种单倍型群。结果显示,新疆图瓦人具有高频率的K*-M9和Q*-M242单倍型群,这两个单倍型群在俄罗斯图瓦人中也具有较高的频率,而在蒙古人群和哈萨克人群中的频率则较低。主成分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均显示新疆图瓦人与蒙古人和哈萨克人遗传上相隔较远。系统分子进化分析也表明新疆图瓦人位于与周围人群相隔较远的分化枝上。依据这些结果,文章认为新疆图瓦人是与邻近人群如蒙古人和哈萨克人有较大遗传差异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瓦人 Y染色体 SNPS 单倍型群 系统分子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ERDA1和SEF2-1基因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研究
8
作者 郭辉 拉布 +8 位作者 耿德勤 刘焯霖 李洵桦 王学峰 徐评议 张成 陈素琴 徐兴顺 王一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目的 对ERDA1基因CAG/CTG和SEF2 1基因CTG重复序列数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HSP)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和二者在逐代传递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PCR扩增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GeneS can和Genotype软件分析的方法 ,对 7个... 目的 对ERDA1基因CAG/CTG和SEF2 1基因CTG重复序列数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HSP)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和二者在逐代传递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PCR扩增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GeneS can和Genotype软件分析的方法 ,对 7个有 2~ 3代样本的HSP家系中的 6 2名HSP患者和家系中 10 5名表型正常的患者亲属 ,2 2名散发患者和 31名散发患者的一级亲属 ,以及 116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检测ERDA1基因CAG/CTG和SEF2 1基因CTG重复序列的数目。结果 ERDA1基因CAG/CTG重复序列的数目在正常人中范围为 9~ 82 (平均2 6 35± 2 0 35 ) ,HSP患者为 9~ 85 (平均 2 8 35± 2 3 4 1) ,患者亲属为 9~ 87(平均 2 6 36± 2 2 0 6 )。SEF2 1基因CTG重复序列的数目在正常人中范围为 2 3~ 4 9(平均 30 90± 6 95 ) ,HSP患者为 2 4~ 5 7(平均 31 17± 7 99) ,患者亲属为 18~ 5 3(平均 30 37± 7 0 2 )。两种三核甘酸重复序列数目在HSP患者与患者亲属之间 ,以及患者与无关正常人群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尽管在逐代传递中ERDA1基因CAG/CTG重复序列数目有一定的动态变化 ,但与发病年龄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而SEF2 1基因CTG重复序列数目在各代间稳定传递。结论 ERDA1基因CAG/CTG和SEF2 1基因CTG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三核甘酸序列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型研究 被引量:65
9
作者 段山 李洪义 +4 位作者 陈争 陈素琴 毕雄杰 陈路明 杜传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4-60,共7页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一套筛查我国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型的方法 ,研究我国南方两广地区α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及分布情况 ,采用Gap PCR ,nested PCR ,PCR SSCP ,4P ASPCR及序列分析等方法 ,对 35 6例临床初诊为标准型和静止型α地中海... 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一套筛查我国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型的方法 ,研究我国南方两广地区α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及分布情况 ,采用Gap PCR ,nested PCR ,PCR SSCP ,4P ASPCR及序列分析等方法 ,对 35 6例临床初诊为标准型和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患者和 78例血红蛋白H(HbH)病患者进行基因筛查。结果表明 :35 6例标准型和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发现 SEA αα 2 95人 (82 .87% ) ,αα α α3.71人 (0 .2 8% ) ,αα α α4 .2 3人 (0 .84 % )αα ααCS3人 (0 .84 % ) ,αα ααQS1人 (0 .2 8% )和αα αWestmeadα 2人 (0 .5 6 % ) ,没有发现 α4 .2和 α3.7的纯合子患者 ;78例HbH病患者中 SEA αα- 3.72 9人 (37.2 % ) , SEA αα- 4.2 2 0人 (2 5 .6 % ) , SEA ααCS19人 (2 4 .3% ) , SEA ααQS 2人 (2 .6 % )。在 8例未能确定基因突变类型的HbH患者中 ,2例广西籍HbH患者的α 2基因第 6 5密码子 (第二外显子 )有一同义突变 [CD6 5 (GCC→GCG) ]。它与HbH病表型究竟有无关系 ,抑或是DNA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SNPs) ,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在方法学方面 ,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以PCR为基础的基因诊断方法 ,建立了一种改进的检出非缺失型点突变的 4P ASPCR方法 ,能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H病 基因诊断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庭的TGF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IgA肾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薛超 李幼姬 +6 位作者 李彩霞 杜勇 黄伟俊 夏运风 黎嘉能 Patrick H Maxwell 王一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2-426,共5页
