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花园城市的微花园社区更新网络治理途径探索——以景山和朝阳门花园社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侯晓蕾 郭婧 +2 位作者 刘欣 姚莉莎 孔泑涵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目标推动城市更新走向精细化、生态化和综合化,微花园社区微更新成为重要实践路径。微花园社区更新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是空间建设转向社会网络治理的载体,构建了“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网络耦合-场景呈现”的分析体系。从... 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目标推动城市更新走向精细化、生态化和综合化,微花园社区微更新成为重要实践路径。微花园社区更新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是空间建设转向社会网络治理的载体,构建了“空间网络-社会网络-网络耦合-场景呈现”的分析体系。从空间和社会网络治理双重角度,提出有效行动路径,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其促进社会网络修复的可行性。进一步从多元参与协同机制、动态弹性反馈机制和长效韧性协同增益机制3个层面,提出微花园双网耦合治理框架。以景山和朝阳门花园示范社区为例,探索出“1+n+∞”模式,即通过一个示范中心辐射带动多个微花园落地,激发公众参与,形成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花园城市 微花园 社区更新 空间网络 社会网络 双网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及其设计在乡建中的作用和态度 被引量:9
2
作者 何崴 《风景园林》 2018年第5期32-36,共5页
近年来,乡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各个领域都将乡村视为重要的研究和实践对象。建筑也不例外,甚至从实践层面上讲还走在很多领域的前面,建筑实践已经成为乡建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乡村建筑及其设计也暴露出若干... 近年来,乡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各个领域都将乡村视为重要的研究和实践对象。建筑也不例外,甚至从实践层面上讲还走在很多领域的前面,建筑实践已经成为乡建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基础上,乡村建筑及其设计也暴露出若干问题和误区,笔者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乡建中建筑及其设计的作用和观点,并于文末提出了创建"乡村建筑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筑学 乡建 乡村弱建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反思与探讨
3
作者 王小红 虞大鹏 苏勇 《南方建筑》 2008年第6期36-40,共5页
本文回顾了在5.12地震中学校建筑受损的基本情况,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从规划、建筑、建造、管理、传统五个层面提出了学校重建的策略,并结合其他国家抗震经验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灾难原因 规划 建筑 建造 管理 传统 重建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星爵士:“启蒙运动”时期中、欧建筑与园林艺术交流的文化使者——纪念威廉·钱伯斯300周年诞辰
4
作者 陶石 苏勇 陆雄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9-144,共6页
2023年是北极星爵士——威廉·钱伯斯300周年诞辰。这位生于瑞典的苏格兰裔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大师出身于海员,在追求个人兴趣的因缘际会下开启了中欧建筑、园林艺术在专业层面交流的先河。通过回顾这位文化使者生平的同时,尝试提... 2023年是北极星爵士——威廉·钱伯斯300周年诞辰。这位生于瑞典的苏格兰裔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大师出身于海员,在追求个人兴趣的因缘际会下开启了中欧建筑、园林艺术在专业层面交流的先河。通过回顾这位文化使者生平的同时,尝试提出“‘英-华园’范式”概念,并指出其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那一代“开明君主”青睐的王家园林摹本而风靡一时,亦因多处实践成果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影响至今。同时,作为一篇纪念文章,在写作上通过对历史大背景下的相关事件联想式地展开,希望能够跳出就事论事的考据,以引发之外的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威廉·钱伯斯 中国园林 英国自然风景园 启蒙运动 “英-华园”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社区微花园绿色微更新为起点,助力北京花园城市建设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欣 侯晓蕾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3,共7页
随着北京的城市更新进入转型提质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重要指示。当前,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要求越来越综合化和多元化,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重中之重。北京自古以来拥有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城园共生的... 随着北京的城市更新进入转型提质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重要指示。当前,市民对绿色开放空间的要求越来越综合化和多元化,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重中之重。北京自古以来拥有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城园共生的传统营城和现代城市绿色网络发展奠定了花园城市的基础格局。面对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以“点-线-面”三维体系构建以社区微花园为起点的花园城市建设格局。通过社区微花园对于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意义及“1+N+∞”的微更新模式研究,探索可复制的微花园绿色更新模式,助力花园城市建设。通过社区微花园的“挖潜提质-网络构建-永续发展”三大阶段,提出以微花园为媒介的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文化治理、层级化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制度治理的“五位一体”治理策略,从而全面推动以社区微花园为起点的北京花园城市环境、内涵及格局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花园城市 社区微花园 城市微更新 社会治理 公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水利视野下徽州歙西北盆地聚落系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凯 计玮 +1 位作者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2,共8页
