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伴”与“回归”:扩展社会学界限的两条路径
1
作者 王建民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8,共9页
延续费孝通先生关于“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倡导,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学“扩展界限”的不同路径和类型。社会学既需要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更新上扩展界限,可称为“寻伴式”扩展界限,也需要反思其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在纵深... 延续费孝通先生关于“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倡导,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学“扩展界限”的不同路径和类型。社会学既需要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更新上扩展界限,可称为“寻伴式”扩展界限,也需要反思其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在纵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探寻社会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可称为“回归式”扩展界限。在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背景下,扩展社会学界限需要深入探究中国独特的文明传统、制度精神、人伦观念和人生理想,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观念与经验的多重维度下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样态和理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寻伴式”扩展界限 “回归式”扩展界限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网络对乡村纠纷过程的影响——基于CGSS的法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陆益龙 杨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4-180,共7页
后乡土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2006CGSS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纠纷的整体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土地征用和基层选举纠纷尤为突出,表明城镇化扩张和现代权威的渗透正打破乡村内部的均... 后乡土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2006CGSS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纠纷的整体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土地征用和基层选举纠纷尤为突出,表明城镇化扩张和现代权威的渗透正打破乡村内部的均衡。乡村纠纷解决或秩序构成机制则从乡土性向后乡土性转型,即从礼俗化转向行政化和法制化。乡村社会虽具"强关系"特点,但关系网络对纠纷过程其实影响并不显著,官方正义系统的可接近性高低可能对人们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网络 纠纷过程 CGSS 法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安全: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提出与阐说--社会学研究取向与安全知识体系的扩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42,共9页
安全研究是一个逐渐展开和丰富的知识领域。在各个学科的贡献中,社会学取向的安全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与社会的安全曾牵动以往社会学家的研究关注,当代社会学理论则推动了安全议题的重新确定。21世纪以来,我们在对"个人与社会&q... 安全研究是一个逐渐展开和丰富的知识领域。在各个学科的贡献中,社会学取向的安全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与社会的安全曾牵动以往社会学家的研究关注,当代社会学理论则推动了安全议题的重新确定。21世纪以来,我们在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逐渐延伸出"个体安全"这一方向,对安全的内涵进行了反思,对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安全给予了界定,对个体安全的内涵、研究意义和方法做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说。在促进安全研究定位于人的实际诉求、切实逼近基层社会和生活一线的过程中,个体安全研究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个体安全 底线安全与品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与士人的精神世界 试以王维的生命史和编年诗为例的社会学探索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建民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120,共34页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精神世界 人生圜局 将心比心 社会学的人文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的时代感、实践感与全球视野——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被引量:7
5
作者 杨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3,共6页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社会运行论 社会转型论 学科本土论 社会互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家长制”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历时性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建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0-115,239,共6页
在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长制是乡土秩序得以维持的伦理基础,而近代以来的三种力量造成家长制的变迁和弱化:一是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家长制存在的文化根基;二是集体化时代的一系列社会与政治运动,以"解放"、"平等"... 在传统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长制是乡土秩序得以维持的伦理基础,而近代以来的三种力量造成家长制的变迁和弱化:一是新文化运动撼动了家长制存在的文化根基;二是集体化时代的一系列社会与政治运动,以"解放"、"平等"等意识形态对乡土社会加以改造,促进了传统家长制的衰落;三是随着改革以来城乡社会流动的增加和市场主义意识形态的兴起,农村年轻一代相对于其父辈在知识、信息、经验等方面的"现代性能力"和个人主义意识增强,使传统孝道和老人权威受到进一步冲击。矛盾的是,虽然当前家长制已经消解,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平等主义的代际关系。在农村社会养老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父辈对子代的养老依赖依然存在,而年轻一代发号施令的"家长形象"愈加明显。可将这种新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称为"逆家长制"。"