目的 :以家庭为基础 ,利用遗传不平衡原理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 - 5 0 9C/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PCR -RFLP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基因型 ,采用家庭为基础的传递不平衡检验 (TDT)、单体型相... 目的 :以家庭为基础 ,利用遗传不平衡原理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 - 5 0 9C/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PCR -RFLP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基因型 ,采用家庭为基础的传递不平衡检验 (TDT)、单体型相对风险 (HRR)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病例追踪随访。结果 :① 10 6个满足经典TDT分析的核心家庭中 ,杂合子父母传递给患病子代的等位基因频率不比预期值高 ,16 8个家庭的扩展TDT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果 (χ2 =0 5 5 8,P >0 0 5 ;χ2 =0 399,P >0 0 5 )。② 130个满足HRR分析的核心家庭中 ,HRR分析显示TGFβ1基因 - 5 0 9C/T多态性不使病人具有更高的发病风险 (Genotype -basedHRR χ2 =0 6 77,P >0 0 5 ,Haplotype -basedHRR χ2 =0 6 5 0 ,P >0 0 5 ,HRR =0 86 5 )。③ 2 96例IgA肾病病人的追踪随访发现 :肾功能恶化组CC基因型出现频率显著增高 [χ2 (CC/others) =10 4 0 2 ,P <0 0 1,OR =2 90 0 ]。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 ,TGFβ1基因 - 5 0 9C/T多态性可能和肾病的病程进展相关。但和IgA肾病的易感性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IgA 转化生长因子Β 多态现象(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罕见的新的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的婴儿恶性石骨症 被引量:12
11
作者 胡彬 曾秉辉 +4 位作者 胡悦林 赵强 景象一 张永玲 王一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37-1241,共5页
目的:研究1例婴儿恶性石骨症患者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TCIRG1和CLCN7是婴儿恶性石骨症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前者被认为是纯合性致病基因,国外只有6例其杂合性改变也致本病的报导,而我国无杂合性突变导致本病的报道。方法:通过骨组织X线检... 目的:研究1例婴儿恶性石骨症患者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TCIRG1和CLCN7是婴儿恶性石骨症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前者被认为是纯合性致病基因,国外只有6例其杂合性改变也致本病的报导,而我国无杂合性突变导致本病的报道。方法:通过骨组织X线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1例散发性婴儿恶性石骨症患者。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TCIRG1和CLCN7基因外显子及其剪切位点序列,对PCR产物直接测序。用TCRIG1基因附近的微卫星标记和SNP构建患者及其父母的单倍型。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对患者及其母亲进行TCIRG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的检测。结果:患者TCIRG1基因第5号外显子内发现一个4个碱基的缺失突变c.449_452del AGAG(p.Gln149Glnfs16),该突变使得基因3’端编码的666个氨基酸被截断,失去了整个ATP酶V0复合结构域。患儿双亲TCIRG1和CLCN7基因的突变检测及单倍体构建证实该突变来源于患者父亲。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发现患儿及其母亲携带有任何累及TCIRG1及CLCN7基因的拷贝数目变异。结论:本研究发现了1例TCIRG1基因新的杂合性突变所致的婴儿恶性石骨症。这是我国TCIRG1基因杂合性突变引起婴儿恶性石骨症的首例报道。这个发现可用于婴儿恶性石骨症的分子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恶性石骨症 TCIRG1基因 缺失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TGFβ_1基因-509C/T多态性及其IgA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薛超 李幼姬 +6 位作者 李彩霞 杜勇 黄玮俊 夏运风 黎嘉能 Patrick H Maxwell 王一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鄄509C/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PCR鄄RFLP鉴定基因型,采用病例鄄对照与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的方法,并行病例追踪随访。【结果】①387例IgA肾病病人的3种基因型与203例...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鄄509C/T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IgA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PCR鄄RFLP鉴定基因型,采用病例鄄对照与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的方法,并行病例追踪随访。