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 被引量:24
1
作者 窦东徽 石敏 +1 位作者 赵然 刘肖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54,共12页
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关注个体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塑造的关系。社会生态同时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尤其涉及诸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地理、气候,疾病及灾害、社会人口结构等宏观结构。在理论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 社会生态心理学取向关注个体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塑造的关系。社会生态同时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尤其涉及诸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宗教系统、地理、气候,疾病及灾害、社会人口结构等宏观结构。在理论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受益于心理学历史上各个领域所经历的生态化运动;在方法学方面,社会生态心理学重视生态效度并提升了现场研究和大型数据分析的地位。社会生态心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有助于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并为宏观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实证依据。而宏观结构的联合作用、宏观结构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中介及调节变量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心理学 宏观环境:个体 生态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娃娃脸效应: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及过度泛化 被引量:24
2
作者 窦东徽 刘肖岑 张玉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0-772,共13页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即认为这些对象具...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即认为这些对象具有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并对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娃娃脸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证明了人类对于婴儿面孔特征的偏好性反应是一种本能释放机制,并为进化心理学中的亲代投资及性别选择理论提供了佐证。娃娃脸效应的文化差异以及实践应用可能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娃娃脸效应 婴儿图式 对婴儿面孔的偏好 娃娃脸过度泛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