逆家长制"有诸多表现,其困境与城乡二元结构相伴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关系 家长制 “逆家长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中的“己”与“家”——“家丑可以外扬”的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建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9-104,共6页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与传统的治家格言"家丑不可外扬"相矛盾的"家丑可以外扬"现象,即有些家庭在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将家庭矛盾公之于众,希望在主持人和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重建家庭关系。通过这一现象,可...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与传统的治家格言"家丑不可外扬"相矛盾的"家丑可以外扬"现象,即有些家庭在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将家庭矛盾公之于众,希望在主持人和有关专家的帮助下重建家庭关系。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管窥社会转型中"己"与"家"的关系。社会转型催生了个人主义意识,也制造了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个体的独立自主与个体的家庭依赖之间的张力。在传统家庭伦理衰微的情况下,家的自我调节功能发生故障,而国家又不直接介入私人空间,因此家庭矛盾难以自行化解,有些"家丑"只能"外扬"。"家丑可以外扬"现象为我们思考社会建设的路径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家“家丑可以外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收入分配的社会学考察——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斌 王修晓 苗大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7-136,256,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尤其是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在过去四十多年里持续扩大,不仅危及美国内部秩序,同时也波及全球。通过回顾近期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前沿研究,可以发现存在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尤其是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在过去四十多年里持续扩大,不仅危及美国内部秩序,同时也波及全球。通过回顾近期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前沿研究,可以发现存在三种解释模型,分别是市场供需模型、阶层权力模型与家庭结构模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宏观社会经济结构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在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特殊性的前提下,可以参考美国收入不平等前沿研究,并据此建构一个用以研究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分析框架,从而为中国收入分配机制与分配格局的变化提供一个更加多元、系统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市场供需 阶层权力 家庭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参与性行动中改变世界 读费根、薇拉的《解放社会学》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建民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4-235,共12页
一、引言 在《解放社会学》(Liberation Sociology)一书的开篇,作者J.R.费根(JoeR.Feagin)和H.薇拉(HernánVera)就指出,社会学中存在着"集体遗忘症":一是社会学家经常遗忘他们所从事学科的行动主义和激进的传统(activist... 一、引言 在《解放社会学》(Liberation Sociology)一书的开篇,作者J.R.费根(JoeR.Feagin)和H.薇拉(HernánVera)就指出,社会学中存在着"集体遗忘症":一是社会学家经常遗忘他们所从事学科的行动主义和激进的传统(activist and radical traditions);二是社会科学中很多伟大思想家的激情和社会变革担当经常被遗忘或忽视(第ix页)^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家 世界 遗忘症 行动主义 社会变革 社会科学 思想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与东亚三国集体结构的锻铸——关于现时代中、日、韩关系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构想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日益深刻的持续影响。一方面,为了成为全球化的适应者,东亚三国强化了国内 的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以提高对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贸易、生态环境等领域,东亚已形成了跨国 性...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日益深刻的持续影响。一方面,为了成为全球化的适应者,东亚三国强化了国内 的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以提高对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贸易、生态环境等领域,东亚已形成了跨国 性的区域合作。如何使国家在全球体系中获得安全,并进一步促进跨国性区域合作,以对国际关系机制形成广泛而积极的影 响,是东亚国家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从社会行动意义效应的理论角度看,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同一社会过程的两个观察侧 面,它们之间是相互胶着和彼此建塑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体是"意义主体",社会行动则是"意义行动"。在社会主体行动的意义 效应过程中,促成了意义化的行动关联模式体系,亦即行动的结构。结构中的"异者"与"异见"可通过结构意义资源的不断生成 而建立起某种共同的悟知和一致性的意愿。如果结构内部的意义资源能够形成一轮又一轮的递进状态,将为持久、稳定、富于 生机的合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东亚三国集体结构"可以说应当是作为行动主体的中、日、韩三国间的行动意义效应 过程所锻铸或建塑的一种事实过程。随着中、日、韩三国共有悟知的发展,去中心化过程、主体平等必将进一步推进,从而使相互 间通过让与或坚持、接受或拒绝,增进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集体结构 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 意义资源 意义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理论的重建与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7-54,共8页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至今,30年的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恢复重建约至上世纪末,第二阶段约从本世纪以来至今。划分的依据并不在于时间,主要在于社会学理论研究内涵和形式的重要变化。回顾也许能...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至今,30年的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恢复重建约至上世纪末,第二阶段约从本世纪以来至今。划分的依据并不在于时间,主要在于社会学理论研究内涵和形式的重要变化。回顾也许能获得一种认识:中国社会学的重大领域、主要分支领域、应用研究或专题论域,往往能够看到理论研究的前导和推动作用。回顾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学理论的成长史、现有不足和偏差,以及特点、品质和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改革开放 社会学理论 30年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出传统理路 迈向时代未来——理论社会学的一个经典论题与转型加速期的经验现实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敏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28,42,共5页