【结果】①387例IgA肾病病人的3种基因型与203例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分布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临床资料显示:年龄、性别、血压、血尿、蛋白尿、血清IgA水平等临床指标中任何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资料显示:CC基因型在肾小球中重度系膜增生病人中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而TT基因型相应明显减少,P<0.01;CC基因型在肾小球硬化组的分布频率显著增加,P<0.05。④进一步的病例追踪随访显示: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的IgA肾病病人尿蛋白好转率明显低于其它基因型,P<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TGFβ1基因鄄509C/T多态性可能与较重的肾损害、肾小球硬化、尿蛋白转归相关;但和IgA肾病的遗传易感性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转化生长因子Β 基闲多态性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脑腱黄瘤病患者的CYP27A1基因突变 被引量:8
13
作者 钟诚 赵强 +3 位作者 邓佳 王一鸣 胡彬 李洵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共5页
目的对1例散发脑腱黄瘤病患者的致病基因CYP27A1进行突变鉴定。方法收集患者及父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CYP27A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剪切位点序列,对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同时对新发现的突变在105名正常对照中进行测序,... 目的对1例散发脑腱黄瘤病患者的致病基因CYP27A1进行突变鉴定。方法收集患者及父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CYP27A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剪切位点序列,对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同时对新发现的突变在105名正常对照中进行测序,以排除多态性位点。结果患者的CYP27A1基因第2内含子发现1个剪切位点突变c.446+1G>T;第5外显子检测到2个错义突变:c.877A>T(p.Met293Leu)及c.1016C>T(p.Thr339Met)。经测序验证,c.446+1G>T及c.877A>T(p.Met293Leu)来源于母亲,为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突变,c.1016C>T(p.Thr339Met)遗传自父亲,为一已知突变。结论发现CYP27A1基因中2个新突变c.446+1G>T、c.877A>T及1个已报道的突变c.1016C>T,这一发现丰富了CYP27A1基因突变谱,为阐明脑腱黄瘤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腱黄瘤病 CYP27A1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万斌 孙丽薇 +3 位作者 张巧香 张世玉 罗烘权 顾为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59,共7页
制备一种发病过程类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疾病的大鼠模型。大鼠高脂高糖膳食4周后,予快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28mg/kg,制作成2型糖尿病模型。2周后,连续3d均测得空腹血糖(FBG)≥7.8mmoL/L或随机血糖(RBG)≥16.7mmol... 制备一种发病过程类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疾病的大鼠模型。大鼠高脂高糖膳食4周后,予快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28mg/kg,制作成2型糖尿病模型。2周后,连续3d均测得空腹血糖(FBG)≥7.8mmoL/L或随机血糖(RBG)≥16.7mmol/L,为2型糖尿病成模标准。待血糖稳定后,再用改良的"两肾一夹法"结扎肾动脉,造成一侧肾动脉狭窄,形成肾性高血压。2周后,连续3d均测得大鼠收缩压(SBP)≥140mmHg,同时FBG≥7.8mmol/L或RBG≥16.7mmol/L,确定为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模型制作成功。4周后,模型大鼠血糖、血压稳定。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出现体重减轻、空腹血糖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值升高(P<0.01),血压升高(P<0.01);与糖尿病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变化不明显(P>0.05),但血压明显升高(P<0.01);同时,彩超结果显示,复合模型组大鼠左侧肾脏、肾动脉直径均变小,血流速增快。大鼠高脂高糖膳食后,用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溶液腹腔注射,再用改良的"二肾一夹"法制备的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模拟出该疾病的发病特点,可为2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后的临床及试验研究提供一个稳定、实用、有效的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高糖 链脲佐菌素(STZ) 2型糖尿病 肾性高血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性X综合征26例儿童临床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春 岑超群 +2 位作者 邹园园 邹小兵 陈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88-590,共3页