【目的】歙西北是徽州地区水利设施与聚落发展最为集中和完善的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季风气候造就了此地以水利建设为骨架的人居环境格局。梳理该区域的水利系统脉络,探究水利主导下的灌区景观系统与聚落格局特征,可为传统水利文化的... 【目的】歙西北是徽州地区水利设施与聚落发展最为集中和完善的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季风气候造就了此地以水利建设为骨架的人居环境格局。梳理该区域的水利系统脉络,探究水利主导下的灌区景观系统与聚落格局特征,可为传统水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以mapping为主要方法将数据空间化,从宏观区域、中观灌区、微观村落3个视角对水利支撑下的人居环境进行空间形态分析,并以棠樾、吕堨灌区为例,分析20世纪70年代典型灌区人居环境综合体中的水文营建方式。【结果】以堨渠与陂塘为主的传统水利灌溉系统是歙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作为形塑聚落空间格局的主导因素;同时该时期的聚落发展、社会组织均依水展开,形成水利社会共同体。【结论】从水利的视角研究聚落景观,佐证了歙西北地区水利对社会空间形态的引导性,为水利引导下的区域开发提供新途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传统人居 灌区 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E和IFE矩阵模型的永川茶产业发展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姚泰宇 龚艳霞 杨颖睿 《福建茶叶》 2024年第3期126-129,共4页
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通过EFE与IFE矩阵模型探索影响当地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乡村振兴视角下适用于该地区的茶产业发展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茶产业 EFE矩阵模型 IFE矩阵模型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乡村景观更新策略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家旭 侯晓蕾 《园林》 2024年第10期14-22,共9页
随着社会对生态文明和素质教育观念的进步,在乡村振兴及相关政策背景下,自然教育在乡村中迎来了蓬勃发展。近年来自然教育介入乡村景观的案例屡见不鲜,然而现阶段乡村自然教育景观普遍存在人文内涵不足、缺少可持续性的整体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对生态文明和素质教育观念的进步,在乡村振兴及相关政策背景下,自然教育在乡村中迎来了蓬勃发展。近年来自然教育介入乡村景观的案例屡见不鲜,然而现阶段乡村自然教育景观普遍存在人文内涵不足、缺少可持续性的整体规划、设计过于模式化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更全面地实现乡村景观的自然教育功能,探索基于自然教育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发展路径,基于乡村自然环境资源与自然文化资源的特点,构建乡村自然教育体系,并提出包含多元参与机制与长效运营机制的乡村自然教育机制意义重大。结合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打造自然游线、构建农牧体验、营造主题空间、共营建微花园”4大景观更新策略,并结合实例分析验证,旨在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教育 乡村景观 更新策略 多元参与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地转变为绿色基础设施的系统性规划方法研究——以美国里士满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宫聪 吴祥艳 胡长涓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79,共6页
在对美国城市空地问题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中,以美国里士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了里士满从城市到区域再到社区尺度一系列利用城市空地扩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系统性规划方法,最终得出了基于城市空地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 在对美国城市空地问题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中,以美国里士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了里士满从城市到区域再到社区尺度一系列利用城市空地扩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系统性规划方法,最终得出了基于城市空地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7项基本原则:差异性、前瞻性、系统性、连通性、易达性、完整性、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空地 里士满模式 系统性 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化景观”概念及其范畴的探讨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昕珮 李琳 《风景园林》 2015年第3期54-58,共5页
首先阐述了基于过程的景观内涵,赋予苏尔"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这一经典概念表述以新的涵义。接着对可视或非可视、客观或主观、物质或非物质等文化景观现象的基本属性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 首先阐述了基于过程的景观内涵,赋予苏尔"文化景观是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这一经典概念表述以新的涵义。接着对可视或非可视、客观或主观、物质或非物质等文化景观现象的基本属性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人类的生活活动作为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对文化景观具有特殊意义。并以之为契机,逐层深入地揭示出文化景观概念范畴的内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景观 人类活动形态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概念及范畴辨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昕珮 李琳 《风景园林》 2017年第3期123-127,共5页