社会学从初创时代直到当代,行动与秩序和结构的关系论题对于理论社会学具有重要的学理性标识,从关于这一论题的洞察和探索而逐渐荡开和拓展的论域,对于获得关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性状与变迁的理解,对于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和体系化,意义极为... 社会学从初创时代直到当代,行动与秩序和结构的关系论题对于理论社会学具有重要的学理性标识,从关于这一论题的洞察和探索而逐渐荡开和拓展的论域,对于获得关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性状与变迁的理解,对于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和体系化,意义极为深远。然而,这一论题上形成了一种将行动与秩序和结构进行分离的传统研究套路,并为后继者所沿袭和复制,也因之一再激起社会学的理论重建。理论是时代的折射或先声,问题的谜底已经深藏于时代本身。在全球化激流奔涌的现时代,“过去”的影响力迅速降低,“未来”的意义日益凸现,“生活在未来”就是不断地生成和建构。在生活实践面前,传统的理路在消蚀。社会行动与社会秩序和结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观察侧面,是彼此建塑和同构互生的关系,而社会主体行动的意义效应对于这一关系的理解和解释,是根本性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使得社会世界意义赋予的不断深化,主体的反思、自否与创新能力也无穷递进,促成了社会秩序与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变迁。正是在一轮又一轮的行动意义效应中,社会生活、社会主体、社会行动、秩序和结构不断胶着、建塑和往复转变,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绵延和演替,通过共同的进程投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行动 行动意义效应 行动与秩序和结构的同构互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以为己:论作为“生活指南”的社会学
13
作者 王建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8,共6页
社会学作为一门“现代性的科学”,既是现代社会全方位变迁的产物.也是建构现代社会和塑造现代人的方式与资源。在现代性情境之下,社会学本身就是应对种种自我困境的“生活指南”。社会学的重要视角是将社会行为置于真实的社会情境和过程... 社会学作为一门“现代性的科学”,既是现代社会全方位变迁的产物.也是建构现代社会和塑造现代人的方式与资源。在现代性情境之下,社会学本身就是应对种种自我困境的“生活指南”。社会学的重要视角是将社会行为置于真实的社会情境和过程中,不轻易以己度人、诉诸价值评判,这有助于人们在观念与经验的相互修正中,培育理性、公允、包容的态度和行为。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学以为己”,可以作为对社会学人文性格的重要概括,对于人们洞察社会运行、提升自我修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自我认同 学以为己 生活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挫折经历、人力资本、企业制度与城市工人的社会不公平感 以10家企业工人的社会不公平感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罗忠勇 尉建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9-198,共20页
通过对不同产权形式的10家企业的共921个城市工人对(组织外)各社会现象公平与否的认知与判断(即社会不公平感)的调查发现,城市工人的总体社会不公平感较强;挫折经历、人力资本和企业制度都对工人的社会不公平感有一定影响,且对工人的经... 通过对不同产权形式的10家企业的共921个城市工人对(组织外)各社会现象公平与否的认知与判断(即社会不公平感)的调查发现,城市工人的总体社会不公平感较强;挫折经历、人力资本和企业制度都对工人的社会不公平感有一定影响,且对工人的经济性不公平感、社会性不公平感和生理性不公平感分别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工人 社会不公平感 挫折经历 人力资本 企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的当代形貌:社会化理论的世纪挑战——人的主体性的新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时代源泉 被引量:25
15
作者 郑杭生 杨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82,共10页
我们处在社会学创始以来又一个极为复杂的时期,现代性穿越了以往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轻快和流畅的节奏,生活发生了持续的巨变。短暂的需要取代了对永恒的向往,流动变化比稳定持久更具有常态性,社会和集体的事业离开了传统航道,个人境... 我们处在社会学创始以来又一个极为复杂的时期,现代性穿越了以往的束缚,追求更加自由、轻快和流畅的节奏,生活发生了持续的巨变。短暂的需要取代了对永恒的向往,流动变化比稳定持久更具有常态性,社会和集体的事业离开了传统航道,个人境遇也更为不确定和难以预见。这些再次提示我们:传统理论的基础并非想象中那样牢不可破,反观传统、审查经典、重建理论视野和思维轨道永远是必要的。这种“反向而行”的过程能够显露传统理论对人本身价值目标的忽略和背离。在当代, 人的主体性发展穿越了“个体化”、“个性化”阶段,迈进了“个人化”里程,这是当代个人对这个变迁时代的实践回应,也是现时代个人与以往时代个人的标志性区别。这种状况显示了,人是新型现代性和社会工程的主体,并通过这一过程施展才能、发挥创造性、型塑历史,实现自己的期待、享受自己的生活。这是蕴涵于我们时代自身的以人为本的源泉,也是人本型、创新型和未来型社会化理论的现实支撑。于是,如何型塑具有时代精神的精英和社会财富的继承者,托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希望,也就再次成为理论社会学与时代和实践的一个交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现代性 人的主体性 个人化 新型社会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灾后重建——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波 王义汉 +1 位作者 谢镇荣 尉建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2期68-71,共4页
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灾后恢复中赖以依靠的三种重要的资本,其作用在不同社会的不同灾害中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利用2009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17个村的问卷调查,比较了三种资本在灾后恢复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汶川地震灾区... 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灾后恢复中赖以依靠的三种重要的资本,其作用在不同社会的不同灾害中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利用2009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17个村的问卷调查,比较了三种资本在灾后恢复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汶川地震灾区,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在灾后的恢复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补充正式制度不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资本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灾后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谣言实现的社会机制及对信息的治理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李国武 《社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3-155,共13页