目的分析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儿童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利于尽早进行实验室确诊的临床线索。方法对26例2~14岁首次确诊FXS的儿童详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首诊主诉主要为语言障碍和行为问题;症状行为发生率较高的有&... 目的分析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儿童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利于尽早进行实验室确诊的临床线索。方法对26例2~14岁首次确诊FXS的儿童详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首诊主诉主要为语言障碍和行为问题;症状行为发生率较高的有"语言障碍"、"智力差"、"孤独症样行为";12例(46.2%)有特殊面容和(或)体征;15例(57.7%)和11例(42.3%)首诊诊断分别为精神发育迟缓、孤独症;总智商从重度智力低下至边缘智力,平均(45.1±17.1),男女智商无统计学差异(t=1.16,P>0.05);均无癫痫发作,1例脑电图显示痫性放电。结论临床中应重视行为问题等病史询问及重视特殊体征的发现以减少漏诊,孤独症儿童可考虑常规进行FXS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X综合征 临床特点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L3L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与慢性乙肝的易感性相关 被引量:5
16
作者 郑灵燕 裴元元 +4 位作者 李淼新 周翔 黄玮俊 丁红珂 王一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51-1955,共5页
目的:研究我国汉族人群CCL3L1基因拷贝数的分布,及其与非静脉吸毒者慢性乙肝的相关关系。方法:选1 477例慢性乙肝病人及1 023例健康人。用qPCR方法检测CCL3L1基因的拷贝数;用qPCR及ELISA方法分别检测CCL3L1基因拷贝数与其mRNA、蛋白质... 目的:研究我国汉族人群CCL3L1基因拷贝数的分布,及其与非静脉吸毒者慢性乙肝的相关关系。方法:选1 477例慢性乙肝病人及1 023例健康人。用qPCR方法检测CCL3L1基因的拷贝数;用qPCR及ELISA方法分别检测CCL3L1基因拷贝数与其mRNA、蛋白质的定量关系,并用Transwell法分析了不同拷贝数目与其趋化效力的关系。用Pearson's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检测CCL3L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与乙肝易感性的统计学相关性。结果:CCL3L1基因拷贝数目在我国汉族正常人为0-9(中位数=3),与其mRNA、蛋白质产物呈正相关,也与其趋化性呈正相关关系。低拷贝数目者比健康对照更易患乙肝(P<0.01)。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CCL3L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易感性存在显著相关,低拷贝数目者更容易患乙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CCL3L1 拷贝数目变异 肝炎 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异症子宫内膜ER、PR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洪义 郑辉 +1 位作者 段山 王自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9-532,共4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基因表达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子宫内膜ER和PRm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内...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基因表达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子宫内膜ER和PRm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 :内异症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显著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 (P <0 .0 1) ;而模型组在位内膜ER、PRmRNAs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 (P >0 .0 5 )。内异症模型组异位内膜ER/PRmRNA比值大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ER/PRmRNA比值 (P <0 .0 1)。结论 :内异症大鼠异位内膜ERmRNA表达的相对增高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汉族人群Megsin基因C2093T、Uteroglobin基因G38A多态性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勇 李幼姬 +2 位作者 郭辉 陈争 王一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我国汉族人群megsin基因C2093T及uteroglobin基因G38A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与已报道的国外 人群数据比较。[方法]提取201例汉族人基因组DNA,PCR分别扩增含megsin基因C2093T、uteroglobin基因G38A片段,采 用限制性内切酶技术鉴... [目的]研究我国汉族人群megsin基因C2093T及uteroglobin基因G38A多态性的分布特征,并与已报道的国外 人群数据比较。[方法]提取201例汉族人基因组DNA,PCR分别扩增含megsin基因C2093T、uteroglobin基因G38A片段,采 用限制性内切酶技术鉴定基因型,并以直接测序证实酶切结果。[结果]所调查的我国汉族人群megsin基因C2093T多态性 分布为CC型85例(42.3%),CT型83例(41.3%),TT型33例(16.4%),与国外人群相比,CC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匈牙利 人群(x2=7.917,P=0.005),而TT型分布频率显著低于匈牙利人群(x2=6.228,P=0.01)。C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显示 我国汉族人群同样与匈牙利人群存在显著性差异(x2=11.485,P=0.001)。