"文化景观"正成为一个学术热词。由于应用不同目的,不同领域中文化景观概念的对象范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认知、保护及营造视角下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对象范畴,力图较为准确、完整地勾勒出这一概念的历史脉络与复杂... "文化景观"正成为一个学术热词。由于应用不同目的,不同领域中文化景观概念的对象范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认知、保护及营造视角下文化景观的概念及其对象范畴,力图较为准确、完整地勾勒出这一概念的历史脉络与复杂生境,并指出其现实分歧,为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建立相对清晰的概念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认知 保护 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居民行为需求的特征认知及时空间结构模型——基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视角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琳 黄昕珮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72-275,共4页
随着各学科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从居民生产、生活行为需求入手,从微观视角审视当前的城市空间格局,进而为城市扩展提供有益建议,将成为促成和检验城市规划设计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尝试对我国... 随着各学科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从居民生产、生活行为需求入手,从微观视角审视当前的城市空间格局,进而为城市扩展提供有益建议,将成为促成和检验城市规划设计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尝试对我国城市居民的行为需求特征进行描述与认知,围绕居住驻点与就业驻点、商业驻点、休闲驻点的关系,建立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相契合的城市空间模型,希望能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行为需求 特征 认知 时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筑塘、围垦和定居——萧绍圩区圩田景观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48,共8页
萧绍圩区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在约2 000年的开垦中,通过由堤坝、河网、陂塘和闸堰组成的水利系统,越民将这片流动荒芜的沼泽转化为栖居富饶的圩田景观。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萧绍圩区景观分解为一个自然、耕植和聚落系... 萧绍圩区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在约2 000年的开垦中,通过由堤坝、河网、陂塘和闸堰组成的水利系统,越民将这片流动荒芜的沼泽转化为栖居富饶的圩田景观。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萧绍圩区景观分解为一个自然、耕植和聚落系统的叠加,借此简要论述萧绍圩区圩田景观的形成过程。然后,从由海塘、河网和闸堰设施组成的圩区水利系统、圩田子系统以及由孤丘聚落、塘堰聚落、溇港聚落形成的圩区聚落系统这3个部分对萧绍圩田景观加以分析,最后总结圩区所具有的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和文化的衍生性等相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土景观 圩田 萧绍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2-45,共4页
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呈层叠状和网络化,是长期以来城市演变进化和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制约的共同结果。通过汲取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成败经验,提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发展策略:建立层级化的步行体系网络结构,构筑高连... 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呈层叠状和网络化,是长期以来城市演变进化和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制约的共同结果。通过汲取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成败经验,提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发展策略:建立层级化的步行体系网络结构,构筑高连通性的复合步行体系,提倡多功能的步行体系空间使用,合理设置和利用步行体系节点。这些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经济、高效的步行体系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规划与设计 步行体系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 香港中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心若干特性探讨 被引量:17
15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共5页