Rumors are a type of false information, a consequence of an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al struc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ocial mechanisms of rumor fulfilling. Rumors with important contents related to people’s pe... Rumors are a type of false information, a consequence of an asymmetrical informational structu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ocial mechanisms of rumor fulfilling. Rumors with important contents related to people’s personal interests win acceptance through changing people’s expected payoffs, misleading people to the belief that acceptance of the rumor would beneficially outperform rejection of it. Nevertheless, it is risky to believe rumors; therefore, people make their decision whether to believe a rumor or not by referring to other people’s choices. A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irst within a game model that incorporated the variables of an individual’s expectancy and other people’s impact to predict whether the individual would accept or reject a rumor. Another analysis followed to further examine the functions of some dynamic mechanisms in rumor fulfilling when group pressure and network effects were introduced. Finally, an exploratory discussion on how to prevent rumors and erase their effects v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wa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机制 WHETHER structure people ANOTHER further network WOULD 治理 信息 谣言 impact that first model group and type This with make game some when to of are WIN how via 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关系、乡土危机与社会重组——费孝通的《乡土重建》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建民 张璐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在《乡土重建》一书中,费孝通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乡土危机的经济与社会根源。费孝通分析了乡土社会农工混合的经济特质以及城乡间机械的经济循环模式,进而提出,正是乡土工业的崩溃激化了潜藏的土地问题,导致城乡关系紧张... 在《乡土重建》一书中,费孝通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乡土危机的经济与社会根源。费孝通分析了乡土社会农工混合的经济特质以及城乡间机械的经济循环模式,进而提出,正是乡土工业的崩溃激化了潜藏的土地问题,导致城乡关系紧张与社会矛盾叠加。因此,必须重整乡土工业,发展乡土工业本土化,建立新的合作性的社会组织,最终实现社会重组。时至今日,《乡土重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新时期的农村建设、城镇化战略,而且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也具有示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重建 乡土工业 社会重组 社会学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向标签化”背后的社会心态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建民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5,32,共6页
标签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缺陷往往不是他们所固有的,而是垄断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强势群体所定义的结果,即一种"标签化"过程。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社会舆论对"富二代"、"官二代"的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反... 标签理论认为,弱势群体的缺陷往往不是他们所固有的,而是垄断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强势群体所定义的结果,即一种"标签化"过程。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社会舆论对"富二代"、"官二代"的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反的逻辑,即普通民众甚至弱势群体对强势者贴标签,或可称为"逆向标签化",其策略主要包括"特殊个案普遍化"和"具体事实想像化"两个方面。社会结构失衡和不平等是"逆向标签化"的社会根源,而互联网则为这种话语建构提供了信息传播渠道。"逆向标签化"表明,社会心态越来越以"怨恨式批评"的方式表达出来,由此释放了一种"想像的征服"心理。重塑社会心态应该成为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而这需要以一系列利益均衡机制的建设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签理论 逆向标签化 社会心态 怨恨 想像的征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杨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3,共6页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运行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本土社会学的理论话语形态;约20年后,郑杭生又推出了他的《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以新的理论话语表达了中国社会学对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谐共享社会的期待。本文通过《社会互构论...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运行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本土社会学的理论话语形态;约20年后,郑杭生又推出了他的《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以新的理论话语表达了中国社会学对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谐共享社会的期待。本文通过《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及“互构谐变”的理念和原则,向大家阐释其所要表达的化解差异矛盾、增进沟通协商、达成包容谅解、实现互惠共赢,不断从差异走向认同的理论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社会运行论 社会互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