Uteroglobin GG、GA和AA 3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 频率和日本、匈牙利、意大利、朝鲜人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我国汉族正常人群mesgsin C2093T基因多 态性不同于匈牙利人群,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匈牙利人群。这种差异有可能是导致一些疾病在不同种族间发病率和临床 表现上存在显著不同的因素之一。我国汉族人群uteroglobin G38A多态性与已报道的国外人群则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人群 基因多态性 等位基因频率 正常人群 人基因组 基因型 发病率 分布频率 限制性内切酶 酶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1基因新突变及我国首例NF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报道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佳 邓伟平 +2 位作者 钟诚 胡彬 王一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0-323,共4页
目的:对2例散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患者进行致病基因NF1编码序列的突变筛查以及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研究,寻找致病性突变。方法:PCR扩增NF1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在50例正常对照中进... 目的:对2例散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患者进行致病基因NF1编码序列的突变筛查以及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研究,寻找致病性突变。方法:PCR扩增NF1基因的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在5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新发现突变位点的测序分析,以排除多态性。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患者进行NF1基因CNV的检测,并对证实有NF1拷贝缺失的患者进行长片段PCR,以找寻断裂点。结果:患者S736于NF1基因检测到一个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突变:c.6345_6346 ins G(p.Leu2116Alafs*4),患者父母均不携带此突变,故此突变为一个de novo突变。该突变使开放阅读框移位,提前引入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分子的截断,以致部分犰狳式褶皱(ARM-type fold)结构域丢失。在另一患者S743中检测到一个包含整个NF1基因的大片段缺失,缺失区域为1.3~1.9 Mb,但断裂点尚不明,此为我国首例NF1基因拷贝数目变异的报道。结论:患者NF1基因的de novo突变及CNV是引起这2例1型神经纤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这些发现可用于临床1型神经纤维瘤的分子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神经纤维瘤病1 DE novo突变 拷贝数目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不全Ⅰ型家系的基因检测和COL1A2基因新突变的致病性鉴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荣 郭源平 +1 位作者 潘敬新 郭奕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1-47,共7页
为了揭示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Ⅰ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发生机制,文章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对患儿COL1A1和COL1A2基因共103个外显子(E)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显示:患儿COL1A1基因未发现任何病理性突变,而在COL1A2基因E19内... 为了揭示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Ⅰ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发生机制,文章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对患儿COL1A1和COL1A2基因共103个外显子(E)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显示:患儿COL1A1基因未发现任何病理性突变,而在COL1A2基因E19内发现一新的杂合错义突变(p.G316C),该突变来自其父,而其母正常,其他表型正常的6位亲属也均未发现该突变;通过DHPLC(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uid chromatography)筛检,发现患儿与其父均有异常双峰,而其母和所有正常对照均为正常单峰;通过ASA(Allele specific amplification)筛检,患儿与其父均有391 bp的特异扩增带,而其母和所有正常对照均未见特异扩增带;保守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位点所在甘氨酸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SIFT和Poly Phen-2软件预测结果显示,新突变造成的结果是"有害的"和"很可能有害"。上述结果均说明COL1A2基因c.946G>T/p.G316C新突变是导致OI-Ⅰ型的致病性突变,是引起患儿发病的真正内因。患儿父母若再次孕育,可在孕早期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或孕前期进行PGD(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予以防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Ⅰ型 C0L1A2基因 新突变 致病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