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中央公园式和壮丽风格式这2种类型城市绿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由此,提出规划良好的城市绿心应具备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等若干特性。连通性包含了空间上的开放性、行为上的可达性以及水流、营养流的自由流动;... 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中央公园式和壮丽风格式这2种类型城市绿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由此,提出规划良好的城市绿心应具备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等若干特性。连通性包含了空间上的开放性、行为上的可达性以及水流、营养流的自由流动;多功能性源于绿心和周围城市区域的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连通性和多功能性在绿心与城市、绿心内部山地与水域交接地带中的突出表现。通过连通性梳理和多重功能叠加,以及交接地带的处理,能够创造一个与周边用地相呼应的动态开放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心 连通性 多功能性 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城、三山和河网——福州山水形势与传统城市结构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7年第5期94-100,共7页
福州是我国传统城市设计与山水自然系统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首先将福州平原成陆过程与城市发展历程相互对照,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福州传统城市景观的形态演变;然后基于传统堪舆角度,从福州城市选址、轴线处理和边界控制三方面分析了... 福州是我国传统城市设计与山水自然系统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首先将福州平原成陆过程与城市发展历程相互对照,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梳理福州传统城市景观的形态演变;然后基于传统堪舆角度,从福州城市选址、轴线处理和边界控制三方面分析了传统福州城市结构与周围山系的关系,接着从福州水系统的组成与运行以及与港口码头的关系三方面分析了福州传统城市与主要水系的关系。这样的分析对于探讨我国沿海小平原中传统城镇独特的山水美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山水城市 滨海小平原 福州 形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居视角下我国传统灌区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郭巍 吴迪 侯晓蕾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5,共5页
传统灌区形成了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基本景观结构。灌区整体风貌与空间肌理表达了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叠加于之上的水利系统、农业体系和聚落系统等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不断演变和适应的国土人文自然系统... 传统灌区形成了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基本景观结构。灌区整体风貌与空间肌理表达了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叠加于之上的水利系统、农业体系和聚落系统等文化特色,由此形成不断演变和适应的国土人文自然系统。将灌区视为水文驱动下的人居环境单元,首先简述我国灌区分布和发展,确定灌区的基本类型和各自特征,并剖析不同尺度的灌区的水文和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灌区根据分水体制而形成的社会人文结构,最后论述灌区在风景审美和营建方面的潜在影响,以期为理解我国传统国土空间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人居 灌区 陂塘堰坝 水管理 水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D模式驱动下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策略 被引量:14
18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5年第5期100-104,共5页
TOD模式的核心是交通和土地使用的整合,表现在高密度、功能混合、低碳交通3方面。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分析TOD模式中步行交通的空间布局。首先简要回顾TOD的发展沿革和相关理论背景;然后论述该模式驱动下的城市步行空间体系,包括清晰... TOD模式的核心是交通和土地使用的整合,表现在高密度、功能混合、低碳交通3方面。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分析TOD模式中步行交通的空间布局。首先简要回顾TOD的发展沿革和相关理论背景;然后论述该模式驱动下的城市步行空间体系,包括清晰的商业-交通复合中心、共享街道和多功能的广场公园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塑造多重地表化的中心结构、建立具有连续界面的步行路径、改善基础设施沿线的步行可达性、运用步行体系整合公共及附属绿地等相关城市步行空间设计策略;最后,对TOD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设计 TOD 城市公共空间 步行体系 绿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8年第9期21-26,共6页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人居环境 圩田景观 宁绍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兰三角洲地区防洪的弹性策略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郭巍 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6年第1期34-38,共5页
筑堤、挖渠和排水是荷兰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土地开发和防洪方式,伴随着须德海和三角洲工程而达到顶峰。在海平面上升、河流径流加大、土地沉降加剧等挑战下,洪水风险日益严重,在近些年来,荷兰逐渐形成具有全面综合、富有弹性的防洪范式:... 筑堤、挖渠和排水是荷兰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土地开发和防洪方式,伴随着须德海和三角洲工程而达到顶峰。在海平面上升、河流径流加大、土地沉降加剧等挑战下,洪水风险日益严重,在近些年来,荷兰逐渐形成具有全面综合、富有弹性的防洪范式:强调洪水管理和社会经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注重防洪与自然共事。在此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国家防洪战略:海岸线的加固、给河流以空间、增加储水区域等。这些防洪战略都注重自然过程、区域协调发展、给予水以更多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防洪 圩田 荷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