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国维境界说的知识谱系 被引量:7
1
作者 魏鹏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10,共9页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人间词话》 文学美学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逻辑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何向东 袁正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32-38,共7页
回顾我国的逻辑教学 ,1987年是逻辑教材建设的一条分界线。此前的教材虽著述颇丰 ,但基本上没有触动传统逻辑的理论框架 ;此后的教材则围绕着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逻辑现代化的口号展开了讨论。实际上 ,要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 ,除了编写高质... 回顾我国的逻辑教学 ,1987年是逻辑教材建设的一条分界线。此前的教材虽著述颇丰 ,但基本上没有触动传统逻辑的理论框架 ;此后的教材则围绕着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逻辑现代化的口号展开了讨论。实际上 ,要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 ,除了编写高质量的大学逻辑教材外 ,还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三个变革 ,即由非系统观向系统观转变 ,由阶段发展观向跨越式发展观转变 ,由传统的人才观向新的人才观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 教学 教材 中国 逻辑现代化 取代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反思判断力的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正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4-77,共4页
反思判断力就学理而言源于康德哲学的认识论难题,即认识的同一性问题,从逻辑上说,反思判断力经历了从认识到审美的过渡,即从目的论的判断力过渡到审美的判断力。因此,反思判断力在结构上就是由目的论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两个部分构成,学... 反思判断力就学理而言源于康德哲学的认识论难题,即认识的同一性问题,从逻辑上说,反思判断力经历了从认识到审美的过渡,即从目的论的判断力过渡到审美的判断力。因此,反思判断力在结构上就是由目的论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两个部分构成,学术界在讨论反思判断力时忽略目的论判断力的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反思判断力 目的论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促进逻辑教学转型──评《关于我国逻辑教学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正校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4,共5页
近年来,在逻辑教学大讨论中,有的文章对我国国情和大学生的思维实际的认识是错误的,对传统逻辑的局限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仍坚持以传统逻辑作为高校逻辑入门课的教学内容。这些观点,反映了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阻碍了我国高校逻辑... 近年来,在逻辑教学大讨论中,有的文章对我国国情和大学生的思维实际的认识是错误的,对传统逻辑的局限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仍坚持以传统逻辑作为高校逻辑入门课的教学内容。这些观点,反映了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阻碍了我国高校逻辑教学从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的转型。因此,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对实现我国高校逻辑教学现代化就是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逻辑 现代逻辑 中国 高校 逻辑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诗底进化的还原”——俞平伯的诗论
5
作者 廖四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10-115,F003,共7页
俞平伯认为 :“诗是人生底表现 ,并且还是人生向善的表现” ,“平民性是诗主要质素 ,贵族的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 ,太浓厚了有碍于诗底普遍性。”为了达到“促进”人生的目的 ,诗歌就得真实地描写现实人生和抒写人的情感 ,但“真实”又是... 俞平伯认为 :“诗是人生底表现 ,并且还是人生向善的表现” ,“平民性是诗主要质素 ,贵族的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 ,太浓厚了有碍于诗底普遍性。”为了达到“促进”人生的目的 ,诗歌就得真实地描写现实人生和抒写人的情感 ,但“真实”又是与“自由”连带而生的 ;因此 ,从根本上来说 ,诗应该是白话自由体 ,具有“平民性”。俞平伯的这些观点对新诗及现代诗论的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平伯 人生 向善 “平民化” 白话自由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赵翼与文学赵翼:学者身份和诗人身份互动的个案研究
6
作者 李鹏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56-60,共5页
赵翼兼具史学家和文学家二重身份,其史学上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关的专业兴趣、思维习惯等,影响了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选择偏好咏史怀古以及典章制度的记录;喜欢在诗歌里考证事物的历史变迁、源流与发展;论诗时以诗... 赵翼兼具史学家和文学家二重身份,其史学上的知识积累以及相关的专业兴趣、思维习惯等,影响了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诗歌题材的选择偏好咏史怀古以及典章制度的记录;喜欢在诗歌里考证事物的历史变迁、源流与发展;论诗时以诗考史、援史证诗,同时具有宏观的诗史意识以及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反过来,作为诗人的赵翼也对他在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史学观念的形成构成一定影响,两种身份之间互相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赵翼 文学赵翼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与造境、借境 被引量:1
7
作者 白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心理时空 信息环境 “境” 现代传媒 太阳神口服液 造境 信息传播 消费者 物理时空 创造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演义》中的空幻意识
8
作者 李涓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96-99,共4页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 ,以魏国胜利、蜀吴失败而告终的历史悲剧。作者罗贯中以刘蜀为汉家正统 ,把道德理想与人格理想都寄托于匡扶汉室的刘蜀集团身上。这种历史道德化的创作动机 ,却遭到了历史法则的无情嘲弄。他的“拥...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 ,以魏国胜利、蜀吴失败而告终的历史悲剧。作者罗贯中以刘蜀为汉家正统 ,把道德理想与人格理想都寄托于匡扶汉室的刘蜀集团身上。这种历史道德化的创作动机 ,却遭到了历史法则的无情嘲弄。他的“拥刘反曹”的历史观 ,因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而陷入困惑之中 ;他的道德理想与人格理想 ,也随着传统的价值体系的失落而破灭。小说留给读者的 ,只是“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幻灭 ,和“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的慨叹。这就是《三国演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道德化 道德理想 人格理想 二律背反 空幻意识 《三国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